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东南亚的雏虎?
完成3个月在昆明(五野司令部)的实习后,赵云腾来到了驻扎缅甸科钦邦和实皆省的杜琪19集团军,继续他的实践之旅。
杜琪果然对他的到来毫不意外,早就知道了对他的安排,看到他非常热情,说当年那个玉娃娃长大了,让赵云腾内心苦笑,什么隐姓埋名、猥琐发育,都是扯淡。
来到缅甸实习,赵云腾的主要精力,投向了对东南亚的深入研究。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对于东南亚的认知越来越深。
赵云腾的研究,当然重点是为了战争准备,聚焦军事地理和战争策略。经过一段时间后,他逐渐有了思路。
在赵云鹏看来,所谓的东南亚,其实是两大块,第一大块是中南半岛,也即是李思华地缘战略的主要目标。第二大块是南洋群岛。
整个东南亚区域,其实很大,总面积1200万平方公里,但是陆地面积只有4484万平方公里,海洋有750多万平方公里。显然由于海军劣势,新中国对于国土上的目标,主要只能是中南半岛,唯一的南洋群岛目标,是苏门答腊。
传统上,克拉地峡以南,即马来亚半岛以及新加坡,被归入了南洋群岛,但克拉地峡虽窄(宽仅56公里),毕竟实现了中南半岛与马来亚的联结,这正是李思华地缘战略将之延伸到苏门答腊的依据。
赵云腾自然对于他前世原时空的东南亚很熟悉,所以他知道,现在的南洋群岛,其实是被分成了2个部分,第1个部分是美国占据的菲律宾,第2个部分则是荷兰在英国支持下占据的“荷属东印度”(其实就是后世印尼)。
单单因为美国在菲律宾的存在,就使得“荷属东印度”这块区域敏感无比,所以李思华才会将之“移祸江东”,引诱日本去进攻这块区域,与美国走上敌对之路,而中国则止步于此,避免与美国形成死敌之态。当然,李思华用蒋介石政府来占领爪哇,在赵云腾看来是“天外飞石”一般的妙招,这实际上会奠定未来数十年中美之间在“南洋区域”的缓冲区。
回到新中国自己重视的中南半岛上,赵云腾发现,中南半岛看似与南洋诸岛类似,其实很不一样,因为地质构造稳定,其实是中土大陆的延伸。而南洋诸岛其实是海洋火山运动形成的,不太稳定。
中南半岛的地形,大致可以用“山川纵列、犹如爪纹”八个字来形容,在赵云腾的心中,中国就是一条头在东北,尾在中亚的东西向的巨龙,而中南半岛就是这条龙的一只显现出来的巨大龙爪,其地形的特点,就是巨大的山川加上江河,构成了一条条发散的“爪纹”。
要是少了中南半岛,岂不就是巨龙没了爪子?力量当然就虚了。不去看别的,单单从地理上,就能理解中南半岛对于新中国的重要性。
从“龙爪”这个角度来看中南半岛的地形,是很有趣的。可以发现,其重要的特征是“三脉五山五江”。
所谓三脉,是指三大山系,西部是那家和若开山系;中部是我国西南横断山脉延伸向南形成的登劳山脉、他念他翁山脉、比劳克东山,一直延伸到马来亚,说白了,包括新加坡在内,这一中南半岛的非常长的延伸段,都是横断山脉延伸而成的;东部则是长山山脉。
五山,就是西部分开缅甸与孟加拉山脉的那家和若开山;中部山脉分得比较开,缅甸和泰国之间的登劳、他念他翁、比劳克东可以算3座大山;东部越南老挝边境的山脉则是长山。五座大山,就像是一只龙爪的五根指头。
五江,就是自北向南的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南河、湄公河、红河这五条大河。
