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06章 中苏之争谁家之天下??

第206章 中苏之争谁家之天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几个月前,1939年的5月,中南海内,毛泽东看着李思华递给他的文件。

    即使以毛泽东的大心脏,内心也不由得极为震撼,他的手甚至抖了一下,他惊异地问着李思华:“真的要做到这个地步?这简直是穷兵黩武了呀。”

    李思华苦笑道:“这确实是到6年后即1945年我们必须做到的,否则就不能在一个接近平等的武力基础上,与苏联或者美国对话。这就是二战导致的结果,各国的武力空前强大,因为大家都把主要的资源,投入了战争和军备,然后用5年多的厮杀,磨练出了强大的军队。”

    李思华的规划,是基于二战后即原时空1945年底美、苏两者的军事实力。

    到1945年8月即原时空德国失败投降的时候,美军的实力达到最高。此时美国有陆军陆600万,海军陆战队48万,陆军航空队230万,海军340万。拥有约1.3万辆坦克、5.2万门火炮,11.3万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6万架,远程轰炸机1万架),9万艘舰艇(包括26艘战列舰及大型巡洋舰、29艘舰队航母、73艘护航航母、轻重巡洋舰68艘),甚至还有6颗原子弹。

    苏联的陆军则更强大。总兵力接近1200万,拥有14.4万门火炮、1.57万辆坦克,1.5万架飞机,其优势在于坦克装甲部队,坦克的性能也在美国之上,除了著名的T-34/85坦克外,还有IS2和IS3这样的重型坦克,仅仅IS2(斯大林2型)重型坦克就有2000辆,而美国重型坦克非常少。当然苏军的弱点也很明显,没有战略轰炸机,不具有纵深大规模打击能力,海军没有什么主力舰只,尚未掌握原子弹技术。

    即使是英国这个落魄贵族,在1945年总兵力也高达452万,拥有31600门火炮、5400辆坦克、8400架作战飞机。还有14艘战列舰、12艘航母、53艘巡洋舰和230艘驱逐舰。

    所以对于新中国而言,不扩军是不行的,哪怕你不实施地缘战略,只是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不行——战争结束后别人手握如此军力,很容易讹诈你,没有大棒就是不行。

    何况按照李思华的地缘战略,更是需要直面挑战,前期要对上英法,中期要对上苏联,战争结束后还要与苏联和美国周旋,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那完全就是找死。

    按照李思华的计划,未来6年左右整军将分为两个阶段,以陆军为例:

    第一个阶段就是今年到1940年5月前,完成480万规模的全军整备。其中7个野战军满编28个集团军420万人,其它部队60万人,合计480万人。另外空军60万人,海军20万人,总兵力560万人。

    这个布局,其实就是3个野战军稳住中苏现行的边境,2个野战军完成东南亚战略,另外2个野战军则驻守国内,对南北两个方向构成支援。

    当然还有国卫部队450万人,实现全境守卫和作为预备队。这样是一线+二线的1000万大军。

    第二个阶段则是1944年开始到1945年6月这1年半。经过4年半国内的经济、科技和军工发展,从1944年开始,一方面大规模更新一线部队的装备武器,另一方面继续扩军,需要在二战结束前,形成800万主力部队+600万国卫部队总共1400万大军的格局,从而形成对苏联的巨大威慑,以实力求和平。

    最后则是与苏联谈判,以原子弹的威慑加上庞大军力,争取双方协议同步部分裁军,在二战后可能长期保持500万以上的军队规模,当然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必须不断提升。

    毛泽东思考了一会,说道:“那就是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是我们的财政能否支持这样的军备,第二是我们的工业和科技力量,能否支持始终追得上苏联和欧美军队的进步。”

    李思华点点头,接着说明了她思考的结果:

