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中亚的暗潮和未来
西元1986年3月,苏联中亚,哈萨克共和国,中哈边境的一个工地。
新任哈萨克共和国第一书记达列力汗,正在 “中俄里海国际铁路”的开工仪式上致辞,他满面红光,非常高兴。原来对他一直构成巨大的压力的纳扎尔巴耶夫调任中央,担任中央书记,听说是作为未来国家领导人的种子选手。但这又能怎么样呢?控制哈萨克的实权才是重要的。戈尔巴乔夫才五十多岁,就算纳扎尔巴耶夫被确定为“储君”,他也有的好等,说不定还会死在戈尔巴乔夫之前呢。
达列力汗这些年,一直与中国的同志关系密切,因此他对苏联现在的情势之清楚,苏联绝大部分的干部是赶不上的,在他看来,哈萨克肯定要走上独立的道路,现在去苏联中央,结果未必好。纳扎尔巴耶夫走了,达列力汗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逐步牢牢地控制哈萨克的权力,全面实施自己早就想推行的中国模式。对于苏联中央的权威,他内心有着蔑视,每个共和国都蠢蠢欲动,各自独立的思想,已经发展到了难以改变的程度。
纳扎尔巴耶夫在哈萨克几十年,根基太深厚了,以至于他过去任职的时候,只能是坚决地执行纳扎尔巴耶夫要求的政策,以免被他搞下去。现在好了,一旦根基稳固了,就可以快速清洗掉纳扎尔巴耶夫在哈萨克的影响。对于这个他还是有把握的,这些年他推动大量的哈萨克学生到中国留学,他们回国后,又逐渐得到重用——现在与中国新疆的贸易,可以说是哈萨克经济的主要支柱,不用他们用谁呢?
达列力汗的中国朋友谢轩,微笑着在边上鼓掌。他知道,这条铁路的建设,来之不易,苏联高层总是本能地反对类似的建设项目,他们有很强的提防除了西方以外的一切投资的本能倾向,据说这是历史上被蒙古帝国侵略和统治几百年的后遗症。就连纳扎尔巴耶夫,对于这条明显对哈萨克经济有利的铁路,一直以来也是不置可否,这让中国感到恼怒,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合作者,所以推动了他调动到苏联中央,不想做朋友,那以后就是敌人了。
好在现在中国通过经济利益的捆绑,在苏联高层中的“朋友”也不少,戈尔巴乔夫又是一个耳朵很软的人,最终在纳扎尔巴耶夫被调走后,还是通过了。实际上通过的是2条铁路,这一条是通过哈萨克南部,联通其首都阿拉木图后,一直通向里海;还有一条铁路则是“中苏南方铁路”,其实就是从新疆进入塔吉克,穿越吉尔吉斯和乌兹别克,一直通向土库曼,抵达其在里海的港口。
中亚这些共和国的干部,以及民众,对于这两条铁路都是非常欢迎的,通往华京的路,是致富之路嘛,那些对中国“地缘侵略”的担心,还能抵得过现实利益?
现在连哈萨克的民众都知道,中国人正在推动其与中亚联合的“西域世界级大市场计划”,这个计划以中国的新疆(西域和天山两省)和陕西甘肃为核心,试图联合苏联的4个加盟共和国,共同发展为一个新的世界级大市场。中国领袖的“400万平方公里世界级大市场理论”,现在是每个哈萨克干部都要学习的内容,其实其余三国(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也一样,大家都认为,如果中国的这个计划成功,那么4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就算赶不上中国本土,但无疑要比现在好10倍不止。
所以中亚4国的民意乃至“官意”的倾向,是很明显的,这为达列力汗提供了很大的助力,他以此来排挤纳扎尔巴耶夫留下的亲信,就很有说服力,能够得到干部们的支持——那些家伙,不就是大伙们的绊脚石吗?
