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新疆的收复
1937年的3月,新疆迪化(乌鲁木齐)。
这个10万人口的小城,今天热闹非凡,很多人拥挤在街上,等待着西华军的入城。
边防督办盛世才,却面若死灰地呆在他的办公室内,所有的部下和办公人员,没有一人敢于接近他的办公室,大家都知道盛世才心情一定很不好,没有人敢于在这个时间,去触他的霉头,虽然说落地的凤凰不如鸡,但万一呢?
盛世才沉默地坐着,回顾自己一年以来的挣扎,不由得悲从心中来,恨不得大哭一场。
1936年初,西华就通过苏联,通知了他,西华以新中国的名义,将恢复对于新疆的完全治理。西华已经开始全面修筑现代化的甘新公路和青新公路,在公路完工后西华将正式接管新疆。至于他盛世才,作为民国委派的新疆边防督办,在此期此间,应该善尽保土安民之责任,等待西华军抵达迪化后和平交权。
西华的文件中,显然对于他盛世才,只是当成一个“前政权”的官员看待,根本没有可能让他继续掌握新疆地方政权,这自然让他暴跳如雷。
然而再如何恼火,他也知道自己并非西华之敌。自己在苏联扶持之下建立的那点地方军队,如何可能打得过西华军?他又不是闭目塞听的人,对于民国内部的发展变化,一向是最关注的。西华的强大,连苏联人都为之惊叹,他当然也完全清楚。
他的第一反应,自然是寻找他此时的靠山——苏联。1936年的这个阶段,盛世才与苏联的关系算得上极为密切。
1933~1934年,他与马中英和张培源争夺对新疆的控制权,双方大战连场,盛世才由于兵力的劣势,一度几乎要完全失败,在这个时候,他选择了投靠苏联。
1933年12月,张培源自伊犁进兵迪化。在他的请求下,苏联红军出兵助战,将张培元击败。
而在1934年1月,马中英统率主力七千余人围攻迪化,形势一度极其危急。他再次请求苏联红军相助。苏军分两路入疆,很快击败了马中英部,马中英被迫于2月中旬撤围南逃。
所以盛世才在新疆的统治地位,完全是依靠苏联才得以确立的。
这些年,他将自己打扮为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容易吗?
他执政后,把新疆的洋行和天主教堂一律关闭,把所有外籍人员一律驱逐出境。除了苏联人,凡是到新疆的外国人,几乎一律被逮捕。此举,是他向苏联证明自己的投靠诚意,是与英、日、法、瑞典等帝国主义宣告彻底决裂。
不仅将苏联以外的全部外国势力驱逐,他还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成立了“新疆省政治监察总管理局”,自兼局长,引入一批苏联人和留苏华人,担任副局长及科长、组长,在全省建立情报网络,将克格勃的工作模式搬入新疆。这个机构,后来演变为新疆公安管理处,并衍生出边务处等关联机构。说实话,完全可以说是克格勃的一个分部。
他还在在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帮助下,制订“六大政策”:即反帝、亲苏、民族平等、和平、清廉、建设,标榜“建设新新疆”。
在指导西华成立后,他还曾发去贺电,在内部自己都公开说:我们新疆,在政治问题上是以两个中心的态度为标准,即国际问题看莫斯科,国内问题看西华,向西华表示了自己的亲善态度。
这几年,通过依靠苏联,吹捧斯大林,甚至亲自加入了联共(即苏联共产党)。但他一向自傲于在错综复杂波诡云谲的形势下,他能够依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不断地走钢丝,出尔反尔,翻云覆雨,维持一种动态平衡,所有的行动,核心地就是为了保证自己的权位。
可是,这一切的努力,在西华的强大力量面前,都将化为泡影,他如何能甘心?
第一时间,盛世才就通过驻迪化的苏联领事馆,联系了苏联中央,然而得到的回应,让他心凉。
按照苏联的答复,苏联已经与西华达成协议,同意西华代表新中国恢复对于新疆的主权统治,苏联不会干涉,所以建议盛世才应该配合西华的行动。
这当然是给他的一大闷棍,让他完全慌了神。苏联不支持他,那还有谁能支持他?蒋介石政府?他们已经完全被西华的疆域隔断了。
苏联不仅是口头不再支持他,他还发现,原来在新疆的大量苏联人乃至苏联华人,都纷纷离开了新疆,他们被苏联调回去了,确确实实,这是完全地抛弃了他。就连苏联援助的迪化至哈密的迪哈公路,都修了一半了,结果苏联的技术和工程人员都撤走,到现在这条路,还撂在那里,无法完工。
盛世才后来通过打听苏联的各方面消息,他才明白过来。苏联抛弃他其实也是很自然的选择。当初他的价值,就是让新疆不能成为一个伊斯兰宗教反苏势力集聚的地方,从而对苏联经营中亚形成威胁,所以在新疆需要一个能够稳定大局、又是亲苏的地方领袖,这才是支持他消灭了马中英和张培源势力的核心原因。否则他光是讨好苏联,人家就给他那么大的支援?斯大林听的吹捧他的话还能少了?
