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苏门答腊和澳洲会战
1942年5月14日,七野的26集团军,用大量“新华轮”越过马六甲海峡,登陆苏门答腊。
英国和荷兰在苏门答腊的力量是非常孱弱的,前期在日军进攻荷属东印度的时候,本来就薄弱的军事力量,主要都集中到了爪哇岛,那里是荷兰传统统治的中心,雅加达自然是最重要的,不过这些薄弱的力量,在日军打击下很快就完全失败。
在登陆苏门答腊之前,中国空军先行,对少数重点军事目标进行了打击。实际上在登陆之前,英荷在此的军事力量就基本溃散了,一些被煽动的“民族主义”当地军队,还比他们坚强一些,试图在望加丽等地海岸阻击解放军的登陆,但还没有等他们接战登陆部队,先行的强击机队就驱散了他们——此时解放军装备的墨蛟I型强击机,航程达到了765公里,在其装备的23毫米航炮和7.62 毫米机枪的打击下,他们简陋的装备根本支撑不住。
登陆后,后主要的工作重点有5个:
第一个是占领苏门答腊主要的城市巨港,这是主要的“大城市”,华人也很多,在经济上具备重心作用。
第二个就是亚齐地区,这里号称“民风彪悍、不服王化”,由于有伊斯兰古亡国的传承,因此有一个地方上比较强大和有号召力的上层建筑,需要重点消灭,让这里迅速稳定下来。
第三个则是苏门答腊东面的三个小岛,即林加、邦加勿里洞和勿里洞,这三个岛其实是苏门答腊西线的天然防御地,不仅当下具备防御爪哇方向日军的重要作用,未来更是确立新中国与爪哇之间边境防御的核心。
第四个则是苏门答腊西面的明打威群岛,这里几乎构成一条线的一连串岛屿,就像是一条小小的“第一岛链”,天然构成了苏门答腊的西面防线,对于未来苏门答腊的安全具备重要的意义。
第五个就是苏门答腊本岛最东端的楠榜地区,这里隔着一道狭窄的巽他海峡(宽22到110公里),对面就是爪哇,离开其中心城市雅加达很近。这里将是未来新中国“镇压”爪哇最重要的前进基地,也是设想中的与美国力量缓冲区的前线。
为了实现这5个重点工作,在海军还比较欠缺的前提下,就必须建构在苏门答腊强大的空军力量。登陆后,几个军用机场,立即开始建设。
苏门答腊的人口密度并不低,有接近1000万人,其中华人大约有100万以上,关键是这里传统上信仰伊斯兰教,因此建立治理基础是有难度的。
为此,配备了20万的干部和20万的国卫部队,作为治理的第一步,然后立即开始大规模的移民,除了部分来自其它荷属东印度的华人外,更主要的,还是内地的移民,仍然按照1:6的人口比例,先使得“6”比例的人口都是典型汉人,然后再逐渐汉化剩下的“1”。
整个西南大区,到1945年的人口预设,是2亿人左右,而在苏门答腊(未来改称天南省,新中国的最南端嘛),则是2000万人,因为其高达47.3万平方公里的广大面积,需要这样的人口规模。再配上一定的工业建设,至少就是一个人口放大版本的澳大利亚,能够在缺乏海军力量的前提下,建立足够的安全。
按照2000万的人口规模,考虑华人的比例,这里要移民到内地和其它区域600多万人,然后移入1300多万人。
未来的天南省土地肥沃,是很好的稻米产地,粮食问题能充分解决并输出。而且广泛种植橡胶树,是此时全球重要的橡胶产地,更重要的,则是棕榈油和石油资源。所以这里,具备了粮食、橡胶和石油三大优势。
不过天南省的缺陷也不少,最主要的就是火山、海啸和地震三大害,这里是南洋群岛的一部分,说白了“地壳运动”还是比较激烈,未来防灾将始终是地方政府的重点。而且港口也是一个问题,天南省虽然是个大岛,但缺乏良好的天然港口,只能是人工改建。
天南省的工作,开始秩序展开。
