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带着网咖回1950年 > 第三百七十八章 快乐

第三百七十八章 快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高县长要求彭学武要想办法保证猪肉在春节时期的供应,这真不是说说的。

    1962年过去了,这一年发生了很多的大事。

    一桩桩一件件。国际的,国内的,太多太多了。

    国人中关心政治的都能感受到了国家的巨变。

    从国内政治形式到国际外交形式,都有着巨大的变化。

    而即便是不研究政治局势的,也能感受到自己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化。

    1962年,新中国渡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苦修十年的化肥工业于今年终于出现了爆仓式的成果。

    而化肥工业的提升拉动了农业的生产,农业生产的稳定则稳定了城市商品粮的供应,结果就是进一步的刺激了工业产品的生产。

    在1962年底,计划经济委员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再一次大规模的调薪。

    目前中国城市工人的平均薪水在每月42元左右。计划经济委员会的目标是把月均薪水调节到44至47元之间。

    同时对农村收粮价格进行上调,国家收粮价格上调幅度控制在百分之八左右。同时明年对化肥价格进行控制,要让化肥价格降低百分之一点五左右。进一步加快农村合作社、农村供销社的建立和推广。

    目前在新中国并没有特别大的贫富差距,月均收入还是比较有参考性的。

    适当调高人民收入是有助于国家内循环经济建设的。当然,这都需要精密的计算,不能拍脑袋想当然的加工资。

    以大米作为参照物,1962年一斤大米的价格在0.1元到0.14元浮动。有0.04元的价格浮动是因为稻米品质不同,价格不同。

    晚稻价格最高,籼米价格最低。因为晚稻口感好,油脂性大。籼米这种米唯一好吃的办法是清蒸(也只是相对不难吃的一种办法),如果拿去煮,籼米会煮的支离破碎不成米形,口感很差。或者是拿籼米做粉条、米皮之类的东西。

    夏粮丰收后,尤其是确定了秋季的粮食也是一场大丰收后,国家逐步放开了对城市商品粮的严格管控售卖,一个中年工人一个月的收入可以购买四百斤籼米,或者是三百斤晚稻米。

    可以说,家里只要人口数不要太多,一个工人可以养活一家三口或四口。如果是夫妻双职工,那生活就会好的更多了。

    在有国家刚需廉租房作为保底的情况下,现在的很多国人也渐渐的敢于做一些大额消费了。

    今年,国内的收音机销售数量和出口数量达到了平衡。国内电视机的消费数量也首次突破了国内生产数量的百分之二十。

    而对米面糖油等生活物资,国内居民开始了报复性消费,或者说是报复性的囤积物资。

    还好国家做了应对措施,才没有让居民的屯粮变成恐慌性的粮食购买危机。

    如果说米面是生活必需品而囤积,这算是一种有备无患。那么糖油的大量购买,则是真实的反应出了中国老百姓现在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渴望。

    虽然说中国从宋朝就出现了炒菜,历史上记载汴京樊楼除了酿酒是汴京第一,炒菜也是吃的一众食客流连忘返。

    但实际上炒菜这玩意儿其实一千年来一直都没怎么在民间普及,旺火快抄很长时间里是属于少部分有钱人的享受。

    炒菜属于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分支,但是这个分支长期以来却不是普通民众所能享受的。因为普通老百姓没有那么好的灶头、没有那么多的柴火,也没有那么多油料炒菜,甚至是没有能炒菜的铁锅。