    “财政的情况是这样:1938年底我们的财政收入是150多亿元,现在从1939到1940年我们进行着极高强度的投资,而且新解放区的恢复性增长会非常迅猛,所以我预计到1940年,财政收入能够达到275亿元左右。我们这两年基本是放水养鱼,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是比较低的,大约在20%左右,为的就是刺激民间的收入能力和消费力快速成长。换言之,我们的GDP大约是1375亿元左右,按2.5:1的汇率折算美元,是550亿美元左右。”

    “按照1940年水平,军费占财政30%的话,就是81亿元,折合美元是32亿美元。按照我前世对各国军费的研究,苏联在1940年高达86.7亿美元,而英国更是高达99亿美元以上,当然英国的主要资源是投入了海军。”

    “看起来两国军费都是我军的2.5倍以上。但实际上没有那么恐怖。主要是因为这些军费都主要是花在了欧洲战场。无论是苏联还是英国,能够投入东亚的非常有限。”

    “当然苏军这两年的进步将是非常巨大的,但是一旦二战爆发,这些军费几乎都在德军打击下被浪费了。而且苏军这个军费其实是高估的,因为前世是用当时卢布的标准汇率来折合的,实际上卢布对美元官方5.3:1,其实黑市都到了12:1,这个阶段苏联是有意识地高估卢布的,反正他们也没有正常的进出口,都是国家控制。综合来看,苏联的军费要打个7折。苏联1940年的86.7亿美元,实际上真实投入相当于60亿美元多,我们超过苏联的一半。”

    “我军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人力成本此时极低,比起苏联来还要低得多,使得军费可以极高比例地投资在武器装备和训练上。”

    “对于英国我完全不担心,主要担心的是苏联。按照我们的地缘战略,易于发生冲突的是1941~1942年,这一年苏联的军费高达165亿美元,7折也是115亿美元以上,看起来很恐怖。但是主席你知道,这一年大体上是德军压着苏军打的时候,能用在远东的部分,那当然是捉襟见肘,而美国在1942年对于苏军的援助还是有限的。”

    “我们1942年的情况会如何呢?从1941年我们会开始增加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例,从20%增加到30%左右,这个30%也是欧美各国认为比较合适的一个区间。那么1941年600亿美元左右的GDP,将提供180亿美元左右的财政收入。这样适当增加当年军费的比例到40%,那就是72亿美元,大致是苏军的2/3。”

    “可是苏军还在被德军压着打呀,我们的这个军费,肯定足以应对与苏军在远东和蒙古方向的大规模冲突了。”

    “然后就是看1945年二战结束的情况。1945年苏联的军费是206亿美元,7折是140多亿美元,其实已经增加不动了,如果去掉美国支持,在实力上就是一个虚弱的巨人。按照我前世的历史,1945年他们与德军,还要激战8个多月。”李思华从未与任何人、包括毛泽东提到过她试图推延二战结束的事情,她觉得自己扛起来就可以了。

    “如果我们能管理好新中国的经济,到1945年,即经过1942~1944年这3年,由于基数大了,当然不可能再以此前的超高速增长,但保持高速增长还是可能的,假设我们的GDP在这3年时间保持15%的年增长率,那么3年增加50%到900亿美元,1945年的财政按上年GDP的30%计算,再按40%的比例提取军费,那就是108亿美元。”

    “140多亿对108亿,看起来我们与1942年的情况相比差不多,军费只能达到苏联7成的水平,但不要忘了,苏联二战后立即与西方盟军形成了激烈地对峙,失去了美国的援助。他们不可能把所有军事力量,都转压到我们的头上。我们的军费,足以建构对付苏联的军事力量。”

    “我们的另一个优势正在建构,那就是工业生产上的效率提升。我很有信心,在几年后,能够让我们的工业生产效率,远高于苏联。这将意味着,我们武器装备的生产成本,会比苏联更低。”