但是西华的崛起,改变了这一切,苏联不愿意为了他盛世才,而全面恶化与西华的关系,且西华占领新疆,同为共产政权,自然不可能让新疆具备伊斯兰宗教反苏基地的可能性。他盛世才的价值,在苏联那里已经完全消失了。说白了,苏联支持新疆,是以之作为苏联中亚地区安全的一个天然屏障来考虑的。至于新疆的资源和经济价值,在这个时代的苏联来看,几等于无。
了解了苏联不可能再支持他后,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他并没有坐而待毙。他亲自策划了对于西华筑路队伍的袭击,而且还不止一次。此时盛世才麾下,有30个步兵团、9个骑兵团、三个炮兵营、两个工兵营、一个钢甲车营和三个飞机大队,总兵力约1.2万余人。
虽然没有敢出动飞机,主要使用的是骑兵团,在开始的小规模骚扰,都被西华军干脆利落地击败之后,他一狠心将9个骑兵团都集中到了一起,对西华军进行夜袭,结果反而是惨不忍睹,在西华军的机枪阵地面前,这些骑兵一触即溃。说实话,新疆多年以来,除了与马中英部的交战,这些部队平常主要是剿匪,训练也马马虎虎,基本只有对付战斗力极差的新疆匪帮的经验,哪有与正规军交战的能力?
西华不仅击破了他的骑兵团,还向他发来了严厉的斥责,警告他不要再玩花样,与人民为敌的话,不会有好下场。西华已经知道了他发起的夜袭,这是最后的警告。在那以后,他就只好死了通过武力阻止西华进入新疆的企图心。
眼看着西华的两条公路修筑得飞快,离开迪化越来越近,他逐渐绝望了。他和妻子邱毓芳和岳父邱宗浚商量,准备带着家财逃亡。
然而他惊恐地发现,人心已经变了。
从1934年到现在,3年的时间里,他主要是靠残酷的杀戮,来保障自己对新疆的统治,可谓结仇无数。他屡屡通过编造各种大型“阴谋暴动案”和若干小型案件,将自己看不顺眼的非嫡系官员和社会人士,杀戮和投入监狱。
所以他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军队。然而,军队却不稳了。
在前期大量骑兵被西华俘虏后,经过教育都释放了回来,他们却变成了西华的宣传员,“抵抗从严,牢底坐穿;反正从宽,回家过年。”的西华政策,整个军队上上下下都知道了。
都知道打不过西华,未来西华肯定是新疆之主,还有多少人会死心塌地地跟随着他盛世才?他的命令已经不是打折扣了,而是故意地被忽视。
这个时候,他反而不敢严厉镇压了,一是担心西华的反应,在军心涣散下,西华派一只小部队过来,恐怕就都哗变了。而且西华很可能会把他的镇压行为,当成是死心塌地地反抗西华;二是担心部队拒不执行,直接哗变,一枪把自己打死,也不是没有可能,树倒猢狲散了呀。
他强作镇定地维持着正常的办公,其实上下人等都是如此,谁不担心呢?
私下里,他积极地筹备着逃亡的路线和方式。家财太多,用骆驼装运都要80匹,总不能走陆路,无论是去苏联还是内地,这太明显了。只能是抛弃大部分的重物,只带金银外汇等少数轻便的财务,虽然心如刀绞,但也没有办法。
更大的问题是逃亡到哪里?他一家都是汉人,而且与回族的马中英,那是血海深仇,所以是一定不能向伊斯兰区域逃跑的,例如阿富汗。不仅是宗教原因,他还深度地得罪了英国人,所以印度也不能考虑。
剩下的就是苏联了,但当他向苏联提出避难的时候,被苏联一口拒绝。既然是一个被抛弃的弃子,又何必再留一手,让西华感到恶心?东干人的问题,至今还被斯大林头疼呢,既不能处理这些东干人,丢了苏联大国的面子。但留着这些东干人,斯大林也知道必然是西华这些民族主义者的一大心病,绝对让他们因此而不会信任苏联。
所以盛世才想来想去,还是只有去民国国统区。虽然这几年,他屡屡对国民党和蒋介石口出不逊,但至少可以解释,那是在苏联压力之下无奈而为之。他当年与蒋介石还是有一些交情,蒋介石不至于对他喊打喊杀。
但是如何去国统区呢?陆路是不行的,已经被西华截断了,而苏联明显在配合,通过外蒙绕道等也走不通,而且就算同意,带着那么多家财,路上很不安全,最多只有很少的卫兵,愿意继续追随他而去。
他想到了用飞机逃亡(李思华前世盛离开新疆的时候,是使用了3架飞机来装载他的家财),飞行队的飞机主要实际上是苏联的侦察机和战斗机,根本不能用。可用的必须是运输机。但是原来新疆由欧亚航空公司(国民党与德国汉莎航空联营)开通的到上海等地的航线,因为他自己考虑在新疆建立独立王国的缘故,主动地破坏了欧亚的经营,在1934年秋天就已经停飞。通过民航跑路,已经没有可能。
飞行队确实还有2架运输机,但他笼络飞行员的时候发现,航程太短,在新疆内部飞一飞还有可能,想满载跑到民国或者其它地方,那是妄想。本来飞甘肃还是可以的,但现在那已经是西华的地盘,跑过去不就是自投罗网吗?