日本和日军,对于中国在苏门答腊的动作,关注度是有限的。在与中国达成“换俘密约”后,他们至少放下了担心——中国会很快进攻他们的担心,认为在换俘完成之前,就算是桦太岛和朝鲜,中国也不会进攻,当然也就不会利用苏门答腊进攻日军占据的爪哇了,虽然这两个岛相距很近。
日本和日军的注意力,已经集中到了最关键的澳大利亚会战上。
5月25日,在太平洋战争开始2个半月后,日军对澳大利亚的攻势就全面展开,他们很清楚,澳大利亚有着丰富的资源,也有相当的工业基础,时间长了,澳大利亚的军队就会更多更完善,日军就要付出惨重而不可承受的代价。
在正式执行澳大利亚登陆战之前,日海军先是占领了巴布亚的莫尔兹比港,以及太平洋群岛中的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新喀里多尼亚(法国殖民地),从而在澳大利亚的东部,在珊瑚海方向对澳大利亚形成了围攻之势。
残余的美军曾经和澳大利亚军队一起,试图坚守最关键的所罗门群岛,但是没有能够守住,时间太短暂,两国能动员用于此地的军队太有限,尤其是海军的差距太大。日军根本不畏惧牺牲,在用舰载轰炸机对所罗门群岛狂轰滥炸后,就用庞大的陆军强行登陆,他们知道,早打下这个群岛一天,他们就能为大计划争取一天时间。在这样的狂暴攻击下,还缺乏作战经验的美澳联军,根本就没有能支撑几天。
日军马不停蹄,25日其海军就开始进攻东澳的3个港口,布里斯班、汤斯维尔和班德堡。日军的动机很明显,澳大利亚动员起来的军队,主要还是以部署悉尼大区到墨尔本为主,这里是澳大利亚的精华地带,是不得不守之地,但这里是澳洲的东南角,其中澳和北澳部分就显得兵力空虚,易于登陆,这就是海军优势,日军的机动性很大,而澳洲有770万平方公里,东部的海岸线也上万公里,以澳大利亚的军队规模,根本无法实现全面防御。
这就造成了澳大利亚兵力上配备的失衡,例如澳洲的空军实力,并不逊于日军此时的10艘重型航母上的超过500架战机,但问题是,日海军航空兵是集中的一个拳头,而澳大利亚则被迫分散,其800余架战机,此时有500多架在悉尼到墨尔本一线,在其它地方可用的,不过是300架左右。
这就使得日军的登陆变得非常轻松,3个小港口,除了布里斯班还有激烈的抵抗外,其余两个根本没有多少守卫部队。而布里斯班也没有能抵抗多久,实际上,那里的澳军几乎是新兵,战争刚刚爆发2个多月,能有多少训练?在空中优势导致的轰炸下,就几乎溃散,接下来大量日军登陆,布里斯班的抵抗很快结束,整个过程不到3个小时,澳洲其它地区都来不及支援。
占领这3个港口后,日军迅速向南部推进,但并没有太过突进,他们要等待大部队登陆。在布里斯班南下不到百公里的地方,日军选择有利地形,开始修筑野战工事,他们要先扛住澳军的反击。
接下来的十多天,对于双方就变成了“生死时速”。澳大利亚的兵力并不少,利用最近的2个多月时间,他们名义上,从不到10万军队,扩张到了超过80万军队。在得知日军在北面登陆后,澳军高层也立即知道了,这是国家巨大的危险,超过50万部队,开始向布里斯班前线集合,他们要尽快反击,将日军赶下海去。
澳洲的公路体系很好,因此50万军队的集结,不过是一天多的时间,在5月27日,澳军就开始组织小规模地反击,而到28日,澳军就开始能够组织大规模的反击。
此时,日军在前线不过集中了10万出头的兵力,有着巨大的规模劣势,一度形势非常危急!澳军新兵虽然缺乏经验和军事训练,但毕竟是保家卫国,士气很高,很多人不畏牺牲,让日军的压力空前的大。
