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训练、训练、再训练
12月3日,第一天的队列训练,尤其在上午,基本上就像赶羊一样,乱哄哄的,一群都不知道区分左右前后的农民,面对的完全是极度陌生的事物,经常会傻住,不知道自己该干嘛。
李思华直接采用了后世的队列操典,和民国时代的完全不同。曹子卿三人也比较陌生,在李思华不断的示范之下,他们自己先学会,然后就是李思华示范,而他们在队伍中不断穿行,不断纠正,不断连吼带骂加上踹,他们已经知道了训练计划,心里挺着急的,不过李思华自己却很平静,现在这样的状态很正常,难道要拿他们去和后世高中生为主的有文化的新兵训练相比?
所以她表现得极度耐心,做一遍动作,用喇叭将动作要领说一遍,然后让大伙儿训练,观察主要的问题,再停下来让大家观摩她的动作,再说一遍要领,再观察问题,再示范,一遍又一遍,除了让大家喝两次水,整个上午都没有停歇。
曹子卿等人则虎视眈眈,随时纠正动作,又骂又踹那些被发现的有点偷懒或者老是做不好动作的人。随着时间推移,大家的动作逐渐开始有点整齐了,看上去有了一点样子,虽然是有点冷的日子,运动之下大家都是出汗了一遍又一遍,到了后来,有些士兵已经有点机械了。
终于上午的训练结束,李思华并没有立即解散队列,而是和曹子卿耳语了一会,然后用喇叭宣布了,有3人在上午训练中偷奸耍滑,对命令阳奉阴违,所以不给吃午饭和晚饭,并在黑屋子中关一天禁闭。实际上,这3个人已经被淘汰,惩罚过后就算留用,也不过是在后勤服务上了。
队列中的士兵都被吓住了,主家眼里不揉沙子啊,吃人家的饭,不出力是不行的。李思华看着肃静的队伍,又宣布说,未来会从几百人中,选择一部分人称为正式的“护卫连”成员,每个护卫连正式成员会奖励3亩地,可以把家人都接到自己的土地上来。这下子整个校场都轰动了,还有这样的好事?曹子卿趁机吼了一声:“大家要不要对得起主家的厚待?”士兵们这下热血都起来了,“要..要”的回答响彻了整个校场。士气回复到了最高峰,他们初步理解了什么叫做奖和罚。
午饭后继续操练,经过中午的波折,士兵们变得非常认真,动作的熟练度提升很快,到下午结束时,绝大多数人已经基本掌握了动作,整个队列初步看上去,像个军队的样子了。
吃过晚饭,趁着晚霞还在,又让大家练习了一段时间,以熟悉动作和军令。然后就是文化课,几盏煤油灯照亮黑板还是足够的,不过大家都只能坐在黑暗中。
李思华的政治教育计划主要是两部分,文化课,她计划在这3个月让士兵们能认识500个字以上,主要还是灌输民族大义思想;而她会通过与每一个士兵(三五成组)的小范围,拉家常灌输掺杂她私货的共产主义思想。两边齐头并进,争取在这3个月内建立起部队的基本政治思想倾向,如果能培养出一些狂信者是最好的,将“深信”人员组织成部队尖兵,作为执行她计划的主力。
所以她在黑板上先写下了“中华”两个字,又在边上写了 “华夏”两个字。她讲述说,中字形体像竖立的一面旗帜,上下各两条旗斿向左飘动,方口表示中间,代表内、里、中心之义,我们的祖先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是文明的内核,是天下的共主,这是祖先的骄傲;华通“花”,文明之花盛开于中土大地,华字的起源又很可能是大禹治水涂山附近的淮河、涡河等古代河流的水系图,有水才有生命,华又是华丽,文明的发展就是华丽,区别于蛮夷的华丽。中土之水催生和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夏”是饕餮文,又是龙纹,吞食一切,吸收一切优秀,成就强大的民族。
