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306章 六十年代见闻之乡寨农村

第306章 六十年代见闻之乡寨农村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田秋安和马薇彼此搀扶着,爬上这个山岗的时候,两人都是气喘吁吁,满身的汗,赶紧喝了几口水,坐下歇一会。

    田秋安摇了摇头,对马薇说道:“老了呀,快50的人了,爬一道山岗都这么累,年轻的时候修路,忙活一整天都没事,真的不好比啰。”

    马薇笑笑:“你不是一直觉得自己还是个小伙子吗?”

    他叹息了一声:“我说的是精神上,领袖都说革命者永远年轻嘛。不过体能上确实不行了,回去后肯定腰酸背痛一整天。”

    田秋安现在是凤鸣省的哈卡市,负责农业的副市长,实际上还是在原上缅甸钦邦的地域。当年从山东移民到这里,他已经呆了快30年了,看样子一辈子就呆在这里了。年轻时想着参军打回老家去,没有实现,不过这里已经成了他真正的故乡,也没什么好遗憾的。

    五十年代的时候,他带着马薇曾经回过一次山东,但哪里找得到一点故乡的痕迹呢?父母家人都死在当年逃荒的路上,尸骨都找不到,原来的村庄也早已无存。他大哭了一场,离开后从此再没有返回,那只是他的伤心地,已经不是故乡了。

    他所在的哈卡市,其实就是以前的钦邦,这里地方广大,足有3.6万平方公里,比琼南还大,但由于全是高山,所以人口很少,田秋安当年移民过来的时候,全境只有6万多人。基本上这个地域就是原始高山森林地带。

    哈卡市按照规划,是一个“标准市”,未来人口目标是300万,不过目前只有不到150万人,只是填满了一半,这还是从三十年代开始,就不断移民的结果。市区(原哈卡镇)现在不过是不到40万,下属5个县城:乌克亚港、法兰、铁定、甘白力和马都比,除了乌克亚港提前达到了10万人的规划目标外,其余4个县城大约都只有四五万人。

    乡寨和农场人口略超80万人,现有农场11个,22万多人;乡寨120个,59万人左右。

    由于地广人稀,所以这里的乡寨除了管着20平方公里,而且通常还有超过30平方公里的牧草区,即使如此,乡寨也不过管理了不到6千平方公里的农牧区;11个农场的任务很重,每个农场要管理比内地大一倍的高山森林(1000平方公里),11个农场就是1.1万平方公里。

    但即使是这样,整个哈卡市也不过能够勉强管理1.8万平方公里左右的领土,其余一半的领土,仍然处于原始蛮荒状态。

    在国家的长期规划中,允许哈卡市突破标准市的人口规模约束,最终可以达到400500万人口,不过并不确定,要看最终人口增加的状况。就算是500万人,这里仍然算得上地广人稀。在田秋安看来,这很难,本地一般的家庭,生育3个孩子是最多的,养第4个的都很少,现在还有少数人开始只愿意养2个了,依靠本地人的自然增量,以后最多也就是把哈卡市按照“标准市”填满。

    大移民完成后,肯来哈卡市的人并不多,毕竟这里是高山区,“穷乡僻壤”的印象,还是很强烈的,虽然这一直是让田秋安有点愤愤不平的——哈卡这一点都不穷好吧。不过最近他还是有点安慰,开始有点人愿意移民到这里,不过他发现年轻人很少,大多数都是三四十岁的人,在城市里没有闯出什么名堂,想找个乡寨或者是城市安稳的饭碗,渡过余生,显然哈卡市这种积极招徕人口的地方,比较容易满足他们的心愿,不过这也是一件好事。

    田秋安觉得哈卡市不穷,是有道理的。哈卡在全国最知名的产业,就是家具业和造纸业,规模做得很大,是哈卡的支柱产业,哈卡市至少有十来万人,都是在从事这两个行业,因为这里的木材足够多呀,11个农场源源不断地将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伐木材,伐木送到哈卡市或者法兰和铁定几个县,由那里的厂子进行家具或者纸张的加工生产。去年地方国企的年末“人民分红”,每个哈卡人都得到了10元人民币,在内地也是很高的水平。

