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6章 建设与募兵

第16章 建设与募兵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时间不能浪费,4月29日,这7+2的九个临时部门就开始各司其职,全力组织和运转起来了。不过人手实在是紧张,队伍只有三百多人,渔村现有的壮劳力总共也只有一百多人,合计不到五百人,那么多项的工作,自然人力紧张。

    根据协调,主要的人力先投入了港口的建设,尤其是堤坝建筑,完成小港口的建设,才能保证物资的供应和其它工作的顺利开展。

    淇澳岛不缺山,岛上高山连绵起伏,100米以上的山有18座。考虑的主要是运输问题,所以选择的就是最近的山峰,进行开山炸石作业。一早部队就到了现场,安排部分士兵先挖开土方,露出石头后开始布置炸药。另一些士兵和渔民劳力,开始夯土整平从炸石场到海滩的碎石运输道路。也有一部分士兵和渔民被安排去砍伐竹林,准备开始制作竹筐。

    而两艘汽轮今天将出发,去运回留在中山的马车,畜力在这个时代还是很重要的,并且已经电告在中山的管事,购买一些建材、牛马和大车,以及牛马饲料,让汽轮从中山的唐家囤港口运输回来。基建的需求,必须扩大在岛上的运输能力。

    华海航运,近期已经通过李家,在香港聘请了十来个专业人员,将基础的摊子撑了起来,几个留在香港的同志或者同志的家属,也被安排进入了华海航运,以便控制住公司的管理。所以现在华海看起来,已经是一家近二十人的,正常发展中的航海公司。

    今天华海聘请的两名工程师,也会过到淇澳岛,他们会指导堤坝的修筑。

    下午,李思华送别了募兵小组和海运小组,募兵小组去山东,有12人,还派遣了一个排的队伍负责保卫工作,总计44人。而海运小组有7人,他们去上海,与在上海招聘的海运人员一起,组建两艘大船的航运团队。两个小组都通过汽轮先到中山,然后在唐家囤找船去山东和上海,尤其是募兵小组如何携带武器,就要靠他们自己发挥聪明才智和能动性了。

    白天忙忙碌碌,安排好基建、后勤等工作后,直到傍晚,李思华才有时间和武器小组坐下来协商,武器小组包括曹子卿、唐干林、另外几名军事组成员和这一次新加入同志中相对熟悉军事的几位,其中一位是李朴,三十岁的他也曾经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虽然没有正常毕业,但基本的军事素养是有的,也曾经参加过粤军,担任过营长,后因接受我党革命思想而退出粤军,其后主要在广州配合刘尔崧从事工运工作。

    她全面地介绍了在上海目前进展中的武器采购,通过美军少校,可以搭建起与美国军火商的采购通道。然后她介绍了自己对此次武器装备采购编制的基本内容,以及如此设定的原因。大家都非常激动,这无疑是大手笔。

    李思华要求武器小组基于她的编制设想,先用几天时间深入研究编制,形成细节的采购计划。然后再出发去上海,接替并不太懂武器的李家管事,与美国军火商进行专业的谈判,完成采购。武器装备需要在海轮南下前,送抵上海,然后装载到海轮上,用海轮运输回来。海轮中途还要在青岛港口停靠,将募兵群体接上,然后武器和人员一起,运回淇澳岛。

    一点时间都不耽误,吃过晚饭后,政治思想课又开始了,战士们已经熟悉了这种方式,而新加入的同志们则很好奇。这个时代本身电力尚未普及,晚上也做不了其它工作,所以上政治课他们都可以理解,但未必有多么重视,他们以往熟悉了各种领导和运动中的演讲和培训。不过随着李思华的讲述,他们的神情变得越来越专注而严肃。

    李思华今天的教育培训,是谈我党需要一只怎样的军队。

    “我们这只军队,目前还是游击性质的孤军,其实尚未达到我党真正需要军队的标准。”这句话让他们一愣,她是说我们的军队还不够强吗?

    她首先解释了我党的基础是工农联盟,因此需要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理论,接着说:“要建设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需要怎样的一只军队呢?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军事体系,而不仅仅是一只孤军。这个军事体系,需要有进攻、守卫和基层的三重体系。进攻的体系就是我们类似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党军,是伸出去打人的拳头。而守卫的体系需要有地方党组织领导的地方二线武装,他们在一线军队进攻的同时,能够进行支援,并在敌军进攻根据地的时候,进行周旋和守卫。”

    “基层的体系则是民兵,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将老百姓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自卫能力。民兵能够抵御少量敌人的进攻,保护村庄和农业生产,同时形成区域面上的广泛而严密的情报网络,使得敌人如果进入根据地,就变成瞎子和聋子,而我们则享有最清晰的情报,这就能构成巨大的信息差距,弥补我军可能的军事力量差距。”

