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出发与登陆墨美
3月底的一天,6500吨级的“中海号”货轮,正在驶向美国。
说是去美国,但途中会先到美墨边境的伊莎贝尔港附近墨西哥的一侧,已经抵达附近的墨西哥“黑帮”工作小组,会在那里接应,大部分人员会在那里下船。
李思华则带着开办明面马甲公司的少数人员,直接到德州加尔维斯敦港,然后其中到纽约的小组,会乘坐美国的铁路,抵达东部。
留在墨西哥的大部队 ,部分人员将留在当地,协助墨西哥部分的计划,而其余人员,则会在之后偷渡墨美边境。
这样行动的原因,是尽量减少明面上直接到美国的人数,否则光在进入美国这一关,可能就会出岔子。美国终究是帝国主义强国,出入境可不像墨西哥那样的一片混乱。
不过德州在美国,也算是一个异数。它是唯一以原来独立国家的身份,加入美国的州,因为独立建国过,所以独立的火种,大概从来没有完全熄灭。后世到了二十一世纪,德州独立反而声势壮大,成为了一种引人注目的运动,虽然说大部分只是做秀,但也不可否认,其中未尝没有三分认真的味道。
所以这个州独立性很强,这里的人也一样。人人带枪,是德州在美国很著名的特点。这里是美国最南部,但是那种“西部牛仔”的风格,反而似乎更明显。不过这种特点,有助于我们部队的伪装,只要没带重武器,连警察也未必注意。
这一次李思华带了直属团的一个营,800多人,以及一些挑选出来的文职同志,还有在香港前后积累起来的,相对可靠一些的西方面孔,克林特和丹尼尔自然也在其中。总计人数差不多达到了1千人。最后只有几十人,会从美国波特兰“合法”入境,绝大部分人则只能偷渡墨美边境。
船上,李思华正在研究着工业门类。虽然还是人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初期阶段,但门类的繁多,也让她有点头晕耳花。
她将此次获取工业设备、技术和人才的目标分为两类。她非常清楚,1929大萧条危机,是从美国获取各种工业技术最后一次、也是最大一次的机会。苏联都曾经从这一次危机中在工业技术上收获不菲。而对中国来说,如果不想未来依靠苏联,那么这一次就是最好的机会。
在这个时代,各国之间除了少数先进的军工技术,以及大资本家认为具有重大垄断价值的少数科技,各国对于“普通工业技术”的限制,并不严格,赚钱更重要。尤其在危机之中,平常的很多限制都会被打开,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当然,平常的时候,价格非常昂贵,买都买不起,只有危机阶段,才是购买的良机。
李思华将目标工业分为了以下两大类:
第一类是最重要的重化工业,除了“军工三项”,即钢铁、机械制造和化工以外,她的计划主要还包括以下门类:
⑴采矿(煤炭、金属、非金属); ⑵石油开采;
⑶电力(火电、水电、输电网络); ⑷石油化工;
⑸化肥(合成氨等); ⑹材料(石化、合金等);
⑺冶金; ⑻建材(水泥、玻璃等); ⑼轮胎; ⑽仪器仪表;
⑾汽车; ⑿造船; ⒀航空
⒁ 交通; ⒂无线电通讯。
包括军工三项在内总计18个大的门类,当然这些大门类之下,有非常多的小门类,单单一个机械制造,从工业母机到各种专用生产线,至少可以分出几十个小门类。
第二类是重要性相对低一些的轻工业,主要是民生工业。轻工业主要包含两种,一是以大农业即农林渔牧的各种初级产品作为原材料的,例如纺织、食品和造纸业。二是以重化工业的产品作为原材料的,例如自行车、手表等。
这两类中包含的具体门类,那就太多了,重要的包括食品加工和包装、纺织业、制糖、食用油、造纸、金属制品、文化用品、玻璃和陶瓷用品、皮革、家具、饮料等等。
李思华知道,在重化工业领域,有了资金后,她的计划也只能是在危机期间,才能够购买大规模的工厂和生产线,平时太引人注意。总体上她的计划,在重化领域,追求的是全而不是大,也不是深。国家的底子太差,她的计划也只能是先打下基础。
至于二战前后重要起来的一些产业,例如无线电通讯、雷达、电器制造、半导体等等,除了无线电外,其它很多科技,还没有具体的影子。只能是先筹备,搜集一些早期技术研究的成果。总之,还不是当期的急务。
当然,就算美国计划成功,资金也没有那么多。按照她对重要工业门类的梳理,上述这个“打基础”的采购,可能就需要2000~3000个工厂,如果现在繁华阶段在美国,平均是80万美元一个小厂,在经济危机阶段,假设对于破产工厂,能够以20万美元一个收购,即打了75折,那么也至少需要5亿美元。全部收购,如果在破产高潮的3年内完成,那么每年需要1.7亿美元,高峰的1930和1931年也许每年就需要2亿美元以上的收购资金。