达列力汗对中国的这个大市场计划,是很有信心的,他可是亲眼目睹了新疆这十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个中国通,他哪一年不要去新疆两三次?所以他对新疆是非常熟悉的。
到1985年底,中国人已经完成了每年对新疆两省高达1700亿立方/年的输水量,著名的红旗输水工程已经完成了大半,预计到1987年,能够提前全部完成2000亿立方/年的输水计划。而在1987年“南水藏调蓄能工程”将全面开工,中国人原来计划是20年完成,但是达列力汗自己认为,可能十几年就能完成,中国人的科技和建设能力发展得太快了。
如果这样估计的话,到2000年之前,中国新疆两省每年能够调水3000亿立方进入,水资源完全不再是一个发展障碍。
去掉了水资源不够的问题,新疆两省这些年的发展速度,在达列力汗看来,完全是疯狂的速度。按照中国同志的介绍,两省现在的人口,已经突破六千万,而再有五年左右,将达到1亿人的目标,两省都将成为五千万人口的经济大省,加上陕西和甘肃两省的五千多万人,中国为此准备的人口资源,就超过了1.5亿人。
现在新疆的经济格局,可不是仅限于农牧业、石油和采矿业这样的初级产业了,大量的复杂工业和高新产业正在发展,达列力汗本人就最看好新兴的风电和光伏产业,这非常适合在新疆发展,其实也适合在哈萨克发展,这是未来哈萨克要争取的产业。
这种“全产业链”的大工业发展,让达列力汗确认,中国确确实实在夯实西北大市场的根基。按照中国理论,每一个大市场要做到有自身特色的大部分产业链,在资源齐备的条件下,发展成为产业与消费匹配发展的大市场,中国人现在显然就是这样做的。
这是中国以其庞大的实力来实现的国家意志,达列力汗可不认为明显衰落的苏联,能够阻挡中国的这种国家意志,虽然他有时候也会心情很复杂,但对于对抗这种大势,他当然没有兴趣。中国做事的风格,全世界都知道,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成,“强横蛮霸”,甚至不惮于使用武力和其它一切的手段。
达列力汗决定全力推动这一计划,他个人的命运,已经与中国计划绑定在了一起,整个中亚乃至苏联,谁不知道他是中亚“亲中派”的头领?这个计划如果成功,他在哈萨克人中的声誉和地位,将崇高到无可动摇。
中亚4国尤其是哈萨克,有丰富的自然矿产资源,又有广阔的土地,在改善交通条件后,中国人的人投资一过来,经济毫无疑问可以起飞,到时候恐怕是苏联的西部羡慕中亚,他又不是不知道,就算是在莫斯科,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个什么样子。
可惜就是中亚的人口太少,而且与中国新疆两省此前的情况一样,缺乏足够的水资源。其实不是中亚缺乏水资源,中亚的总水资源接近1800亿立方米/年,肯定是够的,但问题是水资源都集中在吉尔吉斯和塔吉克的山区,全世界除了中国,恐怕没有其它国家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大规模调配。这个问题,未来只能是通过中国来解决了。
其实从俄罗斯调水,应该是更简单一些的选项,例如鄂毕河,年径流量高达3850亿m3,俄罗斯根本用不着这样多的水资源。但协调俄罗斯共和国的关系太过复杂,这些斯拉夫人,总是对他们中亚人,有提防和轻视的。而且通过中国人实施如此规模的调水工程,恐怕苏联中央的反对意见会很强烈。但他们自己又没这个本事,苏联发展了六十多年,也没能实施这样的超级调水工程。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中亚的人口太少,400万平方公里的地域,现在的人口还只有4000多万,地广人稀不利于大市场的发展。按照中国人的意见,现在先集中发展一些特定的城市,“点状分布式”布局,未来再视情况调整。
达列力汗不知道的是,中国除了这个已经半公开的“西北大市场”计划,还有一个目前秘而不宣的“中北大市场计划”。
中北计划,是以中国的“蒙北八省”(原外蒙分为4省,而内蒙分为3省,加上唐努省)为核心,外延到苏联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南部,以及中西伯利亚高原的南部这两大地域,其实就是把苏联在乌拉尔以东的两大工业区,即新西伯利亚工业区,以及伊尔库茨克工业区,纳入到这个大市场中来。其实伊尔库茨克只能算是一个小工业区,目前不到百万的人口,但潜力还是很大的。
蒙北八省原来与新疆两省一样,发展的主要障碍就是缺水。但如果中北大市场计划得以实现,那么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不仅仅是中苏已经签约的贝加尔湖1000亿立方输水计划,更关键的是叶尼塞河,这条大河年径流量高达6500亿立方米,调个1500亿立方米水进入蒙北八省,自然可以将缺水问题彻底解决。
这就是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最新调整,要力图实现“世界岛五大世界级大市场”计划,除了原来成熟的东部、东北、西南三大市场外,再建设完成西北和中北两大市场,这是“万世不拔之基”,而且可以把苏联东部以及中亚牢牢地与中国经济结合,使其成为中国大经济体的稳固外延。
西北大市场,中亚4国400万平方公里,中国西北4省大约230万平方公里,总计630万平方公里,人口预计第一步达到2亿人。中北大市场,蒙北8省约290万平方公里,苏联两个地域可用的南部发展地域,大约370万平方公里,总计660万平方公里,未来中国投入人口,大约也是1.5亿左右,苏联如果能吸引个几千万人,那也是一个2亿人的市场。
虽然这两个大市场相对“地广人稀”,但随着中国交通和通讯科技的发展,用高速、高铁连接,“过大”的面积并不算太大的阻碍,技术上都是可以解决的。
如果这两个计划得以完成,五大市场将使得中国除了青藏高原的200万平方公里无法工业化开发以外,其余1450万平方公里的本土,都将成为经济繁茂、总体宜居之地!这是真正的改天换地!