    “这样的三层体系,就能构成一个由上到下,又由下到上的双向体系。由上到下,使得我们党组织通过这个体系将我党的政策和军事组织深入基层,将根据地所有的资源和人力统合起来,向一个方向发力。而由下到上,则是因为根据地所有的人力都被组织起来,反过来能向党组织提供最大的资源组合,使得我党得以发挥远超常规军事想象的能力。”

    “所以我党需要的,从来不是单纯的军队,如果只有军队,那只是脱离民众的孤立力量。我党需要的,是一个被强大正确的政治思想统合起来的军事体系,是体系而不是单兵。”

    “军队是鱼,人民是水,鱼水一体,鱼才能保持最大的生命力。”

    “大家都知道,这一次能够扩军,是因为我们抢劫了英帝国主义的银行,但这是短期不得已的战术,可千万不要以为,我们今后一直都能够这样做,哪有那么多的帝国主义银行好抢?”

    战士们都哈哈地笑了起来。李思华继续说:

    “所以不要混淆了短期战术和根本战略,短期通过特殊手段,加速尖兵部队的建设,正是为了长期能够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终究,我们需要建设的,是军事体系,而建设这样的军事体系,才能保证我们是人民的军队。”

    “从理论上,这就是我们未来行动计划,需要实现的根本目标。”

    李思华的培训内容,对新来的同志们而言,是打开了思想的新天地。她的培训,最厉害的就是严密的逻辑和系统化,你可能因为本能的直觉反应,一下子不同意她关于某个单点的思想,但等到她一整套逻辑说下来,就会让你觉得她关于那个单点的思想,也是正确的。新同志们,开始觉得原来的认知被打破了,新的思想方向,似乎大门被逐渐打开。

    忙碌的一天结束,李思华疲惫地回到了窝棚,隔壁窝棚战士们的呼噜声,让她一时难以入睡。她静静地想着,世事如棋局局新,我的新局已经开启,会像我计划的那样顺利吗?

    第二天,开山炸石加速进行中,战士们先将破碎好用的石头堆积分布,累积到一起,等待有了马车和牛车后进行运输。好在昨天搬场带来的物资,支撑几天是没有问题的。渔村居民的老幼都被雇佣,加紧用战士们砍下的竹枝编制竹筐以及一些其它竹制用具。全面的准备工作已经有条不紊地执行中。

    下午就进行了制作竹筐“巨石”的试验,当地渔民还从来没有使用过“洋灰”,很多人好奇地围观着。只见在海滩上,战士们将洋灰加水拌浆后和碎石粗砂混合在一起,搅拌后倒入竹筐内装满。这样稀糊糊的一堆,到明天就会变成一块刚硬的巨石?真是稀奇。李思华看着他们,却不由叹了一口气,这样最粗浅的现代科技,在我们老百姓面前,也被当成了神技。中华的复兴,任重道远啊。

    过了三天,汽轮才终于从中山返回了淇澳岛,几十匹马、十头牛,以及一些建材包括牛马的饲料,终于运到。原来运牛马这类活物真的是比较头疼。牛还算好,比较蠢笨,比较容易拉上船。马就不同了,精得很,对于上船这种超越它们经验的事物,非常惊恐,在拉它们上船的时候非常抗拒,最后需要一匹匹地安抚,慢慢地拉上船,到了船上马也很烦躁不安。当然经过这一次后,这些马再次海运就会好很多。

    物资和运力到位,工程速度陡然加快,按照工程师对李思华设想的具体工程设计和指导,战士们和渔民中的壮劳力来回穿梭,挖坑、填石、堆垒,几天后堤坝深入海水,就需要用渔船接驳建材,再投放海底。工程师们已经在指导先用竹竿在边界范围插入海底,形成临时栅栏,巨石们届时需要被投下在栅栏之内,一层层叠起,还要保证上一层压住下一层巨石之间的缝隙,用压力使其稳固。

    后勤小组的勘察工作也基本完成,在没有人烟便于隐蔽的淇澳岛右翅,选择了总共5个军事训练营地,都选择的是山中比较隐蔽的坡地,坡地比较低的地方,会夯平成为校场,而营房等设施则依坡而建,总体还是按照以前的原则,每个营地主要包括共同训练、专业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和山地训练这些主要功能模块。几个军事训练营地之间相隔不远,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如果彼此相隔太远,呼应起来就比较麻烦了。

    每个营房,他们都已经选择了几口井的打井位置,具体要看能否打出水,否则营房的位置可能还要调整。

    三个蓄水小水库的位置也已经选定。一个比较大的水库的位置,在淇澳岛的右翅,离开营房不远,以方便部队使用。另外两个都是考虑未来家属区的水源问题,所以都选择在淇澳岛左翅。建设的方法,比较类似现在建筑港口的堤坝——在有水源的山谷的适合位置,用“巨石”垒砌堤坝,截断山谷,形成小平湖。

