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42章 世界革命与德国人才

第242章 世界革命与德国人才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实际上,关于“大博弈工程”的进攻路线,即李思华没有多说的世界革命,近期她已经与毛泽东有过多次争论,这应该是1935年两人合作以来,彼此分歧最大的一件事情。

    毛泽东认为,新时空中国的力量,远非原时空可比,因此我们对于推动世界革命,应该具有更大的积极性,社会主义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有输出和推动革命,才能动摇资本主义的根基。

    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利用战后反殖民和世界民族自治自立的浪潮,是很好地输出革命的时机。新中国应该成为“世界革命”的中心,号召亚非拉落后国家进行革命,走“广大农村”包围“世界城市”的道路。

    毛泽东认为,从李思华描述的前世历史来看,未来美国和西方用隐蔽的方法,通过在社会主义国家内,寻找资产阶级代理人的方式,来推翻无产阶级的统治;而国内的资产阶级为了复辟资本主义,必然会与国外帝国主义结合起来。帝国主义的战争本性是不会变的,对付战争,只能通过列宁认定的革命制止战争的办法,和平共处的政策,只是社会主义国家实力孱弱时的一种权宜之策,而不是长期的政策。

    当然,任何国家的革命,都必须是马列主义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世界革命的任务,还得由当地人民自己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式加以完成。

    李思华同意毛泽东关于世界革命的总体思路,尤其是以亚非拉“中间地带”为突破口的思路,她的重点就想放在非洲。

    不过她不同意的是,将中国很快推上所谓“世界革命中心”,主导世界革命的位置。她认为从前世的经验看,这样的作为,不过是让中国在全球变成了一个“孤立、愤怒的革命者形象”,其实除了各国少数的激进派别,响应者寥寥无几。而且会让中国成为资本主义的主要敌人敌,不利于国家在近期的发展。

    究其根本,主要是两点,一是所谓的反殖民反帝运动,大多数本质上是各国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发起的,他们也是当地的剥削食利阶层,并没有彻底革命的精神,说白了,就是拿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当反对西方的旗帜,一旦他们独立了,往往又会重新倾向于西方资本主义体制,这是阶级性决定的,也是西方强大的经济力量影响的。在她看来,支持这样的“革命”并没有大的意义。

    二是世界革命,其实首先必须证明自身的体制,更能给人民带来生活的改善和物质满足,精神不能代替一切。前世冷战,苏联耗费了大量资源在支持各国革命上,但反而没有解决好自己国民的物质生活,对比西方由于资本家在与社会主义竞争中不得不向民众让利,从而让民间消费呈现出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而言,苏联模式越到后来,越是缺乏吸引力。

    因此李思华的建议是:

    第一,我们应该躲在苏联的背后,先不去和他们争夺这个所谓“世界革命中心”的位置,按照前世的经验,苏联会使用大量资源,主动出击南美、中东等地域,我们要是同时去了,还和他们构成竞争,没有太大意义。

    第二,我们需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在二五计划后,再逐步推进世界革命。那个时候本身她预计与美国的矛盾,会逐渐暴露,国家关系尖锐化了,自然就没有太多顾忌了。

    第三,我们要有所选择,建议将重心放在非洲,以及斯里兰卡这样的过渡地域。而不是中东这样的焦点。中东因为石油的关系,是美国、苏联乃至英国全力以赴的地域,在我国的海军强大前,在这里难以有所作为,而且这些地方,宗教情绪非常强烈,并不利于社会主义思想的推广。

    第四、我们推动的世界革命,不应该把重心放在苏联那样利用当地的反美和反殖民上层建筑上,而应该坚持底层人民革命的路线。培养底层人民的政治组织、军队组织,建立农村根据地,扎扎实实,彻底革命,而不是把那些国家的反对力量都拉拢。

    两人进行了多轮多次的激烈争论,在李思华详细分析了目前推动这样的世界革命,会对国家处于关键期的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后,毛泽东最后接受了李思华的意见,不过他还是很有遗憾。

    李思华当然理解毛泽东的心态,毛泽东今年已经是53周岁了,他觉得自己作为一个革命者的有效生命,岁月已经不多了,所以希望更快地推动世界的发展。不过治大国如烹小鲜,自己也急,可是前世的经验告诉自己,没有足够的实力,就发动这样的世界革命,势必带来巨大的损失,长期影响国家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力量,尤其是美国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资本主义作为一种人类体制,现在还有强大的生命力,并没有完全到它的腐败和堕落期,实际上按照前世的经验,美国正在进入为期二十多年的黄金时代,所以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对手,革命的道路,还很漫长。

    她向毛泽东表示,她认为最重要的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要证明它相对于美国资本主义体制的优越性,有了这个,世界革命才是事半功倍。否则,很难让世界人民相信,如果他们像中国一样推行社会主义革命,会让他们的国家民族,得到良好的结果,那么所有的事情,都是事倍功半。