再考虑到聘请技术人员、熟练工人,运输安装,以及10个师的武器弹药、本土工人和技术人员的教育训练等,至少还要加上2~3亿美元。所以要达到理想和完美的效果,需要的资本总和会高达7~8亿美元。
压力如山,李思华自嘲地笑了笑,我能赚这么多钱?前世也没发现自己有赚钱的天赋啊。不过她振奋精神,自己就不是来赚钱,自己是想办法来抢钱的,到了此世已经有证明,自己很擅长抢钱。
三年时间,8亿美元,李思华嘀咕着。这个时候如果有其他人知道她心中的野心,肯定都认为她绝对是个疯子。因为1929年美股达到当时的历史高峰时,总市值不过六七百亿美元。
4月17日,船只正在通过巴拿马运河,李思华从船上望去,心里很有感慨。这条运河被称为“世界桥梁”,是十九世界西方列强在美洲争夺的核心要害之一,美国、英国是主角,但法国、德国也加入了争夺。不过发展到现在,美国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对于巴拿马运河的独占权,已经近在咫尺。一切都是国力变化导致的,美国越来越强大,而英国越来越力不从心。
巴拿马运河一带,是热带气候,潮湿闷热、丛林密布,让人很不舒服。希望抵达墨西哥的时候能好一点。对于同志们来说,巴拿马运河很壮观,但对于习惯于前世中国种种巨大工程的她来说,很快就失去了兴趣,回到了船舱。
前期经过香港同志们的努力,已经购入了当时英国和意大利合作的最先进的远距离定向通信系统,在海轮上设立了长波电台,使得她可以与海南根据地保持联系。
阅读着来自海南的各种汇报,她注意到目前广东国民党的政军格局,基本符合她的“预判”,其实就是与平行时空的历史相比,没有什么改变,历史的惯性是非常巨大的。
李济深联合桂系,打败了张发奎的部队后,粤军与桂系之间的矛盾却开始突出,对于粤军来说,桂系当然是外人,现在来公然掠夺广东的利益,自然就成为他们的敌人了。而作为引入桂系的始作俑者李济深,由此被粤军军阀们敌视。他在粤军的所谓“威信”,就像是太阳下的冰棍,都化成水了。
陈济堂已经被李济深提拔为第4军的军长,现在粤军一共有3个军。看到这里,李思华微微一笑,李济深是在给自己的统治掘坟呢,最后就是这个陈济堂,在1929年初,利用常、桂酝酿战争,李济深被蒋介石扣押的机会,将他挤下了大位,自己担任了第8路军总指挥的职位,全面主导粤军,由此让李济深再也没能主导粤军大局。而随着陈济堂上台,粤军就开始与桂系不断交战,最后陈济堂一度都打到广西去了。接下来此人会在1930~1931年的军阀大战中,反复横跳,一会支持蒋介石,一会又反对蒋介石。
需要注意的是1932年后,那几年军阀战争相对消停,尤其是广东地区。粤军会否组织力量,来“围剿”海南根据地,不得而知。不过那个时候根据地的实力,当然也今非昔比。
李思华电告海南根据地,目前关键的工作,还是推进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以及筹备海南工业区。目前广东军阀们再次大举进攻海南根据地的机会不大,不过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另外她要求提醒广东情报网络,注意搜集粤军建立空军的相关信息,她记得历史上粤军是1930年正式建立的空军,然后1936年被蒋介石吞并。此时可能已经开始筹备,粤军空军届时会有数十架飞机,可能会形成对根据地的一些威胁。
所以李思华提醒自己,这一次美国计划,最好也能够将海南根据地的空军建立起来,哪怕是类似粤系空军那样的初级空军,有个几十架,能对抗粤系空军,保护根据地就行。
4月21日,货轮已经进入了墨西哥湾深处,已经接近目的地,这里是热带和亚热带交界地带,气候湿热,加之海域几乎近于封闭,故表水温度和盐度较高,李思华感觉,看上去海水蓝到有点发黑。气候上,感觉比巴拿马运河那好多了,毕竟只是4月份,这里还没有显得很热。虽然感觉也湿,但相比巴拿马那种,似乎能从空气之中拧出水的,令人窒息的潮湿,已经好了太多。
货轮缓缓地开,并不急于进港,实际上,也根本不会进港。离开美国伊莎贝尔港口,大约30海里左右,货轮就几乎停了,等待深夜的到来。这也是墨西哥湾的好处,由于其封闭性,简直可以看成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海水变得很温柔,对于暴风雨的担心,可以减低到最小。
晚上九点左右,货轮又缓缓地向港口靠近了一些,现在距离大概有十多海里。李思华和华明义等人,在船长室,用望远镜,观察着港口方向的动静。
