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74章 余波荡漾与缅甸未来

第74章 余波荡漾与缅甸未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该如何对待李思华和安华集团呢?罗斯福认为这是很简单的决定,美国人为什么要为英国出力,去打压提供美国重大利益的人呢?就算打压,难道英国人还会认为美国在前期是无辜的吗?

    罗斯福政治上的雄心之一,就是让美国替代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成为“群山之巅”。李家的所作所为,其实暗合他的心意,帮助他去除了英国的实力嘛,哪怕只是一小部分。

    更何况,李思华通过安华,与这个时代的美国财团,结合得很紧密,罗斯福可不想得罪那些财阀,他们才是美国真正的主人。没看到最反共的调查局局长胡佛,在调查了李思华后一声不响吗?虽然现在的缅华政权号称社会主义,似乎受到了苏联红色革命的很大影响。

    李思华不仅采购美国军火,还大量采购美国的农产品、工业设备,最近还开始大量进口美国的废钢铁,每年的业务会以几百万吨计算。要是为了英国人去对付李思华,那他就要面对美国最强大的几股财阀的压力,他傻的吗?

    当然,就像胡佛一样,他根本不相信李思华是共产分子,开玩笑,她都是10亿美元级别的富豪了,都已经进入了美国顶级阶层,是美国财团的一员。在海南那个小岛以及现在缅甸搞的事情,多半属于她自己家族的整体布局。也许这个李家野心勃勃,想成为东南亚的霸主呢?他不由得一笑。

    当然,为了美英关系,表面上还是要做些文章,就让军工界和安华集团打个招呼,国会名义上会禁止对缅华出售武器。不过他们自然能够以各种“维修”、“民用”的名义绕过。

    整体上,他对李思华、以及安华和缅华新政权这几件事情,重视度是非常有限的。罗斯福现在的烦恼,主要还是国内的经济,他上任以来的新政,虽然让美国的经济有所复苏,但还未根本走出危机,国内的经济压力非常大。就算是关心国际政治,他的焦点也还是英国、德国和苏联等大国。缅华新生的政权,在他眼里,连第三档的重要性都不具备。

    7月底,缅华政权成立后,要求与英国进行谈判的文书,就递进了英国驻缅甸总督府,英尼斯在离任之前,接到了这样一个烫手山药。

    缅华政权是直接明码电报,告诉总督府,派遣外交人员到仰光总督府,递交谈判要求。英尼斯不敢怠慢,电告伦敦获得批准后,允许缅华的特使进入总督府,递交了谈判要求书。

    缅华在谈判要求书中,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条件,而是要求英国政府派遣特使,与缅华政权谈判缅甸的未来,谈判书的有效期是30天,如果英国拒绝谈判,期限一到,缅华革命军将攻占整个缅甸,将英国势力完全驱逐出去。

    缅华政权的要求,又让伦敦的内阁和议会吵了一次,不过最后首相麦克唐纳拍板决定,由外交部派遣外交特使,与缅华谈判,事情已经如此,光硬撑着一张帝国荣誉的脸,有用吗?谈判也许还能捞回一点利益。而且缅华要求是秘密谈判,这很意味深长。

    英尼斯通知了缅华政权,英国外交特使,实际上是外交大臣的副手,负责殖民地部的事务大臣,福克斯爵士,将代表英国,在抵达仰光后,与缅华政权秘密谈判。

    缅华临时任命了一位“外交部长”李玉振。李玉振今年35岁,毕业于国内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后世的北师大),他积极投身革命,在广州起义中被救出。此后在李思华去美国执行计划的几年中,他一直是李思华的主要助手之一,精通英语,在美国期间还按照李思华的要求,在德克萨斯大学就读外交专业。李思华对他的安排,就是希望他成为专业的革命外交家。

    8月20日,英国外交特使福克斯爵士,抵达了仰光。他觉得这是一个糟糕透顶的任务,英国现在在缅甸的地位,非常尴尬。他此次的谈判非常微妙,因为就连伦敦自己,其实也不知道要一个怎样的明确结果。他得到的任务要求,只不过是含糊的“不要辱没帝国的尊严,要保护帝国的利益”这样的词汇。表面上给了他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其实如果他们觉得结果不好,只会责难他没有达到帝国的要求。

    而且又是这个见鬼的地方,8月的天气,简直是酷刑。他躲在官邸里,对于上街看看仰光的风光,毫无兴趣。

    缅华的谈判小组,在3天前就已经抵达了仰光,他们自己租赁了酒店,非常低调,符合他们秘密谈判的要求。福克斯有点好奇,这个新生的政权,到底想要什么呢?

