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日本沉没与新中国大一统
8月20日的上午,裕仁再次召开了日本御前会议,日本几乎所有的政府大臣和军部的大将们,全体都出席了这一次会议,他们知道,决定日本命运的时刻到了。
裕仁先询问了各大臣有何想法,陆相阿南惟几强硬的主张:为“民族而战”。海相米内光政则主张:“速行交涉,挽救日本”。陆军将领基本均主张:“2000万玉碎,死里求生。”而外相东乡茂德认为:“应隐忍自重,立即和平,以图他日复兴”。
大家都没有提及澳洲的“新日本”,因为那是早已放出的胜负手,从法理上,日本本土已经切断了与他们的关系,现在“新日本”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当然中国和美国不认可,那就是另一码事。但毕竟两边已经说好,无论本土这里最后是如何的结果、做出如何的决断,都不影响新日本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决策未来。
在大臣们发言的时候,裕仁却有点心不在焉,他在等待一个最后的消息。很快,他看到外相东乡茂德接到一封信函,看完后一副苦涩的脸,他内心已经知道了结果,叹息了一声。
侍者将东乡手中的信函递给裕仁,果然,苏联最终拒绝作为调停人,调停中日之间的战争。
其实苏联原来的热情很高,由于失去了外东北,日本的存在,对苏联不再是威胁,如果能让日本继续存在,当然就能帮助苏联牵制中国,即使几率不高,但苏联也愿意尝试。但在原子弹事件后,斯大林完全对此失去了兴趣,认为调停完全没有任何的可能性,中国现在有如此大的优势,吃饱了撑的要接受调停?苏联对中国威慑的能力,已经降到了最低。
众位大臣面面相觑,苏联拒绝了调停,说明他们认为日本已经毫无价值了,必败无疑,就连尝试都不愿意了。
场面安静了下来,众人都不做声。一时间,似乎大家都变成了静止的塑像,安静得让人心慌。
裕仁长长地叹息了一声,说道:“准备无条件投降的公告吧,联系中国人。”
众大臣都伏地大哭,有些陆军将领狂热地呼喊着喊要继续与中国战斗到底,侍卫们警惕地看着他们,担心会不会有人发疯要行刺裕仁。
其实很多人心里清楚,裕仁早就觉得打不下去了,很早就派人联系中国,唯一的条件其实是他自己的生命和皇室传承。但中国人完全拒绝了裕仁的提议,说是裕仁和所谓日本天皇家族和世系的命运,将由法律裁定,没有说死,但肯定要严惩。
所以裕仁才拖到了今天,否则北海道和九州岛两岛失去,日本早就没有希望了。现在是完全没办法了,中国有了原子弹,再不投降,被严惩后活着的机会也没有了,按照新中国领袖们的脾气,肯定会核爆皇宫,那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石原莞尔丧魂失魄地走出了皇宫,他今天被特许进入皇宫参加会议,聆听天皇“鹤音”,却是这样悲惨的一个结果。会议结束,他不发一言,站起来就走,同僚问他干嘛那么急?他随意地回答了一句,日本已经沉没了,还留下干嘛??1
走出皇宫后,他恢复了神智,苦笑一声,这样也好,也许日本的普通人,因此还能活下去。至于自己,不是早有准备了吗?
8月20日,陆军相阿南惟几、参谋本部作战部部长石原莞尔、航空技术部总长偎部正美等60多名将官自杀。陆军竹下正彦、椎崎二郎等军官试图阻止《终战诏书》,被很快镇压。
8月20日下午六时,日本民众终于听到了裕仁亲口录制的终战诏书,宣布对中国无条件投降。天皇在大多数日本人心目中仍然是神,所以无数的日本人跪在街头,哭泣着聆听他们神灵的投降。
华京很快得到了消息,中央军委和政治局委员们汇聚一堂,大家听着翻译读出的裕仁《终战诏书》:
“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斯乃皇祖皇宗之遗范,亦为朕所眷眷不忘者……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实难逆料;如仍继续作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乎!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中国公告者也……宜举国一致,子孙相传,确信神州之不灭。念任重而道远,倾全力于将来之建设,笃守道义,坚定志操,誓必发扬国体之精华,不致落后于世界之进化,望尔等臣民善体朕意。”
听完,李思华恨恨地一拍桌子:“狗改不了吃屎,这是对侵略对战争认输不认错!还想着日本复兴,做他的春秋白日梦!”
毛泽东哈哈大笑:“这是日本人的本性。有什么好生气的?主动权操之在我,如果还能让日本帝国主义复兴,那就是我们自己的无能了。”
李思华点点头,心里发狠,对于日本的上层建筑,要清理得干干净净,让你们都到地下去找你们的祖宗“发扬国体之精华”!