    如果我们都还不能让自己的国民确认,自己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优越于美欧资本主义道路的,那我们谈世界革命,其实是心虚的。

    毛泽东在近期连续的思考后,也向李思华承认,他的心态过于焦急。他准备到全国去走走,对各地城乡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的考察,趁此机会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或许,支持世界革命,有着其它的方式,而不是直接现在马上的军事和资源支持。

    当时李思华劝说毛泽东:“您可以先做思想输出啊。比如非洲与我们国家很不一样,他们过去是农奴制,甚至是原始社会,被西方殖民者压迫后,被迫被动地进入了现代,这样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一定与我国有着相同但又很不同的路径,或许您可以研究这样的专题,为他们创立区别于我国的非洲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毛泽东对于李思华这个建议是真的动心了,他组织了一个“非洲革命研究小组”,搜集了很多非洲的相关资料,准备在全国考察结束后,就开始研究非洲各地社会的特点,思考如何在这样比较落后的社会中,推动革命的思想理论。他知道,非洲社会是非常不同于我国的,有些社会,连国家的观念都没有,甚至连剥削食利阶层,都没有形成,原始狩猎,哪来的什么阶层剥削?非洲人被剥削,重点是西方殖民者,这是与我国很不同的革命基础。

    李思华则对毛泽东的革命精神非常钦佩。他已经53岁了,作为新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缔造者,他完全可以在这样崇高的地位上终老。但是毛泽东是真正的共产主义信仰者,深信到目前为止的革命成果,不过是革命的中途而已,一定要将革命推向全世界,解放全人类。生命不止、革命之火不歇。

    所以对她而言,谁是榜样?毛泽东就是榜样。对于革命者而言,人生就应该是这样永不停歇的奋斗。

    进入1945年底,德国的崩溃,开始表现得非常明显。

    1945年7月,盟军终于成功登陆法国,他们同时在加莱和诺曼底登陆,美国集中了超大规模的战略空军,对这两地的德国守军进行狂轰滥炸,终于使得盟军在血战之后,得以成功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在那以后,德军就每况愈下。

    1945年7月,盟军占领罗马,德国失去了意大利这个盟友。虽然意大利在军事上一直表现得非常拙劣,但终究为德国分解了一些压力。现在,所有的军事压力,都全部集中到了德国身上。

    9月15日,盟军登陆法国南部,德军在法国的防御,已经变得千疮百孔。

    10月7日,盟军占领巴黎!

    失去了巴黎,代表德军在西欧的占领接近崩溃,而此时东欧防线也开始动摇,德军准备进入本土防御的时代。在这个阶段,实际上很多德军将领和官员,已经认知到了德国最终必然失败的命运。

    10月12日,柏林郊区的一处乡村别墅前,金武怠走过寂静的乡野,田野里空荡荡的,已经有点初秋的萧瑟。远处传来马匹的嘶鸣,附近应该是有个马场。

    他刚刚走动别墅的门口,两名侍卫将他拦住,他轻轻地说了一声:“我是汉斯金,与缪勒先生约好了的。”一名侍卫进去通报,而另一名侍卫搜了他的身。

    很快通报的侍卫将金武怠领了进去。走进客厅,他一眼就看到了照片上熟悉的那个人,鹰钩鼻,左边的眼角斜搭着,眼窝很深,典型的德国中年男人的相貌。

    海因里希.缪勒也很有兴趣地看着金武怠,这是一个年轻人,但是非常沉静,镇定仿佛是他身上与生俱来的特色。

    两人寒暄,金武怠向缪勒表示了唐干林先生对缪勒的问好。

    缪勒呵呵一笑,说道:“我想不出,除了犹太人的事务,你们找我难道还有其它的事情?”

    海因里希.缪勒是德国盖世太保(帝国保安总局第四处)的直接负责人,他的上司,就是大名鼎鼎的希姆莱和海德里希。但实际负责盖世太保具体业务的,就是缪勒,理论上他就是屠杀犹太人最直接的负责人。他最著名的事情是在二战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再也没人能找得到他,让犹太人恨得牙痒痒。

    由于二战期间关于犹太人的协议,所以缪勒与中国的相关机构很熟,中国几乎从德国带走了近200万的犹太人,还是得到了元首的批准。这些事情当然要与缪勒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缪勒也得到了中国人不少的好处,有些特殊人员,当然是需要他亲自批准的。

    金武怠沉静地说道:“唐先生受到我国李思华总理的亲自指示,愿意向一部分德国人,提供一个拯救的机会。”

    缪勒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向前倾盯着金武怠,说道:“说来听听。”

    缪勒此时心理上很有震撼。说来奇怪,缪勒一向以心狠手辣著称,可他却不是一个真正的纳粹。当年一战后,这个原来的飞行员到慕尼黑警局当了警察,在此期间,不管是对共产党还是纳粹党的各种社会活动,他都没有客气,经常大打出手加以镇压。

