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29章 宁夏、绥远与大西北

第129章 宁夏、绥远与大西北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相对青马而言,对于宁夏宁马的进攻,就显得波澜不惊。

    民国时的宁夏,虽无固原市,但包括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地方超过27万平方公里,直接邻接外蒙古,地域是很大的。

    不过从城市地理出发,宁夏的各城市,基本上就是“一条线”,从甘肃平凉出发,固原、中卫、吴忠、银川、乌海、巴彦淖尔。

    所以西华军的战略就比较简单,沿着这条城市的曲线,一路平推。而且进入宁夏的道路,相对于进攻青海而言,要平缓许多,也利于重装备的行军,因此对于“宁马”的军队,就具备了巨大的装备落差。

    所谓“宁马”,其实是两人,即一对堂兄弟,势力大的是马鸿逵,势力小的是马鸿宾,其实马鸿宾原来是宁夏之主,不过后来马鸿逵的势力更大,生生地夺取了马鸿宾的位置,因此两人是一贯的面和心不和。

    马鸿逵的兵力,不到3万,而马鸿宾的兵力,则只有8千多。这个时候宁夏的总人口,还不到120万,加之地方贫瘠,扩军的能力极差。在西华军即将进攻宁夏前,他们在慌乱之中,还是扩军到了7.6万人,不过那些新军的战斗力,非常一般。

    “宁马”的总体战力,就相对比较类似民国的其它军阀,远远比不上“青马”。不过他们的优势与宁马是一样的,就是拥有大量的骑兵,机动性比较好。但是宁马的军官们,能力就远远比不上青马的军官们了,这是一帮严重腐化的地主型军官。

    所以宁马的战略战术,极其呆板,主要就是在中卫等几个城市,依托附近的险关据守,摆出从南到北的“铁桶防御”,而这样的防御战线,在重炮群的轰击下,基本上都只是纸糊的。

    倒是宁马不断“游击”的骑兵部队,还是有一些威胁,不过毕竟火力差别太远,但西华军逐渐有了对骑兵的经验后,也就很难翻起什么浪花。

    实际上当中卫失守后,还没等西华军进攻银川前面的吴忠市,马鸿逵就携带他的几个老婆和几吨的黄金,还租赁了一架飞机,直接从银川西花园机场,起飞逃亡上海。

    后来了解到此事后,李思华专门命令,在上海的地下组织,要查到此人的下落,马鸿逵前世同样沾满了红军西征军的鲜血,她不想放过此人,而且她记得此人搜刮了7吨的黄金,这是一笔约25万盎司黄金、850万美元的巨款,凭什么让此人及其反动家族去挥霍呢?必须要弄回来建设宁夏。

    至于马鸿宾,个人操守还不错,而且在她前世,也没有粘过红军的鲜血,所以对于他以及其它宁马军官的政策,与对于其它国内军阀是一致的。不过,这一世,她对于政府吸收这些“民主人士”毫无兴趣。

    在马鸿逵跑了后,宁马的部队,立即呈现一盘散沙的格局,有的部队坚决抵抗,马鸿宾则干脆地投降。所以相对于青海,宁夏很快就被平定了下来,到10月中旬,就基本上稳定了。

    西华军真正重视的,是绥远。因为绥远的省政府主席兼全省保安司令部司令,正是大名鼎鼎的傅作义。

    在李思华看来,傅作义确实不负后世的大名,在国民党诸将中,无论是军事还是治理之才,都是出类拔萃的,而且对于抗日,态度坚决果断、不惜牺牲。所部35军,在国军中属于军纪最好的那一类。所以她对于傅作义,是很想以“招安”为主的,但这取决于傅作义的态度,如果他坚定地与西华敌对,那么也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傅作义此时,还属于陕西阎锡山晋绥军的一部分,不过阎锡山可做不到完全控制傅作义,实际上,傅作义因为主政一省,现在的独立性是很强的,而且阎锡山这个人猜忌心强,几次干涉傅作义的指挥以及压制他部队的编制,所以傅作义对于阎锡山,是“面尊而腹诽”,早早就埋下了自立的种子。

    傅作义自1931年接任绥远省主席后,便向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提出“移民、实边、发展生产、巩固国防”案,并励精图治,整军经武,消解匪患,整顿税收、金融,疏浚河渠,发展工农业生产。他主政的这几年被称为绥远省在民国最好的几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时,绥远省社会基本安定,经济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财政税收增加,居然有库存现金84万元,以及白银210万两,这在军阀中简直是奇迹,而其部队的装备和给养,也因此保持了不错的水平,打下了其后抗战的战力基础。

    由于阎锡山的猜忌,这个时候傅作义名义上是35军的军长,麾下辖第72师、第73师这2个师,其实能够真正指挥的部队,只有他的起家部队73师(2个旅),72师他根本调不动。而他的73师,其实也只有6个团的兵力,1万多人。不过他在绥远搞了6个“国民兵团”,国民兵的兵力数也在1万人以上。加上绥远的宪兵和警察部队,其实傅作义也是按照正规军的标准去建设的。所以其实际兵力,大约在2.5万人左右。

