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74章 向着黄河前进?

第174章 向着黄河前进?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早在日军开始侵华的7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就已经占领了山东处于黄河北面的德州。韩福渠的部队在德州算是激烈地抵抗了一回,有3个师损失过半,使得韩福渠不得不放弃黄河北面的山东领土。

    在西华与日军进行河北大会战的8月,日军114师团以及新编第47、48、49、50这5个师团以及1个混编旅团,共计11万多人,从青岛沿着胶济铁路西向攻击济南,已经因为日军前期的攻击而丧胆的韩福渠,直接放弃了坚守济南,他的部队名义上有3个军,但一共只有5个师和1个旅,德州血战就让他的部队垮了一半。

    韩福渠放弃济南后,接下来又放弃了泰安,这使得日军打开了通往河南的大门,也让蒋介石对韩福渠恨之入骨,埋下了他在河南被国军枪毙的后果。

    在日军攻击济南和泰安的时候,西华的泰的山根据地地方部队已经有2万多人,而在山东中部的其它4座山脉构成的根据地中,也已经有10多万人,整个山东中部5座大山构成的根据地,总计接近13万的地方部队,而在半岛区域的3座大山,还有约5万人左右,总计达到了18万人左右的地方部队。

    此前西华曾经计划,通过空运加强这18万部队的武器装备,用他们与日军的5师团+1旅团部队作战,将日军侵略山东的行动,控制在沿海地带,因此在日军突然侵略济南,而韩福渠逃跑后,泰山地方部队与日军进行了惨烈的战斗后脱离,潜伏到了泰安附近的泰山地区,而山东中部的其余10余万地方部队,则向泰安开拔,准备在泰安先发起战役,消灭泰安日军。

    在日军突然转移天津日军之后,这个计划被取消,因为通过胶济线,日军可以迅速集中30余万兵力,这十几万地方部队是打不过的。

    所以西华的计划最后调整为,泰山地方部队向淄博转移,准备未来用于切断胶济线;而其余地方部队则转而依托鲁西泰西以及沂蒙山区,尤其是重点扩大鲁西根据地,准备接应由陕西经河南北部而来的二野大军。当然,在日军占领山东期间,这些部队必须不断发动游击战和骚扰战,使得日军不得不在交通线附近,保留大量的部队,削弱日军整体军力的应用。

    在西华军没有正面阻碍的情况下,日军侵略山东的速度很快,9月10日左右,日军前锋已经抵达山东最西面的郓城、梁山一带,隔河就是河南的濮阳。而在9月中旬左右,日军在青岛重新编制的8个师团,已经在黄河防线上分开布置,其中与西华直面的前锋,是德州与聊城,它们构成了日军以济南为中心的山东军事格局的北面和西面的防线。

    这就是日军给西华军三野出的难题。三野此时忙于收复河北南部的衡水、邢台、邯郸诸城,而在完成后,与日军就形成了衡水与德州之间,隔着卫运河对峙,而在邯郸与聊城之间,隔着漳卫河对峙的局面。日军以水为军,阻挡西华攻击的态势明显。而此前的铁路,例如经过德州的津浦线等,均被日军截断。

    到9月下旬,经过陇海线而来的二野进抵洛阳,在洛阳以东与已经占领郑州、开封和许昌的日军形成对峙。现在的局面让西华中央军委颇为恼怒,在西华与蒋介石政府谈妥接管河南北部后,汤恩博跑得比兔子还快,对于日军向河南的进攻没有任何抵抗,直接就跑到河南南部去了,这使得日军侵略河南的速度太快,使得西华原来提前拿下郑州和开封,在河南与山东的省境与日军作战的企图失败。

    不过李思华倒是想得很开,蒋介石政府怎么会让西华好受呢?名义上是双方合作,暗底下还不是拳来脚去。

    所以到9月下旬,西华与日军双方,形成了在山东与河南的对峙局面,西华军方面,是已经完成补充和满员的2个野战军,2野和3野共计120万人。日军则由30多万暴增到了近80万人,在9月份日军拼命地补充山东方面的日军,总共输送了22个师团共计45万人。不过日军仍然处于明显的下风,他们准备的重点,自然是利用河流的阻隔之战。

    实际上,岗村已经下了决心,如果在河南的战役不利,那么日军要随时准备,利用津浦线南下安徽,放弃整体的黄河防线。

    日军近期确实在大举扩军,原来的70师团制,现在已经变成了100师团制(大约270万人左右),但是训练新兵需要时间。所以在华东并没有马上增兵,暂时也用不着,虽然蒋介石政府在江浙沪抵抗得很顽强,但日军还是占了上风。不过10月之后,形势必然变化,日军增军华东,是肯定的结果。

    西华军二野抵达洛阳以东,与日军对峙后,没有修整几天,10月2日,就直接对日军展开了狂风暴雨般的进攻!

    李朴为首的二野兵团,战法与喜欢厚重兵力的四野林彪和三野徐向前不同,他是将部队“分进合击”,赋予了旗下4个集团军较大的自主权,分别执行不同方向的攻击。

    二野的4个集团军的司令员,都是李思华前世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第一流战将,从第5集团军军到第8集团军,4位司令员,分别是王金山、杨德志、杨晨吾和许广达,都是方面之才。这下子放虎归山,立即就在河南掀起了对日军的腥风血雨!