大家探讨起了二战结束后中国面临的压力,以及面对这些可能的压力,我们需要提前做出的准备。大家都很清楚,二战进入了末期,东方战场,其实就是美国何时完成澳洲攻略;而西方战场,自从盟军在5月第二次登陆法国后,德国已经处于明显的颓势,陷入了美英军队与苏军的东西夹击之中,拖过今年,也拖不过明年,所以态势很明显,到明年年中左右,估计二战会基本结束。对于中国来说,重要的就是美国和苏联这两大强国,他们的实力、视线和注意力,都会开始向中国聚焦一部分,国家面临的压力,一定会逐步扩大。
李思华先判断了苏联的情况,她认为苏联在二战损失极大,例如1945年的钢铁产能,衰减到了最低只有年产1200多万吨,而新中国1945年将突破6000万吨,仅次于美国的7230万吨。
其它包括发电量、煤炭产量也一样,我们都已经追到了世界第二的位置,远远超过了苏联,整体上,二战后我们才是第二大工业国,而不是苏联。虽然苏联的石油产量(2亿吨)仍然高于我们,但这本来就是我们的弱项,而且1945年我们的石油产量也突破了1亿吨,至少赶上了英国,对于军事力量的影响并不大。
苏联战后虽然可以掠夺德国的工业来补强自己,但其人力资源的损失,则根本不是短期能够弥补的。因此她判断苏联至少需要八九年的时间来恢复。东北大区包括外蒙面临的苏军军事压力,会到1955年前后,才会放大。
因此在对苏方向,从时间来看是“前轻后重”。苏联是军事和重工导向的,一旦恢复,那种对军事无限制追求强大的精神和行动,一定会造成对我国北方的巨大压力。毕竟苏联的资源太丰富了,而且其控制的人口规模,在二战后也会是非常可观的。
毛泽东赞同李思华对北方的判断,由于李思华与他分享了前世的记忆,因此对于苏联二战后前二十多年的狂飙猛进,印象非常深刻,深知这是绝对要十二分小心的强大对手。
毛泽东更担心的,是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带的安全,这里会受到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的觊觎,我们的海军成长起来之前,不容易形成非常安全的防御。他指出:
“我看我们的海疆防御,就是从北到南的4个环。第一个环,是从库页岛到日本,由朝鲜收口,把鲸海包成了内海。这个环比较坚固,因为库页岛和日本,都算是大的陆地,我们以陆制海有比较大的把握,都可以部署强大的空军。至少可以排除苏联海军的大部分干扰,由于失去了外东北,他们在鄂霍茨克海缺乏合适的港口,其太平洋舰队难以存在,最多部署一些潜艇。这里的压力,主要还是来自于美国,他们基本控制着太平洋。”
“第二个环,是日本到台湾的这一串小岛,将东海、黄海,还有渤海,基本包成了我们的内海。这里的对外支撑就比较薄弱,这串小岛难以建构强大的防御,美海军的舰艇尤其是潜艇,是很容易渗入的。”
“第三个环,是由台湾,到廖内群岛和新加坡的南海。这里是最薄弱的海域,因为美国通过菲律宾和加里曼丹,实际上是与我们共享了南海,根本无法阻挡他们的进入。我们在南海号称35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领土,其实现在也只能是号称而已。”
“第四个环,是孟加拉湾的一部分,由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和天南省的明打威群岛切了出来,基本成为我们的内海。这里也很脆弱,但好在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恐怕在战后难以持续,这个海域由印度自己控制后,对我们的压力不大。”
“所以很清楚,压力最大的是南海,其次是东黄渤海。这两个方向,必须是我们海军发展的优先方向。”
毛泽东的分析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朱德感慨地说:
“很明显,在我们统一了东亚大陆之后,尤其是有了原子弹。除了苏联,陆权的压力并不大,但是海权的压力就很大了。我看我们这些内海,虽然现在还不能精确测量,但估计七八百万平方公里是有的。这样大的海域,防御起来确实困难。不管美国还是苏联,看到我们的海域,肯定都是很嫉妒的嘛。”
大家都哈哈地笑了起来,笑过之后又感到沉重。新中国接下来,无疑将迎来一个以“守”为主的时代,面临的是全球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美国从海上,苏联从陆地的双向挤压。
李思华也叹息了一声,说道:
“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一定要加速发展。在建国6年多之后,新中国终于完成了大一统,把日本包括进去,我们的领土达到了1650万平方公里,人口很快会突破6亿,这是史无前例的东亚大一统。而东亚的海域,向来复杂,要有效统治如此大的疆域,确实是非常大的挑战。”
她转头问曹子卿:“大一统之后,对于主席提出的四环海域,军委打算如何强化防御?”
