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七种武器之后的中国“全球三角”
西元1974年1月,中央政治局与中央军委两边常委的联席会议,对从1968年到1973年连续六年的大行动,进行了全面复盘。虽然政治局和军委委员们对于李思华当初推动的策略是清楚的,但直到这个会议,负责整个计划的中顾委主任李思华,才第一次向他们最完整地揭示了这些行动背后的深层逻辑。
这六年的7个大行动,被李思华称之为打击美国的“七种武器”,石油危机,黄金掠夺、爪哇政变、南洋赤化、南美暗洞、电子暗战,以及非洲横切,每一种“武器”,其实都是对美国的严重打击,即使其中的南洋赤化与非洲横切,表面上看起来对美国的打击不大,但从长远看,同样是对美国的重大打击。
例如南洋赤化,是要与全球其它地方的形势结合起来一起看,去掉了马来西亚与印尼,美国在全球“去工业化”转移库存压力的努力,几乎只剩下了爪哇民国这一个地方,剩下的墨西哥,其实并不是美国转移低端工业相对良好的地域,因为墨西哥国家的治理能力太差,组织工业化的水平其实是很低的,要不然原时空虽然墨西哥承接了不少美国工业的转移,但发展怎么还是那么烂呢?至于其它南美地域,从其国家治理、人力素质到民族性格,都不是很适合美国的低端工业转移。
去掉了南美,此时的美国环顾全球,确实找不到除了爪哇之外的,更适合承接美国低端工业的第二个地方——非洲当然不行,阿拉伯与其它穆斯林国家不行,剩下全球的地域,就是中苏与欧洲,怎么可能呢?
所以在新时空,没有了原时空的日本、韩国、台湾、东南亚国家这个最大的承接地,美国赫然发现,居然只有一个爪哇,而墨西哥可以算半个,这哪够美国人剥削呢?只有内卷一条路了。
中国人是农耕民族,对于“去工业化”本能反感,在原时空对于美国去工业化,几乎都认为这是极其愚蠢的。但美国人的思路可不是这样,在他们看来,去工业化是必然的。自己生产,为了与中苏竞争,此时需要支付的劳工薪资极高,所以生产利润很低,而且制造业中比较辛苦和枯燥的工作,美国人自己是越来越不愿意干,需要薪资不断提升。
而且自己生产,从资本的角度看,就要承担一种重大的风险——那就是库存危机,原时空最早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其实都是库存危机,总需求有限,过度生产后卖不掉,停止生产和解雇工人导致危机爆发,所以才有所谓“倒牛奶”之类的著名故事传到后世。
综合起来看,美国人自己生产普通的工业品,投资大、薪资成本高、库存风险高,最后导致的就是低利润。资本家的本性,当然是追逐利润的,即使美国政府还想保留强大的工业能力,资本家不愿意,政府也没辙——难道资本主义政府,还能强迫资本家投资和生产吗?
在原时空,因为有强大美军支撑下的美元霸权,美国人发现去工业化无可避免后,采取了以金融代替制造业的模式,对中低端制造业定向转移美国可以控制的国度,用资本和金融,来吸血这些国家的制造业,自身则维持高利润能够支付高薪资的高端制造业。所以后来人们见到的美国经济危机,几乎都是金融危机,库存风险都被美国通过去工业化,转给了承接的发展中国家。
包括原时空的中国也是一样,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不少外向型企业,都在一些特定的时刻,被库存危机,搞得欲生欲死。
即使在原时空美国的策略,还是执行得比较有效的,但到了2010年以后,也逐渐越来越狼狈,不仅仅是中国崛起的影响。而且因为美国缺乏了制造业的基础,单单靠着金融资本来维系,本来就是越来越困难的。
在新时空,李思华构想的战略,在7种武器执行后,就对美国构成了巨大的麻烦:
金融美元霸权与去工业化两者,都变成了半吊子。石油危机和中国作为全球经济最强加之去美元化的结果,使得美元的信用,远不及原时空的强大,包括中东波斯湾的石油输出国,现在都不敢完全使用美元,作为结算货币,例如与现在的中国,就是采用“货币互换”的形式——因为美元都与黄金脱钩了,再不是完整的硬通货。
而去工业化则缺乏了合适的去向,爪哇和墨西哥承接力有限,向他们转移越多,其议价能力就越强,美国可剥削的程度就必须降低。而大量产能不转移,就会在美国内部“憋死”,可千万别以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还会大不了自己继续生产——第一美国的资本家根本不可能去管政府的意图,他们必然会因为缺乏利润而撤出;第二更关键,在新时空的中国,对美国工业产能的绝大部分领域,都构成了强大的竞争,而且大多数产品的性价比,远超过成本高昂的美国和欧洲,抢占了全球的多数市场,这让资本家们,更不愿意继续投资或维持中低端的工业产能。
这种情况下,甚至美国政府再警觉也没用,没有资本家,会投资他觉得毫无优势的低利润产业的。例如美国禁止进口中国产品,那么资本家会怎么干呢?他只会观察在这种情况下,以前在美国幸存的产能,能不能重新获得高利润,如果可以,那就继续生产,不行的话,还是继续关掉或转移。指望资本家投资在全球无竞争力的新产能,则是妄想——他们会想,万一哪天美国被迫重新开放进口,此前的新投资,将毫无价值,让自己变成了蠢货。
利润决定一切,导致美国去工业化不可避免,而李思华推动的策略,则导致美国的“落后”工业产能,根本转移不了多少出去,这就是让美国这些工业产能,不能在金融霸权加持下,换到发展中国家,重新生产,而是自己让其憋死和消失。长此以往,自然导致美国在工业和金融两个方面,都无法达到战略目标,最终逐渐萎缩。
