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越走越近的阿富汗危局
西元1979年3月的一天,中国驻巴基斯塔大使秦思晨微笑着,送走了来访的巴基斯坦外交部长。
自从一年多以前,巴基斯坦参谋长齐亚哈克政变,推翻了阿里·布托政府以后,包括齐亚哈克本人在内,尤其是其外交部长,频繁拜访中国大使。
秦思晨心知肚明,这是齐亚哈克担心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干预,中国现在,完全可以左右巴基斯坦政治斗争的结局。
想到这,秦思晨叹息了一声,他和布托的关系不错,但齐亚哈克政变后,第一时间就处决了布托,“生米煮成了熟饭”,害怕的就是中国的干预。
实际上,CFIA对于这种巴基斯坦内部的政治动荡早有预报,布托的政策,得罪了太多的阶层。由于早年留学欧美,阿里·布托深受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熏陶,上台后,他就致力于推行“民主改革”,他将总统制改为议会制,自己也从总统变成了内阁总理。虽然布托出于国家利益,表现出对中国的友好,但其对西方制度的模仿,当然不会被中国认可,所以齐亚哈克的担心,一开始就没有必要,中国不会支持这样思想的统治者。
当然布托有进步的一面,他推行“国有化”政策,将涉及国计民生的部门和工业统统收归国有,防止国家经济被垄断在财阀手中。两次实行土地改革,以身作则,将土地分给农民。
但这些举措显然是天真的,布托自己搞所谓的民主改革,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力并不集中,然后急促地推行国有化和土地改革,当然会遭到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关键是军队的高级军官,完全是大地主和大资本家的代言人,本身他们就是这个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控制军队,政府的权力被自己削弱。布托要是还能改革成功,那才是见鬼了呢。中国也当然不会干涉,否则扶持一个资本主义共和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是有病吗?虽然说中国的“互不干涉内政”在新时空是双标的,但对于巴基斯坦,确实是“不干涉内政”,他们内部斗来斗去,不过都是这个国家上层剥削阶级的内部斗争而已,换了谁,都没有根本的改变。
中国也完全没兴趣“赤化”巴基斯坦,这里与伊朗一样,宗教的影响力完全超越一切,同样是穆斯林,与非洲大多数穆斯林那种习惯性的“生活规则”完全不同,也与苏联的中亚地区穆斯林的世俗化不同,这里的宗教是深入骨髓的。所以与伊朗、伊拉克一样,中国所求的,不过是这个国家必须保证基本稳定,避免影响中国通过巴基斯塔港口、公路、铁路,通向两伊的贸易,也避免影响通往中国的石油管道而已。
而且现在说实话,巴基斯坦官方也很难影响,因为他们主要是旁遮普人的代表,而巴基斯坦有4大民族,旁遮普人、信德人、普什图人、俾路支人,这四大民族分别有着自己的行政区(省),虽然旁遮普人是主体民族,控制巴基斯坦政治、经济、军事的主要民族,占全国人口的63%以上。但他们最难控制的,就是以彪悍著称的俾路支人,俾路支省在巴基斯坦的西南部,接壤伊朗,是最大的一个省(占地34万平方,而此时的巴基斯坦比原时空的更大,但也不过是接近100万平方公里),一省独占全国的1/3面积,当然这里以沙漠为主,有大片的无人区。
从五十年代开始,为了通往伊朗的公路、铁路、石油管道,中国就开始深度经营俾路支,20多年以来,与这里的俾路支部族,形成了深厚的利益共同体,这里的所有部族,到七十年代大约有500万人左右,中国从各个方面将他们全部利用了起来。
例如“铁公管”三大物流体系,主要的员工,都是来自相关利益的各个俾路支部族,算是他们这些部族中最有文化的一部分;例如各个部族都有这些物流“公司”的股份,每年分红,再由部族长老分配到部族人员;例如中国在俾路支人聚居区,建立了很多小学,使得俾路支的儿童,可以接受五年的免费教育,还提供食宿;例如部族首领和长老的子女,很容易得到去中国留学的安排等等。
对于各部族的领导人,CFIA都进行了安排,如果利益还不能满足他们,动歪脑筋的话,当然就只能处置掉,有的是新人,愿意拿到他们的位置。
现在每个俾路支人都知道,通往中国的“铁公管”物流体系,就是俾路支人的衣食父母,只有保护好这些设施,让他们正常运转,才能让俾路支人能够得到良好的生活。否则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俾路支人只能永远贫穷艰难地生存,难道真的可以指望中央政府的旁遮普人吗?