    不过因为他非常擅长搞情报,在当警察时就建立了自己的私人情报网,以搜集线索和协助破案。创立盖世太保的海德里希看中了他的特长,不计前嫌,把缪勒招入麾下,直接给了他党卫队二级突击大队长 (少校)的职务,从那以后,缪勒就飞黄腾达,现在已经是党卫队的总队长(中将)。

    这样的一个人,其本质就是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完全没有给纳粹殉葬的“忠诚”,在这个时候,已经在积极地考虑自己的退路,因为屠杀犹太人,他只能是考虑逃亡。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当然对金武怠的建议很有兴趣。

    而且金武怠提到了李思华,他当然至少这一位是什么人物,这说明中国人的建议非常认真,不是开玩笑的。

    金武怠继续说道:“按照我国做出的判断,德国在1946年年中失败的几率,已经高达90%以上。”

    缪勒不动声色。金武怠看到他的反应,反而放下了心,如果是那种忠诚的纳粹,这个时候要跳起来了吧。他继续说道:

    “对于我国来说,德国的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是很有价值的资源。如果缪勒先生以及您的伙伴,能为中国提供这样的资源,唐先生保证,未来你们可以在中国生活,保证在中国可以受聘于能够发挥你们所长的机构,或者从中国去任何一个你们想去的地方。当然,对你们的报酬是必不可少的。”

    缪勒一仰头,原来是这样!中国人看中的,是德国的科技!他很容易判断这个中国人说的是实话,对于中国而言,德国的价值,确实就只剩下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了。

    这个交易可以做!除了他自己的权力,他还有一些同样愿意摆脱困境的“朋友”,他们现在急于要从纳粹这辆破车上跳下来,可又担心被摔死。多数人计划逃亡南美,中国是个共产国家,不过他们允许私人企业,不像苏联那样“极权”,至少可以是一个选项,最关键的,中国是一个超大型国家,美国和苏联也不能拿他们怎么样,那里对德国人来说,肯定是最安全的。至少先待个几年,风声小了,再去其它地方也不错。

    缪勒问道:“你们要求的细节是什么?”

    金武怠内心一阵激动,缪勒的这种询问,本身就代表他内心的同意。他从包里取出一份名单,密密麻麻包括数千人,递给了缪勒,说道:“主要就是这些人,至少1/4。”然后他又说道:“我们非常希望,获得维尔纳冯布劳恩、维尔纳海森堡和赫尔穆特瓦尔特这三人。”

    缪勒皱了皱眉头,这可不容易,他们是德国科学家中大名鼎鼎的人物。

    他又问金武怠:“撤退的计划呢?”

    金武怠回到:“只能是冒点险了,想办法陆路送他们去土耳其或者意大利,我们可以船运通过地中海接他们通过直布罗陀海峡,然后去中国。”

    缪勒又点了点头,现在德国都快被封死了,也没有什么别的更好的路径。他站起来对金武怠说道:“我需要和朋友们讨论一下,我会联系你的。”

    金武怠站起身来,向缪勒告辞。德国人才的转运计划,可以全面启动了。不过,中国当然不会只找缪勒一个人,而是几十位高官,准备组织的,是一个输送网络。

    好在由于中国与英国建交,现在与非洲和中东的贸易,开始通过印度洋试探性地展开了,除了对美贸易外,印度洋应该算是中国第二个远洋航运的尝试之地,包括对英贸易,也有所发展。战争期间的英国,也需要不少的物资,单单依靠美国也不够。

    中国贸易到西欧的货船,自然最大的路径就是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抵达地中海沿岸。现在这样的条件,就可以提供给“人才偷运”。

    从1945年的11月开始,就有络绎不绝的德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以各种理由失踪,他们在德国小组和盖世太保的不同安排下,在陆路艰苦地抵达地中海岸,然后被小船送上大船,藏在大船上通过直布罗陀海峡,然后绕道好望角,最终抵达中国。

    这种“偷运”业务,一直持续到德国6月24日战备后的次月即7月。总共超过2000名德国纳粹科技人员被偷运出境,而缪勒等数百德国官员,也通过这种方式,消失在了德国失败的前夕。

    维尔纳冯布劳恩和赫尔穆特瓦尔特,被缪勒等人成功地带出了德国,不过没有能够得到维尔纳海森堡,这个德国原子弹的负责人。但是也许这样的结果对中国更好,尤其是瓦尔特这个动力系统上的奇才,他是惊人的新型飞机推进器的发明者,对于中国此时发展的重点更为重要。

    二战尚未结束,可是大国之间新的博弈,已经在逐渐展开。就在新中国行动的同时,英国和美国组织的“人才搜寻队”,很快也开始了作业,他们的首要目标,也是中国要求的三人,不过最终他们只得到了维尔纳海森堡。

    在战后,其实英美都知道了中国的行动,毕竟当时告诉了不少德国人。不过木已成舟,他们也无可奈何。当然在未来双方敌对的时候,就会把老账翻出来,说中国保护纳粹和劫掠德国的人才。呵呵,历史总是可以打扮的,关键看怎么利用而已。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