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章 妇女部与家变

第2章 妇女部与家变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时间逐渐地过去了3个月,10月的广州,依然炎热。

    对于李思华而言,这3个月她觉得应付起原主的父亲、姨娘们甚至是管家丫鬟们,非常辛苦。老头和她们都觉得生育后,小姐的性子变了,原来很活泼的她,现在不爱说话,眼神变得很锐利,有时候被小姐看一眼,会觉得冷飕飕的。不过好歹大家都知道,姑爷在远方打仗,所有小姐的变化,都被这个理由解释和理解了。

    经过这3个月,李思华至少确认了一件事,那就是她的儿子,就是赵云腾穿越的,随着3个月过去,从长大一点的婴儿的眼中,她看得到的,不是婴儿应该有的懵懂和无邪,而是迷茫和观察,醒来的时候是这样,但又支持不了很久,她能判断婴儿的头脑还无法支持这个穿越者的思维,所以很嗜睡。她淡淡地想着,臭小子你先消停几年吧。

    这3个月,李思华还确认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她也有一个穿越者常见的金手指,她的金手指就是在脑海里有一张世界地图,还附带精确的各地矿产资源。如果她集中精神,注意到某点,就可以放大当地的地图。李思华自嘲地想,这是什么神秘力量,想让我争霸世界还是当一个资源大亨?想想那些小说中神奇的种种金手指,对比自己的“开局一张图”,李思华不觉无语。这个金手指,用得好作用会大得没边,用得不好,那就是废纸。

    李思华原主的身体不错,所以3个月后,已经恢复得挺好。这一天,李思华终于出门了,她想看看这个时代的广州,也想着要到妇女部去找何部长,她已经是这个时代的党员,不能脱离党组织,熟悉人员是她必要的需求。出门的时候她又提醒自己,多听少说,千万要控制住自己的表现欲,你现在就是一个天真热情的女青年。

    这个时代的广州,看上去已经颇为繁华,西关又是广州富豪聚集之地,各种民国大宅聚集,绿树成荫,环境还算很不错。到了大街上,人流熙熙攘攘,道路两边各种商铺,叫卖声不绝于耳,实属热闹。

    坐在黄包车上的她,贪婪地看着两边的“风景”,目接不暇,对她而言,这个时代是陌生但又有些熟悉的,陌生的是旧时代的城市,熟悉的是她知道的历史。在她的时代,她也到过广州,有几次出差,但都是浮光掠影,并不熟悉,不管时代的变迁改变了多少,但一切这个时代的广州,对于她而言似乎都是全新的。

    国民党中央妇女部,在当时属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一个小部门,不过它的主要成员,在后世都是大名鼎鼎的女界英豪,何香凝、邓颖超、蔡畅,对于李思华而言,想到这些人名,很有一种奇妙的历史感。

    黄包车终于到了地头,妇女部所在是单独的一栋小楼,还算不错,她心里暗暗地说。还没进楼,从里面正好有一个女子,正在走出来。她刚刚觉得女子看上去似乎很熟悉,对方已经惊喜地喊她:“思华,你来了啊,好久没见到你了,听说了你生了个儿子。”

    这是邓颖超,她脑子里的记忆终于想起来了,赶忙迎上去,笑容浮现出来:“邓颖超,好高兴又见到你了。这些天,可把我憋死了。好想你们啊。”她努力地表现出活泼的样子。她也注意到对方显然是个孕妇,应该有几个月了。

    大姐高兴地拉着她的手来到了何部长的办公室,3个人开始聊起天来,李思华的主要目的是,在接上组织的同时,借助哺乳期和照顾父亲的理由,暂时脱离社会活动,她有自己的安排。谈了一会后,邓颖超有事先走,而她很快也以要回家哺乳的理由,告别了热情的何大姐。

    回去的路上,李思华陷入了沉思,刚才面对着热情的两位大姐,这个时代最杰出的两位女性,她有种要吐露来历的冲动,还是压制下去了。穿越者的第一要素就是守秘,何况自己人微言轻,当下又是个国共蜜月期,吐露真情的后果恐怕不是好事,自己多半会被当成背叛革命者,挑拨国共关系嘛。谁能相信她是穿越者,知道未来的历史这样的天方夜谈呢?她不觉有点怅然,改变历史哪有那么容易。