    她又补充了一句:“最后的优势,就是原子弹,按照目前的进程,我们甚至有可能在1944年内,就提前于美国获得这个。如果在1945年能够匹配上导弹,那么我们在战略上就对苏联形成了巨大的新威慑。未来与苏联的和平谈判,其实关键还是核威慑,而不再是常规军力。”

    “所以如果在1945年,我们的导弹核武器能够初步成熟并形成一定规模,那么上述的第二步军事战略就可以进行重大调整,我们就无需增加那么多的兵力。”

    毛泽东吁了一口气,他点上一只烟,沉思着。过了一会,他说道:

    “所以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财政可以支持,但弦崩的很紧。”

    李思华也长叹一声:“想要太太平平地发展,哪有那么容易?这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哪个大国不是将大部分资源,都投入了军事?谁敢懈怠呢?美国此时最太平,今年即1939年的军费只有9.8亿美元,可是被日本偷袭后,1941年就暴增到64亿美元,而1942年就达到了257亿美元,最高峰的1945年则是830亿美元,简直是可畏可怖,何其强大的国家实力!”

    虽然羡慕美国,但只能是立足自身的力量。按照李思华的推算,到1945年,单单比较军费,美国对新中国,就会构成6:1的优势,这其实几乎就是届时两国国力的落差,当然,美国的各项费用都高,但实质上也至少会保持对新中国3:1以上的国力优势。

    届时GDP上的劣势并不会很大,李思华预计美国1945年至少是2100亿美元以上,而新中国可能不到1000亿美元左右,不到美国的一半。但新中国的GDP是庞大人口规模在低水平下撑起来的,大部分只是维持生存的基础性“不可用”的GDP,在真正的“可用GDP”上落后就太多了,所以才会有3:1可用国力数据这样的判断。不过新中国能实现这水平的话,已经非常强大了,至少在GDP上会超过二战后临时虚弱的苏联,实现在经济总量上,首先在战后与苏联发生逆转。

    二战结束时美国的强大不同于苏联的强大,苏联是临时吃胖的,比较虚,而美国则非常实在。李思华进一步分析了苏联的发展:

    “主席,我们的这7年,根据目前的情况,有极大可能重演苏联过去20年的发展,最主要是工业的超高速发展。”

    “按照原时空的情况,从1917年十月革命后,到1940年的23年,苏联的工业在沙俄占世界工业产量的2.6%的基础上,工业产量增长11倍,其中机器制造工业增长了19倍,成为了欧洲第一工业大国,虽然不是第一强国。”

    “其核心的增长就是从1929年到1937这两个五年计划,其中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上4年就完成了。苏联工业和经济的底子,是这九年建构的。”

    “我们的发展,当然比起有着沙俄底子的苏联,更加困难。不过好在建国前在西南和西北根据地的发展,大致可以比拟沙俄和苏联的一五计划。而建国后到1945年的这7年,自然是补上苏联二五和三五计划的发展。”

    “在二战中,苏联将遭到极大损失。所以,从1945年战后开始,我个人认为新中国将与苏联处于同一条跑道上,决定性的是此后两国的各自发展能力——我们不会落后于他们。”

    毛泽东有点振奋,他点燃一只烟,吸了两口,又站起来走了几步,转身说道:

    “苏联的经济和工业,从你讲述的原时空历史来看,始终没有能够追上西方,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我们现在要追赶苏联,除了物质以外,我们不能忽略了精神和思想。”

    “不知道斯大林有没有这个认识,那就是苏联的强大,除了物质力量,更重要的立国之本,是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

    “在中国的东亚大地上,在欧美的发达城市中,在拉美的雨林里,在非洲的原野上,我们已经看到并将继续看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说着不同语言的同志们彼此握手,因为他们有着同样的世界观,愿意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至少是相互支持。”

    “最近的西班牙战争虽然失败,但西班牙纵队的意义是伟大的,许多来自万里之外异国的同志,可以有组织地不为任何利益,来支援另一个国家的同志,这样的事情,在过去的历史上是没有发生过的。”