    傅作义军队的装备也算不得很好,不过训练出色,其近战、夜战打法甚至包括官兵的意志品质,远远强于普通的国民党中央军。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军事才能,带得出好兵,1928年傅作义才能在涿州,以几千人的一个旅,防守住了10万东北军3个多月的围攻,使得傅作义一举成名。

    傅作义甚至还在有限的条件下,组织了国内第一只的“闪电战”部队,他的警卫营营长王雷震,把部队中的汽车集中起来,组成汽车队,而且将其中一部分加了装甲,变成了装甲汽车,上面安装机枪,在李思华前世的时空,堪称为中国摩托化装甲部队的鼻祖。至少在那个时代的中国,有这样的思路并付诸于行动,是很了不起的。

    基于对傅作义的看重,李思华在中央军委会议上提出,绥远战役,应该采取“先礼后兵”的方式,一方面我军的2个军,行动不变,以10万大军压境,逼迫傅作义做出对西华有利的选择;另一方面,中央应该请邓宝山等与傅作义交情很深的人士,去劝说他选择大义。

    她提出,可以给傅作义两种选择:

    一是傅作义改旗易帜,西华军将对35军进行全面升级,纳入西华野战军序列,傅作义部官兵在自愿原则下,均可以留在部队,当然此后必然按照西华军纪,进行全面政治思想教育,成为西华军中的一只。

    二是傅作义让出绥远西部,西华需要的是包头以及白云鄂博矿区。这其实就可以将绥远分为两个部分,如果傅作义对于加入西华不甘心,那么可以给他留下省城归绥为中心的绥东。西华将提供傅作义部一定的武器,提升他35军的装备水平,李思华觉得傅作义暂时作为一道屏障,也是不错的选择。

    至于阎锡山的晋绥军会如何动作,李思华根本不担心。阎锡山的晋绥军,只要傅作义独立出来,就剩下山西一省,她实际上认为阎锡山,都未必敢对于绥远的事变,有任何的动作,只会加强自己在山西的防御。

    西华连下西北四省,威震全国,而阎锡山自1930年中原大战失败后,其实气焰已消,能够维持自身在山西的统治,就已经自感欣慰了。那个心雄万丈的阎锡山已经死了,剩下的不过是条蜷缩在山西的地头蛇而已。

    在中原大战时,晋绥军算是全盛状态,大约有20余万人,包括10个军又4个保安纵队,以及骑兵4个师和炮兵7个旅。失败了阎锡山一度下野,部队还有步兵4个军,1个正太护路军,3个独立旅,1个骑兵军和炮兵10个团,大约十几万人。

    所以即使晋军全军动员,在李思华看来也不过就是西华军2个军的兵力就能对付了。

    随着西华工业化的快速进行,西华军不断地拉开与这些民国军阀军队的战力差距,一天天地变成了天堑之别。

    中央军委同意了李思华的意见,一个以邓宝山为主的代表团,出使归绥。而2个军的兵力,则席卷伊克昭盟,随时可以兵进包头。

    10月初的一天。

    傅作义与邓宝山亲密拥抱,他在好友邓宝山的面前,没有掩饰自己的一脸疲倦。这段时间他的压力极大,西华席卷西北4省,现在又进军绥远,很快就要兵临包头,让他实在是焦头烂额。

    他虽然已经在绥远全省动员扩军,但他自己也知道,他的绥军,绝无可能是西华的对手。早在西华翻越秦岭,与东北军和西北军大战的时候,作为一名有着敏锐军事嗅觉的军人,他已经开始担心其绥远的未来,感到自己在绥远“小确幸”的日子,开始危险了。西华既攻陕甘,必然是志在整个西北,而绥远近在咫尺,不被卷进去的概率微乎其微。

    随着各方面情报的逐渐清晰,他对于西华的畏惧日甚一日,这完全是一个不同于民国诸军阀的势力,表现出的是现代工业列强的态势,尤其军队装备之强、训练之精良,对于各地军阀部队,几乎都是一击而溃,战力水平,远远超出了各地的军阀部队。他对于自身的绥军,虽然自负,但作为一个冷静的军人,岂有不自知之理?