    这两个产业得以成长,是依靠长期的交通建设。目前哈卡市,公路已经通达所有乡寨,路基都已拓宽到8米以上,运木材和其它材料都不成问题。哈卡还有特别的铁路运输线,通达到每一个县,还经过一些重点乡寨。慢速货运很发达,大批量的货物能够因此而完成物流。

    作为最早的解放区之一,哈卡市的轻轨修筑很早,整体早已完成了片区间轻轨,而片区内有轨电车也是完善的,其余的5个县,也都发展了有轨电车。县与乡寨之间,目前主要还是通过公共汽车来实现公共交通。

    哈卡市的下一个交通目标,就是实现所有乡寨,与县城之间的有轨电车系统。这个只能慢慢来,每年修建一些,因为距离太长,对财政的压力很大。

    而且要求的不是低速的有轨电车系统,而是要达到5060公里速度的中速系统,其实这已经与轻轨没有太多差异,但有轨电车的成本终究比较低。

    田秋安和马薇,开始下山返回这两天他俩呆的马卡寨。今早是田秋安想着爬一下这座山,他年轻的时候,正值缅华建立的初期,他每次带着运输队接货,经常要爬上这座山来观察。

    下山的途中,他的思绪就开始飘到了工作上。哈卡市虽然家具和造纸业发达,但农业才是基础,毕竟如果没有这两个行业,这里可以说,完全就是一个农业市,因为相对比较偏远,与藏南省米佐市等区域的贸易,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这几年才开始发展起来。

    真正扛起哈卡市农业主力的,其实是养殖业,连种植业都比不上。

    哈卡市的黄牛肉,现在也算是一个拳头产品,在云南、凤鸣和凰栖等周边身份都很有名,在这几个省,每个城市都有餐厅或者火锅,打出“哈卡黄牛”的招牌。

    其它山羊、黑毛猪、散养鸡的养殖规模也很大。多数的乡寨,这4样牲畜养殖,是收入的最大来源,目前淡水养鱼开始发展,不过规模还不是很大,但很有潜力,山间有着无数的池塘。

    种植业则并不是以水稻为主,这里的土壤太薄弱,难以获得高产,种植玉米也是如此,只有土豆还行。哈卡市的主粮,还是依靠从外地运来。

    但是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就发展得不错。最大宗的大概要算魔芋和高山茶叶。哈卡市利用的就是境内大部分都是高山区域,适合种植这些高山植物。哈卡魔芋在整个西南大区的火锅店里,几乎都有。中草药养殖是最近十年开始逐步发展的,目前成效还一般,不过这终究是有潜力的。

    由于地域广阔,采集业的规模也不小,这里松树非常多,所以松子和松油的加工生产规模也比较大,还有大量的各种蘑菇出产。哈卡的“天然蘑菇酱”和“天然果酱”系列产品,销售也逐步打开了市场。

    其它的特色农业,主要就是甘蔗制糖、烟叶、咖啡和桑叶养蚕。在他看来,其中高山咖啡的前景是最好的,因为高山气候下咖啡豆的品质很好,“云咖集团”已经决定在甘白力,与县政府合资建设“哈卡高山咖啡厂”,准备把哈把卡咖啡,做成高端品牌。

    所以哈卡的农业,已经真正地实现了多元化,而且每一个农产品,或者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和品牌化,或者正在这样的发展道路上。哈卡的各个乡寨,还有那些农场,也因此经济收入良好。这里哪里穷了?不过是那些外地人不了解罢了,他不以为然地想着。

