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309章 六十年代见闻之体育界

第309章 六十年代见闻之体育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中国乒乓球国家队队长容果团走上舞台,他的身后跟着乒乓球队的其它队员,女单冠军邱中慧也在。场下观众开始疯狂地呐喊起他们的名字。

    这是在刚刚举办的26届世乓赛上,刚刚获得了男单、男团和女单冠军的队伍。今天他们登上了央视举办的“体育之夜”的大舞台。

    音乐响起,队员们合唱队长容果团最喜欢的那首歌《真的汉子》,这首歌可是总书记当年创作的少数粤语歌之一,她虽然在广州长大,但流传的歌曲还是以国语为主,这样的粤语歌,好像不超过五首。

    “成和败努力尝试,人若有志应该不怕迟

    谁人在我未为意,成就靠真本事

    做个真的汉子,承担起苦痛跟失意

    投入要我愿意,全力干要干的事

    同做个血性男儿,愿同到世间闯一次

    强调靠我两手创动人故事……”

    这首歌当年是总书记送给奔赴东南亚工作的干部们的,流传很广,用在现在这个体育光荣的时刻,也是贴切的。

    贺隆元帅亲自出席,他刚刚退休,去年(西元1961年满的65周岁),但长期负责体委,他还是很关心体育。

    全场民众热烈的情绪,正好是国家竞技体育运动兴起的背景。

    建国之初,李思华并没有很快地推动体育事业,只是先开启了“全民健身”的运动,作为“全国卫生运动”的一个辅助项目,那个年头,体育人才奇缺,中国人刚刚能够吃饱饭,体质奇差。她觉得如果硬要挑出少数人,去搞竞技体育,没有什么意义,先把全民的身体搞好了,才是正经事。

    李思华一直觉得竞技体育,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业,人民的体质普遍强了,其中就会自然产生少数体育天才;而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强了,竞技体育的培养水平,也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提升上去。反而在各方面条件都不成熟的时候强推,事倍功半,成就有限。

    至于什么通过竞技体育来“扬我国威”之类的思想,她是不以为然的,勉强搞到两个世界冠军,结果人家到你国内一看,都是破烂和贫穷,就有真的国威了?一个国家建立威信,靠的是综合的国力,何必勉强要提前通过体育,来实现根本不可能的目标呢?

    所以建国初搞的是“全民体育”,而不是“竞技体育”。当时推动全国人民,都以各种方式锻炼身体,有条件的打乒乓和羽毛球,没条件的跑步和其它田径运动,现在大爷大妈们锻炼和跳广场舞的习惯,也是那个时代兴起的。

    贺隆元帅他们,倒是一直争取要搞很多方面的竞技体育,毕竟他们那代人,对“东亚病夫”的印象太过深刻,但总体上都被李思华压制住了,她还请主席写了一幅对联“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给当时刚成立的体育运动委员会(体委),让主管的贺隆等人,主要推动全民体育,以增强体质为核心。而在竞技体育上,主要是先储备和培养相关的教练人才。

    当时的全民体育声势也很大,要求“五办”,国家办、部门办、单位办,还有学校办、乡寨办。在各个层级建立起全民体育的机制,当时就确定和推广了体育健康的体质标准、体质监测体系,还推广了“课间操”、“工间操”等,目标是实现体育运动的社会化和科学化。发展到现在,这些全民体育机制,仍然在正常和健康地运转。

    一直到建国十年即1949年之后,才逐步给了一些资源,开始发展竞技体育。从那个时候开始,竞技体育才算上了快车道,开始迅猛发展。人民的体质开始好了,而人民对生活的欲望追求多元化了,竞技体育才有生长的空间。

    新石器时代,中国有些族群的身高,男性已经达到了173CM,秦朝的男性,平均在169CM以上,北魏时期男性平均身高167.4厘米,这种向下的趋势始终存在,充分说明了皇绅时代的残酷,到了清末和民国年间,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已经一路跌到了162以下,甚至比我们十几万年以前的老祖宗——北京猿人(167厘米)还要矮。

    这种情况是长期的高碳水、低蛋白和低维生素造成的,说白了最大的原因就是缺肉。

    在新中国建立后,一开头是让大家能吃饱粮食,大约从1942年开始,国民的肉食开始爆发性地增长,到建国10年即1949年左右,肉食的水平已经很高,而人民的身高开始不断增长,从建国到去年的1961年,19岁的男性平均身高已经达到了171CM,而19岁的女性平均身高,也达到了160CM。按照科学家们的推算,预计再有20年,中国人的身高,会接近西方人的水平——即男性达到176CM,女性达到164CM。

    所以在这个体质基础上,竞技体育的水平,才开始了不断快速上升。现在灵巧型项目(例如乒乓、羽毛球这一类)的水平,已经是国际一流。其它类运动项目,至少也追到了国际二流的水平。

    不过李思华并不愿意完全跟随西方体育体系,她要求的是一个“东方中国的体育体系”。一方面,在国内的运动,例如在全运会上,开展了一些东方特色的体育运动,例如马球(击鞠)、马射(马上射箭)、龙舟、角抵(武术型摔跤)等,还有一些从军事训练中脱胎而来的运动。

