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湘江战役(一)
李思华做出决定后,也不由得有些怅然。在她的决定下,长征这部人类光辉的灿烂史诗,才开个头就要终止了,那些精彩的战役、那些不屈的意志、那些人类在绝境中展现的信仰和坚忍,也许就看不见了。包括主席那些长征途中精彩的诗篇,还会有吗?例如她最喜欢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好一会,她才从情绪中摆脱出来。不管怎样,同志们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长征的奇迹不再有了,但是在未来革命的征途中,新的传奇、新的奇迹,必然还会发生,同样会永远震撼人们的心灵,留下历史上不朽的光辉。
她想好了以后,召开了高层军事会议,假说得到可信的重要情报和通知,中央苏区红军正在突围,全部8万余人计划将于11月下旬,在广西全州和兴安一线,渡过湘江,我们必须在湘江接应到这部分同志,因此必须有一个大的军事计划,她计划动用10个师,因为根据情报,届时可能国军会有25~30万人的主力部队,追击红军。
曹子卿和徐向前等,虽然对于这个情报很诧异,但也没有多想,李思华一向有机密情报来源,他们都是知道的,几位高层军事领导,会同参谋部的人员,对于计划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最终形成的计划是,计划接应的部队需要绕行,本来最近的路线是通过黔东南,直达广西全州及兴安的湘江一线。但这条路线上,黔东南全都是大山,目前尚未进行道路的修筑,所以无法携带重武器,也就难以形成很大的火力优势。
为了保证对敌军的火力优势,需要绕行湖南。计划我军汇聚到贵州的铜仁,然后从铜仁急袭湖南怀化,这条路是黔湘之间的主要通道,道路宽敞。
攻下怀化后,留下两个师,做出攻击湖南平原、即邵阳一带的动作,将湘军的注意力,吸引到邵阳区域,主力则贴着湖南平原南下,通过洞口、武冈、新宁,直抵全州和兴安。在这条路径上的重要关口,都要留下一部分兵力,作为撤退接应。
这样综合考虑,参谋部为稳妥,建议再增加2个师达到12个师的总兵力,形成届时退路上,是怀化2个师、洞口、武冈、新宁沿线4个师,总计6个师接应。而6个师10万人,直抵湘江东岸,建立强大的炮群,和准备大量船只,就足以接应突围中的红军。
李思华同意了这个意见,但她不想动四川的攻击兵力,而是从缅甸又抽调了2个师。最后议定,以徐向前率部入蜀,而由曹子卿执行湘江接应战役。说实话,对于湘江战役,她不觉得军事上难度很大,顾虑的还是政治,所以让曹子卿带兵,她最信任的还是曹子卿,这只兵力的统帅,必须是不会顾忌此时的“中央”,必须是能坚决执行她命令的人。
曹子卿的接应部队,还配备了10万人的筑路队伍,并携带大量的钢架水泥等建材,因为实在对于沿途道路,是没有太大信心的,随时都可能需要抢修道路。
命令下达,在贵州的西华大军,立即发动了起来,11月3日,兵分两路,一路入川,一路进湘。
此时的湘军,已经不是清末和民国初年、那只叱咤风云的湘军了,早年湘军劲旅,大多参与北伐或国内军阀混战,被消灭的消灭,被改编的改编了。到1934年何建主政湖南的时候,所部的编制只有五个师、一个警备旅、一个独立旅,加上两个独立纵队,一共四十个团。而湘西的陈曲珍,手下有九个团,其他的杂牌军,也有四个团兵力。整个湘军只有53个团的正规军,只有川军兵力的四分之一,而且战斗力也一般。
此时湘军主力刘建旭部正在围追红军的途中,五个师已经全部出动,都是三旅六团制的乙种师,计有第16师、第62师、第63师全部的18个团、第19师的2个旅4个团、4个补充团和3个保安团,总兵力共29个团接近10万人马。所以,这个时候的怀化,是极为空虚的。
真正的大敌,当然是李宗仁主政的广西,由湘入桂后,遇到桂军,无论是兵力还是战斗力,都可能远在湘军之上。
桂系对于湘江红军的进攻,出动的兵力不大,大约11个团2万人,主要是3个只有3团的丙种师(15军的43、44、45师),以及第7军24师的三个团和一个独立团。兵力不大,其实李宗仁,并不愿意为围剿红军而全面动员,当时李宗仁号称在广西编练了200个民团。这2万人战斗力还是不错的,历史上这2万多人,使得红三军团损失超过了4000人。
所以,我们重点要预防的是,当我军由湘入桂后,桂系会不会像被针蜇了一样地跳起来,大举出动?所以时间要把握好,不可太早,不可太晚,尽量将接应和撤退的时间减少。
11月7日,我军轻取怀化,全部守军,仅有一个保安团,何健确实把当时几乎湖南所有的兵力,都拉过去围堵红军了。
攻占怀化后,我军顺势南下,拿下了中方和洪江,在黔湘边境,做出了大举进攻湖南的态势。
