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根据地建设与广州起义
到11月25日,新军招募的人员,已经大部分汇集到万泉河流域,大致在后世新中农场一带,这里是山岭与沿海丘陵的过渡地带,地形相对比较丰富,适合进行多种多样的军事项目训练。
不过,由于营房和校场还没有完全整备好,所以估计要到12月初,才能开始正式的全面军事训练。目前已经抵达的青壮,都投入了基地整备和建设中。李思华看到的是接近2万人的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除了1万多招募的青壮,在当地还雇佣了3000多人。大家都很着急,所以每天,都是从一大清早就开始,直到太阳下山再也没有光亮才休息,而李思华一贯主张的永不停歇的政治思想教育,每天晚饭后也在晚课上进行。
曹子卿等同志向她汇报,募兵其实很顺利,因为这一次采用了每个青壮发10个大洋安家费的应急措施,现在这些贫穷的农民和山民子弟,还没有政治觉悟,发安家费是最快动员起来的方法。
这一次的训练,实际上会在1.5~1.6万人的总规模,淘汰的人员将送回地方部队,作为地方部队训练的种子,所以人力上不会浪费。
到11月20日,全部武器装备,已经从淇澳岛运到了基地附近的多个武器仓库中,随时可以取用。
目前的军事部署,是一个步兵营在文昌和海口方向,警戒海口为主的敌军。一个步兵营加上炮兵部队在基地,对新军进行训练,而最后一个步兵营则分为了几部,在解放的其它6县区,在之前海南革命军的配合下,组建和训练地方部队,并搜寻消灭残余的反动派武装。每只地方部队,以革命军人员100多人为骨干,搭起架子,已经开始在招募人员,招募条件是一样的,发10个大洋的安家费。所以人员规模不是问题,但这些地方的训练条件有限,只能逐步改善。
李思华思考着整个布局。
华明义他们已经完成了对那艘新加坡的6500吨货轮的购买,海员扩招也很顺利,华明义也提议了原来华海号的大副于海生,接替担任华海号船长,他认为此人已有足够的能力,而且李思华知道这个大副,其实已经加入我党,是航运党组织的工作成果之一,所以她很放心。华明义将自己兼任新的“中海号”货轮的船长。
她决定,在淇澳岛上只留下一个连和一千多家属渔民,作为一个隐秘的小基地即可。其余三千多家属及全部儿童等人,全部迁移海南。
她意识到,这三千多家属,其实现在是一笔财富,这些人也都经过了这几个月的或多或少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识字教育,完全可以分区充实到几个县区去,成为体制基层的工作人员。
她心里感叹,这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当时觉得是累赘,咬着牙接受了,但现在看来,却正好培养了一批忠诚的地方工作人员,非常适合补充当下的应急需求。这个时候,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
她电报通知了淇澳岛留守小组,以及华明义,新加坡回来的中海号,立即到淇澳岛接人转移。
到11月底,根据地7个县区的城区已基本稳定,最基础的政府架构已经搭了起来,而城区内的反动派势力被一扫而空,每个县区都发动了城内的进步青年作为主体,形成了城区基础的管理体制。
在城区稳定后,下一步最重点的工作,无疑是全面的土改。土改的计划,是先在城区附近的一些乡村,进行土改试点,这些地区,现有部队也比较容易控制。预计2个月后,等待地方部队组建和初步训练完成,即开始全面土改。
土改的基础其实还是武力。所以组建起地方部队是最紧急的,枪支弹药已经开始逐批运输各县区,而在各县区的郊区,都已选择了临时的训练基地,进行初步的整备建设,招募的人员成为建设的主力。
土改前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是摸清土地规模和人口规模。地方组建了多只工作队,在战士们武力的护卫下,开始对乡村进行全面的统计和调查。要知道,细节太多,例如3亩地只是个对良田的粗略描述标准,有的人口密集地区,只能分2亩;而有的劣地,可能就要5亩,每个地方还要进行一些细部调整。