    对于西方以奥运会为主流的运动体系,这剔除了一些她认为不符合东方体质和运动特点的项目,例如马术三项、西式拳击等。

    所以现在全运会体现出来的东方体育体系,与奥运会项目虽然大多数一致,但也有一些不同。因此,与西方主导的奥运会,一直形成了一种角力。

    1948年的伦敦奥运会,奥委会曾经邀请中国参加,但最后谈不拢,被中国拒绝了。中国的理由很清晰,既然奥运会号称是全球性的,那就必须包容东方中国的体育运动,而不是全部以西方现在定型的体育运动为主。中国的要求,就是必须加入一些中国式的项目,以及去掉一些只适合西方体育传统的项目。

    在1948年的时候,充满了白人傲慢的奥组委,哪里肯听从中国人的?虽然当时中国以核武器威慑世界,但总不能对体育运动使用,所以奥组委,干脆地拒绝了中国人的要求。

    那以后一直到现在,每一届奥组委都来邀请中国,也开始与中国有一些体育事业的往来,但始终未能达成一致。虽然他们已经松动了不少,例如愿意从中国项目中,挑两三两个,入选奥运会项目,但其它方面仍然不愿意改变,在李思华的坚持下,中国也一直拒绝。

    这样的情况,也给了奥组委很大的压力,因为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人口超过9亿,国内体育运动的很多记录,都已经是国际一流,甚至有的全运会记录,已经超过了奥运会记录,成为了世界记录。这样的一个大国,不愿意参加奥运会,让奥运会的代表性显得很差,他们也知道,现在中国,还有那些次大陆社会主义国家,提到奥运会的时候,一定会加个“西方”两字,是西方的奥运会,而不是全球的奥运会。有些发展中国家也跟着这样称呼,这大大影响了奥运会的形象。

    所以李思华和贺隆也不着急,再憋个十年二十年,就不相信奥组委不妥协。在贺隆想来,再有个十来年,中国的竞技体育,可以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也许能做到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拿下全球第一的金牌呢?能实现这样的“扬我国威”,那才过瘾。虽然现在还只是梦想,但先有梦想,才有动力嘛。

    贺隆知道,总书记实际上是很不爽奥运会的,虽然现在说要加入奥运会,其实未来还有变数,最主要是因为总书记认为,奥运会是西方宣传其虚假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西方奥组委说的奥运会起源,是公元前490年,希腊雅典在马拉松河谷,打败波斯军之后,民情奋发,兴建了许多运动设施、庙宇等,参赛者遍及希腊各个城邦,当时奥运会盛极一时,成为希腊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这种说法,在总书记和中国学者们看来,纯粹是胡说八道。希腊那个石头山地的破地方,根本不可能诞生出大规模的文明,否则单单是粮食一项,早就让这里的人饿死了,更不要谈什么奥运会之类的。而且波斯军,真要征服希腊,根本不是问题,问题是人家有必要去征服希腊这样的穷乡僻壤吗?

    所以总书记其实是犹豫的,有可能还会要求奥组委,对奥运会起源进行重新阐释,至少将起源说成是西方的传说,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而不是史实。但如果要求到这样,恐怕20年也未必能加入奥运会。不过这是中西竞争话语权上的重大政治选择,不能仅仅因为体育运动而调整。这样的政治觉悟,每个体育战线的领导,都是必须有的。

    贺隆看到电视里特写呈现出来的,容果团与队友们都戴着的国产“梅花表”和脚下的国产“耐克”运动鞋,脸上的笑容更甚。

    他内心想着:“到底还是总书记精通经济和产业。没想到仅仅是十多年,体育关联产业已经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当初同志们,可是没几个把这个事情看得很大。”

    他想起了12年前,就是在1949年放开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那一年,总书记当时还是李总理,特意规划了体育产业,然后召集了计委、经委等部门,重点对他们体委,进行了体育产业的培训。

    贺隆还记得当时李总理对体育产业阐述的大概内容。她主要对可能的体育产业,逐一进行了分析。

    李总理当时开宗明义,直接告诉大家,她预计未来体育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可能达到GDP的1%左右,这个数字是可能与汽车业相提并论的。

    当时大家就惊呆了,谁能相信这个体育运动搞下去,产值居然能和造汽车相比?