远处开始有灯光,越来越近,灯光可以看得清楚了,有规律地变幻着,或明或暗地闪烁,李思华出了一口气,说道“是他们!回信号!”中海号准备好的信号灯,也开始有规律地闪烁起来。
对面的船只发现了中海号的信号,开始靠近过来。
等到船只近了,才可以发现,其实是两艘船,发信号的船后面,还跟着一艘。打头的船,慢慢靠近中海号。两艘接应的船,大概都只有六七百吨级的样子,船舷比中海号低了一大截。船员们将多条绳子扔到接应船上,用绳子的拉力将三艘船绑住联了起来,然后放下软梯。
接应船上有人顺着软梯爬了上来,很快李思华眼前,露出了一个熟悉的面孔,唐干林,他是墨西哥计划的军事负责人。
边上高兴的杜琪走上前,锤了唐干林一拳,“大哥,又见面了。”
李思华和唐干林微笑地握手,接应很顺利,而这背后,是唐干林等同志组成的先遣小组,不知道花费了多少的心血。
唐干林向她汇报,他们大约是一个半月前抵达的。当时一众人身上,总共就几把手枪,于是首先就策划了抢枪的行动,他们在蒙特雷城,跟踪墨西哥黑帮成员,发现了几个黑帮老巢的位置,然后黑夜潜入,干掉了黑帮头目,抢了一批武器弹药。这样的行动他们连续干了两次,才凑齐了一批过得去的武器。
在这两次行动中,有一名战士牺牲,负伤的好几个。说道这里,唐干林有点惭愧,不过李思华已经觉得很满意了。这就是我们已经成长起来的队伍,有勇还有谋。
唐干林继续汇报。两次行动,蒙特雷城的黑帮和警察,都惊动了,大举搜寻他们。因此暂时撤出了蒙特雷,根据未来计划的需要,来到美国韦斯拉克城和伊莎贝尔港对面的墨西哥边境内,这里是未来适合偷渡的良好地带。
用西方面孔出面,在墨西哥这一侧,购买了一个挺大的种植园,作为未来偷渡前的准备基地。原来的庄园主开了一个高价,但在谈判中发现他们这帮人不好惹,那些印第安人(他以为这些没说话的黄种人是印第安人,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联想)明显受过军事训练,有点杀气腾腾。庄园主不想惹事,后来还是痛快地以合理价格,出让了种植园给他们,并且带着自己的人迅速离开了。
我方出面的人,是在香港招募的一名西班牙裔阿迪奥,准备一直让他名义上,成为这个种植园的主人,这个种植园也许在未来还有用。阿迪奥已经成为附近知名的新星,种植园主们大概都知道了,这个家伙是在东方发的财,所以有一帮东方人手下,看起来手上就很硬。虽然还不熟悉,但彼此也能客气相待。
作为一个庄园主,购买两艘二手汽轮就不是什么大事了。先遣小组的成员多数是渔民出身,还增派了船员,本来就是有意这样筛选的。在本地又吸纳了一些新的船员,这些本地船员,都以为自己加入了一个新兴帮派,用汽轮走私美国,那当然是帮派最基本的业务。也因此,很快就具备了接应大部队的条件。
李思华很感动。唐干林说得轻描淡写,但这背后有多少惊心动魄,可想而知。她让唐干林转告所有先遣小组的同志们,你们为整个行动开了一个好头,干得非常好。
中海号带了悬吊机械,船只联上后,马上开始将中海号运载的武器弹药箱,逐一悬吊到两艘汽轮上。而计划在墨西哥这里上岸的同志们,开始顺着软梯,一个一个地从中海号爬到了两艘汽轮上,总共有九百多人会在这里上岸。
真正直接跟随中海号和李思华,到美国德州加尔维斯敦港口,“正常”海关入港的人数,只有六七十人。这些人都已经在香港美国领事馆申请了正常的签证,由于华海航运的海运业务,还有“夏海贸易”的缅甸稻米和日用品交易等业务,在香港都已经颇有名气,因此美国领事馆很容易同意了他们的申请,他们是到美国的德州等地,建立美国的牛肉与玉米等食品,到亚洲的贸易生意的,这对美国当然是好事。接下来他们在德州,申请开办贸易公司,以及相关人员的长居签证,也就顺理成章地并不困难。
加尔维斯敦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港口,这里人不多,连港区在内,大约只有几万人,不过由于背靠德克萨斯,出口量还不错,这个时候,其出口以棉花、小麦、硫黄、大米为大宗,是典型的农业出口港,这很合乎李思华他们的伪装定位。当然,这个港口以后还会成为重要的石油出口港。
从加尔维斯敦进入美国,主要原因是这个港口,离开休斯敦这个德州的重要城市,几乎就是近在咫尺,而离开奥斯汀、博蒙特、圣安东尼奥等其它重要城市也不远,这个港口虽小,但对整个德克萨斯的辐射范围却很平均。
下船,登陆美国的领土,李思华深吸了一口气。她最疯狂的一个计划,就要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