当然,对于明确的反共分子,那些血债累累、民愤极大的地主豪绅,自然不会等待,主要的头目被枪毙,剩下的走卒,俘虏后都送去试点的几个农场,进行劳动改造。没有血债的也只能像普通农民一样,分配同样的土地。党组织给他们活路,但不可能再让他们高人一等。这些家伙的土地,已经开始部分进行分配,试点的合作社也在组织之中。
这不可避免地激起了剥削食利阶层对于“红潮”的恐惧,信息传出,7个根据地县区内的地主豪绅们,纷纷逃亡。而国民党控制下的那些县区,反动派们惶惶不可终日,催促粤军出兵“平匪”的声音越来越大。
12月初,李思华这几天的表情一直很严肃,这让汇报工作的同志们都有点不安,是什么工作没有做好吗?还是敌人最近要打过来了?有的同志不免心里有些猜测。
其实李思华是在担心广州起义,前世我党发动的时间是12月11日,当日成立了广州工农民主政府,然后第二天即12日就受到优势敌人(张发奎3个师,还有李福林第5军一部等力量)围攻,被迫于13日突围,最后只有1000余人突围成功,在海陆丰地区与南昌起义余部中的一部分会和,短暂建立了花县和海陆丰地区的苏维埃政府,但很快失败。
广州起义,其实就是我党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压力下,发动的一次明知会失败,却又不得不发动的暴动,当时苏联派出暴动专家纽曼等二百多名苏联人,藏匿在广州苏联总领事馆,同期派出了一百多名朝鲜敢死队,随同苏联人策划暴动。
起义失败后,张发奎将广州苏联总领事馆的五位苏联领事,几乎所有的苏联特工以及朝鲜敢死队队员,全部抓捕枪毙。之所以苏联要发动这一次暴动,据说是和当时斯大林与托派的路线斗争有关。
历史的真相,已经掩盖在时光的迷雾之中,但恶劣的后果是明显的,经过415清党和这一次不成功的广州起义,我党在广东的力量几乎损失殆尽。
李思华已经派出了特种大队,潜伏到了广州郊区,但严禁他们进城参与战斗,对于这种必然失败的格局,她不想白白地损失宝贵的精锐部队。她只是让他们联络了熊豪和刘尔崧,如果起义失败,突围的时候他们会予以接应,尽量多地救出同志。在广州外围的几个小港口,都已经安排了渔船、汽轮等接应。
离开12月11日越来越近,李思华的心思自然也是非常沉重,这些天的神色凝重也就在所难免。她望着远方,安慰自己,至少在湖南,2个月前的9月9日,毛泽东领导发动了金秋起义(她已经在香港的报纸上得到了验证),这个时候,应该已经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我党历史上革命成功的关键一步,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农村包围城市,已经开始实践了。
12月7日,一个好消息,让李思华短暂地高兴了。华明义他们终于找到了适合购买的邮轮,正好是1.5万吨级别。船是通过华明义以前的英国籍同事帮忙找到的,该邮轮原来是英国一家邮轮公司的海轮,他们原来以大西洋两岸的客运为主,但现在已经越来越倾向于发展为富人服务的豪华邮轮,当时大洋两岸不少邮轮公司,加入了这种“豪华”的竞赛,你的吨位1万吨,我就要做1.5万吨,然后2万吨的又很快出来,装修、内饰和船上的服务项目花样百出。
这一次,就是这家英国邮轮公司的新船,一艘2万吨级别的豪华邮轮开启使用了,这几年的豪华邮轮之战,让这家公司的财务也有点吃紧,所以出售这艘1.5万吨级别客运邮轮的生意,很快得到了公司董事们的批准。
这样吨位的大船,自然价格不菲,虽然是半旧的,但初步谈判后拿下来也要150万美元。华明义已经付款委托了他原来的同事,对这艘船进行详细的了解,结论是船的适航性不错,毕竟得到了原来公司的精心照管。
李思华很快回电,让华明义委托他的同事代为谈判,锁定购船,以电汇支付5%订金的方式,让英国的邮轮公司,将这艘船开到香港来,在香港正式接收,预计可能要1个半月的时间,那就是接近1月中旬了。同时李思华还让华明义马上开启全面的船员招聘,尤其是寻找适合的船长和关键管理及技术人员,不要等到邮轮到了,还要等较长时间的人员到位。