    想到已经紧张的时间,一向冷静的她也不觉有些焦灼。不到6个月后,蒋介石就会在上海,发动412大屠杀,接下来就是在广州的415事变,国民党会在广州出动大批军警,解除皇浦军校、罢工工人纠察队武装,包围和查封各种革命团体和组织,搜捕和屠杀共产党人及革命群众,同时在汕头、惠州制造惨案。她知道,超过2100多人会被捕,而被秘密枪杀的党员就高达100多人。牺牲者中有名气的,她都还记得两个人,著名的作家肖楚以及中国早期的工人领袖刘尔崧。她现在没有能力去改变历史,就只能尽力去做好自己的应变措施。自己能做些什么呢?我本质上大概是个冷漠无情的人吧,其实算不上真正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她有点苦涩而自嘲地想着。

    黄包车终于到家了,她收拾了何大姐给她的礼物,是一幅画。

    下车,走向家门,刚到门口,就听到一个丫鬟又高又尖的喊声:“小姐回来了,小姐不好了,老爷晕过去了!”她心里咯噔一声,连忙跑进家门,家里的佣人们都围在李家同住房的门口,看到她来了仿佛才有了主心骨,她顾不得听他们乱七八糟的说话,迈进父亲房门,就看见李家同仰躺在床上,不省人事且口眼歪斜,一个老大夫在给他针灸,肖、马两位姨娘都在床边垂泪。

    李思华有点医学知识,觉得李家同这很可能是脑溢血中风了,她赶忙问姨娘们:“父亲怎么会突然得病?”要知道自从有了外孙,父亲仿佛年轻了许多,这几个月的精神状态还是不错的。

    看到李思华来了,两位姨娘更是悲切,两人对视了一眼,肖姨娘对她说:“妞妞,你先坐下。”丫鬟赶紧去拿凳子,李思华一点顾不上,感觉肯定有大事发生,赶紧追问肖姨娘:“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肖姨娘上前一步,泪眼婆娑:“妞妞,你要挺住啊。姑爷…姑爷…,他去了。”李思华不由一晕,肖姨娘赶忙扶助她。清醒过来,李思华怅然地想着,虽然自己并不是原主,但也继承了原主的记忆,又怎么可能无动于衷呢,眼泪不由得流了下来。

    丫鬟扶着李思华坐了下来。肖姨娘一边抽泣,一边断断续续地告诉了她情由。原来在她出门一会后,一名军官来到了李府,通知了刘际峰已经在北伐中牺牲,他受皇浦同学的委托,来将刘际峰的骨灰送回家。老爷听闻噩耗,当场就晕了过去。

    一阵心悸,李思华觉得手脚无力,她努力平静下来,看着父亲。她努力想着,逝者已矣,而针灸救不了父亲的,这是中风,她并不了解这个时代洋医院的水平,但无论如何要努力拯救。民国初年广州的医院不多,西关最近的是柔济医院,死马当活马医吧。

    她压抑着情绪,吩咐管家立即备车,送老爷到医院去抢救。两位姨娘都是柔弱老实的人,这个时候都把李思华当成主心骨,一叠连声地催促着下人,赶紧行动。折腾了半个多时辰才到医院,急诊医生问了问时间,看到老人其实就已经暗暗摇头,不过李家的面子大,还是让最好的医生到手术室努力抢救。

    李思华心里明白,机会不大了,父亲身体其实早就不行了,大悲之下严重中风,抢救回来的几率不大。

    一个多时辰后医生来宣布了噩耗。李思华这个时候反而变得很冷静,她指挥下人们将父亲的遗体运回家宅,到家后让两个泣不成声的姨娘,带着婴儿去休息,安排了管家和几个管事,去准备丧事种种,这个时代,自然是要棺木下葬的。

    晚上终于歇息下,疲惫的李思华半躺在卧床上,她怅然地想着,自己是不是个“天煞孤星”?在原来的世界就是一个孤独者,来到这个世界没有多久就丧夫丧父,又成了一个孤独者,好一点的,大概就是自己居然有了一个儿子。

    悲伤的感觉逐渐过去,她开始恢复了冷静,淡漠的性格开始发挥作用。她想,做一个孤独者也好,她来到这个平行世界后,对自己的定位,本来就不是为了什么爱情和富贵,而是想改变历史、改变世界,实现和实践自己在原来世界,不可能实践的理想和思想。

    父亲和丈夫的去世,让自己更能无所顾忌。革命者是血与火淬炼出来的,难道碰到了穿越这种神奇的事情,又来到的是这个民族危亡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自己还能享受富家小姐与爱情的小确幸吗?她不由得为这3个月中曾经有过的一丝动摇而羞愧。她想,我已经浪费了太多时间,明天开始,必须行动起来!