    西华军一开始对绥远发起进攻,他就发报阎锡山,要求他立即支援。可是几天过去了,阎锡山回电,只是说还在与晋军的高层们协商,没有给他肯定的答复。实际上他内心已经凉了半截。

    邓宝山的来意,他心知肚明。他也急需要知道西华军的态度。

    两人是结拜兄弟,关系密切,所以邓宝山也是开门见山,告诉傅作义这一次,是西华中央军委让他来劝说傅作义的,而且给出的方案,是由中共最神秘的二号人物李力胜亲自拍板的。西华军其实对于他傅作义,是难得的重视。

    傅作义从邓宝山这里,得到了西华军事力量最准确的信息。邓宝山告诉他,西华正在陕甘进行今年最后15个师的建设,完成后,1935年底西华军的陆军,将达到90个师接近150万人的规模,远超包括蒋介石中央军在内的任何一只国内的军事力量,其空军到年底,也将达到1000架左右的规模。本来人家西华建军的目标,就是要击败日本鬼子,对于国内包括蒋介石在内,人家都并不在乎。

    邓宝山在9月份,了解了西华很多的信息,例如西华对于陕甘的工业和基础建设规划,西华在1936年就要投入15亿人民币(超过6亿美元),目前陕甘的道路建设,已经开始蓬勃展开,例如到年底四川到陕西的川陕公路,就会全线贯通,西南根据地对于西北建设的支持,就有了大动脉。

    他也告诉傅作义,西华原来并没有马上取绥远的考虑,是在工业规划之后改变的主意,原因就是包头白云鄂博矿区,这是西华从包头到西安“500里工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西华是志在必得。

    傅作义听得非常震惊,西华真的是大国气象,大手笔大魄力,蒋介石政府,确实远远比不上。

    对于李思华提供的“二选一”方案,他当然要仔细考虑一下,而且还要与部下商量,当然不可能马上答应。他请邓宝山先住下,几天后再给他答复。

    不过邓宝山在去休息前,倒是给了他一个建议,这是来的过程中,邓宝山自己苦思冥想的方案。西华对于包头和白云鄂博矿区,时间上容不得耽搁,绥军可以先让出,反正也打不过,如果抵抗,只是自己招致损失而已;他建议傅作义可以反建议西华,让傅作义与绥军关键的高级军官和政务官员,组成一个考察团,到西华去考察,根据考察结果再做最后的选择,这样大家都会服气。西华志在天下,肯定做不出来扣留他们这样贻笑天下的事情来,安全尽可以放心。

    这个提议让傅作义内心一动。他刚才其实是倾向于李思华提议的第二个方案的,对于西华他打不过,但要他完全放弃又不甘心,暂时委屈忍受,不失为短期的良策,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呗。不过他转念又想到,如果最后西华取得天下,他今天这样的选择是很失分的,对于未来十分不利。而且西华能忍受他独立存在多久呢?他内心也感到有点不妥。邓宝山的这个建议,倒是正合他意,先去见识一下西华内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到底有多强大?似乎这样更好一点。

    至于与西华交战,他现在已经完全放下了这个选择。必败的仗,有什么好打的?为阎锡山而战死吗?扯淡呢。

    三天后,他答复邓宝山,接受邓宝山的意见。绥军不会与西华军交战,先退出绥远西部,请求西华允许绥远代表团到西华参观访问后,再让绥远和绥军,做出最后的选择。

    接到邓宝山从归绥发来的电报,中央军委都舒了一口气。李思华也很高兴,这就意味着,无论绥远选择哪一条道路,其实西华都兵不血刃地基本控制了绥远省,而“西包工业走廊”的规划,也就可以全面付诸实施了。

    绥远省面积很大,有约33万平方公里,全省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的海勃湾区,海南区、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及乌兰察布市大部(除化德、商都外)。人口有220多万,条件起码比起青海和宁夏,要好很多。

    所以西北攻略的最后结果,基本上西华占领了西北五省,这五个省,国土面积达到了约190万平方公里,新增人口超过1700万。西华的战略回旋余地,大为扩展,基本上奠定了未来抗日战争发动前,西华的战略布局。

    不过在经济上,负担就很沉重了,说白了,陕西还有点希望,其它4省,指望短期在财政上有什么大的贡献,都是说笑了,在未来的1936和1937两年,李思华仅从美国的收益中,就要投入西北8亿美元以上,还要从西南根据地财政中,抽取一部分投入西北,总的投资规模,会超过10亿美元。

    所以李思华对于西北的计划,是在2年中,先建立其大工业的体系,使之能够对于抗日战争,提供足够的军事工业支持。至于其它的方面,只要能实现粮食自给,不做过多的要求,毕竟这个时代其人口太少,又分布于极广域的地域,很难形成大市场。

    说到粮食,这是最近李思华高兴的另一个因素。

    到11月底,包括海南在内的今年西南根据地的粮食产量,初步统计完成。耕地总计约1.9亿亩,平均亩产接近400斤,主粮总产量达到了7560亿斤。李思华对于这个总量很满意。

    这意味着,加上新建的西北根据地,总计1.3亿人口,再加上少量的进口,平均粮食拥有量达到了600斤/人,按照25%的比例,这意味着西华政权,拥有着150亿斤粮食,这足以保证军事和其它各项建设,甚至包括对西北支援的能力。

    今年因为陕西大旱,所以解放陕甘后,西南根据地不断地向陕甘调运粮食,而由于川陕公路尚未开通,所以运输压力很大。不过到了12月份就好了,川陕公路的北段即将竣工,而秋粮收割后,获得的丰收,使得李思华对于供给整个大西北不足的粮食,有了充分的信心。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