    李玉振与福克斯在缅甸总督官邸见面,坐下谈判。人数不多,李玉振这里是个三人小组,而对面的福克斯也是三人,双方都有保密的必要。

    双方几乎没有寒暄,握手之后,只有没营养的“很高兴见到您,李玉振先生(福克斯爵士)”这样干巴巴的开场白。说白了,双方是明确的敌对关系,很难按照正常的外交礼仪。

    李玉振对福克斯点点头,说道:“让我们进入正题吧。”

    福克斯说:“你们想从大英帝国这里,得到什么呢?帝国与你们之间,完全是不对等的关系。”他一开头表现得非常傲慢,这当然是英国贵族对殖民土著的态度,也是先施加心理压力。

    李玉振轻松地说:“是的,双方完全不对等。我们在缅甸是胜利者,而大英帝国,则是失败者。”

    福克斯的脸僵硬了起来:“李先生,你是在侮辱帝国吗?”

    李玉振:“如果我们想取得一点成果,解决双方的问题,那么请福克斯先生收起刚才的傲慢态度。我们应该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创造新的问题。对我们而言,有说服力的,只有现实可以应用的实力。”

    福克斯深深地看了李玉振一眼,他可以发现,对方完全不在乎大英帝国的威严和威慑,这是难缠的对手。他问道:“那么你们想谈什么呢?”

    李玉振:“我们可以允许英国,在目前我们尚未占领的其它缅甸地区的继续统治,但我们有交换条件,那就是不能封锁我们在若开邦等地的港口,不对我们与外界的海运自由贸易,加以阻碍。”

    福克斯一下子坐直了身体,李玉振的条件让他感到意外,他说:

    “为什么?我从来没见过一个国家不想统一的?”

    李玉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利益来自民国的西南,对于我们,目前占领的缅甸地区,只是取得西南的出海口而已。”

    福克斯觉得自己有点恍然大悟,他反而又傲慢起来,说道:“帝国为什么要同意呢?帝国的海军天下无敌,你们所谓的出海口毫无意义。”

    李玉振毫无在乎福克斯的傲慢态度,他平静地说:“我们知道你们的一只Z舰队已经从欧洲出发,赶往缅甸沿海,不过这显然是毫无意义的浪费。”

    “如果你们不同意,我们会立即统一整个缅甸。你很清楚,这完全不是威胁,而是现实。我们有庞大的陆军,完全可以对印度,形成重大威胁和伤害。至于你们的舰队,长期来说,完全对于我们在缅甸的统治,甚至在海南的统治,毫无影响。你们的舰队,也根本不可能在远东长期停留,不仅是因为高昂的财政开支,而且德国已经重新崛起,你们英国的注意力,必须重新回到欧洲了。”

    福克斯大吃一惊,缅华对于欧洲的形势和英国的处境,知道得很清楚,所以他们非常有底气。

    李玉振继续说:“其实我们不是没有其它的出海口可用,民国的沿海、以及越南,都是可以利用的。我们只不过是,想拥有自己完全控制的出海口罢了,所以不要以为自己的筹码很重。”

    “仍然保留英国在下缅甸部分地区的存在,是代表我们的诚意。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惯,这是在给你们大英帝国留体面,是一种尊重。我们之所以要求秘密谈判,也是为了给你们英国留下体面。”

    福克斯明白了李玉振的意思,这些中国人并不在乎缅甸的完整,他们的意思是通过让英国继续留在缅甸,让英国不至于在列强面前丢太大的脸,影响其全球霸主的地位。这是他们给英国的利益,但必须按照他们的交换条件,让他们得到自己的利益。

    福克斯心里已经倾向于同意对方的提议,这毕竟给了英国一个台阶下。但他还想争取一些别的利益,他说:

    “你们必须释放所有的战俘,而且必须让出曼德勒省,在那里帝国有着巨大的投资。”

    李玉振深深地看了福克斯一眼,这些西方强盗,就是毫无廉耻。

    他说:“如果谈判可以达成,那么我们会释放所有的英国人。但是那些印度和其它民族的战俘不会放,他们必须劳动改造三年,来救赎他们对缅甸的破坏罪行。”

    “至于曼德勒省,不可能谈判。福克斯先生,也许我们今后还会在外交上打交道,以后请记住我们的原则。我们在外交上遵循‘直接底线,一步不让’的原则,即我们直接给出我们愿意接受的条件,如果你们能接受,那就协议,不能接受,那就结束。我们不讨价还价,我们不是商人。”

    福克斯发现对方的态度非常坚决,他虽然对缅华所谓的原则不以为然,但现在缅华在缅甸确实处于有利地位,换了是他,也不会同意让步。所以他直接说道:“我会把今天的会谈结果汇报给伦敦,等待他们的最后答复。”

    李玉振点点头,递给福克斯一份书面的中英文双语版本的协议文书建议稿。说道:“我们期望,密约的有效期,是六年。”

    福克斯有点好奇,问道:“为什么是六年呢?”

    这是李思华要求的,其实李玉振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求六年。他耸耸肩,说道:“这是我们最高领导层要求的,也许他们觉得,六年是一个最适宜的时间。福克斯先生,我们很清楚,条约的执行,需要双方对对方实力的认可,一方没有实力,那条约对于有实力的另一方来讲,就是一张废纸,随时可以撕裂。所以六年还是十年,有什么关系呢?”

