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72章 河北之终战

第172章 河北之终战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河北决战的结果,自然震惊了全国和全世界。由于此前日军和西华军双向的考虑,双方都没有同意西方各国“观战团”和记者们的继续观战,因此对于这一场战役的细节情况,武官们和记者们都不太清楚,但是结果太惊人了,按照西华的公告,河北决战的结果,日军70万人,被消灭了50万人,这样的战斗,堪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几次规模最大的战役媲美!

    因此武官们四处出动,尤其在西华,他们拼命地打听战役的细节。

    然而,就在河北决战基本完成的时候,河北战场的第二场决战,又开始了,或者可以称之为“河北的终战”!

    徐向前的目光深邃,最艰难的战斗就要开始了。

    最近的十天左右,前期能做的都已经做了,最主要的,就是利用部队的规模优势,势横扫了石家庄周边的广大区域,使得石家庄已经成为了一座孤城,但是并不完美,日军仍然维持着后路,其布局大致相当于一个“T”型,上面的一横是这座城市防线,而下面的一竖则是日军联结石家庄与辛集的道路,即日军的后路,日军通过这条道路,可以保证其退向沧州等地的退路。

    所以徐向前的选择是,一方面猛攻城市,将日军主力吸引在石家庄沿线,另一路则大迂回宁晋、衡水,准备在深州附近切断日军的退路。

    实际上,他有点疑惑日军为什么不撤退,很明显日军长期占领石家庄已经没有可能性。他的疑惑,其实是不知道日军此时高层军官的普遍心态。

    类似他对面的日军司令员香月清司这些人,其实都以此时的“中国通”而著名,他们自觉对于国民政府为代表的中国,了解到了骨髓里,对于国民政府军队充满了蔑视,这种心态不会因为出现了西华,就马上完全消退。

    所以对于其它战役方向上日军的失败,他们的第一反应,并不是认知西华的强大,而是“如果是我指挥,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会将失败归咎于日军的将领表现差劲,而因为自己之前对孱弱民国军队的“一直胜利”而自视过高。

    另一方面的心态,就是那种日本人死不认错的性格,狂妄的性格下,明明知道已经打不过,却会幻想“天照大神庇佑,奇迹一定会发生。”

    这种故事当然发生过,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神风”,元朝二十万大军讨伐日本,却因为大风而折损,让日本不战而胜。所以外人看他们是不知天时、负隅顽抗,他们自己,确实是在等待可能的奇迹。在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上,日本败局已经明显得不得了,还在“1亿人玉碎”来祈望出现奇迹,直到被原子弹打断了脊梁。

    所以既然当面之将,是香月清司这样还没有遭受过西华重大打击的将领,这种“负隅反抗”的抉择,就不足为奇。香月手握20多万大军,相对于已经知道的西华军的规模至少在40万以上,也不过是1:2的规模,他确实认为自己还有取胜的机会。

    他现在的盘算是,利用石家庄的坚固工事,先抵挡住西华大军的进攻,迟滞和疲惫西华军,然后再发挥皇军的勇猛,反击击破西华军。

    如果换了是已经得到深刻教训的岗村,肯定是毫不犹豫地撤退,不会觉得己方还有任何机会。但现在的司令官是香月,他充满信心地向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保证,心态上已经被打崩了的多田骏怎么说?现在日本国内军部对他一片喊打喊杀,他的性命都危在旦夕,威信也荡然无存,如果强硬要求香月撤退,可能反而让大本营下了决心让他去死——已经毫无斗志的司令官,要来干什么?他也祈望香月能够胜利,这样才能减轻他在华北大败的影响。

    所以此时从香月到多田骏的态度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赌徒没有输光最后的一个筹码之前,那都不算是输。

    8月23日,石家庄攻防战爆发。

    徐向前等待了几天,主要是等待配置给三野的部分轰炸机集群的到来。

    轰炸机结合重炮轰击的模式,才更容易打破敌人的防御,和大量地杀伤日军的有生力量。

    攻防战的开始,自然是轰炸机的不断轰炸,以及重炮的不断打击。徐向前在前线配置了大量的步兵,因为日军会不断从“地下城墙”中涌出来反击在向心壕沟中的西华军,前线必须僵持住,火炮和轰炸才能连续地对“地下城墙”的防御工事实施。

    这就是一场绞杀战,日军发现,30公里长的防线仍然是不够的,西华的火力太凶猛了,简单计算就可以知道,西华5000门重炮,就算平均分配,也达到了每6米防线,就必须应对一门重炮的程度,所以日军通过城墙水沟的水上运输补给,很快就被证明是个妄想,在西华军的炮火下,每一次运输补给,都损失巨大。