美国当然也可以强行转移整个大南美,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因为以南美可以组织的生产力,美国资本家,根本达不到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大幅度降低成本与提升利润的目标——如果到南美生产,最终成本与在美国一样,他们吃饱了撑的吗?但偏偏这种可能性很大,南美的人工极其便宜,但是其劳动生产率也是低得可怜呀,综合起来就未必合算了,或许还不如直接关厂的好。
再如中非横切,似乎对于美国的影响是7种武器中最小的,但从长期就不能这样看。非洲15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以及中国投资“千万干部+千亿资本”,必然让这些国家所在的中部非洲,成为非洲的经济核心,整个非洲的经济,未来必然是围绕着这个经济核心运转,对于中国来说,完成这15个非洲国家的初步发展,其实已经掌控了至少80%以上的非洲市场。
未来全球的工业品市场,中国除了自身的东亚市场,还掌控了苏联、西亚、中东80%、印度次大陆、非洲80%、南美30%、南洋90%、欧洲40%、美国20%,而美国还剩下多少呢?大约是美国70%、加拿大70%、南美暂时算70%0、欧洲20%,主要就是这4个地域的部分市场,至于其它的澳洲、新西兰这种小市场,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市场是最珍稀的资源,有了非洲市场,未来中国几乎可以锁定全球60%的市场,而美国大约20%,欧洲15%,其余国家5%,这就能奠定未来全球的经济格局。7种武器的使用,不仅是为了让美国仅剩下20%的市场,而且还要在这剩余的20%上,继续挖洞。
没有足够的市场空间,美国拿什么来维持美元的金融霸权?别国凭什么来继续使用美元作为储备货币?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导致各国获得的人民币,才会变成全球最珍贵的“硬货币”。而没有了美元和美国经济的霸权,美国又如何维持长期强大的美军?重蹈原时空苏联覆辙的危险性就变得很高——苏联崩坍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就是因为国力已经不许可,仍然要勉强维持一支最强大的苏军吗?最后把整体国民经济,都拖入了深渊。
发展到1974年,中国的全球市场体系,已经初见真章——这是一个横跨大半个地球的“大三角”结构:
第一角自然是中国本土,附属的还有暗中可实控的爪哇民国、印尼、马来西亚,亚太地区的精华,已经全部控制,美国在亚太,只剩下了澳洲和新西兰这两个加起来人口只有500多万的小国,其中新西兰有300多万人,反而地域庞大的澳大利亚,因为澳日和核生化风险的影响,现在仍然只有200万人左右。从市场角度看,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角是从次大陆开始,通过西亚(从巴基斯坦开始,沿着伊朗延伸到伊拉克等地),这里虽然人均收入目前较低,但拥有着最重要的石油资源,而且人口众多,在石油逐渐开发后消费力并不弱。
第三角自然是非洲,通过横切下来的东非和中非地域,形成非洲经济中心,从而统合非洲市场。未来的非洲,由于中国输入科技、产业和管理的缘故,估计人口增长率会有所下降,不至于达到李思华原时空到2022年非洲总人口超过14亿的程度,按照李思华自己的估算,她预计会在11亿左右,其实就是从一户家庭,生个810人,降低到了35人而已。
如此众多的人口,在中国推动下,经济又能得到一定的发展,自然是未来的一个大市场。
这个“全球经济大三角”切下来,欧洲、苏联又在大三角临近的北边,那么美国在市场上就被孤立了,如果把亚欧非视为一个超级大陆,面积可是8000多万平方公里,面积小一半的美洲,自然变成了一个偏离的大岛屿,更何况美国还无法完全掌控美洲。
从这个角度观察,就很容易理解另1件武器“南美暗洞”的战略意义,这是在为未来中国的力量大幅度地压过美国做准备。那个时候,玻利维亚就可以成为中国在南美经济、军事、政治的支点,从而再切出全球的第四角,那个时候自然就不会是“大三角”,而是一个四个角的、不规则菱形状的“中国全球菱型四角市场”。
正因如此,南美现在还是打基础,在玻利维亚大基地成型后,下一步再在其邻国秘鲁复制,因为这个国家与玻利维亚类似,黄种印第安人占45%,印欧混血儿占到30%左右,而华裔居然也占到了10%左右(虽然这里的华裔名不符实,早就去中国化了)。整体上适合中国的初步切入。到时候有了这两个国家作为支点,一旦美国衰弱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要让南美天翻地覆。
李思华详细地解释了内涵比较深的非洲横切、爪哇政变、南洋风暴与南美暗洞这4种武器后,由于委员们对于石油危机、黄金掠夺的战略意义比较清晰,她没有再多谈这2种武器,而是重点说明了电子暗战的伟大意义。
在李思华看来,电子暗战是7种武器中最犀利、最重要的武器。其道理很简单,历史上如果英国没有最先进入蒸汽机第一次工业革命,一个小小的岛国,凭什么成为全球霸主呢?