    从半山腰望去,能够听到不远处水电站的水轮发电机的声音,他向着声音的地方望去,水电站白色的身影,隐约可见,他不由得微微一笑。

    哈卡市缺煤,但是水电资源丰富,除了在两条河流上修筑的2个规模比较大的水电站外,在山区还有不少这样的小水电站,有的规模大点,一个站就能满足几个乡寨的用电量,而有的规模就比较小,需要不止一个水电站来满足用电需求。

    总体的情况还好,因为每个乡寨的选址,都考虑了就近实现水利发电供电的问题。但是旱季有的时候,会导致一些水电站停止发电,没有水了嘛。所以统一的电网,还是铺设到了每一个乡寨,水电站发的电,也并入电网。但偶尔也会有困难,雨季电多,旱季电少,对电网的稳定造成压力。整个凤鸣省都是这样的情况,电多的时候就只有送出省去,不过传输距离远了,电力的损耗就大,传说中的“特高压”,现在连影子都还没有呢。

    从山腰再下一段,马卡寨已经隐隐约约可见。

    马卡寨其实就是一个山中的“坝子”,哈卡地域的乡寨,几乎都是这样的情况,有点类似贵州,在大山之中,选择那种偶尔相对较平的山谷区域,建设乡寨。当然这只是“相对较平”,实际上仍然是地势起伏,乡寨基本上就是一座小山城,高低错落,居民的住宅就像是梯田,一层一层的叠着。

    这个寨,除了种一些玉米,并没有其它主粮,粮食需要从外界运进来,但是其它果蔬和经济作物,那可就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了。

    快到“山底”了,这里说是山底,其实放大了看,都是在山腰,只是这一小块的山底而已。马卡寨在他俩的视野中,开始变得清晰可辨。

    每一次田秋安下到乡寨,都被每一个乡寨的美丽所震撼。马卡寨是一个徽派建筑风格的乡寨,房子虽然各式各样,但那种整体的“白墙青瓦马头墙”和砖雕门楼的古色古香,蔓延在整个乡寨,一种静谧与安详,不知不觉地就沁入人的心灵。

    虽然是徽派风格,但总是要结合现代化,所以大概算是“新徽派风格”,砖雕门楼、前庭小院、后面多为二层小楼,是家庭生活的居所和主要活动场所。门楼的左右,一般还有左厢房和右厢房,有的用来住人,有的就是工具房。在左厢和右厢的顶部,是晒台和阳台。样式虽然各种各样,但多数的面积,都在200平米左右。

    田秋安曾经在马卡寨呆过,知道最早的住宅,可没有这样的“豪奢”,就是平房而已,一直到1955年以后,马卡寨的政府和当地乡民,有了足够的经济力量,才花了5年时间,对马卡寨进行了翻新重建。现在的新面貌,才出现了一年左右。重建之前,寨子还聘请了一家“乡寨建筑设计院”的建筑师,在国家“十万种乡寨房型”的基础上,对马卡寨整体进行了建筑设计。后来整个寨子的翻新,都是在这个得到批准的设计基础上完成的。

    事前田秋安还骂过马卡寨的主任,叫马家英,是个不到30岁的姑娘,流动民兵出身,后来留在了这里。田秋安当时骂她,这么干,不就是把集体的积累,一把就梭哈了?结果人家姑娘回答他,集体积累不就是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吗?何况马卡寨的乡民都期盼着呢?用于生产的钱,早就单独划拉了出来,不会影响太多的。

    现在看来,这个姑娘比他有魄力,不愧是全国跑过有见识的。现在的马卡寨,才是让人感到实现了社会主义理想的乡寨嘛,住在这样的乡寨,又体面又安逸,何况马卡寨的经济也发展得不错。

    想到这里,他又想起了多年之前李总理,到哈卡这里来视察,曾经说过的话。她当时说过,乡寨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要让乡民们体面生活、安逸生活。乡寨从来就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力。国家的整体发展,靠的是发展工业和发展科技,乡寨是被带着走的。

    每个乡寨地域有限,人口有限,农业多元化发展的空间也有限,可能有少数的乡寨,会把某种特色产业做得很大,远远超出了乡寨的范畴。但多数的乡寨是不可能做到的,也无需去这样的追求。