澳军的空军也集中开始轰炸日军,而日军舰载机提供的支持是有限的,在空中劣势下,前线日军可谓是血流成河,但是坚忍不退。他们在路上,已经知道了大计划,知道这是日本“最后的机会”,皇国存亡,就靠他们的牺牲苦战了。
两只士气都很高的军队,就这样地拼死厮杀,日军的阵地几度动摇,但源源不断登陆部队的补充,让他们终究坚持了下来。而运输舰送来的一些陆军航空兵战机,在布里斯班机场等地方完成重新组装调试,终于在5月31日开始,可以向前线提供一些支持。
澳军的拼死反扑,终究被日军接了下来,随着日军通过7天左右的时间,将绝大部分日军送上澳大利亚之后,转折点随之而来。
日军总指挥官阿南惟几,与部下山下奉文等商量后,决定了一个反包围的策略。
日军参谋部很清楚,他们具备一个潜在的优势,就是澳军到现在为止,应该还不知道日本出动陆军的规模,他们能够判断日军至少动员了几十万军队,但很难猜想到居然有120万这样的巨大规模。因此,就可以利用这个优势让澳军误判。
在正面战场,日军集中了40多万部队与澳军对攻后,没有继续增兵,目的是制造澳军的错觉,即日军登陆部队的主力,就是这么多人,澳军仍有机会将日军赶下海去。
而其它的日军,则分兵利用夜色掩护,从侧翼急行军绕过澳军阵地,准备到澳军后方,切断其补给线,并实现与正面阵线日军对澳军南北夹击,一举击败澳军主力。
澳军的侦察机还是在天刚刚明亮的时候,就发现了侧翼包抄的日军大部队,这让澳军大惊失色。实际上日军步兵的行军能力是单日40KM,一个夜晚也不过走了十七八公里,还谈不上实现了对澳军的包抄,基本是与澳军平行而已。如果澳军利用卡车撤兵,还是能够跑出去的。
但是!主要都是新兵组成的澳军,一旦开始撤退,澳军将领深知就有可能一泻千里,正面日军一定会击破留下的阻击部队,他们陆军航空兵的攻击,已经变得规模越来越大,澳大利亚空军已经逐渐抵挡不住。
说白了,澳军已经被日军“黏住”了,撤退谈何容易?
澳军二战最出名的将领伯里曼弗兰克霍顿,此时在中东为英国效命,因此担任澳军指挥官的是托马斯.布莱梅,在原时空他后来成为澳大利亚二战唯一的元帅。
他在澳军中的威信算是很高,但此时也是一身的冷汗,国家命运就在他的选择之中!
最后,他艰难地选择了抽调部分澳军,去攻击侧翼包抄中的日军,因为不能撤退、无法撤退。他只能赌澳军能够挡住包抄的日军。在他想来,日军主力还是在正面战场,包抄的日军只可能是规模有限的,因此他抽出10万多的澳军,向包抄日军进攻。
这就形成了联结在一起,但又是两个战场,正面和侧翼。问题是日军的兵力太多了,布莱梅发现日军越打越多,又有新的日军集团,超越了侧翼战场,向着后方继续包抄。
布莱梅绝望地发现,日军的规模远远超过他的判断,更重要的是远远超过了澳军的规模,相对日军,澳军还缺乏军事经验,太多的新兵,使得战术组织很困难,这样的战斗,日军开始占据上风。
打到6月5日,澳军50万集团,基本陷入了日军百万大军的进攻中,日军剩余的兵力,也切断了澳大利亚从悉尼继续支援布里斯班前线的路线。
澳军已经被日军分割成几块,而在日军越来越强的陆军航空兵的打击下,澳洲空军已经所剩无几,让澳军陷入了日军的连续轰炸扫射之下,这使得他们坚持阵地战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且弹药越来越少,他们不是在自己选择的有储备的防线,而是赶来试图将日军赶下海的,双方都是临时阵地。
6月12日,为了澳军余部的性命,布莱梅被迫宣布投降,此时澳军的人数仍然很多,不小于30万。但是士气已经消退,失败是无可避免的了。
布莱梅自己无法接受,自杀了。其余的澳军全部放下武器,沮丧地向日军投降,山下奉文这个时候笑了,这是多好的劳动力呀!