各部族武装的最重要职责,就是看管保护“铁公管”及其工作人员,在中国的组织下,他们对所有这些设施,进行了严密的保护。发现破坏的人,是要以宗教的习俗,对破坏者进行残酷的杀戮的。
当然,中国也不会全部指望他们,在这里中国有严密的情报网络,各个公司都有武装和训练精良的“保安队”,他们的战斗力是一流的。而且现在畅通的公路、铁路,以及几个机场,一旦有变,从国内派遣武装力量是非常便利的。
总之,一边有胡萝卜,一边有大棒,才能保证任何觊觎者,不敢造次。
中国在巴基斯坦的投资,起码八成都在俾路支,除了“铁公管”,还有港口,例如著名的瓜达尔港,在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建设,现在这个大港口已经完工,可以停泊航母舰队,除了商业用途,中国的航母舰队经常会在会这里驻扎,因为这里已经靠近中东的阿曼湾,是重要的海军战略支点。
所以,俾路支才是中国在巴基斯坦的核心利益。现在中国对俾路支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巴基斯坦的中央政府,当然其中央政府也知道,中国不是对俾路支这块领土有兴趣,而是俾路支在地缘上,具备极大的重要性。正因为中国的利益存在,现在俾路支人才安分守己,过去的“民族独立”现在很少有人提了,中国不支持嘛。这对于巴基斯坦的总体稳定,当然是有利的。更何况,中国的这一系列投资,让俾路支沿海,开始成为巴基斯坦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其税收对巴基斯坦也日益重要。
秦思晨很清楚,中央的态度是,俾路支的政治格局,一定要牢牢控制。但巴基斯坦中央的政局变化,我们不干涉,谁当政也不敢反华。
不过最近中央有一个奇怪的举措,那就是通过俾路支部族,大大加强了俾路支与阿富汗边境的控制,组织他们的“民兵”,对边境进行了监控,而不少来自CFIA乃至解放军的“观察小组”,入驻了边境,甚至有的潜入了阿富汗。中央不知道是在策划什么行动,但无疑近期应该高度关注阿富汗的变化。
目前阿富汗政局动荡,去年(1978年)4月,苏联支持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发动政变,其总书记塔拉基,成为阿富汗领导人,但此人太过亲苏,其党内的激进派因此对他很不满,包括塔拉基的副手,他的弟子哈菲佐拉·阿明。
秦思晨回想着自己了解到的阿富汗的当前局势,他摇了摇头,还是看不清中央到底想干什么。阿富汗一直是苏联人在那里活动,中国过去的态度,是不干预不参与。
萨利霍夫从出租车下来,递给司机一张面额100阿尼的钞票,用流利的普什图语说道:“不用找了”,然后他走进了这间有点西化的咖啡馆,点了一杯咖啡,等待着他的情报员到来。
从窗口看着熙熙攘攘的喀布尔街头,萨利霍夫若有所思。
萨利霍夫是苏联乌兹别克人,阿富汗有很多乌兹别克族,人口过百万(当下阿富汗全国人口不到2000万人),所以在出没喀布尔这样人种混居的大城市的时候,没有人把他当成外国人,这有利于他的工作。
萨利霍夫被KGB派到阿富汗,已经快2年了,他对于这个国家当然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喀布尔有点欧洲化的风格,其实与这个国家的大部分是格格不入的,这就是一个苏联教育中“封建主义+反动宗教势力”过于强大的国度,喀布尔这样城市的“现代化”,就像是画幕上的颜料,或许大水一来,冲洗一下就没有了。
