第二百五十二章 打个二皮脸
中国和苏联的直播很诚实。
算是把华沙开业的美国商场内发生的众生相都给表现了出来。
并且通过直播技术将这些画面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要知道这个事情目前可是在全世界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作为现在全世界仅有的两个拥有全球直播能力的国家。
其他国家想不看都难。
总会有好事者通过各种手段弄到中国的卫星锅,然后收看这些卫星节目。
尤其是美国,他们本来可是打算通过这个事情好好宣传一波美利坚合众国的优势呢。
但是现在宣传是宣传了,是不是优势就不好说了。
3万吨的物资开设一个商场。
原本美国预计是这个美国商场临时营业大概一个星期左右。
最多也就营业半个月。
到那个时候,美国和苏联在波兰准备的华沙辩论的会场就应该准备的差不多了。
到时候就直接把美国商场关掉。
当时筹备这个美国商场的时候。
负责做计划的人员还在考虑3万吨的物资够不够卖半个月。
因为听起来很多,但是华沙的人口也不少。
如果出现了疯抢潮。
那么很有可能许多货物根本撑不到华沙辩论的时候。
这样一来就没有办法把美国的舆论优势做到最大化。
但是现在出乎他们预料的事发生了。
他们还原本想着关于采购潮会把美国商场里的商品一次性全部清空的问题。
结果那些华沙市民一个比一个理智。
根本没有任何人进行抢购。
全部都是按照预算来采购。
而且数量根本就不多。
预想中的情况根本没有出现。
在这群美国商人代表预想之中。
波兰人民的购物欲望受到了这样的压制,那么必然会有一个强而有力的报复性消费反弹。
现在好了,反弹是有,但是报复性根本谈不上。
相反的是,之前波兰爆发的学生运动的时候。
还没有那么多人反对学生运动,大多数老百姓只是在旁观望。
这种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多的。
不关心政治,只想着过日子,但又总是搞不清楚好日子是怎么来的。
总觉得生活可以完全脱离政治。
也只有那些因为苏联停摆,而导致部分工厂歇业的工人阶级反对学生运动搞的那些诉求。
毕竟工厂工人,矿山的矿工他们往往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是收入最高的那个人。
他们即便是对政治不敏感,也对钱包很敏感。
没有钱的话怎么养家糊口?所以之前仅仅是这些工人进行比较强烈的反对。
但是这些工人数量毕竟不多。
因为苏联也没有把事情做绝,直接让整个波兰的工业体系彻底停转。
这也是莫罗托夫和赫鲁晓夫在性格上截然不同的地方。
莫罗托夫是相对听劝的,做事也不太会做一刀切,以及无谓的强硬到底。
最后又把事情搞得完全不可收拾。
莫洛托夫做事相对细致,或者说是有人评价他做事有些细致的过分,显得有些散碎。
但是这种相对细致,或者说做事情显得有些琐碎的人却愿意在这种时候稍微听听人的劝。
没有把波兰的情况弄得特别难堪。
至少波兰还是有不少和苏联相关的工厂,目前还是运作的。
但是这些正在运作的工厂里,那些工人们其实也是端不安的。
相比于完全脱产的学生。
这些工人是真的害怕苏波彻底决裂。
之后让他们陷入失业潮之中。
那样不要说养家糊口了,就连填饱自己的这张肚子都困了。
尤其是当美国的商场开到华沙之后。
见识到了美国商场里那些高昂的物价。
让这群需要想办法靠劳动赚钱的人,对美国和欧洲的幻想彻底破灭了。
因为有个最简单明了的对比方式。
假如说一个波兰工人现在一个月挣500块。
这500块钱中大概需要拿出200块至250块作为家庭的基础开销。
包括购买粮食,调味品,日化用品等等。
剩下的200元可支配收入中就是他们保证基本生本活外的结余。
这部分钱是用来提高基础生活品质的。
普通波兰工人,剩余的这些钱可以在夏天的时候,让家里的汽水总是够用的。
一个三口之家,一天消耗500毫升到一升左右的中国生产汽水。
这些钱是完全支持的住的。
而这也不会占用他们很多的钱。
依旧还有大量的钱结余下来可以可以购买其他用以提升生活品质的东西。
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波兰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体系之中。
这是社会主义阵营体系之中所享受到的隐形福利。
而一旦离开了这个体系。
现在波兰人民也突然感受到了这个世界浓浓的恶意。
所以根本就不需要中国或者是苏联方面去怎么样,说美国不好。
钱包和生活品质会自动代替人的大脑对这件事作出评价。
现在关于美国佬全是奸商的说法已经在波兰取得了那些普通市民的一致同意。
在酒馆里,在饭店里,在职工俱乐部里,或者是在每个人的家庭里。
那些华沙的市民都在恶狠狠的咒骂着这些美国商人。
这些美国人简直是黑的心肠。
他们比传说中的犹太人还要阴狠毒辣。
怎么可以这么坏?这些华沙市民之中甚至有人想着要不要去美国商场门前闹个事。
要让这些邪恶的资本家不要做这么黑心肠的事情。
就在华沙人民义愤填的时候。
通过全球直播,中国和苏联可是把华沙这边美国商场的物价都公布了出去。
华沙人民觉得这些价钱已经是十分的高了。
比中国商品贵上太多。
但是这些售价放倒美国和欧洲让世界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看到之后。
他们也是一片哗然。
倒不是因为东西太贵了,相反是因为东西比较便宜。
