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366章 克格勃记者的中国十年

第366章 克格勃记者的中国十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舍甫琴科慢慢地整理着自己的行李,他要离开中国了,在中国呆了整整十年,虽然他还想呆下去,但总部不许可,没办法了。

    他的眼睛看到了墙上挂着的一张照片,内心不由感慨。那是中国领袖李思华在1974年新中国成立三十五周年大阅兵上,向群众挥手的照片。当时已经是68岁的李思华,仍然神采飞扬,锐利的目光就像是处于战斗的状态,她明显地老了,但强烈的意志力,仿佛能够穿透照片传送出来。

    退休后,李思华已经很少在公众中露面,五年一次的大阅兵,是不多的她必然会出席的场合。这张照片拍得很好,舍甫琴科知道,不少中国人,都在家里挂着这张照片,还有另一张主席过去的照片,代表他们对两位革命领袖的敬仰。

    舍甫琴科在自己的公寓里挂着这两张照片,在中国很寻常。KGB的其它人知道了,也会以为这是舍甫琴科对自己身份——亲华塔斯社记者的伪装。但他们不知道,在中国十年目睹的一切,让舍甫琴科内心,确实成为了对中国领袖的真正崇拜者,这并不妨碍他作为秘密的KGB驻华人员的职责,他对于苏联仍然是忠诚的。

    舍甫琴科上前两步,想把照片摘下来放入行李。手碰到照片的时候,他又迟疑了,在中国没有关系,但是回到苏联KGB,这可能造成别人对他忠诚的怀疑。他想了想,最后还是颓然地放了手,还是让照片留在这里吧。

    他环顾了一下公寓,已经显得空空荡荡的,多数在中国购买的东西,例如那些电器,都已经事先想办法运回国了,现在不过是少量的随身行李而已。不舍的情绪,又从内心浮起,十年了呀,人生有几个十年?

    他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替代,不是因为工作做得不好,或者是有什么规定好的工作年限,而是因为自己没有后台,虽然是个优秀的记者以及优秀的间谍,但现在各类苏联驻华工作,在国内成为了“热门职业”,很多高官干部的子弟,都削尖了脑袋,想要获得驻华的公职,自己应该就是因此而被替代了,想到这,他苦笑了一声。算了,反正自己已经过五十了,回去工作几年就要退休了,也算是个好结果吧。

    例如最近这些年,自己帮忙国内的朋友,往苏联寄回了多少中国的产品?尤其是近年来时髦的个人电脑和随身听,自己简直变成了一个中国人所称的“海外代购”了。那些干部子弟,看到丰厚的“油水”,如何会不动心呢?

    现在中国是苏联压倒性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苏联45%的油气、60%的其它资源,都是出口中国,以换取中国丰富多彩的轻工业品、纺织品和食品等产品。现在苏联的“体面家庭”,家中几乎就是用中国的电器和其它产品武装起来的,谁愿意用苏联自产的那些“傻大笨粗”的产品呢?那是给没花头的普通家庭用的。这样的情况下,那些干部之地,操作发财的余地,确实很大。

    更何况,来中国历练,对他们而言是很好的仕途“资历”,未来方便他们升官嘛,现在熟悉中国,对于官员提拔是很加分的理由,尤其是在经济领域。

    舍甫琴科坐下,慢慢地翻阅着自己的相册,这就是自己十年的人生了。

    当初来华,是KGB安排他以塔斯社记者的名义,搜集中国的经济情报,同时是苏联在华情报网的一名联络员。这份工作相对轻松,那时候他还有两个叔叔在KGB高层,帮了他一把。

    在中国搜集经济情报不难,大多数的经济数据和经济事件,都是公开的,中国可不像苏联那样,苏联一度连国家有多少人口,都是国防机密。所以关键的并不是搜集,而是分析——中国公开的数据,靠不靠谱,有没有谎报?有没有隐藏?

    开始的时候他很紧张,担心自己的情报分析错误嘛。时间长了就发现这种担心很无聊,中国的经济数据和经济情况,相比苏联,不知道真实到哪里去了,他是1967年来到中国的,当时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经济大国,经济总量远超美国,更不要说苏联,人家根本无需任何的作假。

    这个大国的飞跃前进和高速增长,是肉眼可见的,变化的速度远超苏联。这是他这些年最感不安的,中国不仅已经把苏联远远地抛在后面,而且这种领先的程度越来越大。有一次,他在与中国人闲聊的时候,谈到这个话题,对方开玩笑地说:俄罗斯是战斗民族,中国是农耕民族,发展经济不就是新时代的农耕吗?这可是中国人的种族天赋。这个玩笑,让他印象很深。

    他看到一张照片,这是当初他拍摄的中国红旗调水工程的开工仪式,他不由得笑了起来,2个月前他又去采访了一次,中国人疯狂而宏伟计划的第一期,早已在3年前(1974年)如期完成,每年500亿立方米的水,开始源源不断地注入西域省,让那里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第二期新的500亿立方米引水工程,也在全面施工,1979年完成不成问题,采访时中国人甚至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能够提前半年左右竣工,那个时候每年就有1000亿立方米的水,流入西域和天山。