乌兹别克与阿富汗相邻,两国的“山水”也很相似,大片的沙漠和荒漠地带,缺水缺得要死,人口集中在一些狭小的地缘。这样的国家,天生就是穷国。但比较了阿富汗后,萨利霍夫还是庆幸乌兹别克属于苏联,在国家的支持下,乌兹别克比起阿富汗,不知道要好多少。乌兹别克已经是现代社会,而阿富汗,本质上还是部族原始社会,尽管它表面上有喀布尔这样的大城市。
所以萨利霍夫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苏联如此重视阿富汗?据说阿富汗是苏联未来让“士兵在温暖的印度洋洗靴子”战略的重要步骤。可是阿富汗是一个内陆国,要从阿富汗抵达印度洋,要不就是通过伊朗,更便利的是通过阿富汗的俾路支地区,那可都是中国人势力很强的地区,他们能眼看着苏联这样干?虽然他是一个爱国者,但并不是不知道苏联与中国实力差距有多大的莽夫。
但这一切,都不应该是自己这个小卒应该关心的。按照克格勃的安排,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关注在喀布尔的阿富汗政府官员们的动向。
突然,远处的枪声响了起来!萨利霍夫脸色骤变,他一听声音的方向,就知道来自阿富汗的中央政府。他迅速地站了起来,走到门外远眺那里的方向,边上的人们也都惊惶不定,大家都在猜测,又一次政变吗?
萨利霍夫急促思考着,他很不安,如果是政变,多半是阿明干的,他早就不满于所谓“极度亲苏”的总书记塔拉基,此人不仅是极端的民族主义者,而且文武兼资,在阿富汗党政军三个部分,都有大量的年轻支持者,政治野心和权力欲极大!此人是敢于亲自上阵作战,不惮于流血牺牲的枭雄人物,如果是他动手了,一点都不意外。
克格勃早就想干掉这个极端派阿明了,可是一直找不到好的机会。难道这次反而被他抢先了?
萨利霍夫看到了情报员,他挥了挥手,两人走到路边,嘀咕了几句,现在更重要的,是要立即弄清楚情况。
一天以后,萨利霍夫以及在喀布尔的其它情报员弄清楚了,原来是阿明逼迫塔拉基辞去了兼任的部长会议主席(总理)职务,他自己接任了部长会议主席,塔拉基被架空了!昨天的枪声,其实是逼宫!
这个阿明,越来越嚣张了,这是对伟大苏联的挑衅!萨利霍夫也不由得感叹,这个人的胆子太大了,苏联已经对他多次警告,他却置之不理,他的野心完全压倒了对苏联的顾忌,真当苏联是病猫吗?不敢动他?
他想起了在克格勃中的一种猜测,这个阿明,会不会是“用最激进的革命,来反革命?”此人若干年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攻读硕博,是阿富汗人中难得的高级知识分子,可是他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却是在美国的时候,其后在1965年因为参与政治活动,被驱逐出美国,返回了阿富汗,从此青云直上。
单单从他的经历,就让克格勃对阿明的真实政治态度,有着疑虑。在塔拉基政府上台后,阿明的主张越来越激烈,表现出一种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激进的社会主义,他不但要严厉镇压所有的穆斯林反叛组织和游击队,而且主张要立即推行土改、国有化等激进政策。
这些主张让他得到了大部分政府官员和年轻军官的支持,这是他得以架空塔拉基的政治基础。塔拉基遵从苏联的建议,主张稳健,不要基于变革社会,因为那容易引起阿富汗的不稳定。
可是阿明反驳塔拉基的理由是,那些穆斯林游击队就是苏联支持的,是苏联用来影响阿富汗局势的工具。稳健不能带来稳定,反而消灭了那些反动宗教势力,阿富汗才能稳定。
萨利霍夫内心流露出杀意,阿明所说的那些反动宗教势力,就包括他的乌兹别克同族。此人不过是个大普什图族主义者罢了,如果他掌握了权力,对于乌兹别克或者其它的民族,将是一场浩劫!