    所以乡寨的基础干部,虽然发展经济也是很重要的责任,但管理好人民,让他们实现体面生活和安逸生活更重要,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只用在发展经济上。

    马家英的做法,在田秋安现在的认知里,就是对李总理当年设定方向的一种实践。正因为符合了政策的导向,现在整个哈卡市的乡寨,都在逐步模仿马卡寨的做法,逐步地翻新和改建乡寨,当然上级政府严格要求,至少需要5年时间以上的逐步发展,否则对各乡寨的财力,造成的挤压太大。

    走在马卡寨的街道上,田秋安感到很安逸,这里的主道是柏油马路,便于车辆通行。但各个街区的小道,全部是用石板铺设的,不仅牢靠,而且按照建筑师的设计,有多重花纹和形式,一些石板路上有着青苔滋生,他虽然是个大老粗,但在下雨的日子里,也能感受到那种“诗意”。

    马卡寨的商业街只有3条,他正在走的,是一条餐饮街,每天晚上的时候,这里很红火,现在乡民也习惯了不是只有自己做饭,下馆子也成为了另一种习惯。还有两条商业街,一条是综合商业的,各种百货和工业品,在那里基本上都能买到,最后一条则是生产资料的商业街,销售各种种子、化肥、农具、农机等等。

    建国二十多年,农业的机械化已经是普及了,在马卡寨这样的山区,现在使用很多的小型农机,例如小型的翻地机、微耕机、播种机、脱粒机、抽水机等,都是普遍应用的。不过这些机械,是以租赁形式为主的,农机公司在每个乡寨,都有一个租赁仓库,突然有需求但平时缺乏的农机,一般也会在几天之内调过来。只有在合作社,会自备一些常用的农机。

    现在的合作社,由于农机的普及化以及普遍的经济收入的提升,其实共同劳动扶持弱小的功能已经弱化了,就算是孤儿寡母,没有多少劳动力,也可以花点钱,请农机操作员来帮忙播种或者收割。合作社现在的功能,更多的是组织社员,共同发展某种特色养殖或者种植,对接供销社组织销售,以及向社员提供各种农业服务。

    大部分的合作社领导,现在逐渐都被来自流动民兵的年轻人替代,他们的见识更广,能想得到很多当初老人想不到的方法,政治水平也比老人强。

    田秋安注意到,每条街道的两边,都有专门的排水沟,说明建设的时候,注意到了细节。这里雨季的雨量很大,如果没有这样四通八达的排水系统,很可能会淹没街道。

    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绿植,很多不知名的花,街道中有很多已经生长了20多年的大树,街道其实都被这些大树遮挡住了,很难看得到全景,但这样让人感到更舒适。

    他和马薇很快走到了马卡寨的文化广场,这里是整个马卡寨的中心,各种意义上的,当初这个文化广场的修建,可是国家“五通五建新农村基金”直接拨款的,广场挺大的,大约有三四千平米。虽然是上午,也有些老人在这里休闲,有唱戏的,有锻炼的,有下棋的,还有闲聊的。

    田秋安一眼就看到了广场两侧的两个“电视房”,这里放着两台大电视。他知道,晚上的时候,很多人聚在这里一起听新闻,看电视。虽然有一些家庭,已经有了家里的电视,但很多人,还是喜欢到广场上,和熟悉人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到深夜了才回家睡觉。

    广场上的大广播喇叭依然在,乡寨传达国家和地方政府通知,以及某些时候传达重要通知的时候,仍然会播放大喇叭。

    整个广场,也是徽派风格的,这让田秋安哼了一声,那个马家英是安徽人,结果搞得马卡寨,跟她家乡似的,以权谋私!干嘛不搞个齐鲁风格的呢?想到这,他内心琢磨着还有哪几个乡寨没动,也许可以撺掇其中的一个,搞个山东风格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