因为这一次美国和他的资本集团图谋甚大。
并没有想着捞一笔就直接走。
所以还是做了一些让利的。
但是这些让利给波兰人看来是远远不够的。
但是又让美国和其他的欧洲国家觉得。
这让利也未免太多了,怎么可以这么便宜。
同样的东西在波兰怎么能比在美国还要便宜个两成呢?你们有没有搞错?明明我们这里才是生产地。
你们运到波兰去还要付运费。
还要付其他杂七杂八的费用。
你们怎么可以在那里卖的那么便宜?美国国内以及欧洲不少国家的民众,也开始怨声载道。
也就得亏是现在的电视普及率,远不如后世的网络手机普及率那么高。
电视媒体和纸媒的传播影响力相比于网络还是有限。
所以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力还是比不上网络时代。
否则的话,现在那些美国网友肯定意味着网络上骂成一片。
甚至要开始搞一轮新的0元购了。
而现在那些美国人和欧洲人之中还仅仅只是一部分人在骂。
而这一次美国商人体会了一把什么叫做里外不是人的感觉了。
而更绝的是,李锐趁热打铁,直接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作为苏联和美国在华沙辩论前的前哨铺垫这一部名为《华沙的超级市场》的纪录片当然是放在全球卫星上对全球一起投放。
而这一放,直接把波兰美国还有许多欧洲国家给整破防。
他们怎么都猜不到中国人怎么好像随时随地都在拿摄影机记录一切一样。
他们怎么就把当年中国商场的火爆项目全都拍下来了呢?在电视纪录片最开始的部分。
使中国商城还没有进入华沙时候的华沙景象。
当时的华沙市民大多数只能够在类似供销社的地点采购少量的物资。
这里所谓的少量并不是单纯的指物质的数量,而是指物质的种类。
就像苏联人民从前的三板斧,香肠,奶酪,酸黄瓜一样。
波兰人也差不多。
电视纪录片里,那些波兰市民连夜排队采购着并不丰富的物资。
而在旁白里解说道【经过第2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波兰乃至于苏联在内的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都因为战火而踊的一穷二白。】
【缺少足够的商品来满足国内人民的基本需求。
为了满足波兰人民日益膨胀的购物需求。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斯大林同志非常关切波兰人民的生活。】
伴随着画外音,画面里出现的是斯大林的印象。
现在斯大林已经去世了,倒是不用害怕给他戴高帽。
好好的宣传一波斯大林,对现在的社会主义阵营也是非常有用处。
而且关于波兰的物资援助问题,也确实是斯大林生前定下来的调子,要不然的话波兰一个二战结束后基本成为农业国家的欧洲小国。
想要在这个时代重新跟上工业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在画面里斯大林同志大手一挥。
和中国签下各种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供货协议。
社会主义大分工开始了,大家如火如茶的开始大生产,场面激动人心。
由苏联提供原材料和能源。
由中国提供大量的人员和自研技术。
开始生产各种各样的物资。
【在斯大林领袖和毛泽东主席双方的协同之下。两国开始了对全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扶持。
中国商场也正式向外扩展,为了满足中国苏联以及所有兄弟国家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中国带着最优质的物资来了。】
这如同广告词一样的宣传语,在原时空的后世是甚少出现在电视台里的。
除非那个电视台正在播的是购物广告。
而在这样的年代,大家就觉得没有什么问题。
因为中国商场也配得上最优质的物资这个词。
因为在纪录片里,中国商场开业的那一天何止是火爆啊,感觉全华沙的人都来了。
不仅仅是华沙的人来了。
感觉上波兰其他地方的人都赶火车过来了一样。
因为中国商场开业之后提供了大量便宜而是优质的物资。
那些镜头慰在采购的华沙市民脸上。
那些人脸上的兴奋和快乐情绪是压抑不住的。
“中国的商场实在是太棒了,这些物资正是我们急缺的!”电视画面里一个中年妇女采购了10公斤的洗衣粉。
这玩意儿看上去没有任何的技术难度,但是苏联那糟糕的化工体系就是生产不出优质的洗衣粉,尤其是生产不出那些带着各种香味洗后残留很少的洗衣粉。
而电视纪录片里面画面又一转。
对准了另一个波兰市民。
那个中年男人抱着一台收音机正在狂喜。
“收音机终于有货了,而且价钱这么便宜,我实在是太开心了!”在这部纪录片里面详实的记录了华沙市民从购物困难到购物容易的一整个变化。
而在之后,也毫不讳言的拍摄到了现在华沙和莫斯科交恶。
之后华沙人民又迎来了一次购物的低潮。
这看似拍的是购物,实际上拍摄的是华沙人民生活的变迁。
而这一次没有伟大领袖一挥手全体社会主义阵营,一起帮波兰人民共渡难关的豪情画面。
有的是那些美国人将他们的产品拿过来,以高昂的价格在波兰出售。
然后波兰市民在美国商场里一个个面如死灰要牙切齿的画面。
这一波,李锐真的是宣传在了所有人的前面。
狠狠的打了一波波兰人和美国人的二皮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