李思华看着150万美元的数字,不由得摇了摇头,购买武器弹药花了650万美元,2艘船又是220万美元,光在这些大的投资方面,870万美元就已经被花掉,小额还用掉了100多万美元,整体1000万美元没了。
当初的黄金总值约3000万美元,加上前期余款370万美元,以及近期在香港和上海拍卖掉的部分珍宝,大约不到800万美元,她手上仅剩3100万美元左右了——实际上是2500万美元,因为有600万美元给了根据地政府,作为财政储备金了。
不过有2500万美元去美国,也算不错了。希望接下来在香港和上海的拍卖,还能够帮她再拿到个1000万美元左右。不过就算这是两个大市场,也只能慢慢地卖,否则就不值钱了。
根据地建立的过程中,从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地主豪绅手中获得的缴获,大部分还是不动产,现金部分不过200多万银元,这部分她已经全部交给了政府,补充财政储备金。
12月10日晚,特种大队的大队长田君实带着特种侦缉中队,潜伏在广州的大东门外,焦急地等待着城内的动静。他们已经到达广州附近4天了,除了特种大队,还有一个排的步兵,跟随他们行动。李思华将两艘500吨的汽轮都配置给了他们,而且还让华海、华洋两艘2500吨汽轮都到广州附近停泊,随时接应。
这几天他和同志们已经安排好了撤退路线,并且联络了广州城内的熊豪、刘尔崧。通知他们,如果起义失败,党员和群众们可以从大东门以及另外2个城门设法出城,他们会予以接应。撤退路线主要是向广州东南,在珠江附近的一个小港口上船撤退,如果人多,小汽轮再设法接驳大汽轮,完成整体撤退。
联络人员是从香港情报站过来的,他见过熊豪和刘尔崧,上次也确定了联络方式。按照他给田君实的汇报,刘尔崧还比较重视,熊豪就有点不耐烦,他肯定不相信会失败吧。其实田君实也在怀疑,起义到底会不会失败,同志们又不是傻瓜。可是他对李思华的能力非常信任,所以也不敢不相信,只能让事实来证明了。
按照李思华的说法,起义应该会在11日的凌晨发动,但最多能支持2天,从12日晚上开始就要高度注意接应可能撤出的同志,而13日必须注意那种成股撤出的我党队伍,救援他们,能够最大程度地保存组织力量。
天色越来越黑,除了广州城内的隐隐灯光,一片黑暗。
突然,广州的上空燃起了几颗信号弹,随即枪声大起,很快,广州城内的各处,都响起了枪声,整个城市混乱起来。起义发动了,田君实和同志们激动地望着城内。
按照李思华出发前的交待,广州城内目前敌军只有不到四个团的兵力,共约6至7千人。而我党掌握的部队,包括教导团和新扩编的警卫团一部,总兵力应该超过3千人,而且还有几千工人赤卫队的配合,因此攻敌不备,应该能短暂地占领广州大部,但广州帝国主义和反动商团的力量很强,珠江南岸有第五军李福林一部,而更重要的是张发奎的3个师,只要不到一天时间就能赶到进攻广州,在几万敌人的反扑下,革命队伍根本不可能守住广州,必然失败后撤退。
我们的力量,不足以改变广州起义失败的命运,也不应该去轻易地牺牲。特种大队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在保存自己的同时,去接应和救援尽可能多的同志,不要让他们白白地牺牲了。
按照李思华的分析,张发奎的三个师,从其军队进军方向来看,必然进攻的是广州的南、西、北这三面,所以生路主要在东面,特种大队因此主要部署在广东东面的几个门外。
田君实已经通知了刘尔崧和熊豪,他们会在广州东面的几个门外接应的信息,也告诉了他们李思华对张发奎会从南、西、北这三面进攻的分析。但广州的同志们信与不信,他们就没有办法了。
李思华也想不到办法去说服广州的同志们。这场起义,领导人除了广东省委负责人张太磊,还有叶挺、恽代英、杨英、周文拥、聂荣真等,都是我党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而且共产国际的代表纽曼还在广州现场压阵,他们怎么会听她一个年轻女子的?