    福克斯稍稍有点尴尬,他笑了笑,觉得对方完全不是以前他在民国见过的那些中国人,缅华显然非常自信,不怕英国人毁约。

    正事谈完,气氛反而变得轻松起来,福克斯不是那种只知道傲慢的家伙,他是个老练的能够隐瞒自己情绪的狐狸。在接下来的谈话中,他不断刺探缅华这股力量的由来,不过李玉振早有心里准备,涉及这个话题,都是神秘的一笑,说福克斯先生以后会知道的。

    关于缅华的军事力量,李玉振倒是非常坦陈,他说现在缅华在两地,有超过50个师的兵力,在民国的西南,也有缅华的力量,这就不便于细说了。他的说法的意思,当然是让英国自己掂量一下,是不是真的要与缅华在军事上继续掰腕子。

    谈判结束后,福克斯立即将会谈纪要,发往伦敦的英国外交部,并附上了自己的建议,即建议接受缅华的提议,签署密约,先保住下缅甸的安全,以及避免对方军队对印度的骚扰,保证几年内印度的安全。至于今后,当然是看双方力量的销涨,大英帝国,暂时咽下这口恶气,但未来一定会报复回来。

    缅华的建议,在伦敦引起了很多争论。首相麦克唐纳和外交大臣张伯伦则没有理会这些喧嚣,他们集中了自己的“智囊”,对此建议进行了详细探讨。

    最后倾向于接受,理由是大家都认为,缅华说自己的利益在于民国西南,而在缅甸是寻求出海口,这一点非常有说服力。否则缅华不会不攻下整个缅甸,就他们之前的行动,他们可不是顾忌帝国力量的人。他们对国际形势也很了解,对英国可能的行动,其实非常有把握。

    所以很可能,我们会看到,缅华的下一步行动,会转向民国西南,他们是中国人,注意力还是会放回中国,不会接下来威胁大英帝国的明珠印度。如果不签署协议,帝国反而是一无所获,还将影响全球的声誉,更加得不偿失。激怒缅华的后果,将不仅保不住缅甸,而且印度从此可能失去稳定。

    麦克唐纳最后无奈地发现,英国确实有点老迈了,已经不是那个当年霸气的全球霸主了,现在顾忌非常多,对手也非常厉害,美国和德国,哪一个都让英国力不从心,没办法分散太多力量了。他只是有点悲哀,前辈花了70年才最终征服的缅甸,其实已经失去了。

    伦敦又让福克斯与李玉振会谈了几次,试图正确更多的利益。但都被李玉振坚决地顶了回去,他的一句话让福克斯印象很深:“在战场上得不到的利益,别想在谈判桌上得到。”

    所以最后到9月8日,双方还是签订了密约,与此前缅华的条件相比,唯一修改的,就是缅华同意,放回所有战俘,交换条件是英国同意缅华,仍然按照英联邦的内部成员待遇,可以进行与英联邦各成员国或自治领的自由贸易。这其实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一个条件。

    当然,英国本来不愿意,它也不会缺与缅华的这点贸易,但这些战俘在政治上很重要,有他们出现在公众的面前,英国政府才能宣称,这一次缅甸行动,有损失,但是保住了下缅甸,对印度人也是一个交待。

    密约签订后,双方统一了对外的宣传口径,宣称缅华占领了上缅甸,英印军则保住了下缅甸。双方经过谈判后停火,和平为重。英国将在下缅甸保持两个英缅师,以维护下缅甸的安全。而其余的英印军,将撤回印度。

    这种说法,只能骗骗一般的公众,对于美国和德国,甚至是日本,英军在缅甸的巨大挫折,早已被他们了解得一清二楚。其中日本的兴趣最浓。

    很快有日本特使找上缅华的门,宣称要支持缅华反对英国殖民的正义事业。日本人的目的当然是想渗透入缅华,利用这只新兴力量,尽量挑起他们与英国人的矛盾。结果他们被缅华“傲慢”地拒绝,特使被赶了出去。特使听得懂中文,还听到了那些华人们对日本轻蔑的谈论,说日本是全球最弱最穷的“帝国主义国家”,自己明明是穷逼一个,还谈什么支持别人,空口白牙地想让别人卖命。这让日本人暴跳如雷,不过他们自己也知道,暂时对缅华无可奈何,只能是期待未来,能够有机会,给这些华人以狠狠的教训。

    缅华从英国殖民地“独立”,由于其政府名字中带有一个“华”字,而且听说主要成员是华人,这在民国也引起了一波舆论热潮。在1931年918事变后,民众对于民国国家的命运,大都非常焦虑,所以缅华这件事,对于他们也是一个精神上的安慰和提振。国势颓丧如此,但民族仍有英雄,起于异域,能够对抗最强的英国,“独立建国”,这是古代虬髯客一般的传奇啊。

    这个时候的中央苏区,却开始陷入最困难的局面,蒋介石动员100万军队的第五次围剿,在9月25日开始,而红军本来就陷入极危险的境地,加上到12月份,红军的军事指挥权却被共产国际派遣的那个狗屁不通却号称“军事专家”的李得总揽,最惨重的失败,就在眼前。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