    王金山被称为“王疯子”,最擅长于攻坚拔寨,向以坚忍不拔著称,所以他的第5集团军,担负了沿着陇海线向日军主要防御方向进攻的职责。

    杨德志和杨晨吾的第6、7集团军,则在伊川集结后,第6集团军沿登封向郑州方向攻击;而第7集团军则沿汝州、汝阳攻击平顶山和许昌地区。

    许广达的第8集团军,则在空军掩护下,从孟津渡河,向河南北部的焦作、新乡攻击前进,他们还得到来自山西晋城的地方部队支援。

    在这样的狂暴攻击下,日军在河南的部队很快不支,日军进入河南的部队大约仅有30万左右,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火力也是一样。所谓的机动防御,就变成了在节节损失后,节节后退。

    发现西华军仍然火力优势极大,毫无军火补给衰弱的情况,而且出现的番号又是新的,与之前在华北的部队完全无关,这使得岗村心头发麻,西华到底有多少军队?

    到10月中旬,日军在损失了六七万人后,再也支持不住,开始边战边退,退往山东的菏泽、商丘一带。不过他们在撤退中损失很大,因为西华鲁西根据地的地方部队全面发动,迟滞他们的撤退,使得不少日军部队损兵折将,等到撤出鲁西,全军的损失已经超过了12万人。

    在鲁西区域,二野也有自己的麻烦,山区比较多,交通条件不好,进攻的节奏也就只好放慢。

    而在10月8日,三野也开始对德州全面进攻。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一段的卫运河,并没有对三野的进攻构成太大的障碍。运河的水流比较平缓,而两岸的土地都比较平整,日军的滩头阵地很难维持。在空中轰炸机的打击以及对岸西华重炮的远距离轰击之下,很快抵挡不住。

    而在清除了日军在对岸的威胁后,三野的舟桥部队大显身手。

    这段时间,后方已经运来了大量的钢铁浮船零件和浮箱。工程兵们将浮船组合拼接起来,然后在河面一字排开,用铁锚固定后,这些浮船就变成了稳定的浮桥墩。接着,利用浮桥连接梁,将浮桥墩依次连接起来,用钢索加以固定。最后一步,则是在上面铺设钢板,形成平整的桥面。

    这样的浮桥,足以让坦克装甲部队通过,三野新到位的第13集团军的坦克师,就第一个冲过了浮桥。

    步兵过河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就用钢铁浮箱在河中拼接成为浮桥,铺上木板就可以过河。

    所以决定性的,还是火力优势。日军无法取得空中和重炮的优势,也就难以阻止西华军的渡河攻击。

    日军陆航的战机,强硬地顶着西华战机的攻击,拼命地掩护日军轰炸机对各条浮桥进行攻击,舟桥部队也被迫不时燃放烟雾,规避日军轰炸机的视线,而有一条浮桥确实被炸断,造成过河士兵的一些损失,在经过紧急抢修后才恢复。

    几个小时过去,日军陆航的攻击终于疲惫,基本退出了战场,浮桥过河变得顺畅起来。

    而日军利用最近1个月左右,在德州及其附近修筑的工事,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三野也只能是一点点地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

    这一次的日军打得比较有章法,他们逐次掩护地撤退,几个师团之间构成了比较协同的作战,岗村的指挥下,日军的战术水平还是有所提升。

    然而实力终究是一切。在三野连续的攻击下,日军被迫放弃了德州,开始向济阳和齐河撤退。

    在济阳的攻防战打得尤其激烈,日军在此构筑了大量工事,而且兵力分散布置,前轻后重,所以消灭了一茬,又出来一茬。这些在华北的日军,此时被岗村下令要死战到底,洗雪自身在华北失败的耻辱,老鬼子们都抱了必死之心,而且现在对西华的攻击模式开始熟悉,在重火力攻击下保存自身的能力也有长进,导致三野的攻击就有点迟钝。

    这让徐向前有点恼火,但他也清楚,日军的精华在此,如果能击破并消灭这些日军,按照李政委的估计,在日军最精英的100多万部队被消灭后,补充上来的人手的战力就将大大下降,例如使用三八大盖保证400米距离的杀伤力,日军在新兵中是根本不可能训练得出来的,只有日本积蓄了一个时代的老兵才能做到。

    所以徐向前按捺住自己的焦躁,用重火力不断对日军“剥皮”,战到10月20日,日军终于支撑不住,退过了黄河,现在三野与日军,形成了隔着黄河对峙的局面,正面的对岸,就是山东的省府济南。