我们是最古老的人类文明,有近5000年的不断发展的,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我们在4000多年里,都领先全世界,在中华文明的光辉照耀世界的时候,西方还只不过是森林里的蛮族,他们在1000多年前抢夺了罗马帝国,在废墟上,扭曲地建立起了西方文明,这个文明的本质是游牧民族和海盗,所以他们今天把抢劫我们,视为他们所谓上帝的旨意。我们的使命,是复兴中华,让我们的民族重新站上世界之巅,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身家性命,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华夏的理想,就是华者,人取精粹广纳之意,物取绚美繁盛之相,无论什么领域,都要做世界第一,成就真正的华章。夏者,家继往圣先贤之学,国从民族利益之出,家有千年源流圣贤传,国护人民利益武威扬,此所谓夏章。
衣必精美,物必丰盛,人必礼学,国必利益,让吾国吾民永续传承。
对于这些士兵,这是闻所未闻、非常新鲜的知识和思想,连曹子卿都听入了神,在那个年代他也算“学富五车”,是那个时代的高端知识分子了,但从来没有从这样的角度,去学习过历史,清末明初的教育还主要是八股一套,洋学堂的教育,更不会涉及中华文明和历史。
在这个时代,连他在内,面对西方列强,都不知不觉内心有点怯懦,因为力不如人,所以低人一等。他也奇怪,从李思华的讲话中可以发现,她对民族极其自信,对现在强势的西方,那是真的鄙视,不仅仅是溢于言表而已,而是真的从内心就这样自信地认为。真是个奇女子呀,他不由得在心中又嗟叹了一声。
至于士兵们,现在看着李思华,眼中都不由有了些崇拜之情,李先生不仅是他们的金主,让他们有机会吃饱饭、赚家财,还是个有大学问的人,对她所讲的虽然还有点似懂非懂,但是他们也知道了,原来我们中华民族是如此光辉、如此骄傲的伟大民族,我们都是它的一份子。
接近两个小时的课程很快结束了,大家都意犹未尽,但是李思华严格遵守时间,命令全部人员归宿睡觉。曹子卿留下来,两人交换了对明天训练的一些安排后,结束了当天的内容,回到宿舍,曹子卿虽然疲累,但还是发了一会呆,这一天对他的冲击,根本不比那些士兵低。“她到底想干什么呢?”他嘀咕着,慢慢进入了梦乡。
就这样开始了队列训练,5天后所有人都陆续到位了,一共310多人。晚到了就由黄敬两位老兵补训,中午的休息时间李思华也用上,她不得不将队列和军令的训练时间,延长到了15天,她安慰自己,时间还没有超纲,有15天,基础能打得更坚实一些,尤其是体能补充,能够更充足一些,让小伙子们多长点肉,更能适应科目训练时的残酷。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10天后已经比较明显,那些散漫的农民,已经在逐渐转化为军人,站有站像、坐有坐像,走路跑步,都开始规范起来、整齐起来、排列起来,集合的时候,从左右上下斜侧都能看出一条线来,单从样子看,已经很有点军队的样子了,至少比那些军阀军队,像样子得多。
而随着文化课和她抽时间不断地与士兵们的沟通,士兵们对她的崇拜越来越明显,他们都觉得,李先生是一个有大学问有大本事的人,听李先生的没错。而民族大义,也逐渐开始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概念。对于这些底层士兵,以前牛马般的贫困生活,就像是海绵上堆积了砂石,隔绝了水的吸收,让他们变得麻木不仁,有如行尸走兽,就快枯死了。而训练和教育就像是拂去了阻隔的砂石,让海绵吸水的本能得到发挥,越到后来,吸收越快,因为头脑开始开窍了。
十几天强化的充足营养供应,已经让大家伙的脸色红润起来,多数人的身体开始有了一点肉,看起来队伍有点壮实了,也已经开始步枪和拼刺的训练。她和曹子卿都觉得,科目训练的时机到了。