    当时李总理就掰开了和大家说,体育产业按她的想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直接体育产业、间接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产业。

    直接体育,当然是与体育运动直接关联的,包括体育场馆、健身房、赛事落地等。例如体育场馆,可不仅仅是提供运动员训练,还能日常运营,租赁各种设施给民众,获得租金收入。教练们还可以在场馆,提供商业培训等。

    间接体育,最主要的就是各类体育运动的器具,例如各种球类的生产,最大类的应该算是运动鞋和运动服,这两者远远超过了体育的范畴,会成为民众消费,尤其是青少年消费的一种日常。每一项运动,往往都需要一些特别的器具,这些都是产业。例如击剑运动,不要面罩和剑吗?以后还有一些高端点的运动,例如赛车,各大轿车企业,可能都要投入制造赛车呢。

    至于体育文化产业,那范畴就很广了。例如体育公园、体育旅游,各种健身休闲,都可以发展出相关的产业。最重要的可能是媒体,包括电视转播权,各种体育报刊书籍,甚至邮票、纪念币等,非常广泛。

    体育文化,实际上是体育娱乐,是娱乐业的一个部分,未来影视、体育和休闲,恐怕是娱乐业的三大支柱,至少在几十年之内,是很可能的。

    还有一个特殊的,就是体育彩票,这个要在严格监管下开展,不能给分管的团体贪污腐化的机会。估计未来的体育运动的开支,单靠这一项就能提供大半,甚至能全部提供也不一定。

    当时李总理的讲话,让大家都感到如梦方醒,恍然大悟,原来可以有这么多的产业,在发展体育的时候同步发展,未来居然可以成就媲美于汽车业的大产业,体委的空间,也一下子变得广阔了起来,让体委的同志们在那以后,对工作充满了干劲。

    不过贺隆不知道,当时李总理如此肯定体育产业的前景,是因为她很清楚原时空体育产业的空间,中国体育产业在2019年都达到了1.5万亿的收入,创造的GDP大约在1%左右;而美国体育产业,长期占GDP1.5%左右,在所有的美国产业中占据第11位,居然超过了美国的农业和汽车业这两个绝对的大产业!所以潜力是非常大的。当然,体育产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附属产业,是依赖于繁荣的实体经济而存在的,有钱有闲,体育产业才能发展得好嘛。

    在体育产业上,贺隆最自豪的,就是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不仅是各种体育场馆,更是各种体育场地的蓬勃发展,现在超过85%以上的中小学,都有了体育馆,再有34年,就能实现100%覆盖。而大学,更是在1960年实现了全覆盖。

    全国的体育场所,已经超过了300万个,人均场所面积已达到了2平米。而且由于公园和道路的普遍存在,跑步散步这样的普通运动,也不用场馆。所以在贺隆看来,老百姓除了看电视,体育运动应该就是第二大的娱乐方式了,毕竟,老头老太去跳广场舞,也是体育运动嘛。

    贺隆现在心头的一件大事,就是督促体委,完成他退休前还没有完成的心愿——把与奥运会无关的亚运会搞起来,当时他的想法是,东亚中国、次大陆国家、西亚中东、苏联的亚洲各加盟共和国,甚至是爪哇民国和南太平洋国家,反正是广域亚洲地域上的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可以组队参加。

    这样的一个运动会,规模可能不会比奥运会小多少,影响力肯定很大。如果这些国家觉得中国单独这个国家太大,作为一国参赛,太欺负人,也可以考虑分为几只队伍参赛,例如东北、西北、中北、华北、华南、西南、中南等队伍,这样可能易于劝说苏联同意。

    这样的一个运动会,就可以应用东方体育体系,还允许苏联亚洲加盟国的优势项目加入,尽量做到广泛的代表性。

    他在退休前,已经向总书记汇报过这个想法,总书记很赞同,她建议在1965年,在秋天9月的平津市,搞成第一届亚运会。亚运会是没有冬季冰雪项目的,主要是这种项目,在亚洲只有苏联和中国才能开展,对其它国家没有意义,所以没有代表性。

    总书记还建议,要搞好开幕式和闭幕式。到六十年代中期,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和苏联,黑白电视都已普及,彩电处于初始普及状态。但无论如何,通过电视观看比赛已经成为时尚,即使是黑白电视,无法传递光电的精彩图像,但很多文艺表演,还是可以通过电视让观众们惊艳。开幕和闭幕的表演,能够吸引全亚洲,甚至是亚洲之外的大量观众,是很好的宣传中国文化、中国韵味的机会。

    贺隆并不知道,李思华正在考虑,在1965年发动一连串的外交攻势,而亚运会如果能召开,正好是一个邀请各国首脑访问中国的机会。最重要的无疑是改善与苏联的关系。原时空在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政变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到1965年9月亚运会的时候,应该已经巩固了其新政权,可以出访了,中国为他搭个梯子,是提高他威信的机会,那么改善中苏关系的机会就比较大。

    体育从来不是单纯的体育,很多时候,它充当着政治和外交的润滑剂,也是经济和工业品的推广平台。原时空的奥运会成就了很多西方品牌,在新时空,李思华也想推动很多中国品牌,至少先在亚洲和苏联,建立起知名度。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赫鲁晓夫威信进一步下降,而且苏联会对改善与西方的关系,至少是短期的绝望,所以等到赫鲁晓夫下台,就将是改善中苏关系很好的契机。从原时空的历史看,不能说勃列日涅夫是个完全的蠢材,在他担任领导人的前期,苏联的发展还是不错的,从1965到1979年入侵阿富汗为止,苏联是一个国力不断上升的趋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错,正是中国开拓市场很好的方向。

    体育事业的一点一滴,也是中国冷战大战略的一环,整个的大战略,就是由这样无数个“小细节”累加起来的,这是冷战与热战的巨大差别。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