    其实岗村这个时候,心头犹如滴血。他的80万大军,已经去掉了约20万,而且其中有一半都是天津撤下来的老鬼子,是难以得到补充的。

    三野没有等待,开始从济阳和齐河两个方向,对对岸进行狂轰烂炸了整整3天,然后才开始搭建浮桥,日军早已炸断了津浦铁路上的黄河铁桥,部队要过河,只能是搭建浮桥。

    在黄河上搭建浮桥的难度就要大得多,因为这里是黄河下游,不像是黄河中上游,往往只有300米左右的宽度,在山东这里,黄河非常宽,很多河段,宽度达到了3000米。

    好在由于河面宽了,水流也就相对平缓,在这个方面是有利于搭建浮桥的,10月份的天气,此时也没有洪水,所以整体的条件,是有利有弊。

    岗村早已预料到西华军必然通过搭建浮桥过河,因此忍耐过西华的每一次轰炸和重炮轰击后,不断地组织日军反击和袭击,他将所有日军的轻型火炮,组织起来,机动地攻击搭建中的浮桥,采取开几炮就跑的方式,还是给三野造成了不少麻烦。

    至于岗村手里的两个重炮旅团,他知道必然是西华军现在全面搜索的最重要的目标。因此他暂时没有使用,想寻找一个机会——例如在西华军全面渡河的时候,将全部炮弹都用这两个旅团发射攻击浮桥,瞬时造成西华的重大损失,哪怕接下来旅团被西华军的轰炸机炸掉,也在所不惜。

    所以当下的战局,确实形成了日军的黄河防线,三野的主要攻击手段,就是轰炸和炮击,不过在连续的打击之下,日军的损失仍然是惨重的,毕竟日军基本要保证在河岸3公里范围内的存在,否则难以影响西华军的浮桥搭建。而不要说轰炸机,西华的重炮射程也在15公里甚至以上,日军前线是被迫在西华军的火炮射程之内的,无论如何的“机动弹性”,每天的损失都是不断上升的。

    到10月25日左右,二野已经攻击至聊城、东平一线,日军的侧翼,开始受到了严重威胁,而三野的浮桥搭建,也不断成功,虽然没能实现全军渡河,但开始逐次渡河,舟桥部队在经受了重大牺牲后,仍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岗村的“重炮旅团突袭”攻势,只实现了一小半。他舍不得两个都用上,在三野开始渡河的时候,让其中一个重炮旅团开炮,高度警戒的西华重炮群立即用射程超过20公里的240MM重炮等向其反击,所以这个旅团的炮击,只炸断了一条步兵浮箱式浮桥,造成了一些西华战士的牺牲,但是几乎没有能够造成西华重装备的损失。徐向前这一次可舍不得让坦克装甲部队,在日军的威胁仍然很大的时候马上渡河。

    在空中逡巡的红龙(JU88)轰炸机很快找到了转移中的日军这个重炮旅团,并且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轰炸,使得这个旅团几乎全军覆灭,人虽然还有很多,但是火炮全部损失了。

    打到这个程度,岗村知道,黄河防线已经不可守,他没有等着三野的总攻,而是提前开始了撤退,仍然是“梯次相互掩护”的撤退方式,利用胶济铁路,不断退向山东半岛和沿海各地。在发现三野的坦克装甲集群后,岗村又干脆地放弃了梯次撤退的策略,直接用铁路退向青岛。

    在西华中央军委看来,日军在山东的战役表现,已经比此前在华北好得多,近期的山东河南战役,西华军打得有点沉闷。不过李思华和毛泽东都认为,这是正常的,日军毕竟是强军,华北会战的时候他们骄狂自大,给西华军创造了不少机会。现在日军对西华没有任何轻视,重视发挥自己的长处,自然打起来就有些困难了。

    日军的战术确实有所改善,现在他们就有点像弹簧,与西华军已接战,就像弹簧那样弹回去,然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弹回来袭击。这充分地发挥了他们步兵坚韧和擅长单兵和小组织作战的长处,但毕竟改变不了实力上的差距,从9月下旬到10月下旬的这一个月,西华军在山东和河南战场,消灭的日军仍然超过了25万人,战略目的,仍然得到了比较完美的实现。

    接下来,三野向东,沿着胶济铁路,向着青岛方向攻击山东半岛。而二野则向南攻击,占领山东腹地,重点则是枣庄和台儿庄地区,这个区域已经接近仍然在国民党手中的徐州地域。

    而西华中央军委的重点,已经是在筹划青岛攻击战,这一战的难度非常大,最主要的,就是日军多半不会像放弃天津一样,放弃青岛,日军当年从德国手中占据青岛后,在那里下了大量的功夫,单是日本资本家们在青岛的投资,对于日本来说都是天文数字。在日本看来,天津是列强“公共”的,而青岛,则是日本的“禁脔”。

    日军不放弃青岛,在军事上也是理由充足的。青岛从德国人的时候开始,其防御工事的强度,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远东最强。而青岛海域的情况,远比渤海之侧的天津要强。日本海军对青岛的支持,几乎可以发挥到最大程度。日军的舰炮,可以轰击几十公里,这对于其陆军坚守工事,当然非常有利,这将是日军第一次,通过海军的支持,能够在重炮的火力上,与西华可能相提并论。

    西华现在没有值得一提的海军。所以对付日本人的海军,主要就要依靠空军的打击。这正是这一阶段李思华与中央军委,包括三野徐向前他们,重点考虑的事情。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