    其它新渔村、小学校、民用粮库等设施比较简单,通过和苏家为主的居民领头人协商后,都已经基本确定,这些建筑都只需要简单的图纸,小组中就有同志能够绘制。香港和中山两条航线为主的供应链,也都已经安排好。

    所有农地全部改种蔬菜的计划,让原居民有些担心,不过在向他们保证公司粮库,会一直存储最低基数的粮食,并让他们的代表参与管理监督后,他们还是同意了,因为单从经济效益讲,种蔬菜卖给“公司”肯定比种粮食强得多。部队计划自己种植的蔬菜地,在几个营房选址附近,也已经找了一些。

    比较麻烦的是肉食储存,到现在还没有找到那种阴冷之地,何况太过潮湿。看起来还是只能多食用腌肉香肠之类了。捕鱼船已经订加急订购,预计半个月后就会到位。

    看到基础设施和后勤供应链建设都上了轨道,李思华放下心来,同志们虽然经验不多,但热情和认真弥补了不足。思忖再三,她决定自己要和武器小组一起去上海,因为武器和海轮采购这两件大事关系重大,她自己不去亲自掌控的话,说老实话还是有些不放心。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她安排好了离开后淇澳岛的工作安排,设立了一个5人集体领导小组,参谋组中的唐干林、黄敬,党员中的姚斌、苏琪南和郑伯涛。

    姚斌现年26岁,中学毕业,在当时也算个知识分子了,他就学于雷州中学(省立十中),就是后世有名的岭南师范学院。雷州中学革命风气极重,屡起学潮,他早早就受到革命思想熏陶,毕业后到广州谋生,很快投身于我党的工人运动之中。

    郑伯涛28岁,是个老工人,广州底层市民出身,曾经在广州多家工厂做工,也当过港口工人,对于港口作业比较熟悉,以前他一直是刘尔崧工运活动的得力助手之一。不过这一次他坚决地留了下来,因为认知发展军队,才是革命的最好途径。

    李思华觉得这两个人在这批同志中,算得上是比较老练的,性格都比较沉稳,思维也比较缜密,在同志们中威信比较高。

    因此她和这两人几次长谈之后,让他们和苏琪南、唐干林一起负责起淇澳岛的总体事务。黄敬则主要是管理部队,安排士兵们施工的相关任务。

    5月5日,去上海的海运小组首先发来电报,他们已经顺利地抵达了上海,已经与在上海聘用的团队汇合,开始了工作筹备。由于购船协议已经签署,短期主要是全面接收船舶,并对船舶内部进行一些改造,因为未来在山东会接上大量人员,船上必然人员密集,必须考虑那么多人的住宿、餐食、消毒和防疫。还要考虑那些武器装备的秘密储存空间。当然还有完成对船员团队的考察、招聘和组织,以及购买粮食准备发运青岛。

    5月8日,去山东的募兵小组也发来电报,已经抵达青岛。他们接下来,会在青岛港租赁足够的粮食仓库;在青岛郊外,寻找适合临时作为“流民大营”的聚居地,并临时搭建足够数千人居住的窝棚,建立起相应后勤管理体系;迅速购买和租赁足够的马车,以便深入流民聚集地进行招募。小组将一分为四,在青岛的管理组,以及济南、泰安和聊城三个招募组。

    这两个小组到上海和山东,都是采用的同样模式,走的海上,这样便于隐秘地携带武器。例如上海航运小组,就是先从中山包船到福建,再从福建包船到上海。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思华与曹子卿商量,她和武器小组将于5月10日启程,参考航运小组的北上模式,坐船到上海。小组主要人员包括她、曹子卿、李朴、龚光宗和其它两位同志。在其它同志的强烈坚持下,还是带上了一个班的保卫兵力。这样14位同志去上海。

    当然,步枪太长,不便于城市机动。所以包括航运和募兵小组,出发的士兵都是“双枪将”,每个人随身带两把驳壳枪,然后至少一挺到两挺轻机枪,平时装在箱子里,当然还有若干手雷。

    一切准备就绪。到5月10日出发前,小港口已经基本完成建设,毕竟工程量不大。两艘500吨汽轮已经可以直接停泊港口装卸,供应链因此而建立起来了。完成港口建设后,工作重点已经转向了新渔村、小水库等方面的建设。

    5月10日,李思华团队出发,她没有让汽轮专门送他们,不想因此而耽误淇澳岛建设工程必要的物流供给。另外让人租了艘船,他们启程去中山唐家囤港口,从那里再去上海。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