    这导致不少的防御据点,在几天后就出现了弹药补给等缺乏的状况,他们有粮食,事先已经考虑到了。但是日军的弹药本来就不足,又是如此高强度的战斗,补给成为了极大的困难。

    情况比较好的是一些相对大型的重要防御据点,既然是重点,当初配置弹药的时候自然也是重点,所以保持了比较好的战力。

    但问题是,这条防线面临着正太线这条铁路。

    三列火车轰隆作响地靠近石家庄,这些火车可不是常见的火车,而是装甲列车,每列火车上那巨大的炮口令人生畏。

    这就是西华利用德国技术自己建造的装甲重炮列车。

    德国一向痴迷于建造大型的装甲巨炮列车,二战时的“古斯塔夫”巨炮曾经轰动世界,尤其是曾经从几十公里外,一炮正好打中了苏联严密防御中后方的军火库,导致了超级的大爆炸。这件事让这种巨炮威名远扬。

    其实这种巨炮的用途有限,因为限制性很强,必须有自身控制住的铁路线,它只能在铁轨上跑,几乎没有别的机动能力。

    李思华看重的,是这种兵器的攻城能力,所谓“一炮糜烂十里”。在攻打有铁路线的城市的时候,这种兵器的威力还是非常有用的。

    不过西华重点发展的,并不是德国那种追求无限火力,一颗炮弹都要5~8吨的巨炮,而是大大缩小了装药量,从而也大大降低了技术难度。

    西华现在的装甲重炮列车,使用的炮弹大约就是1吨,即1000公斤。至少在远东,这样的炮弹已经足以击毁任何城池和工事了。

    通过前几天的攻防,三野已经摸清了日军主要的重要防御据点,包括其精确地址的定位,自然可以让这种装甲重炮列车,发挥它的最大功能了。

    三列列车,炮口一列正向,另外两列分别向左向右。

    炮手们精确而仔细地调整着参数,直到最后确认。“开炮!”指挥长的命令下,巨炮向后一缩,三颗巨大的炮弹出膛,很快在空中变成了三个小黑点,直到看不到踪影。它们的射程是28公里,在这个时代无法追踪。

    三个观察小组,用望远镜安静地观察着目标的三个据点,调整着地下的测距仪器,他们需要向上级汇报炮击效果,如果打歪了,要给出新的调整参数。

    空中呼啸的炮弹声传来,巨大的炮弹高速地撞击据点,然后就是剧烈的爆炸,2颗命中,1颗偏离30米,数据立即汇报给后方。过了一会,又一颗炮弹飞到了那个漏网之鱼上,这一次再没有幸运。

    3个据点工事,这个时候就像是那种挖出的炮坑,最深的地方大约有7~8米深,鲜血在土壤中显现出颜色,但是看不到什么成型的遗迹,所有的一切,都在巨量装药的炮弹爆炸中被炸得粉碎!

    后方的巨炮仍然在不紧不慢地开炮,每开一炮,大约都需要20分钟,不过这个等待时间当然是值得的,一个一个最顽固的日军据点,被这些“天外飞弹”炸得片甲无存。

    日军已经感到了不对,也有日军的军官和士兵,目睹了西华军炮弹从天外飞来,一弹就炸毁了整个工事的情况。汇报上去,很快有参谋确认,这一定是装甲巨炮列车发射的炮弹!

    但是日军能怎样呢?这些巨炮远在后方。他们能做的,只是将之反馈给陆航,可是陆航的战机相对西华还处于劣势,能轰炸到这些巨炮的机会,非常微小——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巨炮的周围,都部署了大量高射炮群。

    这种战术,被徐向前形象地称之为“剥蛋壳”,就像一个煮熟的鸡蛋,剥壳的时刻先磕一下,就是让蛋壳的那些坚硬的碎片(防御据点)暴露出来,然后一块又一块地剥掉这些碎片,直到获得最后的去壳鸡蛋。

    在轰炸机、重炮和列车巨炮的三重打击下,日军开始支持不住,这3万米长的地下城墙,大片地坍塌,变成了若干段各自孤立的防线,凡是暴露出来的重要据点,几乎都被敲掉了,虽然还有少数隐秘的据点,可是只要一暴露,就会成为西华军的重点攻击目标,支撑不了多久。

    而日军不停的反击和反冲锋,都被那些向心战壕中的西华步兵们所粉碎,他们的火力要比日军猛得多,而数量也多,精准的射手更多,日军的数量,就像是雪遇到了太阳,开始快速地减少。

    部分西华的部队,已经从坍塌的防线冲进了市区,他们与日军在城内的部队发生了激烈的巷战,而日军的劣势在于,在前期掷弹筒之类的步兵“重武器”已经几乎耗损一空,仅凭步枪、少量机枪和手榴弹,就只能被西华逐一地逐渐消灭,这些部队还分出部分反卷回去,从侧后打击地下城墙内的日军。

    香月清司此时已经没有此前的狂妄,他隐隐约约地感觉,石家庄已经守不住了。

    徐向前此时却在暴怒,因为巷战中的部队反馈,很少看到市民,找到的少数市民,几乎都是躲藏起来的日军漏网之鱼,大量的市民此前就被屠杀,因为日军担心他们会变成西华军的内应。

    徐向前此时完全同意李政委的要求,就不应该饶恕任何日军。他将情况通报全军,并且命令,不许有任何一个日军俘虏,全部毙杀!日军此前的屠杀行径,使得三野的全体将士都愤怒欲狂,战斗也变得更为血腥。

    8月30日,三野副司令员彭雪峰发来电报,他率领的刘志丹第11集团军和余天云第12集团军约30万三野部队,兵分两路,第11集团军去定州,第12集团军取深州,在两地附近与日军118、119和120等部约10万日军发生连续激战,已经将日军东向沧州或北向保定的退路截断,目前正加强对以上三个师团的整体包围,准备歼灭日军此部!