一条条路都被堵死了,看起来唯一可行的,是带着少数人化妆由陆地逃亡,可是万贯家财,怎么可能带得走?谁知道那些卫兵,会不会半路起歹心呢?而且路途遥远,路况更是一塌糊涂,能跑得掉吗?
他深知苏联的残酷,如果强行跑过去,多半没有好下场。
所以最后这个新疆王,却愕然地发现,居然连逃跑,都没有机会了。
所以最近他与妻子一家,极为颓唐,夜夜以酒浇愁。他周围的属下,都看出了他的颓丧。
终于一直熬到了今天,盛世才长吁了一口气,是死是活,等待命运的判决吧!
盛世才想得没错,西华是不可能放过他。
一方面是他作为军阀,在新疆滥杀无辜、残酷剥削、中饱私囊,这样的军阀都不镇压,那算什么消灭剥削食利阶层呢?就因为以前他“亲苏”,以共产党的同路人名义出现?革命者可不是嘴上说的,行动才是证明。
另一方面当然是因为李思华知道,前世这个军阀屠杀了一大批我党的优秀干部,甚至包括毛泽东的弟弟,以及我党元老陈谈秋等人。此人的心狠手辣,可见一斑。
所以对于盛世才没有什么好说的,就是坚决镇压。
王镇在天山接近准格尔盆地的一处山腰上,俯瞰着盆地的风貌,他在沉思。
他现在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司令员。
毛泽东和李思华对于新疆的暂时处置,沿用了前世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设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由于新疆实在太大(166万平方公里),所以人还不能太少。第一期就是15万的地方部队,以及用民兵组织起来的45万青壮年移民,人员主要来自四川,总计60万人,以实现对新疆区域的牢固控制。
这个生产建设兵团,是吸收历史上屯垦的有效经验,用半军事化的手段来建立起中央在新疆的存在力量。
参考前世的经验,未来在新疆的地方部队,将类似前世的武警部队,转化为这个时空的“边疆国卫部队”,实现边防稳定。
而民兵组织,将建立起一个又一个半军事化的农场,未来将存在200个左右的农垦团,一方面是实现生产自给自足,另一方面仍然维持民兵的半军事化组织。这些农垦团将分布于新疆各地,在所有重要城镇附近,如果发生叛乱事件,那么他们将能够立即组织起军事队伍,镇压反革命。
所以,无论是地方部队,还是民兵组织,都是选择的最优秀的人员。就是为了尽快使得生产建设兵团,成为新疆省稳定的基石。
暂时王镇这个兵团司令,是统管国卫部队和农垦团,未来这两大系统将分开,各自隶属于不同的体系。
按照中央的安排,地方部队的责任,自然是占领各个重要城镇,以及对各个出入境重要口岸的管理。相对职责比较单一,真正复杂的是农垦体系。
生产建设兵团的农垦体系,是“军、农、工、矿、建、路”一体化的。除了军事保安和农垦生产的基本职责,一方面还包括发展新疆的加工业,以及对部分矿山的开采。另一方面,则是逐步进行一些新城镇以及公路的建设。
所以这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当然在目前,主要是以保安为最重要的职责,其次是发展农垦生产,先实现粮油肉菜的自给自足。至于在未来,这必然是一个数百万人的大体系,负责和参与的职能将是多样化的。
由于考虑到当下和未来与苏联的关系,所以整个兵团在布局上,按照李思华的说法,是“一条线和一张网”。
一张网很好理解,兵团的大量农垦团的布局,是“对口保安”新疆的各个重要城镇,使得在紧急状态下可以在事发城镇的附近就有一只可靠的、足够的武装力量。
一条线,则自然是边境线。尤其重要的是从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哈密地区到博尔塔拉等地长达2000多公里的边境沿线,中央要求要逐步建立起纵深10公里到30公里的边境团场带,用兵团农垦团建立起一道“边境隔离之墙”,以保护边境的安全,以及防范边境冲突。
有了这一张网和一条线,在非战争状况下,新疆就比较安全了,而且苏联的小规模渗透,也就变得非常困难。
除了兵团组织,当然还要建立正常的地方政府体系。陈云同志将出任新疆省委书记,因为这个位置,并不仅仅是地方省域管理,很可能与苏联要不断打交道,政治性很强。
新疆的地方太大,而且抗日战争在即,所以稳定第一。暂时不会像内地一样,立即进行大量的乡寨建设。主要先把精力集中在城镇上,稳定城镇,稳定现有格局的农业生产。等待兵团建设有了一定规模后,再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改造。否则,单单是一个广域面积上的交通问题,就够头疼的。
随着盛世才等一干主要原新疆统治的上层建筑人群,被押解回甘肃受审,以及新疆建设生产兵团和地方政府组织的进驻,新疆迅速稳定了下来。而随着新疆的解放,西华已经完整地控制了整个大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