    整个中国的西北地区,正在迅速地变化,那里成为新的经济和人口繁盛地区,已经不只是一种可能性,而是正在变成现实。

    类似这样的发展,正是让他内心变成一个中国领袖崇拜者的重要原因,他们将普通人看起来完全是疯狂的设想,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变成了可行的计划,然后以无比的魄力,坚决组织和执行,最终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种意志与魄力,让他不能不为之战栗,或许过去的斯大林时代,苏联还有类似的可能性,但现在,完全没有任何的可能。

    他翻看着2个月前,在西域省走访各地,拍下的因为红旗调水工程而变化的照片,内心仍然感到震撼。那些疯狂而巨大的数字,简直让人目瞪口呆。

    中国人并没有保密,已经在执行的,是高达1亿人的移民计划,整个大西北的人口规模,需要从之前的5千万,提高到1.5亿人。而且中国人已经公布了对未来“南水藏调”工程与“红旗调水”工程的融合计划,在每年调水量可以达到3千亿立方米以后,大西北的人口规模,还会通过移民增加到3亿人,超过了整个苏联的总人口!

    作为一个在中国呆了十年的“经济记者”,他很清楚,这就是中国领袖“世界级大市场”理论的具体实践,中国已经成功发展了东部大区、东北大区、西南大区这3个世界级的大市场(每个市场都超过4亿人),现在开始发展第4个了。这种与苏联体制下发展经济迥然不同的,又与美国这样资本主义国家自由放任经济迥然不同的,中国特色的顶层计划与底层市场的结合模式,让他非常着迷。他私下认为,这样体制的效率,远超苏联,但恐怕苏联也难以模仿,国情不同。

    想到这里,他又找到了在东北大区采访时的几张照片,这是让他内心有着复杂感觉的经历。

    苏联人对于东北大区的感觉都很复杂,因为那里大约40%的地域,是中国人从苏联夺过去的,是苏联为二战胜利,付出的重大代价。要说苏联完全对远东死了心,当然是不可能的,作为KGB间谍,他当然也寻找各种采访机会,多次采访东北大区,搞清楚那里的相关情况。

    对东北大区的每一次采访,都是对他作为苏联人心灵的一次冲击。他十几岁的时候,曾经在远东生活过一年多,可是在他九年前第一次采访的时候,他就发现,根本没有过去苏联时代的任何痕迹,中国人改变了一切。例如中国人叫做海参崴的那个大港口城市,现在是一个高度现代化的东方风情的超级城市,哪有他年少时熟悉的一点痕迹留下?

    苏联时代的远东,大致是一片蛮荒,就是有着一些落后的聚居点而已,最好的海参崴这样的城市,按照当代中国人的标准,也不过是一个市镇或者是一个县城而已。现在呢?这是连绵不断的现代城市群落,是繁华程度比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这样的大城市更强的地域,除了保留的原始森林,中国人开发了一切,让这里从蛮荒,变成了全世界都数得上的“世界级大市场”。

    现在中国人称呼的“鲸海”,繁荣的海运,让舍甫琴科尤其震撼,苏占时代,这里只有太平洋舰队的少数舰艇,和少数的苏联渔民。现在的鲸海,则是一眼看不到尽头,海面都是货轮的贸易之海。东海省(原日本)、高丽省与东北大陆之间的内贸规模,比起苏联全国的贸易量都还都要大,更何况还有东北大区向全世界的出口。

    单单一个东北大区,经济总量就已经远超整个苏联,不仅是他,每一次与知道情况的苏联人聊起的时候,大家的感情都很复杂。

    他还去过了库页省(库页岛+北海道)的库页岛,这个印象中宛如世界尽头的气候恶劣的“极地”,在中国人的手里也变了样,那里现在有两个中国的满编“标准市”,600万人管理着7.64万平方公里的整个库页岛。中国人以这样的人口资源,支撑起了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业,按照中国人公布的储量,这里有着70亿吨的石油,以及30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本来这些都是苏联的呀,虽然苏联并不缺油气,但失去这样的财富,太遗憾了。

    那里的居民生活非常富裕,比中国内地的普通民众,还要富裕得多,这是中国政府,对于当地居民愿意呆在这个气候恶劣极地生活的补偿。现在那里是东北大区的两大油气产地之一,单单5000万吨油气的收入中,归属于库页岛的分配份额,就足以让他们过上富足的生活。

    更何况,现在库页岛的渔业(大马哈鱼为主)与以森林木材为基础的造纸和家具业,都是在全中国有名的,发展得很好。

    由于富裕,库页岛甚至无需开采煤炭(南部有1亿吨储量),全部是天然气取暖。按照舍甫琴科自己的观察,他觉得在库页岛生活一点问题都没有,虽然严寒,冬季时有暴风雪,但城市几乎是“半地下”的,无论是公交还是居民外出,都并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哪怕是冬天,有着天然气带来的温暖,以及内地输送的丰富商品和食品,就连蔬菜都有防寒大棚养殖,这里的生活,比起苏联的西西伯利亚来,好得多了。