    几天都绷着一张脸的徐向前,终于露出了笑容。大的战略决战格局,形成了。他命令,全军准备总攻,消灭石家庄的全部日军!

    这个时候的香月清司,却是吓出了一声冷汗,他对后路不可谓不重视,全部24万兵力中,就有10万是驻守定州和深州两地的,就是为了确保从保定和沧州而来的补给线,当然也是万不得已撤退时的路线。可是西华兵力规模太大了,远远超出了预料,不但三面包围了石家庄,居然还分出更多的兵力,连他后路的部队都一起包围了。他很清楚,这下子自己整个的24万集团,都陷入了重围。实际上哪还有24万,剩下有16~17万就最多了。

    香月盯着地图,他现在清醒过来,此役失败,已经不可避免,按照最新的情报,西华军的规模足有60万兵力,是日军的2.5倍。而此战之后,日军在河北就剩下了天津、沧州和保定这个三角区域,局势恶劣无比。

    如果自己的部队不能突围,日军在整个华北,就剩下20多万部队,如何是西华百万大军的对手?他此时懊悔当初的狂妄,应该在之前就从石家庄撤军的,如果有自己的部队在,日军在上述三角地域有着近50万大军,就像是在敌军领域开辟了一个突出部,在海军的支持下,保证对这个突出部的占领,不断厚集兵力,也许还有翻盘的机会,但现在,机会已经因为自己的狂妄而失去。

    但是如何突围呢?往保定和沧州之路已绝,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来得及打通。唯一的生路似乎是向南,突入河南或者山东,不过这样自身就没有弹药补给,不过那里都是民国的孱弱之兵,也许还有机会,他露出了狞笑。

    不过这也就是想想而已,因为三野的总攻已经发动!

    轰炸机和重炮的轰炸铺天盖地,大约不到半个小时后,轰炸停止,军号响彻整个战场,“冲啊”之类的呼号震天动地,负责攻城的杨永第9集团军,全军突入日军战线和城区!

    香月急忙带领还能联系上的部队,先向东突围,准备突出去后再折而向南,日军的服从性确实很好,对他这个败军之将的命令仍然完全服从,他本来就不在城区之内,此时他带着第15和第17两位师团长为首,组成了一股最大的兵力集团,拼命地向东而去,也确实跑离了正面战场。

    但是他还是没有躲过西华的后手。李先念的第10集团军早已迂回,集结在栾城与元氏县及赵县的区域之内,截断了日军的南下退路,实际上,4面合围已成。

    香月清司终究没有逃过,他最后自裁了,不过不是切腹,他受不了那个痛苦,而是干净利落地用手枪给了自己脑瓜一枪,而第15和17师团的两位师团长,都在突围战中被第10集团军击毙。

    最后到9月5日,在深州和定州的战役也全部结束,日军24万人的大集团,最后逃掉的只有3万多人,主要是在深州和定州的部分日军。而在石家庄前线的14万日军,几乎全军覆没。

    虽然是攻坚战,西华军的伤亡仍然只有3万多人,主要也是在石家庄前线的牺牲比较多。

    战斗结束后,三野大军向着沧州和黄骅而去,这两地日军的数量已经很少,可以一鼓而下,攻击下以后,日军在河北的所有残余兵力,即都会被压缩在天津和天津沿海,河北大部解放!

    此时一野在热河的战役也接近尾声,失去4个主力师团之后,多田骏抵挡不住一野的攻势,在损失了3个师团之后,率领剩余的3个师团退入东北,而关东军在东北此时也仅有10个师团,在接应到多田骏后,立即以13个师团近40万人的兵力,拼凑了一条东北防线,并且动员了日本在东北的所有力量,急促扩军,甚至连日本女人,都组成了一个个的“挺身队”。

    关东军紧急催促日本军部,必须立即扩大关东军,否则东北有可能不保!

    实际上,他们的担心是暂时多余的,西华不是不想利用日军东北暂时空虚的机会,但在当下,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关键就是,经过从7月初到9月初两个月的大战,尤其是三个野战军,都发动了大会战规模的大战,物资包括武器、弹药、油料等方面的耗损都极为惊人,前期的蓄积快要打空了,需要一段时间的蓄积。这也就是必须要掌控好战争的节奏。在这个时代,即使是美军,也必须要有节奏,谁的物资都不是可以及时地无限供给的。

    所以接下来,一野在占领整个热河后,在察东和热河屯驻下来,形成与东北日军的对峙形势。而四野和三野,则合围天津地区,但暂时围而不攻,等待物资丰盈后再发动河北的最后攻势。

    不过,河北的最后攻势,其实是不需要了,日军已经决策要撤出天津,放弃河北。三野消灭香月清司之战,就是河北的终战。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