在新时空的七十年代,正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即电子信息革命的关键初期,而晶体管、计算机等,就像当年的蒸汽机和内燃机一样,是新工业革命的关键。如果中国能够在这个领域,基本击溃了美国的产业,其实就把美国实质性地抹掉了它本来可以从新工业革命中获得的新能量。
美国的产业将因此而失去在全球竞争的动力,这就是对美国的“无形之锁”,中国因此可以对美国形成一种有利的“上下夹杀”:
在美国传统优势的产业上,主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例如内燃机、航空(机械部分)等领域,中国基本已经追平了美国,即使还有不如它的,再有十年追赶,也必然可以达到目标,那个时候更多的市场规模,和相对廉价的工业人口,就能使得同一技术水平下,我们的性价比更高,挤掉美国原有的传统市场空间,这是从下往上的挤压。
在中国已经取得优势的ICT产业上,则是努力让中国成为全球包括美国在内各市场相关科技、核心部件的主要提供者,干掉美国自身发展ICT的相关努力,这是从上向下的挤压。
上下挤压下,美国的产业空间就变得更狭小,而且更偏门,例如未来只能靠生物医药等少数产业过活,那么美国的国力就必然不断衰退。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由于ICT科技应用的广泛性,例如传统科技和动力产业,必然都需要ICT的改造,由此中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统科技上,最终就可以反超美国,形成对他们这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新优势,最终将美国相关产业大范围地逐出市场。
李思华现在还无法告诉委员们的,是未来ICT领域继续的电子暗战。现在以个人电脑为主的战役,这才是“第一攻击浪”;未来的互联网,大致可以算“第二攻击浪”;而等到移动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诞生,则会迎来“第三攻击浪”。连续三浪,持续30年的打击,才是最终实现让美国彻底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落后战略目标的完整计划!
虽然李思华算是只阐述了一半,但所有的委员们也都听懂了电子暗战这种武器的犀利,领袖的魄力之大、策略之毒,让大家都不由得倒吸冷气。
好几个人都感觉自己仿佛醍醐灌顶——原来冷战,对于领袖而言,是这样的一个打法,可不是他们原来以为的国内经济发展、国际推动革命这些表面的内容,那些是固然重要的“正战”,但与过去的热战一样,各种阴招暗招,一点都不能少,这是一个战争系统,不但要“以正合”,还要“以奇胜”!
太过老实是不行的,当然只考虑阴谋诡计也不行,领袖反复强调的是,为什么7种武器在最近几年发动?因为美国包括欧洲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二十多年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大有可能陷入新的一场长期的经济危机,所以嘛,“趁他病,要他命”!一套组合的乱拳,把美国这个“老师傅”,打到住医院!
现任总书记李洛的感觉,自然是最深刻的,听到这里,他不由得想起了李思华以往的教诲:
中美苏三大国的竞争,最终用过去战争的方式,打倒敌人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已经处于核武器的时代,核威慑导致很难有绝对的胜者,除非未来领先的国家,发展出了可以摧毁敌方核威慑能力的新科技。
热战可能性很小,所以主要的攻防方式,就是冷战。三个大国,其实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被对手国家彻底击倒。唯一能击倒某个大国的,一定是其内部的崩溃。
所以冷战的打法,除了发展自己,就是要“挖墙角”,对敌对国家的根基下手,例如对美国,就是要让其产业萧条、科技落后、族群紧张、民众不满,市场萎缩、盟友无力,只有这样,未来的某一天,或许美国才会从内部崩溃。
当然,热战必须极其认真地准备,不能将胜利的所有希望,都寄托于冷战。不能想象控制美国的大资本家们,能够一直保持足够的理性。
李洛又听到了李思华曾经对他说过的,一句让他印象非常深刻的话:“总结冷战的特点,那就是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7种武器,是我们用了30年的时间,才铸造出出来的利器。”他微微地一笑。
7种武器的打击之后,全球面对经济处于危机、军事不得已收缩的美国,对比保持着高速经济增长,与美国的经济总量差距,越来越领先,而且军事上日益强横的中国,即使是美国的欧洲盟国,现在也不得不完全承认和接受,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强国的事实。
苏联在最近十年,也是高速发展的十年,与美国的差距大大缩小。新时空的七十年代,社会主义在全球,已经开始对资本主义占了上风,这种发展,自然对全球政治和经济的转变,形成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