所以当初赵云腾研究的时候,是自己一拍大腿,这不就是一只“五爪金龙”的龙爪吗?我大中华是至高无上的五爪金龙,中南半岛就是它的一只五指之爪。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龙,有三、四、五个爪子不等。周朝开始就有“五爪天子、四爪诸侯、三爪大夫”的传统,在皇绅社会中,衣服上有龙,五个爪的龙,是皇帝穿的;四个爪的龙是亲王,地位就降一等;三个爪的地位就更低。皇族里虽然都是龙袍,地位就看爪是多少,阶级从那里分。
龙服之下,文武百官的衣服叫章服,图案与衣服的颜色组合,代表身分,代表阶级。
明了中南半岛地理上的这个大格局,就很容易理解它的地形特点:
在北部,大山形成高原,而大江大河深切的河谷,将高原分为了一块块的,所以形成了掸邦高原、东缅高原、清迈高原、老挝高原等;而五条大河的南部中下游河谷冲积,以及河口三角洲,就形成了肥沃的平原,是主要农业区和人口集中区。
气候上,用兵最好的时间是凉季,即每年的11月到次年2月,气候在中南半岛整体热带季风这样的特点下,这几个月是最好的,盛行东北季风,天气干燥少雨。最需要避开的,是6~10月的雨季。不过很多时候,军事行动是政治局势推动的,未必能给你最好的时间段,那就只有克服,例如选择每年3~5月的热季,此时冬夏季风均消退,气候炎热。
地理和气候既明,策略乃出,赵云腾逐渐对未来的东南亚会战,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从中央军委顶层战略的角度,发动东南亚会战有4个支点,分别是缅甸、云南、广西和海南。由这4个支点向南进攻中南半岛,就是西、中、东三个方向。
西路缅甸的角色是最吃重的,因为对手是有着英属印度支持的英国人,而且是两个战场,即下缅甸到马来亚新加坡,以及原时空的藏南(东北七邦)区域。
中路云南的角色,则是沿着横断山脉南下,道路条件最差,目标则是中南半岛的腹地,原时空的泰、老、柬三国区域。
东路广西和海南,以广西为主,驱动常桂联军,从北向南攻击法国殖民军队,我军押后,在抵达越南最南部后,根据英国海军的情况而定,如果英国派遣了强大的海军,那当然只有从陆路转运,否则就可以让蒋桂军越海而直接登陆马来亚。
在东路中,海南是保持一种“半渡而击”的可能性,即从海南越海而攻击越南中部,直接将其截断为南北两块。
所以整个战略,从北向南,就是依山而下,顺河而下,沿着龙爪的“爪纹”而扇形发散。
依据他前世的见识,其实在中南半岛,无论是英国和法国,都不会有太雄厚的兵力,二战一起,他们只能是“短期放弃”的态度,不仅仅是国力问题,而且是他们本质的缺陷,相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人力资源包括兵源规模,都是很有限的。
真正英国人可能拼命的,反而是印度之侧的藏南,因为关系到了英属印度的安全。他还记得前世二战时英国与日本在这一带的战争,例如著名的英帕尔战役,英印军组织了15万人的军队(第14集团军,包括3个军),击败了日军10万人的部队(缅甸方面军第15军,包括3个师团)。