可是KGB能怎么办呢?此人对于苏联戒心极强,他得到了支持他的青年阿富汗军官的严密保护,本人对于克格勃刺杀的警惕性是极高的,克格勃已经尝试了好几次行动,但都失败了。
可能需要伟大的苏联红军出动,直接扫平这个苏联邻国的反苏上层,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对苏联亲善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人已经建立了几十个新的社会主义国家,难道苏联连这个最近的邻国都搞不定?
萨利霍夫的密电,飞向莫斯科。
其实,这时何止是萨利霍夫这一条线,苏联在阿富汗的各种情报和外交渠道,相关报告和建议,雪片似地飞往莫斯科,让苏联高层对阿富汗变局变得非常重视。
西元1979年5月,莫斯科红场,克林姆林宫。苏联最重要的人物,勃列日涅夫的“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帮”,几乎都在座。
苏联二号人物,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有点沉默,他礼貌地听着勃涅日涅夫现在最亲信的手下,主管警察系统的内务部部长晓洛科夫的高谈阔论,内心非常鄙视,一个拍马屁的小丑,哪里知道阿富汗的重要性?
这个家伙擅长讨好人,他刚上任,就给基层警察提高了待遇,还给他们换上了新的、漂亮的制服,又给市区级的内务部门,配备了交通工具和技术装备,并且在他的建议下,警察享有了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因此,作为内务部部长,晓洛科夫获得了内务部上下一致拥护。这使得晓洛科夫成为了安德罗波夫强劲的对手,这是勃涅日涅夫喜欢看到的,让两人仇视和斗争,才能保证自己这个老大的安全。
安德罗波夫环顾了一圈,内心不无悲哀地想着,这就是自己的同事们,一帮贪得无厌的腐败分子,他们把控了苏联,让这个伟大的国家,在光鲜的外表下,其神经和肉体,却日益腐烂。就像晓洛科夫那样,一个个表面待人亲切平和,很善于交际,和政坛上的权贵们交情颇深,他们彼此支持,形成了苏联身体上,最大的一个毒瘤。
随着自己对克格勃越来越深入的掌控,克格勃又是苏联现在内部,除了红军以外,唯一保持着强大战斗力和严明纪律的组织,勃涅日涅夫对自己的忌惮,也变得厉害。人的心态变老了,就会变得性格猜疑,晓洛科夫的被重用,以及此人对自己毫不顾忌的明争暗斗,都是明显的信号。没有总书记的支持,什么时候区区一个警察头子,也敢于向克格勃亮剑了?
阿富汗撮尔小国,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苏联高层的内部。唯一的方法,就是依靠克格勃这把仍然锋锐的利剑,割去苏联身体上的毒瘤。
安德罗波夫又看了勃涅日涅夫一眼,明显身体已经不太好了。他低下了头,心想恐怕最后时刻的决战,是免不了的,自己通往总书记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苏联高层关于阿富汗的决定,很容易形成了共识。如果苏联不管,阿明必然控制阿富汗。所以苏联的对策,是先刺杀阿明,如果达不到目的,干脆苏军出动,一鼓而下,彻底颠覆阿富汗政府,重建亲苏政府。
至于中国人的反应,勃涅日涅夫自信地表示,他会亲自写信给中国的领袖,向她承诺在苏区恢复了阿富汗的秩序后,就会撤兵,不会长期在阿富汗保留大量的苏联驻军,中国忌惮的,并不是阿富汗政府的变革,而是他们在伊朗和巴基斯坦俾路支的利益,担心苏军威胁这些地区,如果苏军短期就撤军,这种矛盾就不会激化。毕竟现在中苏之间有着彼此的庞大经济利益。
总书记一锤定音,其它人没有异议。安德罗波夫平静地接受了克格勃的新任务。很明显,就让总书记多多关心阿富汗吧,分散一些他的注意力,对于安德罗波夫本人,当然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