    接下来的几天,她开始冷静地安排父亲的葬礼。姨娘们也好,管家和管事们也好,都发现李家的大小姐像是换了一个人。她的命令直接而明晰,条理清楚而不容违拗,有什么异议,都在她锐利的眼神下败下阵来。

    姨娘和下人们都以为老爷和姑爷去了,大小姐被家变刺激之下,性格变了,所以也就接受了。她的表现反而让他们安心,大小姐也是个有能耐的人,李家大概不会因此而衰败。

    其实李思华并不太在意他们的想法,她只是想尽快安置好他们,让自己腾出手来,进行自己的事业,她不可能花精力,去维持现在的这个李家。好在李家豪富,这几天她检点资产,发现虽然在父亲晚年,李家虽然已经在收缩,但资产总额,算账还超过100万大洋,足够她安置李家下人,以及开启初步的行动计划了。

    妇女部的领导,和一些前主以前相处良好的朋友,闻讯后也纷纷赶到李家安慰她,她平静地应付着,这些朋友都感觉她似乎陌生了许多,或许,丧父丧夫,改变了这个女人吧。

    父亲去世的第5天,她的公公刘文达赶到了李家,葬礼其实就是在等他。丧子之痛让他非常憔悴,刘文达身体健壮,可是此时也变得老态了,毕竟也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白发人送黑发人,他没有躺下,已经算好的了。

    李家同的葬礼,安排在去世第7天,这是遵循“头七”的旧俗。葬礼的时候,李思华还是不由泪如雨下,或许这是前主的感应吧?她淡淡地想着,从这个时间开始,我李思华,将义无反顾开启在这个世界的征途,原主过去的一切,就让它们随葬礼而消逝。

    葬礼结束后,她和公公刘文达深谈了几次。刘文达主要担心她以后孤儿寡母如何生活。她知道公公是清远大豪,在地方很有势力,所以直言不讳地告诉了刘文达一个她的计划,其实是可以公开的计划。

    她告诉刘文达,李家现在孤儿寡母,不可能维持住以往的李家生意格局,因此她决定,逐步卖出李家在广州和广东的生意,举家迁徙香港,在香港买些铺子,收租维持生计,若有机会再在香港,做些保险点的生意。至于为什么不直接在广州而迁徙香港,是因为她对国内局势的担心,她觉得国共合作不会长久,以后广州可能会时局动荡,搬到英国治下的香港是规避风险,而且亡夫是共产党员,对于国民党占优的广州当局,不可不防。

    刘文达对媳妇的说法大吃一惊,他发现自己完全不了解这个儿媳,以前只觉得李思华是个活泼可爱的姑娘,原来这么有见识。不管她说得对不对,至少这样安排,也算条稳妥的出路,于是他思量再三,还是同意了。毕竟,李思华虽然是个女子,但也是李家唯一的家主,自己能做自己的主。

    李思华还拜托了刘文达一件事,就是请他帮李家找一个护卫队的头领,最好曾经当过军官,不问政治的那种,来训练和领导护卫队,她可以出高薪。她的说法是孤儿寡母,要防备有人起坏心,必须有防卫力量,所以要组建一只护卫队,弄个几十个人护家,等到迁徙香港了再说。刘文达不疑有他,一口答应了。

    接下来李思华忙忙碌碌,她向李家所有人宣布了要全家移居香港,让管家和管事们,去香港购买房产和商铺,同时卖出在广州的铺子和其它资产生意。姨娘们和下人在广州生活习惯了,其实并不太愿意,但看着她锐利的眼神和决然的态度,也都没敢反对家主,只能是开始做好准备了。

    李家同因为吝啬之名,与商界同仁交往不深,但从不赖账,广州的富商们对他也没有多少恶感,普通交际而已。李思华因此拜访了不少这类富商,她主要是要建立一个社交网络,对她今后的计划执行会很有帮助。在她刻意地与“叔伯”们拉近乎之下,这些富商也愿意在赚钱的前提下,满口答应帮助李家的生意,对她孤儿寡母表示慰问。