12月18日,科目训练正式开始。一开始就是扛10公斤原木1000米跑,适应后会加到15公斤,尖子会加到20公斤,这是训练耐力和体能,今后还有群体5~6人联合扛原木跑,不仅训练耐力体能,还训练集体的协调和体能分配,由简单到复杂,压力一级接着一级增强。当然,相对后世的训练量,这还是减码的,后世军队的精锐,要达到扛30公斤原木3000米跑的标准。
好不容易完成了原木跑,很快又是泥浆匍匐100米的训练,一个个都变成了泥人,很多人不断触碰到场地上面的绳网,狼狈不堪,而曹子卿则他们不断地吼着催促加速,就是要把所有人的体能耗尽,将他们的潜能激发出来,时间不等人。
其它包括射击、柔软器械、挂钩梯、哑铃等训练一个接着一个,很多人支撑不下来,这个时候曹子卿这些教官都变成了魔鬼,除非晕倒,死了也要练。
从这天开始,饮食就不只是3餐了,李思华告诉他们3餐是基本,每餐不能太饱,吃7分饱就行,否则训练的时候,腹胀会出问题。但是训练间隙,随时小额加餐,说起来一天6~7顿不止。李思华这是通过训练,激发他们对能量的快速吸收,让充足的营养,加速转化为肌肉和体能。她在训练中不断观察士兵们的动作和心态,解释、示范、鼓励、安慰,一天下来,口干舌燥,自己只有不断地喝菊花和苦丁茶降火。
对于士兵们来说,每天只有李思华的文化课是最大的安慰,训练是枯燥残酷的,文化课就成了最大的向往,他们以往以为吃饱饭,就是人生最大的向往,可是在天天可以吃饱,满足若干天后,精神的需求,就变成了最大的向往,人的欲望总是随着满足而升级的。李思华的教育重点也在逐渐转变,民族大义的内容相对减少,在这个方面曹子卿可以帮她分担一些。而阶级阶层分析的内容在逐渐增加。除了文化课,她见缝插针,不断组织4~6人的小组沟通,灌输信仰。
她的主要方式是,让询问组员们各自的家族史,抓到某一个典型的,例如被地主豪取强夺了土地,或者老人生病致贫,或者作为佃农,大部分收成都交了租,剩下的谷子根本不够自己吃等等,然后深度剖析背后的原因。
她告诉了士兵们,以前他们闻所未闻的很多思想和知识。
例如中国现在已经超过3.5万万人,也许已经有4万万人,看上去是地少人多,其实绝大多数耕地,根本没有好好利用,以广东为例,多数的水稻田,亩产不过200斤,好的也不过300斤,其实如果好好培育,堆肥精耕细作,亩产至少可以达到500斤以上,如果粮食产量翻倍,能不够人吃吗?可是地主很少有人关心产量的,因为他们粮食总是够自己吃的,关心的是粮价,他们通过卖粮食来赚钱,以维持自己和家族奢侈的生活。他们不愿意在土地中投入,佃农自己又无力投入,连积点农家肥,都只有靠自家,根本买不起大牲畜,全靠自家拼命下苦力,如何能提高产量呢?收获后,地主再把大半的粮食收成拿走,剩下的怎么够佃农家吃饱呢?
本来粮食不够,人们还可以从山林狩猎、采集,从湖池捕鱼。但现在农田附近的山泽林木,多半都是属于地主豪绅的私产,不允许佃农使用。佃农就靠地里这点剩余收成,怎么够维持家用呢?说到底,这世道,难道是正确的嘛?这就叫剥削啊,大多数人永远沦落在社会的底层,苟延残喘;少数人富贵荣华,奢靡无度。而且贪婪没有尽头,历代王朝,越到后期,剥削越狠,老百姓就越活不下去。
例如士兵中的很多家庭,都有过失去自己本来只有的一点点土地的悲惨故事。为什么呢?例如碰到天灾,粮食减产或绝收,这个时候农民自己反而没粮食吃,要活下去,就要去买粮,可是有存粮的那些地主老爷们,这个时候以高高的价格卖粮,农民那可怜的几个钱,能买多少?没粮要活命,就只能卖自己的地,这个时候,地主老爷又把地价压得很低,到处都是卖地的,地主就可以用很少的钱或粮食买地,还耻高气扬,说这是在救你们的命,你们都要感谢老爷的恩典。
等到新的一年,农民自己就发现,自家的土地没了,只能去做佃农,拼命下苦力,结果是大部分粮食被地主收走,自己剩下可怜的一点,都不一定够家人活下来。这就叫土地兼并,大地主们的土地越来越多,自己有地的农民越来越少,佃农就与奴隶无异。这样子的世道公平吗?对吗?那些看似仁慈的老爷,真的仁慈吗?