    回头看着在西域省采访的那两个新建中的“标准市”的照片,他一点都不怀疑,有了充分的水源,中国人在这里不再缺乏关键资源的条件下,荒漠的西北,终究会被他们变成另一个东北大区。

    刚来中国两三年的时候,舍甫琴科将苏联与中国的差距,归因于中国有着庞大的人口资源,所以那些超级工程、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当然让苏联相形见绌。但呆了那么多年后,他的视角,当然不会再那样狭窄,体制上的不一样,恐怕才是更关键的,斯大林时代苏联进行了庞大的建设,那时候的苏联人口,才有多少?现在的勃涅日涅夫时代,当然仍然有着不少的建设,可是相比斯大林时代,根本比不上,更不要与中国相比了。

    翻阅着照片,他看到了一张自己与一个青年人的合影,他的手停了下来,这是自己在参观华为通讯的时候,与这家混合制央企的运营副总裁任振斐的合影,两人都笑得很灿烂,他对任振斐的印象很好,小伙子非常能干,很有思想,32岁就出任了这家央企的副总裁,前程远大。

    华为通讯可是中国现在通讯系统的龙头企业,在中国的新兴产业上的地位,很重要的。这家企业,往往是中国混合制企业新制度的试验场和发源地,据说中国领袖以前曾经多次指示,在华为试行某种体制,让华为管理层在实践中,对之优化和提升,作为对全国的示范。

    类似华为这样的混合制企业,正是舍甫琴科特别羡慕中国的一个方面,苏联体制下,没有人愿意试验这样的改革,而在中国,现在新兴产业中,混合制央企完全替代过去的全民制国企,成为了国家投资和运营管理的主流方式。

    这种模式显然灵活多了,从体制上保证了管理层和科研人员的合理利益,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虽然对比美国的水平似乎不够高,收益最多的创始人,也仅能分享2%的股权收益,但中国人说的是对的,完全的金钱刺激的话,只会诞生恶果,什么都要有节制,节制之下的企业发展,才会更长远。

    还有中国人的私企,刚来中国的时候,这是舍甫琴科特别不能理解的一件事情,中国到底还是不是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允许私人作为小商小贩倒也罢了,还允许他们开办企业,而且可以把企业做到超级大?

    现在他理解了,光靠属于国家这部分的人员,是无法动员全社会的经济潜力的,十多亿人的大国,公有制企业无论如何,是无法覆盖整个社会的,需要私有制企业作为补充。中国控制私有经济,并不是如同苏联一样的禁止发展,而是限制资本家的收入,实际上所有的企业都是一样,创始人做大后能拿到的最高份额收益,就是对应总收入的2%。从这个意义看,私有企业就是混合制央企的一种变型,只不过没有国家投资罢了。

    把照片都收了起来,放到行李箱中,舍甫琴科看了看手表,离开预约的出租车接他的时间,还有20分钟左右,还得等一会。

    舍甫琴科的思维,又转到了情报工作上。相比搜集经济方面的情报,他在其它方面其实乏善可陈。并不只是他而已,整个克格勃在中国的情报网络,其实作用都比较小,很少有能让总部动容的重大情报。

    这当然有人种的原因,中国的人种都已“汉化”了,苏联人包括内部的中亚人等,不仅在容貌上有大的区别,更关键的是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构成了一种“高进入壁垒”,KGB依靠本国的人员,很难在中国有什么突破,根本上要依赖发展的中国本土间谍。

    在中国建国之初的十年,说实话人手并不难找,尤其是知识分子。中国领袖们,发起了可以被称之为“文化革命”的运动,大量的旧式民国知识分子,被驱逐出知识领域,他们满腔愤懑,很容易就被说服。

    但是找这些人,在情报上没有什么用,他们本身就是被中G新体制驱逐的人群,属于中国社会的边缘分子,从他们那能得到什么机密情报呢?

    对中国体制内干部的渗透,一直就不顺利,虽然也有一些成果,但被发展的下线,几乎都是没有太多重要性的,偶尔有做到了重要位置的,但流官制度让他们的影响力很有限,得到的情报很快就过时。

    KGB内部的说法是:相比中国,美国就是一个真的有无数孔洞的筛子;中国看上去没有苏联的严密,也是一张筛子,但在筛子里面,却有一层看不见的“暗网”,不警觉的话,很容易掉进去。

    舍甫琴科自己的体会是,最关键的,是中国一直发展很顺利,他们从1939年建国开始,几乎是一路狂飙,从一个总体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顺利地建成了现代体制,发展成为全球最大最强,单单是通过他们的世界革命推动,建立的其它社会主义国家都有25个了,这自然给予中国人强大的自信心和自尊。

    这样的背景下,体制中所有的人员,几乎都对自己的国家充满信心,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怎么会有多少人 愿意做间谍呢?克格勃发展的所谓中国间谍,最终被证明是中国情报机构钓鱼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何止一件两件。

    时间到了,舍甫琴科拉着行李箱,走出公寓的门口,最后回头看了一眼这个已经住了几年的寓所,曾经他在中国的家。

    再见了中国,我会想念你的。伟大而美丽的国度,是我生命中最值得回忆和眷恋的一段人生。

    他的身影,消失在了楼梯口。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