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桂北撤退和初临贵境
曹子卿看着平静下来的同志们,继续说道:
“1931年的时候,主席领导红军,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在我们得到情报后,李力胜同志非常高兴,她说红军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在我党根据地和军事实力还弱小的时候,应该以农村包围城市,以弹性的面应对敌人孤立的点和线,在运动中将敌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主席的策略极为英明。”
“我们一直关注着中央苏区的发展,从第一次到第四次反围剿,红军都是通过贯彻了主席的军事和政治路线,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什么到了第五次围剿,就变成了愚蠢地与敌人对攻,明知自己的军事实力相差得非常远?李力胜同志得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后,当时就断言苏区危险了,战略战术都完全错误。后来我们知道,主席被你们剥夺了军事指挥权,这也罢了,居然将之赋予了一头蠢猪!”
曹子卿转向人群中的朱德,他在现场非常沉默。曹子卿对他说:“朱老总,李力胜同志让我专门问您一句,您配合主席指挥红军数年,应该是对主席战略战术的有效性最清楚的,为什么没能坚持正确的战略?”
朱德吃了一惊,随即又苦笑了一声:“我惭愧啊。”他没有多说,实际上他还有多少真正的指挥权呢?太多的事情,有苦说不出。
主席的内心很激动,西华和李力胜同志对他的认可,让他觉得很欣慰。在场的大多数同志,内心都认可曹子卿的说法,最近他们自己其实在不断的反思,对于主席战略战术的认同,越来越高。李思华前世历史上,1个多月后,即1935年1月15日到17日,就是著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主席的领袖地位,从此我党回到了正确的发展路线。
曹子卿最后才转向博古,说道:“西华政治局一致认为,你们这些从莫斯科回来的所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盲目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脱离中国现实,胡乱指挥,对于各大苏区根据地目前的全面颓势、对于无数同志的惨烈牺牲,负有不可推卸的严重责任。不过关于你们的问题,将在贵州专题会议上,由西华政治局与中央苏区的高层领导干部们,讨论决定。”
博古的脸色惨白,其实没有西华,他也知道自己很难继续担任中央红军的最高领导了,同志们对他和王民的意见极大;对于他们这个所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小群体,意见极大。
再说现在还有什么办法呢?火并吗?会有几个同志听自己的?就算还有些红军还听自己的,现在可是有至少6个师的西华军就在左右。难道自己还要以党的叛徒的身份,退出历史舞台?至少,自己还是忠诚于党的。
曹子卿的一番讲话和逮捕李得的行动,让同志们的气氛,从渡江胜利的兴奋中沉重了下来,太多的事情需要反思了,而且未来……未来现在还不可测,他们对于到了西华根据地后,会如何演变,现在心里还没有数。
第二天一早,全军开始撤退,撤退的过程极为顺利,国民党的追军,根本不敢靠近,而从新宁一路返回怀化和铜仁的路上,敌军几乎都早已被一扫而空。
最主要的,是西华军有大量的卡车,于是苏区红军携带的物资,以及大量的妇孺和伤员,基本可以通过卡车运输。这样行军速度很快,这样5天后,苏区领导层已经被送到铜仁,不过李力胜和其它几位西华的主要领导,已经因为工作,返回了遵义。所以未来的会议,将在遵义召开。
从怀化到铜仁,进入贵州,主席和周恩来他们,就注意到了不同,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筑路的队伍,沿途的村庄和市镇,看得到的老乡,衣衫褴褛然而面带着希望的笑容,白墙上和路边,有很多标语,内容包括“打一场人民的禁毒战争”,“要想富,先修路”,“携手共建乡寨,团结就是力量”等,让他们的精神不由得振奋起来,他们看得到,贵州解放仅仅一个月,根据地的新气象,就已经能够看得到一些了。
在沿途,他们到处看得到地方部队的身影,而民兵组织,更是无处不在,那些筑路的队旗,很多就是民兵某营、某连的旗号,看起来,西华对于基础组织极其重视。
主席对王稼祥和章闻天感叹说:“西华的根据地建设,比起我们原来在中央苏区,更扎实得多。”长征路上,他与这两位成为好友,很多时候形影不离。
周围的同志们听到,也有很多人频频点头,进入西华根据地的一路上,他们与西华的护送同志一路交流,对于西华根据地,已经有很多零碎的了解,而与西华同志们的思想交流,则冲击尤其大,西华对于马列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着自己一套严密的逻辑。而按照他们自己这几年的革命实践,隐隐约约觉得,恐怕西华的道路,比起共产国际的那一套,更适合中国的革命。