    对于资产转移,李思华并不在意,她真正在意的,是自己真正的计划。

    首先是武器的计划,当时的广州向洋行购买武器是相对便利的,广州巨商岑伯著、陈廉伯等就曾经购买了大量武器,组织起“自卫队”,成为广东的一大军事力量,曾经在1924年掀起了著名的“商团事变”,在英国人支持下,试图推翻孙中山政府。

    通过李家七拐八弯找的关系,李思华安排找人出面(采购后就将人安排到香港,不再露面),很快通过德国的礼和洋行,买入了一批武器,主要包括300支毛瑟Kar98K步枪(容弹量5发),50挺伯格曼轻机枪,以及5挺马克沁机枪,还有60把毛瑟手枪,这个手枪其实就是国内熟知的盒子炮或成驳壳枪,能装20发子弹。当然还有匹配的子弹、大量手雷和一批炸药,单单步枪子弹就是50万发,以及M17钢盔、M1915工兵铲等用具。

    步枪比较好买,轻机枪和马克沁重机枪,就非常引人注目了,不过李思华声称是为在军中的亲戚代购,又重重地送了洋行经理等人一份重礼,才顺利地签下了这个订单。总的数量并不大,因此洋行保证一个月后能够交货。

    李思华基本是考虑,组建一个弱化的德国标准的步兵连队(满编制180人),之所以说是弱化,是因为本来德国步兵连的武器配备中还有4门中型和16门轻型迫击炮,但她觉得当下太敏感,而且她组织队伍,最主要不是为了投入作战,而是另有所图。

    除了武器,当然还有制服、军靴、背包、绑腿等其它军备,这些无需进口,广州纺织业还算不错,李思华在广州就能安排妥当,限于当下的面料水平,她仿照65式陆军军服,作为标准制服。整个编制,大概可以描述为“魂是中国魂,器用德国器”。

    在她穿越前的那个时代,我军标准步兵连的编制较多为112人,连队炊事班外,每连3排(32人),每排3班,共10个班,一个战斗班通常包括3个战斗小组,一个机枪小组,两个步兵小组,一个标准战斗班编制为9人。连部包括正连长,副连长,正指导员,副指导员,司务长,文书,卫生员,通信兵3人,总计10人。

    现在的火力和装备水平当然远远不能和后世比,所以李思华考虑除了正常3个排外,增加了一个教导排,考虑从士兵选择最精锐的人员,配备Kar98和盒子枪“双枪”,除了教导任务,还作为特种作战的主力。每个班也增加到了11人,还增设了一个连队重机枪班,用来操作3挺马克沁重机枪,整个编制因此增加到了180人。

    上述军事准备和其它一些消耗,让李家的资金像流水一样地快速消耗, 30多万大洋已经支付出去了,李思华并不重视财富,但这样的消耗也不能不让她肉疼,她深深地感到,上百万大洋看上去是笔很大的财富,但用到军事上,还真的是不算什么,也没有办法,谁让这些进口武器,本身就是被人家宰割呢?成本至少是人家本国的5~10倍。

    除了军事准备外,她还要考虑合适的训练地点,训练的枪声,是个很大的问题,因此绝对不能选择在广州及近郊,必须找一个偏远一点的山区,而且当地人要少,能够控制。花了大半个月,她才终于选择好了一个地点,就是后世的番禺区长隆野生动物园那一块,离开广州市中心20公里,至少一天可以来回。这时代的广州,可不是未来的大广州,20公里外的山野那就是另一个世界。

    李思华让管家出面,又拜托了广州商会的几位叔伯,在长隆那买下了2000多亩地,又让管家拜访附近的地主,租下了自己土地附近的大片山地,硬是拿下了足足超过15000亩,10平方公里的山地,好在这些土地大多数都是山区,不是那种上好的水耕地,但就算这样,也足足花了她10多万大洋。管家们都觉得她有点疯狂,是大肆挥霍,但面对现在凌厉果决说一不二的大小姐,加之历代家主积威之下,也没敢多说,嘀嘀咕咕也只能执行。

    在这片土地上本来居住的几百户佃农,都被她用每户10个大洋、每户低租给至少3亩地种,以及帮助烧砖建屋舍的代价迁到了农庄,少数心里不愿意的农户,也觉得胳膊拗不过大腿,也只能搬了,先搭窝棚,等待烧砖砌好屋舍。补充说一下,她将自己买下的一部分地,用来建一个农庄,来掩饰背后山地的军事训练基地。

    相关训练基地的配置和建设,让她忙忙碌碌,很快11月就过去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