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带着网咖回1950年 > 第三百八十六章 好是要成双

第三百八十六章 好是要成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别说,还真别说。

    这次张福带来的饮料引来了一众邻居的赞叹。

    因为张福真的是点开了科技树了。幸福食品厂这些年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依托于海南年年大丰收的魔芋田。

    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上下对代餐粉的需求。幸福食品厂发展的很快。

    不能说幸福食品厂再发国难财,毕竟他们也没涨价啥价的。全国的需求订单有这么多,也不能让海南的工人和农民打白工吧。就算是发扬风格,食品厂该要的成本也是不能少的。

    需要运营维护的成本也因为产能需求的扩大而不断增长。

    这三年以来,幸福食品厂已经发展成为了海南最大的食品加工厂,在全国范围内都算是数得着的大厂了。

    张福也没有浪费这些年幸福食品厂的发展。把该要搞的建设都搞了,他和厂长陈来福商量。

    厂里的效益,首重的是厂子的持续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给工人发福利。只有工厂能长期有效的发展,一直跟上时代的步伐,才可以长久的存在下去。依附于工厂的工人们生活才能好。

    所以这些年幸福食品厂在技术改革上花了不少钱。这大概也是有个技术副厂长,并且这个副厂长还能说得上话的好处吧。

    张福这一次带回来的饮料很受欢迎。有的小朋友喝了之后就要开口说:真好喝,我以后天天都要喝。

    但是这话还没说出口呢,就被旁边的家长一把捂住了嘴。

    呸呸呸,不吉利的话不能说。

    还记得张福第一次带素毛肚回来的时候大家说的什么吗?这话可不能说,要是有个万一呢?!

    虽然说新中国现在大力推广无神论。但是不吉利这种事情还是在老百姓的脑海里深深存在。

    不过这次他们可能多虑了。再来三年奶茶、椰汁喝到爆的日子大概是不可能的。

    因为幸福食品厂的产能都不够。

    曹文清对张福研究的新饮品很感兴趣,在家里吃了饭之后,两个年轻人就去压马路了。

    本来家里两个小的也想跟着去。因为曹文清每次来家里都挺大方的。

    偶尔来张家都会带几个小的去买炸糕、牛舌饼吃。(注:牛舌饼里没有牛舌,是一种椒盐口味的点心)

    尤其是张财和张喜这俩最小的,他们可是处于最馋嘴且最没眼力劲的年纪。

    这俩小鬼头想着:曹家姐姐每次都会带自己吃炸糕,大哥张福在家的时候也会请我们吃炸糕。他们俩一起,我们岂不是能吃双份的炸糕?!甚至可以吃北京现在最奢侈的奶油炸糕?!

    两个小的想的很美,但是也就是想想了。都不用张祥和桂花动手,张禄张寿两个就把小弟们给控制住了。

    “洗碗去!光吃饭不知道干活啊?我都要收拾桌子丟垃圾,快去洗碗去!”

    “作业写完了吗就敢往外面跑?!你作文呢,还有十来天就要开学了,你还差六篇六百字的作文吧。今天晚上写两篇!”

    瞧,兄长如父。

    这下好了,倒是没有人打扰两个年轻人压马路了。

    两个年轻人走在路上,踩的地上的雪咯吱咯吱的响,两人相对无声。却是默默的看着对方。

    偶尔露出一丝笑容。

    两人之间已经太熟悉,有自己的默契了。

    “你搞这个椰汁还有那个什么奶茶粉,还真的是有些惊喜,你之前怎么没和我在信里说?”曹文清双手插兜的说道。

    “嗨,我也不知道能不能搞成。这东西技术难度还挺高的。万一不成,我提前和你说了,就成吹牛皮了。”张福挠挠头。

    “今年国家的糖产量会更高,到1964年,我预计糖的产量会突破七百万吨。有了这么多的糖,副食品的生产会更方便。”

    “国家也在号召我们做食品的深加工,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提升农业产值。”

    曹文清点点头,这些东西都是国家政策,只要看报纸听广播的时候留点心就能知道。

    国家现在把提升农民收入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来做。

    张福做的事情也算是响应国家的号召了。

    “海南那个地方,要说好也算好,有碧海蓝天挺漂亮的。但是说不好,也是不好。基础建设太差了,需要更多的建设。”

    “那里其实农产品可以做的很丰富。只要有工业基础能接的上就好了。”

    “我这次回来北京,其实也是想着该如何推广这些东西。这可能还需要咱们宣传部门的帮忙。”

    张福说着说着突然觉得好像只聊这些东西有些不太好。

    他对曹文清道:“文清,这几年你在北京过的……”

    “我过的怎样都在信里面说了啊。可以说的都说了。不能说的都是保密的。”曹文清笑吟吟的说着。

    “怎么着,你还想要我透露一些我们厂里的机密出来给你?”