从铜仁继续赶路到遵义,他们发现路况越来越好,到临近遵义的时候,已经看到“大马路”了,西华的同志介绍,这是在修20米宽的主干道,以后还要铺上沥青,成为“快速干道”。公路交通网络,是西华根据地建设的重中之重,没有公路网络,工业建设就会受到很大限制。
12月11日,他们抵达了遵义市,这个时候整体不过是一个有点破破烂烂的城市,但进城的时候还是可以发现,街道非常干净整齐,与民国此时各地的城市形成了天壤之别。
李力胜同志在老城原来黔军军阀柏辉章的私人官邸等待他们,这里其实就是她前世历史上遵义会议的旧址,李思华决定,还是要有仪式感,她想“重演”著名的遵义会议,甚至正式会议的时间,她决定也还是选择从1月15日到1月17日,让地点、时间都完全重合,只是此次的内涵和内容,当然大不一样。这种“重演”,让她觉得非常有融入历史的感觉。
主席和周恩来他们,从卡车上下来,虽然卡车设了排凳,腿脚还是很酸。一群人揉了揉自己的腿,在西华同志的引导下,慢慢走进了官邸,这是一栋灰砖砌成的两层小楼,在那个年代,在遵义这样的内地小城,算是非常气派的了。
他们很快就看到了等待小楼前面的李力胜同志。
一眼看去,李力胜是个清秀的年轻女子,微笑的脸上有着锐利的目光,在女子中她应该是很高的,站得笔直,是标准军人的姿态。在李力胜同志的周围,还有几位同志,周恩来一眼就看到了冯百驹和袁国屏,他们已经几年都没有见过面了。
李思华注意到走在前头的几位,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他们的面容,她都非常熟悉,有一位戴着眼镜的书生样子的人,她猜测应该是博古。
她与众人逐一握手,当与主席握手的时候,她内心其实是激动的,在这个时空,她终于走到了这一步,与心目中的领袖,成为战友。
她的笑容灿烂,压抑着自己的心情对主席说:“终于见到您了,久闻大名,对于能够搜集到的您的著作,我几乎都是反复阅读,可谓是韦编三绝,以后一定多向您请教。就在昨天,我还在翻阅您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主席爽朗地一笑:“李力胜同志,我对你,才是久闻大名啊,你和西华的同志们,做的好大事业,我们就惭愧啰。”他浓重的湖南口音,在李思华听起来却是那么的悦耳。
一行人到大厅内坐下,周恩来主动向李思华,逐一介绍了中央苏区的主要领导们,除了他自己、博古、主席、朱德、章闻天、陈云、邓小平、王稼祥、邓发、恺丰、刘伯承、叶建英、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彭德怀等人。
李思华面色沉静,其实内心真的是很激动,我党一代之俊彦,几乎都在这里了,在他们手下,很多未来的精英,也都在成长。她还见到了熊豪,这让她很欣慰,这个老朋友,还活着,真好。
李思华也向他们介绍了西华的班底,相应之下,李思华这里的高层人力,其实还是比较薄弱,她是靠了“钞能力”、“作弊器”,短期膨胀起来的,除了广州起义为她带来的高层人力外,主要就是这些年从部队中培养,从海外吸收、再在根据地锻炼出来的一些人。
当然,她也不会妄自鄙薄,时势造英雄,锻炼出人才,我党的精英,也是这样出来的,在他们开始工作的时候,也未必就非常出色。
大家认识和寒暄过后,大厅内沉静了下来。李思华神情严肃了起来,她对博古和周恩来说道:
“博古同志、周恩来同志,无论是我,还是西华的其它领导同志,对于你们中央苏区的最高三人团的领导,都极为不满。你们对于中央红军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按我的脾气,本来是要狠狠骂娘的。西华的同志们反复劝了我很多次。所以我今天就不骂娘了,但是我还是必须指出,尤其是博古同志,你们这个所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小群体,不仅违反了党内不得拉帮结派的纪律,而且妄自尊大,完全不尊重其它同志的宝贵经验和正确建议,以至于从一个错误走向另一个错误。”
博古的脸色极为难看,可现在他又能说什么呢?周恩来主动把话题揽了过去,他代表三人团做了诚恳的检讨,李思华静静地听完,然后说道:
“我们先不讨论处理意见,我们需要向前看。经过我和西华政治局其它领导的讨论,建议你们先用1个月左右的时间,去缅甸根据地考察参观,毕竟云贵刚刚解放,而四川我们还在完成对最后一个大军阀,即对盘踞西康的刘文辉势力进行歼灭。只能是先到缅甸根据地,你们才能获得对西华根据地深入的了解。在此期间,你们自己可以先进行深刻的讨论,深思熟虑,充分酝酿意见,然后大家返回贵州遵义,我们还是在这里,计划在1月的15日到17日,举行一次遵义会议,对我党的未来发展道路,做出决议。”
“我希望,各位在1月10日前,返回遵义,我们先用五六天的时间,充分交流沟通和讨论,然后才是1月15日遵义会议的大会,做出决议。”
苏区的几位主要领导商议后,同意了李思华的建议。他们将于后天出发去缅甸。
接下来气氛就变得比较轻松了,很多同志都对目前四川战役的进行很感兴趣,林彪就直接提问近期的进展怎么样了?西华军采取的是怎样的战略战术?