何健很快得到了消息,这让他非常震惊和苦恼,因为现在他对于西华的实力和来龙去脉,这些民国人物,基本上还是一头雾水,没有太多认知。而没等他反应过来,新的消息是11月10日,西华军又攻下了洞口和武冈,同时大有接着进攻邵阳的态势。
这下子,何健完全坐不住了,从邵阳、娄底到长沙的湖南平原,是湖南的膏腴之地,他统治湖南的核心区域。于是他急令刘建旭,从围攻红军的5个师中抽出2个师,急赴邵阳防守,同时要求尽快完成围歼红军,好全军回援。他担心西华,是冲着整个湖南省而来。
11月14日,西华军攻取新宁。这个动作在15日被何健知道后,让他有点警觉。西华军想干什么?新宁在湘桂边境,不具有战略意义。但新宁已经很接近湘江,西华不会和共产党勾结起来了吧?但是权衡之下,他又想,也许只是偏师一部,重点可能还是邵阳。刘建旭的2个师,已经抵达邵阳,开始组织防线,这让他心定了一些。
实际上,西华军在发现湘军的抵抗微弱后,除了在已占领地区留下4个师保障后路外,其余8个师都逐渐汇集到了新宁。此时新宁的战略意义是,由此到广西境内,无论是兴安或者全州的濒临湘江的任何一点,直线距离都在80公里以内,也就是说,西华军可以保证,在一天的时间内赶到湘江东岸,接应红军。现在,他们就等待还不知道具体时间的红军抵达日期了。
前出的特种部队,已经潜入了广西的全州和兴安境内,对于湘江两岸进行详细的地形了解,并先接应小股部队,进入潜伏区域,准备到时候接应大部队的急促进驻。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在湘江东岸,以各种方式控制大量船只。整体上,虽未正式攻入广西,但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全州和兴安渗透成破网,随时发起大行动。
湘江的宽度并不大,大约在110米~1000米,红军选择的渡口,宽度正常不会超过500米,对于西华军携带的重炮来讲,部署在渡口江边5公里外,都足以控制湘江两边的江岸。
此次接应的重点还是使用炮群,总共携带了600余门射程10公里以上的重炮,从全州到兴安的江面,总长度不过50公里左右,平均每公里,都可以部署12门重炮以上。不过当然不会如此布置,而是需要知道红军渡口,然后在其东岸附近集结,如果有3个渡口,那么每个渡口可以集结200门以上的重炮,直接隔绝敌人湘江西岸的主力,或者是部分从湘江东岸追击的敌军。
接下来大约10天左右的时间,部队都在做着准备,焦急地等待接触上红军的先锋部队。这个时候,西华军的疑兵,都已经抵达了邵阳地区,让邵阳的湘军守军,一日三惊。何健也急的不得了,不过他也不敢违背蒋介石的严令,将湘军都拉回到对抗西华军这面的战场上,蒋介石已经知道了西华进攻湖南,但他还是要求先剿灭红军,不要让煮熟的鸭子跑了。
11月26日,消息终于传来,特种部队接触上了红2、4师各一部的先头部队,他们的任务是控制界首至屏山渡之间30公里长的湘江两岸。双方还差点发生了冲突,特种部队的一名战士,还因此负了伤。
中央苏区红军的战士们,根本不相信对面是友军,他们从来也不知道有这样一只革命队伍,警惕性非常高。确实这几年,中央苏区与李思华部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在“28个半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就更是这样,道不同不相为谋嘛。
不过这种情况也在指挥部的预料之中,于是给了红军先头部队2部当时最先进的电台,并派遣2名电报员跟着他们回去,同时携带了信件,这是若干在苏区有熟悉的同志的西华领导们,写给他们的信,以取信他们。
红军的先头部队,将信将疑。他们带着电台、信件和电报员走了,要赶紧去向上级汇报,虽然他们现在不能确定真假,但万一要是真的呢?那就拯救了整只红军了。
其实这个时候,曹子卿他们,已经没有那么着急了。因为从红军先头部队的方向,他们已经能判断红军渡江的渡口方向,宽度已经缩小到了30公里,已经可以集中炮群了。另外,他们已经搞清了敌军(中央军、桂军、湘军)三部的追击兵力部署。
中央军5个师和湘军1个师,从湘江东岸的东安向全州逼近,这条线几乎与此时西华军是平行的,已经安排东安与全州路径的文桥镇附近,正面阻击,计划围点打援,围点当面湘军的1个师,然后打援中央军的5个师。这一计划,动员兵力7个师执行。
桂军动员了不满员的5个师,其中3个从恭城出发,目标是湘江西岸。而另外2个师是从桂林出发,沿着湘江西岸,向着兴安的东北方向接近,这部分兵力则动员2个师,执行阻击。
至于在红军背后紧追的中央军和湘军6个师,以及桂军从恭城出发的3个师,就需要中央红军自己应对了。