    张福听到这话自然是连忙摆手说道:“当然不是,保密协议我也知道的,我们自己的厂里也有机密需要保护的。你们厂要保护的机密肯定更多一点。”

    又是一阵沉默。

    两人踏雪而行,在北京的雪地里留下一串长长的脚印。

    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总是很含蓄,很克制。即便是这么多年不见了,两个年轻人的感情明明很炙热。但是却没有肆无忌惮的奔放出来。这大概是中国人和西方人最大的不同。

    但是这种温婉而如溪水一般的感情却又十分的长久。

    两个真心相爱的人走在一起。哪怕什么都不干。不需要说多少的笑话,不需要干什么不得了的事情。仅仅是两个人坐在一起发呆,或者是静静的走上一段路。

    这便已经是足够让两人感觉到舒服的事情了。

    就像是话本故事里面所说的一样。一对痴儿在一起。能相对着一起发痴便已经是极好的了。

    从张福家到曹文清家不算远也不算近。没有骑自行车的两人在雪夜里步行了半个小时才到。

    一直到走到曹文清家的楼下。这时候张福才惊觉身上好像有些凉。脚底板已经凉透了,在雪里行走可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那么温馨惬意。

    这玩意儿可是相当的费鞋费脚底板呀。

    “傻子,冷了吧。”看到张福突然打个哆嗦,曹文清忍不住笑了出来。

    但是张福却没有说自己冷不冷,而是摸了摸曹文清的手。就在曹文清面色有些发红的时候张福松了口气说道:“还好你手还挺暖和的,看来你这衣服比我的保暖。”

    这个时候张福更关心的是曹文清是不是冷到了?对自己反倒是没那么在意。

    曹文清摇摇头。嘴角掀起一丝笑容:“真是个傻子。大傻子,上来吧,让我爸借双鞋子给你吧。我猜你现在鞋子肯定湿了。你要是这样穿着湿的鞋走回去,明天肯定感冒发烧了。”

    而到了曹文清的家,曹父和曹母对于张福的到来却并没有显得有多少意外。毕竟老两口早就做好了各种心理准备。

    曹家妈妈看着张福湿透的鞋子,她立马把张福让进屋子里,同时说:“赶紧去暖气边烤烤脚,找烤热了。 你这样年轻的时候不觉得冷,到老了可都是一身病。我和你说,我在医院里可是见过很多老年慢性病,都是因为年轻的时候不注意保养落下的病根。文清说你在海南天天晒大太阳。现在骤然回了北京,这冷热变换,你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曹家的母亲絮絮叨叨啰啰嗦嗦。说的话就好像张福的亲妈桂花会对他耳提面命的话一样。

    对此张福还能又有什么表示呢?只能是点头附和了。没错,长辈说的都对。确实应该要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

    而那边曹家爸爸找了一双新袜子,还有一双自己还没穿的新鞋递了过来。

    “等会儿脚暖和了穿这个。我那还有一双套鞋。要是外面的雪深了,就穿套鞋回去。”

    老两口对张福这么关心,说到底也就是只有一点,那就是他们现在是真的把张福当自己的女婿了。

    他们就曹文清一个女儿。自然是希望女儿嫁的好,嫁的丈夫身体也好一点。别年纪轻轻就把自己给整病了。

    当然了。该说的话还是要说的。

    就在曹文清给张福倒了一杯热茶。让他一边在暖气片边上烤脚。一边喝茶取暖的时候。

    曹家老爹突然来了一句:“对了张福,你和文清的婚事考虑的怎么样了?有没有做计划?什么时候摆酒,什么时候领证?”

    “我们两个也都算是干部。我们也响应中央的号召,不要搞那些大操大办的风俗陋习。太奢侈,太浪费。要我看,如果要摆结婚酒,就把我们两边亲近的亲戚叫过来。搞个三桌五桌的,有荤有素有酒有肉就行。”

    “烟酒也不用搞太好的。过得去就行。总之一句话就是不要铺张浪费。还有就是你要和文清结婚,你得申请的公租房。总不能结婚了之后,你们俩人还没有一个小家自己过日子吧?你和文清都是有主意的人,我相信你们两个都已经谈好了,对吧。”

    曹家爸爸如机关枪一样,把他想说的话一口气说完。

    只是说完之后他看脸曹文清和张福。

    曹文清脸上一片通红,霞飞双颊。

    而张福则是一脸痴呆,就好像马上要发出:阿巴阿巴,声音的家伙一样了。

    好吧,这两个独立自主的年轻人虽然些年来通信不断,灵魂交流不绝,但是关于结婚这件事,他们还真的是没有做什么长远的规划。

    一看他俩的样子,曹家爸妈就心里有数了。

    果然这种事还是得长辈来操办,不然的话这俩小家伙指不定弄出什么幺蛾子呢。

    行了,看到他们的态度,曹家父母已经心里有数了。他们已经打算好和张家父母趁着这个春节把两人的事情全都办了。

    过春节和结婚在一起,好事成双嘛。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