藏南(东北七邦)的攻防核心,自然就是此时英军已经在逐渐建筑中的英帕尔基地,英帕尔在通往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的交通干线上,周围是曼尼普尔山脉,近郊是长40英里,宽20英里的英帕尔平原。英国人正在把英帕尔建成一个巨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这个平原上遍布着军营、医院、军械库、弹药库和军需库。
所以东南亚会战,基本是三个战场,下缅甸到新加坡的对英之战;越南为主的印支对法之战,以及最后藏南的对英之战。三个战场上,其实最难打的,一定是藏南会战。
赵云腾知道,几年前缅甸根据地,就开始拼命地修筑通往藏南的公路体系,这显然是藏南会战的关键支撑。他决定最近要申请去藏南,了解现在的交通情况,这显然将是整个东南亚会战的关键。
他感觉到的我军的缺陷,其实就是海军的缺陷,不要说是外海,就是中南半岛的内河,也需要加强,如果我们在海军和内河水军上能有改善,整个会战肯定就会顺利得多。不过他也知道,海军可不是那么短的时间就能改善多少的,但多少改善一些,也是很好的帮助,他决定在最近写给李思华的信件中,要把这件事说一下。
7月的天气,赵云腾脸上的汗水不停地流下来,有时候汗水浸入了眼睛,很不舒服。
不过他心里的感觉还好,本来担心的中南半岛雨季,看样子其效应,在那加山脉这里,不是很明显,但就是热,虽然在山中,还是很热。
他来到的地方,是印度与缅甸之间陆路交通的2个口岸之一的西嘎岭区,印度和缅甸之间的陆路交通很差,自从缅华兴起之后,更是完全断绝。以前英国人通过印度人统治缅甸,其实主要还是通过海运。在陆地上,那加和若开山系,就像是一道屏障,隔开了两个地域。
陆路交通虽然困难,但赵云腾理解李思华当初的考虑,总比从西藏方向要方便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原时空国家为什么被迫在1962年对印大胜的背景下,仍然放弃了藏南?不就是交通补给上的无可奈何嘛。换言之,西藏方向到藏南的交通建设,短期是无可克服的,但缅甸到藏南方向的交通建设,则是短期可行的。
道理并不复杂,以北段的“那加丘陵”为例,海拔基本在1500~2100米左右,只有少数高峰,达到了3000米或以上。在这个海拔的山区,修筑道路是可行的,远比从西藏方向4000米以上雪线下来,来得便利。
边境原来也只有两个口岸,分别是Moreh/Tamu即西嘎岭区,是Moreh(曼尼普尔)与德穆(缅甸佐公岭)之间的过境关口。另外在Zokhawthar(米佐拉姆)和缅甸钦州间原来还有一个边境口岸。
缅甸省新筑的公路,已经通达了这个口岸。一路上,按照赵云腾的观察,他实际上放心了很多。在这里筑路,比起他原来想象的艰难险阻,其实条件尚可,尤其是德穆这里入藏南。
因为这条道,本来就可以算是“川滇缅印古道”的一部分。古代人在海运还不可行的时候,就已经通过这条陆路进行贸易了。1700年前即所谓的公元二世纪,东罗马的商人已经通过行经上缅甸的这条古道,与中国进行贸易,上缅甸那个时候,就变成了陆路交通的枢纽,最古老的缅甸王国,即顶兑太公王国,其实就是从中国和罗马商人们,在伊洛瓦底江畔的一个休息站发展起来的。
当时这条路上贸易集市很多,商业活动的盛况非比一般。汉朝时匈奴很多时间截断了丝绸之路,东西贸易就是靠这条“南方丝绸之路”,要不然为什么以云南保山为治所的永昌郡,在东汉朝那么重要呢?
所以缅甸与印度之间的陆路交通,完全具备基本的修筑公路系统的条件,之所以英国人不干,当然是因为海运的成本低得多,而英国又是海洋霸主,所以干嘛要花钱修一条陆路呢?