在她讲这些的时候,经常有士兵会啜泣出声、感同身受。曹子卿等人有时候也会在边上默默听着,他虽然自诩纯粹军人,但对于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也不是毫无所知,对于社会他也有自己的观察。但从来没有听过一个人,还是个女人,能够这样用温柔而平静的语言,却能将民国社会血淋淋的残酷现实解剖得一干二净,将那些以往他只认知现象的社会现状背后的冷酷逻辑叙述得清清楚楚。到现在,他已经体认到自己的那点学识,远远比不上李思华。即使在他自傲的军事上,李思华也未必比他差,何况在训练中李思华体现出来的那些“奇思妙想”,他得承认,自己是没可能想得到的。在他不知不觉中,他对李思华已经很钦佩了,受这样一个奇女子领导,不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情。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士兵们的训练强度越来越大,虽然他们的身体在充足营养下变得越来越强壮,但还是有些人吃不消了,李思华按照计划,将他们转岗为后勤,负责辎重、运输和建设。士兵们最重要的变化,其实是他们的头脑进化了,李思华讲述的那些思想,逐渐在他们的脑子里生根——这个世道不公平,这个世道很黑暗,穷人要翻身,就要和这个世道斗争,我们不能这样老实懦弱地做牛做马,我们要斗争出一个大家都能活得好的新世道。新的认知和信仰,不知不觉已经开始萌芽。逐渐有人开始觉得,自己到这里赚到钱,其实没有那么重要了,活得像个人才更重要。
2月15日,李思华建立了一个17人的“积极分子政治小组”,其实她在心里给这个小组的定位,就是党支部,但她现在只是一个普通党员,发展党员要向组织汇报经组织批准。她也怅然地想着,按照她的计划,到后面不可能不建立党的组织,现在人微言轻,如果汇报组织的话,不可能不让自己的计划,受到还属于党的婴儿时代幼稚病的严重和负面影响,也许只能自己先发展,以后再设法合二为一。
曹子卿了解到李思华的决定后,向她申请自己也加入。他来自一个当时的“中产阶级”家庭,而且已经破落,没有什么屁股决定脑袋的影响。作为军人,崇尚逻辑,李思华的思想,在这几十天中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每天的思考,也都是围绕着李思华的说法,这让这个过去的纯粹军人,认知到自己必须学习政治。不懂政治的军人,至少在中国,不是一个好军人。
李思华这些天,每天深夜都写一点东西,然后将之汇编成了一本《中国社会主义论》的小册子,里面基本概述了社会主义的一般逻辑、理论,讨论了马恩理论。
她在册子中叙述了不少自己的观点,例如马恩革命理论,是以工人阶级为主体,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她明确指出这在中国不可能,与欧洲工人阶级相当的中国工人甚至还不能称之为一个阶级,在人口总量中占比很少,中国的人口主体是农民,所以工农联盟才是中国革命的主体。
工人是无产阶级,而且有组织性,所以被马恩视为革命主要力量,而在中国,大多数农民其实也是无产阶级,至于组织性,那是教育和组织的问题。无产阶级不是越穷越革命,革命的结果如果不能将无产阶级升级为按劳分配、生活能不断改善的“共同富裕”形态的有产阶级,那么革命就是失败的。
她将这本册子油印了上百本,抽时间讲解,然后让他们在士兵中传播。为了读懂这本书,让这本小册子,成为了很多士兵的识字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