曹子卿最近一直在和总参、空军和海军研究这个战略,他稳稳地说:
“现在还只能谈前十年的战略,主要包括民、海、空、陆4部分的相关战略。”
“民即人口部署。除了大的地域,包括库页岛、日本列岛、台湾之外,重点部署4个地方,一是廖内群岛3800多平方公里,尤其是其中的纳土纳群岛,有2000平方公里。这一串群岛,制遏南海的咽喉,面对加里曼丹,是非常关键的地域。计划至少要移民100万人,在那里以海洋经济为主建立大基地。”
“二是琉球2249平方公里,它在日本和台湾中间一连串小岛的中央,是进出东海的锁钥,位置同样重要,所以这里同样是交换移民100万人,建立大基地。”
“三是安达曼尼科巴群岛8249平方公里,这里是我国进出印度洋的通道,也是西南大区的海上长城。因此至少移民200万以上,在这里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岛屿经济体。”
“四是天南省的明打威群岛6096平方公里,这里是天南省的屏障。不过这里地震频繁是个弱点,目前初步打算移民50万人,建立中型基地。”
“移民的目的,是让这4个群岛自身,能够构成对海军和空军基地的一定支撑,而在计委的规划中,这也是海洋经济包括远洋渔业的重要基地。”
“海即海军策略。最近10年我们还是以空潜快为主,逐步发展驱逐舰和护卫舰等军舰。最近几年,潜艇的发展很快,由于广大海域的需求,我们的潜艇总数,已经突破160艘,因此将在4环的每一个环,部署数十艘潜艇。”
“而接下来几年的发展,重点是导弹艇,舰载导弹和导弹艇都已经研发成功,将以250吨级的“红箭级”导弹艇为主力,它装备3台高速柴油机,总功率达到了13000马力,最大航速可以达到38节,在34节以下续航力能达到400海里,乘员30-40人。主战武器是主战武器是4枚上游1号反舰导弹。”
“我们计划要造200艘以上的红箭导弹艇,在潜艇配合下,用大量的导弹,来实现对内海的控制。当然也会对导弹艇不断技术改进和发展。”
“空即空军策略。在沿海地带,空军将建设数十个基地,实现战机对第一岛链地区的无死角巡航,预计在中苏缓和后,至少1/4左右的战机,要转移到第一岛链方向。”
“陆即陆地策略。陆军主要部署在库页岛、日本和台湾等大地域。而新发展的海军陆战队,将部署第一岛链的数十个岛屿,建立起海军陆战的相关基地,成为海域防御的激动力量。而所有的有人岛屿,将建立国卫部队体系,成为海洋防御的补充力量。在重要的节点岛屿,都会建立导弹和高射炮岸防阵地,让这些岛屿成为刺猬岛。”
“除此之外,还有与经济有关的中国海警局,作为海上警察,实际上他们就是我们的第二海军。”
“最后,则是渔民的海上民兵体系。所有的渔船,都是海军潜在力量的一部分,而用民兵体系,将新中国全部的渔船组织起来,帮助海军进行防御和警戒。”
曹子卿的汇报让毛泽东很满意,他觉得这就是典型的“海上人民战争体系”,只有广泛地动员起人民群众,才能弥补我们现在海上力量的不足。
军事之后,当然就是大一统后经济的发展。大陆部分早就通过二五计划进行了精心的顶层设计并已经在执行。所以考虑的主要是第一岛链和新解放区的发展。移民只是个基础,如何在岛屿沿海发展经济呢?
李思华提出的策略,是发展三个层次的岛屿经济体。
第一个层次,是外向型加工业经济体。这主要是以沪苏市、日本、台湾和朝鲜作为4个支点,发展外向的轻工业和电子工业加工体。这4个支点地域比较大,能够发展的产业比较多,所以整体产业结构是多元化的,需要按照省级的标准来进行顶层设计并推动。
第二个层次,是热带产业经济体。这主要是指天南省及其附近岛屿。在这里种植稻米、咖啡、橡胶、茶叶、油棕、烟草、椰子、棕榈油、苎麻纤维、琼麻、椰乾、槟榔子、木棉、花生和胡椒等热带作物,都有天然的优势,然后在热带农作物基础上,再发展相关的深加工。此外,这些地域的石油比较丰富,会是未来的新增长点。
第三个层次,则是岛屿海洋经济体。比较小的岛屿,除了典型的热带或者亚热点农业之外,重点就是要发展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海洋捕捞长期来说要限制发展保证资源,重点就是海水养殖。新中国已经突破了基本的海水养殖科技,将在这些岛屿重点推广,尤其是海藻、对虾、扇贝、鱼类和海参这五大种类。
这个市场很大,未来中国可能有20亿人,海水养殖,哪怕发展到了年产5000万吨以上,都有足够的市场。我们有充分的条件,让新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海水养殖产量超过海洋捕捞量的国家和世界海水养殖产量最大的国家。目前这个领域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科研的重点领域之一,浅海浮筏养殖、围堰养殖、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等科学模式,都在推进之中。
李思华的一番阐述,让在座的高级领导们心里都有了底。确实,新中国现在漫长的海岸线,就是海洋生产最宝贵的资源,这里将成为陆地农田和森林之外,新中国的第三个“粮仓”。
大一统的新中国,开始以崭新的姿态,在全球展露新兴强国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