11月27日,紧张地等待了一天之后,终于接到了红军方面的电报。这让曹子卿他们终于松了一口大气。电报中仍然是怀疑的语气,倒不是不相信对面的是李力胜派出的部队,周恩来等领导同志已经确认,肯定是真的。再说这个时候,如果是假的,谁送电报给他们了啊,苦肉计也不是这样做的。主要是怀疑他们有多少兵力,能够完成接应苏区红军的任务。
曹子卿不管他们的怀疑,直接让报务员回电,通知了他们,敌人从4个方向攻击,其此时的兵力、攻击速度,以及本部西华军在湘江东岸的两边阻击策略,以及炮群的部署。告诉他们,此次西华军出动了12个师,总计20万人的兵力,来接应他们,装备都是美军现役标准,不用怀疑我军的战斗力。最后他加上了一句,西华军目前总计兵力,已经达到了51个师,超过80万人的主力部队。
曹子卿曾经问过李思华,以我军的实际战力,完全可以和苏区红军配合,将湘江战役打成一次大歼灭战,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当时李思华就摇摇头,说西华军与中央苏区红军,现在还完全没有信任基础,难以很好地配合。而且,让他们吃吃苦头也好,否则无法反省自身的错误。
他并不知道,当红军的先头部队,将电台、信件和报务员,护送回红军总部后,在红军高层引起的巨大震动。博古等还在高度怀疑,他们也并不想被李思华部拯救,这对他们的心灵,有点侮辱的味道。不过这个时候他们的威信,几乎已经荡然无存,周恩来等同志很快确认了真实性。在大多数同志的同意下,很快回电询问细节。
所以他回电红军总部后,在红军总部引起的新一轮震撼,那就是海啸了。对于接应部队20万人的兵力,以及西华总兵力已经超过80万人的通告,太多的人不敢相信,原来我们党的另一只队伍,已经发展到如此强大的地步了吗?本来很多绝望的人,却突然发现天上掉了馅饼,怎么能很快接受呢?
不过,这个时候,可不是找寻真相的时候,而是危急存亡之秋。红军立即调整了部署,向着渡口急进。
但是此时的红军指挥仍有问题,当曹子卿部两边的阻击战斗要打完的时候,也还没看到江对面,出现总部所在的军委纵队的影子,这让曹子卿纳闷不已。后来他才知道,军委纵队虽然距最近的湘江渡河点只有80多公里,如果轻装急行军,是一天即可赶到的。可是,由于山路狭窄,加之后续部队携带着从苏区运出的大量物资,行动迟缓,每天只能走二三十公里,舍不得那些坛坛罐罐,知道后,他也只能哭笑不得。
后来李思华知道了这个细节,她也只能是慨叹一声,这个时候的总部领导,实在是太不成熟了,这让她对于此时红军总部的领导层,又增加了一层怒意。
11月27日,湘军刘建旭部的1个师,抵达了文桥镇,前军已经接敌,所有人都以为是追上了红军,士气大振。不过他却心里叫苦,现在他手上的兵力,仅剩下1个师,凭什么击破对方的红军呢,于是他立即电报催促在他背后的5师中央军,迅速该来支援。
他抵达军前观察,对方挖掘了“Z”字型战壕,士兵都躲在战壕里看不见人,他心头发苦,这肯定是苦战,这些穷棒子火力不行,但战斗意志非常强。他命令炮兵抵近,通知空军支援轰炸,将重机枪等重火力集中到前线。
但湘军的兵力开始密集到前线阵地一公里内,我军的重炮群却在5公里外,开始扬起炮口,这一次开火的只是50余门重炮,主要是考虑能否将中央军调过来。炮兵对于预设战场,早已经过详细勘测,射击诸元都已经非常清晰。
当“轰轰轰”的轰鸣声传来,刘建旭就觉得古怪,他并没有太多重炮的对战经验,但这个声音太像是大炮了,可是红军这些穷棒子,不可能有大炮啊?这让他非常迟疑,然而,钢铁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看到掠空而来的炮弹轨迹,他才终于反应了过来,都来不及呼叫部队隐蔽,他直接跃入了路边的一条土沟。
集群的炮弹落地,四处炸裂,人体惨叫飞起,到处是火光尘烟,湘军这种战力孱弱的部队,立即就全军崩溃了,所有人转身就逃,然而在大炮的连续轰鸣下,人群中仍然不断有炮弹落下,炸飞了周围一大片的士兵。
刘建旭也在拼命逃跑,他这个时候反应过来,肯定不是红军,应该是西华军,他的脑子这个时候清醒了起来,他们参战了,很可能他们与红军是一伙的!我们上当了!
炮击开始延伸射击,这个时候西华军的战士们跃出战壕,开始追击,军号声扬,喊杀声震撼着整个战场。刘建旭偶尔回头望去,根据与红军完全不同的军服,他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断,这是西华军,不是红军。
直到奔跑了半个小时后,刘建旭才气喘吁吁地被留守在后方的两个团接应到,但这两个团,现在也惴惴不安,因为他们发现后路被断了,后面也出现了西华军,现在全师都被包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