到6月15日,日军已经攻克麦觉理港,18日,日军就已经兵临澳大利亚最后的防线——悉尼-蓝山防线!
澳大利亚早已全国动员,可是军队不是短期之内就变得出来的,急促之下武装的,其实不过是民兵,与正规军是无法相比的。
澳大利亚这种白人心态下的国家,自然在彻底失败前,是不会考虑向日本投降的,他们将剩余可抽调的20万军队,以及几十万民兵都派往这条防线,并准备在悉尼打巷战。
可是打巷战也是要基础的,澳洲的重要城市,可不是苏联那种内地城市,而是几乎都临海,在失去了空中优势之后,日海军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接近港口,用大炮来攻击城市。
日军此时的陆军航空兵,通过不断的运输,已经增加到了1000多架,澳洲的天空已经暂时被日军统治,因此悉尼就遭到了疯狂的炮击,被日军侦察到的重要阵地,几乎都会招来舰炮的精准攻击。
澳军的主力已经在布里斯班之战中损失,剩下的军队和民兵,终究很难短期就适应这样高强度的攻击,整个悉尼-蓝山防线,也不过抵御了日军5天的时间。
6月24日,在这个最后的澳军集团崩溃之后,澳大利亚就真的裸奔了,已经组织不起来规模性的军队了,接下去的,就是游击战略了,政府只能是分发武器,并且选择澳军和情报机构的基层人员,让他们分头组织游击队,保持对日军的袭击,试图将澳大利亚变成日军的死亡之海,一直等到美军未来的大反攻!
在两次会战,基本消灭了澳大利亚的正规军后,日军就开始疯狂地占领城市,尤其是堪培拉和墨尔本这些重要的城市,澳洲的精华,不管是财富、工业还是其它资源,都集中在这些城市中!需要抓紧时间掠夺!
澳洲的富裕是远远超过贫瘠的日本的,有些军官看到这些富裕的城市眼红,建议日本的移民,应该进驻这些城市,消化变成日本自己的实力!
但无论是杉山元,还是石原莞尔等人,都深知美国实力的可畏可怖,澳洲这些城市都在沿海,到时候是很难防御美国强大的海军和航空兵的。这些城市不是不可以利用,但无论如何,首要的还是建立起大分水岭的日本复兴基地,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可能在美国未来的大反攻中,坚持住这个新日本。
于是,日军的计划不变,移民中除了选择部分作为“维持队”,帮助日军维持澳洲城市的秩序,对付游击队的打击外。主要还是运进大分水岭,建设山区基地,尽快将在澳洲海岸掠夺的大部分财富和工业基础,都在大分水岭重建!
不仅是在澳洲掠夺的部分,很多日本的精华工厂,也将在未来半年左右的时间,海运澳洲,在大分水岭择地重建。
而移民到来后,就开始疯狂地建设大分水岭,石原莞尔计划将这个60万平方公里的地域,不仅建设大量的山洞和谷地工厂,用到处的隧道和山区小道联结,开垦所有可用的零碎耕地,从而形成一个空前的山区大阵地,各个节点之间要形成多维度的联结,彼此支援,整个日军100多万部队,以及大量的移民,都要变成山地战的专家!
空前的日本大移民,终于开始!原时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新时空这里已经变得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