新中国缅甸省修筑的通往藏南的道路,当然不仅这一条,按照赵云腾所知,几乎有4条公路在修筑,到1939年底,全部都会修到现在的“印缅边境”地带。
赵云腾还知道,英国人不是傻子,他们对于新中国在缅甸省的大举修路,警惕性很高,他们当然不会相信缅甸省筑路,是为了未来的“贸易”,反而是肯定新中国会对英属印度下手,这使得英国开始大力增强在印度的军事准备,不过以新中国的标准来说,英国在印度的军事准备,还是比较低级的,毕竟英国人的力量现在绝大部分,都被德国牵制在欧洲。
这种准备还是很明显的,目前本土英军在印度已经增加到了10万人左右,比起赵云腾所知的前世历史,几乎扩充了一倍,前世二战前英国在印度驻军仅有5万人,按照军事情报部门的预计,还会继续增加,估计最后会有一个集团军(3个军)驻扎印度,主要就是中印方向,也许前世的英国第14集团军,很快会出现在印度。
英印军也在快速扩充,已经从最早的20多万人翻了一倍多,现在已经超过了50多万人,印度已经变成了一个英国人从本土英军到印度仆从军,总兵力超过60万人的大兵营。
赵云腾用望远镜观察着远处英属印度方向的情况,对面主要还是印度的“边境警察”,也没有几个人。英国尚未将防线推到“边境线”上。对面的道路,就还是传统的骡马小道。
他冷冷地笑了一声,等到德国人在二战把英国佬打痛了,再看英国人如何在印度防守?按照英国人在二战中的实力,他们能够武装的,大约是150万印度军队,一大半大概只好调遣欧洲——不调走也不行,武装起来了如此规模的印度军,英国人自己也担心他们造反搞印度独立,需要尽快送到欧洲去当炮灰,宁可换成自己本土的军队来加强印度。
所以赵云腾按照二战规模来估计英国在印度的防守规模,可能就是最多30万本土军队,加上50~60万左右的印度仆从军。当然这个本土30万是很值得怀疑的,这是要在英国能够完全动员其自治领的前提下,即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招募完成整体扩军。中英冲突的时候,或许英国只能是有1个集团军,即15万的本土部队规模。
30万加60万,最终90~100万的英国最大动员兵力。赵云腾内心反复地念叨着这些数字,男人对于战争的那种兴奋,渐渐从心底浮起。他用力地望着远方,仿佛看到了阿萨姆邦的萨地亚城,那个英国修筑的从加尔各答到萨地亚这条东孟铁路的终点,这条3227公里长的铁路,撑起了英国对所谓东北七邦实则我国藏南的统治,也是英国人在这个区域军事力量的最重要支点。
转念间,他也为自己很早以前的错觉而惭愧。最早他以为在二战爆发的条件下,新中国如果压迫威慑英国,就可能逼迫对方让出藏南和其它地区,不战而胜。现在看来,简直是幼稚的幻想。即使是二战,对方在亚洲也不是没有力量的,不击败对方的力量,想轻松地获得利益?白日梦嘛。
只有击败英国在印度的军力,然后以将英国势力从整个印度驱逐出去为威胁,才能逼迫英国签下城下之盟,拿到新中国想要的。
“一寸山河一寸血”,他嘴里不由得吐出了这句诗,深深地看了对面一眼,转身离去,心里想着不远的将来,我必将重返。
离去的赵云腾并不知道,就在对面不远的地方,威廉约瑟夫斯利姆,前印度高级军官学校校长,现任英印第5师师长,正以忧郁的目光,观察着新中国这一方。
如果赵云腾注意到了他,无疑会重视的,因为这个斯利姆,在他的原时空,曾经被1998年2月号的英国《焦点》月刊吹嘘为“世界十大军事统帅”的榜首。虽然除了英国人,没有人会把英国人的吹嘘当真——英国人在二战表现太糟,只能拿着少数几个将军吹嘘。但至少,这个斯利姆在英国将军中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历史上正是他率领英国印度第14集团军,击败了进犯的10万日军,取得了英帕尔战役的胜利。
斯利姆刚刚上任,他敏锐地觉察到了英军此时在“印度东北”的窘境,兵力不足,军备也不足。根据情报,在上缅甸驻扎的华军,是其第五野战军的2个集团军,总兵力超过30万人,并且有更多于正规部队数量的“国卫部队”,至少有40万人。而且很显然,华军在上缅甸是2个潜在作战方向,第一个当然是下缅甸,中国第17集团军显然在那个方向。第二个当然就是对面的“印度东北”方向,是其第19集团军。而他们还能便利地得到在云南境内的第18集团军的支持。
需要尽快让14集团军满员,还要增加印度师的数量,否则一旦与中国冲突,英国必然处于下风。斯利姆叹了一口气,有点忧心忡忡。
1939年东南亚的热风里,一只幼虎,正在逐步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