过了一会,开始有糟杂的声音响起,有人从城门外跑了出来,但听他们的声音,应该是躲避兵祸的人,并不是我们的同志。跑出城的人越来越多,但始终没有发现我们的同志和队伍。
田君实叹息一声,他也只有按照军令,耐心地等待。这一夜乃至明天白天上午的危险不大,但估计从明天下午开始,危险就加大了。
广州城的枪声一直不断,偶尔还有炮声传出,激战一直在进行中。当日上午,侦查员自城内传出消息,起义军基本占领了珠江以北的市区,宣布成立了广州的苏维埃政府。在珠江以北,国军、保安队和警察都基本被消灭,不过有两个关键节点没有攻下,第4军的军部和军械库。
然而田君实毫无欣喜之情,广东情报网络的各种最新信息,已经逐步汇总过来,确认张发奎的三个师已经快速接近广州,下午即可对广州城区发动进攻。而在珠江南岸的李福林部已经行动,即将开始进攻。田君实这个时候确信,李思华的判断是对的,起义军撑不过一两天。
他反复思考,派了一个小组冒险潜入广州,再次寻找熊豪或者刘尔崧示警,提醒他们必须马上撤离。他通知了同志们,从下午敌人开始进攻南、北、西三面开始,特种大队就应该控制东面的3座城门,占领优势地形,等待各种撤离的同志或队伍,很可能要与追军发生一些阻击战。
中午的时候,刘尔崧正在起义指挥部忙碌,有士兵来汇报,有人找他,说是城外的同志。刘尔崧的心里就咯噔一声,很可能是李思华部派来的人。
在起义领导人中,他是最倾向于相信李思华判断的,因此内心一直非常担心。他急忙对士兵说,赶紧把人带过来。
进门的正是上次联络他和熊豪的一个同志,性柳,他手臂已经受伤,用绷带吊缠着,脸色有点苍白。刘尔崧赶忙问:“怎么回事?你们和反动派军队交火了?”
柳同志向他汇报,田大队长组织了一个小组,包括他在内,冒险再次派遣他们来找刘尔崧和熊豪,向他们报告最新的情报,并请求他们尽快撤退。
听了柳同志的汇报,刘尔崧的脸色也不由得苍白起来,张发奎的3个师,珠江南岸的第五军李福林部,加上一些其它反动派,敌军高达数万人。而起义军呢?正规部队不到三千人,其余还有三千多的工人赤卫队,基本上没有什么军事能力。很明显,敌军的力量是我方的十倍以上。
刘尔崧让柳同志休息一会。他赶忙去找总指挥张太磊汇报这些情报,张太磊也很重视,立即召开了指挥部的会议。
然而会议并没有能确定马上撤退,大家爆发了激烈的争议。叶见英等主张撤退,可是共产国际的代表纽曼和苏联领事咆哮说,撤退就是逃跑,是对革命可耻的背叛!最后张太磊协调,决定如果下午敌军开始进攻,我军要先英勇阻击,根据届时的战场形势,再决定其后的去留行止。
会后,刘尔崧将会议的决定告诉了柳同志,他也只有长叹一声。告诉了刘尔崧有关特种大队在3个城门的接应部署后,他马上告辞,要返回东门外,将情况迅速报告给田君实。
刘尔崧送走了柳同志后,他自己心里也觉得一阵悲凉。现在他对于组织的阻击决定,内心其实感觉很悲观,他认为李思华的判断和策略是正确的,但是作为党员,必须坚决服从。
他想着,如果到时候组织改变命令,同意撤退,他一定要尽可能地与特种大队协调,让最多的同志避免牺牲。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愁没柴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