    一直到五十年代,很多人做饭还是水煮加点盐加点调料就完事。因为舍得不油,炒菜要好吃要下更多的油。

    这时候很多家庭里面出现婆媳矛盾或妯娌矛盾,说谁谁谁偏心,都是用谁回来了可以吃炒菜,我回来就水煮这事做骂架的开头。

    而现在市面上的油料开始卖的很好,因为国内油料作物的生产和供应比元时空好多了。虽说没有完全敞开卖,但是也比元时空一人一月二两油强多了。

    毕竟李锐回来之后的第一年,提出的很多政策和购买的很多后世货物中就有关于油料作物生产的。

    而能激增国内油料作物产能的,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棕榈油。

    十年前就在海南等地开始大量种植,现在也向越南(北)进行合作,大量的棕榈油进入国内市场。

    即便是后世有人说棕榈油不健康,但那也是要等人们真的能天天用棕榈油炸鸡的时候在考虑的问题。

    现在因为有棕榈油的供应,所以市面上的油料供给比元时空好太多了。

    现在还有几天要到春节了,从北京到天津,再到上海、广州,一直到中原地带的农村。

    中国的大地上都可以闻到一股浓烈的油炸香味。

    油炸食品,一直是国人喜爱的美食。从炸麻花、炸撒子、炸糖糕,再到萨其马、冻米糖(米花糖)、南瓜饼。

    1962年的春节前夕,中国大地上似乎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架上了一口大锅。

    在东北的黑龙江的团结农场,这个仅有五十人,但是却能管着几千亩农地的农场里。农业工人们和他们的家人在食堂里架上了一口大锅。

    农场配给的棕榈油在冬天都冻成了块,工人老刘把一块块的棕榈油放进锅里。

    灼热的火焰舔舐着锅底,热量将固体的油脂重新还原成了液体。

    在一旁的长桌上,老刘的妻子和其他的妇女们正把蒸软的南瓜捣碎。随后把糯米粉、籼米粉、糖浆与南瓜蓉混合起来。

    将近四十斤的南瓜面可不好混合,农场里三个壮力气的男人用大木棍轮番用力搅拌。一个人累了就换一个人上。

    一直到把整个面团搅和成南瓜的橘黄色。这时候妇女同志们再次接手。她们要把这几十斤的面揪成大小相等的面团。面团约莫两指宽,半指长。

    等到油锅温度起来,妇女同志们一边揪面团一边把面团放进油锅炸。

    老刘负责控火,火温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而农场里其他的男同志还有他们的任务。

    在零下三十多度的气温中,他们每七人为一个小组,奋力的将大水缸里的水倒掉。

    别误会,他们不是在浪费水。因为将水倒掉后,他们可以从水缸中倒出一个冰缸。

    利用水缸外沿先结冰的特性,他们在水缸内的水完全结冰前,将中心的水倒掉。

    最后就能得到了一个和水缸差不多大小,厚度足足有五厘米的冰缸。这是一个天然的冰箱,食物放在里面盖上盖子,干净卫生,避免被冬季出来寻找食物的野生动物给偷吃了。

    等到男同志们把十来个天然冰箱都做好,冒着汗回到热气腾腾的食堂,第一锅炸南瓜饼已经出炉了。

    带着油炸的香味,以及糖味焦化的刺激,有人忍不住抓起一根塞进嘴里。

    软糯绵甜,带着南瓜的香味,这是工人们忙碌了一年犒劳自己的奖励。

    四十多斤的南瓜面,炸完的南瓜饼可以装满一整个天然冰箱。等到需要吃的时候从冰箱里面拿出来复炸一遍即可。

    有的人家无法和农场工人一样这么集中的做油炸食品,就像是江西贵溪的黄维。

    他拿着钱走在贵溪年会大集上,他在排着队准备买油炸麻花。

    油锅里麻花随着油温而翻滚,颜色从白色逐渐炸到金黄,最后炸成漂亮的枣红色。

    这种能放的住的油炸食品是过节时期大家的最爱。

    在炸麻花的旁边,则是冻米糖。用油把大米炸的香酥,随后在锅里融化糖浆,再将炸的香酥的大米倒进去快速搅拌融合。

    在糖浆冷却前倒在案板上,用擀面杖擀成方形。最后在用大刀切成一块块方便食用耳朵大小。

    大刀切着冻米糖,发出卡兹卡兹的声音,好不诱人。

    在黄维前面排队的是一个妈妈带着一儿一女。两个小孩光是看见样子,闻见味道,听着声音就馋哭了。

    恨不得立刻把东西放进嘴里大吃特吃。

    “妈妈,我们要多买点好不好。”

    “我要吃冻米糖!我要吃十斤!”

    “妈妈我要吃麻花(江西本地话一般叫油搞子或者其他名他字,不叫麻花)我也要吃十斤!”

    两个小孩真先恐后,妈妈掐着腰嘴上严厉道:“就晓得恰(吃)!恰就一身劲,读书就没这一身劲!”

    虽然妈妈说的很严厉,但是最后还是麻花和冻米糖每样买了五斤。小朋友一个嘴里塞着麻花,一个嘴里塞着冻米糖。

    看着这个画面,黄维忍不住嘴角带着笑容。

    在福建,炸米粿、炸鱼糕;在上海,炸粢饭、炸油墩子;在山西,炸油糕、炸麻头;在西北,炸土豆、炸荤素丸子……

    似乎全国上下都在浸透着一股油润的香味,一种中国老百姓几千年来都没有享受过的奢侈,一种油炸带来的快乐。

    或许大家下意识中都意识到了一点,也许今年大家都可以过一个肥年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