李思华挥挥手说:“我其实没有太多去关心细节。负责四川攻略的是徐向前同志,他也会回来参与遵义会议,估计那个时候,四川全省已经平定,到时候,让他来向你们介绍整个过程。”
主席他们都有点诧异,李力胜同志不关注军事细节的吗?李思华注意到他们的表情,想了想说:
“早年我在参加革命前,自学了几年军事,就发现自己有一个大弱点。”
李思华的讲述激起了大家的兴趣,同志们都想进一步地了解李力胜同志。她继续说:
“我发现,自己不擅长于军事指挥。那种在战争现场,临机应变、十步百计的境界,大概我是永远达不到的。”大家都哈哈笑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呢?李力胜同志太谦虚了。
“所以那时我就自己反复思考,如何弥补自己的缺陷呢?后来想到,兵法上说,要以己之长攻人之短。我的长处是什么呢?第一,我擅长赚钱;第二,我擅长布局建设。所以,我就这两方面入手了。”她的话把大家都吸引住了。
“而且我有先天条件喔,和在座多数同志出身在贫苦家庭不一样,我是阶级的叛逆,出身在大富商的家庭,而且是独女。父亲去世后,我继承的财产,足有百万大洋,而且家传渊源吧,自己觉得有一身赚钱的本事。这就成为西华起家的本钱。”
“用这百万大洋开始,到现在为止,在同志们的帮助下,大概赚到了有超过20亿美元。”同志们都目瞪口呆,这是多少钱?尤其是懂一些经济的陈云等同志,更是惊呆了。
“嗯,你们没听错,是20亿美元,大概是民国至少三年的总收入,也超过日本全年的财政收入。”会场上一片死寂,连主席都听呆了。
看到他们呆滞的神色,李思华也不觉有三分得意:“所以啊同志们,容许我不谦虚的说一声,行军打仗我不如你们,不过说到利用资本主义赚钱,把你们大家伙儿绑在一起,也比不上我一个脑袋的。”
大家都感慨地笑了起来。
“这笔钱,花了5亿美元在军队建设上,购买了51个步兵师和装甲师的武器装备和弹药,我们到目前为止,自己已经能复制生产绝大多数的制式装备,包括重炮,所以自己又武装了5个师,一共是56个师,超过90万的正规部队。而且现在还生产了大量的轻武器,武装我们超过80万的二线地方部队,以及150万以上的民兵武装。”
“这笔钱的多数,还是花在工业建设上,我们用七八亿美元,购买了接近6000个工厂,基本涵盖了大多数现代的工业门类。我自己的精力,很大程度放在了工业建设发展上。例如钢铁产量,1934年底已经超过了200万吨,开始接近日本帝国主义的全国产能。”
“所以,这就是我的策略,我军事指挥不行,那就将赚钱和工业布局建设的长处,发挥到极致。这样我的物质力量强大,我的军队武装强大,我就用硬实力,像是曾国藩那样,扎硬寨打呆仗,硬碰硬地打爆敌军。”
从李思华嘴里吐露的一个个数字,就像是一把把重锤,敲在同志们的心上,让他们久久无言。
李思华的嘴角泛起笑容:“所以我叫李力胜咯,力胜,就是以力而胜嘛。”
大家这才醒过神来,李力胜这个名字,原来是这么个意思吗?
林彪问道:“李力胜同志,西华的军事实力,应该足以与国民党争锋了吧,接下来要努力去解放全国吗?”这也是很多人共同的疑问,大家的目光都注视着李思华。
李思华深深地看了林彪一眼,然后摇摇头:
“林彪同志,我听一些同志给我说过,说你是我党难得一见的后起军事天才。”
这个时空的林彪,比李思华还小一岁,还是个年轻人,因此对于李思华的夸奖有点羞涩,不过很快神情变成了有点苦涩,因为李思华开始批评了。
“不过从你这个问题可以知道,你还只是战术上聪明,在战略上显然还缺乏大局观。”
“蒋介石算什么东西?今天的西华确实不仅能与之争锋,我们有着十足的信心,现在就能够彻底打败国民党。”
“但是我们的敌人,仅仅只有蒋介石吗?从国际和国内的形势来判断,他都排不上第一位,我们最凶恶的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根据我们的情报,他们正在筹划全面侵华,预计最多3年内就会全面发动。”
“国际上的形势也不太平,随着德国的重新崛起,新的世界大战已经在酝酿中,这会给我们一个契机,那就是英国和美国帝国主义的视线,届时会从中国移开。”
“如果我们能打败帝国主义,那么蒋介石反动政府,届时不过就是一个熟透了的果子,随时都可以摘下来。”
“所以西华的建设和发展,是以日本帝国主义为直接对手来筹划的。目前我们假设1937年是中日战争的爆发之年,按照这个时间倒排,正在进行广泛深入的工业建设,就是为了在未来的3年,彻底具备,与日本对抗、甚至是击败他们的能力。”
同志们这时候思想很受冲击,他们潜意识里,国力是远远比不上日本的,西华这就要说战而胜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