    “苏联的伟大在于,它的存在证明了一件事——劳动人民从不低贱,没有了资本家,没有了贵族皇帝,没有了王侯将相,劳动人民一样可以创造出伟大的成就。”

    毛泽东的豪情壮志和深刻的思想,让李思华心潮澎湃!毛泽东继续说道:

    “在苏联诞生之前的几千年里,历史不过是王侯将相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已。而苏联的领导层,就像我们,至少这个时候来自于劳动人民。所以当代很多欧美的知识分子,他们都认为苏联正在建设的,是劳动人民的地上天国。”

    “所以原时空苏联的衰落,我以为苏联从代表劳动人民的政权,堕落为一个传统的上层建筑,管卡压劳动人民,以及以纯粹争霸心态,变成了一个以本国利益一切为先的政权,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到后来,它的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越弱,苏联实际上也就变得越弱。”

    “我们新中国,已经走上了与苏联竞争的道路,我们不仅是要在经济、军事这样物质的道路上竞争,我们还要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竞争,证明我们的路线,才是建设劳动人民地上天国的道路。这是对谁的路线才是更好的社会制度的空前争夺,实际上不止于我们和苏联,还包括美国资本主义的路线。”

    “永远不要忘记,我们信仰共产主义的目标,是解放全人类。实现这个目标,就是两个层次,第一个是把我们新中国建设好建设强大,你以前告诉我的很对,如果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达到甚至超过资本主义的主要国家例如美国普通人民的生活水平,意识形态上的说服力就是不够的,难以让世界人民信服和觉醒。”

    “第二个层次,就是要支持全世界人民解放的奋斗,要让我们的共产主义信仰,通过实践成为全世界人民思想的灯塔,而不是让美国资本主义,由于苏联的失败,而成为人民思想的灯塔。大争之势,人心就是大势。”

    李思华不由得站了起来,用力的鼓掌,内心有着难以言喻的激动,她用崇敬的眼光注视着毛泽东,这才是那个永远放射着人类思想光芒的毛泽东,是人类劳动人民伟大的导师!自己的心态和思想,太狭窄了,要向毛泽东学习!

    接下来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7常委对于李思华这个6年整军计划的规模,简直是目瞪口呆,大家对于当前良好的工业建设、经济发展态势都是很有信心的,但没想到军事会占用如此之多的资源,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发展。

    不过大家都是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历练出来老练成熟不会幻想的革命者,对李思华提供的美苏相关数据(李思华只能说是根据海外情报机构的分析推演),一种认知是统一的,那就是如果美苏在军事上、在可能发动的世界大战上投入到了这样的规模,新中国别无选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跟进,军事实力不够,就要挨打,更不要说实现试图收回故土的地缘战略了。

    李思华对于新中国经济从1939年到1945年这7年的预判,也让他们非常振奋。最关注经济发展的韶其同志,就振奋地说道:

    “如果这7年能够实现李总理的预测,那我们在7年后就必然是世界三强之一,有了与苏联甚至美国掰腕子的基本实力。新中国,将以一个世界强国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李思华点头同意,不过她补充说,即使1945年新中国能实现1000亿美元的GDP,可是按6亿人平均的话,人均GDP不过是160多美元,仍然非常落后,美国在1939年人均已经达到1500美元,到了1945年,或许人均会接近2000美元,至少是我们人均的12倍左右,追赶的时间还是很漫长的。

    周恩来也很振奋,他一挥手说:“新中国虽然不是从一穷二白起步,但是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让我们的基础奇差无比,如果7年后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就完成了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第一大步,这已经是了不得的进步了。追赶发达国家的道路必然是漫长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的使命,就是上下而求索,在艰苦的奋斗中让我们一步步地追上去!”

    接下来的政治局会议,25名政治局委员全票通过了李思华的计划。新中国军事上关键的策略,在中央军委的主持下迅速地展开了部署。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