而这两个计划的推行,前提当然是苏联最终解体,否则也没必要推,只能是依靠自己的资源自己建设,苏联高层的大国沙文主义,使得他们根本不可能接受这样的计划,不管这会为苏联的经济,带来多少的好处。
李思华很早就考虑过这两个计划,不过当时对新时空苏联的最终走向不明晰,担心蝴蝶效应会产生变化,所以也只是一种备而不用的设想而已。但既然现在苏联还是走向了原时空的老路,中国当然就不客气了。
对全球社会主义的事业而言,这两个大市场也是非常重要,说白了,西北计划可以撑起中亚地域的社会主义体系;而中北计划,则撑起了苏联残余的社会主义体系。
苏东走向崩溃,是一种中国直接阻挡不了的历史大趋势,但可以利用这种趋势,美国和西欧,可以因此攫取东欧和俄罗斯西部部分的利益,但我们可能获得的利益更大,关键是看怎么做。新时空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势,并不会发生根本变化,李思华想做到的是,让西方和这些社会主义的叛徒,高兴一阵之后,就发现他们仍然在一个个的泥坑之中,而苏联东部和中亚,则蒸蒸日上。若干年后,实现完全的反转。
所以李思华特意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推动了这两个大市场计划,说明苏联解体对于中国和社会主义事业,也不是没有好处,我们完全可以化害为利。这是一个大大提升中国本土经济发展后劲和总体规模的大机会,是中国剩余资本和剩余人力,得到高度利用产生高效益的大机会。
除了经济上的利益外,政治上也不是没有一点好处——从此全球的社会主义体系就纯洁了,苏联体系彻底退场,中国体系独尊,有利于统合全球的社会主义力量。要说苏联最近这十几年,可是不断地对社会主义事业添乱,全球很多人对社会主义的不信任,都是苏联霸权主义搞出来的。
软弱的政党,不配叫GC党!苏联既然已经开始走到了这步,中国唯一考虑的,就是有利于本国,有利于全球的社会主义事业。
至于美英资本主义,他们能改变什么历史趋势?
科技和产业上他们都已经落后,就算是未来的俄罗斯(苏联西部)以及东欧,就变成他们的市场了?从民生到机械,再到电子产品,这些国家还不是要采购中国货?他们难道去买西欧和美国那些又贵又不好的东西? 这些国家此前几十年,都已经形成了在中国产业体系下的消费习惯。如果他们真的要削减与中国的贸易,那就是自我放逐于世界市场,这些国家经济将糟得不能看。
西方能得到的,是掠夺部分的财富、资产和人力资源。但如果这些“资产”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就是低价值的。例如人力资源,哪怕是科技人力资源,在产业链开始大幅落后于中国建立的全球社会主义体系的情况下,肯定效能是有限的,在东欧重建工业链,根本不可能。
财富可以弥补美欧的债务,这有一些用,但这也是一次性的。西方真正的收获,大约是5000万东欧的现代奴隶——资本主义的俄罗斯,他们不太可能长期控制住,毕竟就算是只有苏西地区,也是4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人口上亿的大国。
相对于西方的这些所得,我们如果能控制并支持中亚和苏联东部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其实我们的所得,将远胜于西方,无论在资源还是经济上。
由于苏联的弱势,美国和欧洲资本主义,最近几年必然拼命地挖苏联的墙脚,我们也要同样做,除了中亚和苏东两大地域外,对于苏西也不能完全放弃,尤其是科技人才、苏联的工业精华,要用各种措施,与西方在苏联解体的时候,争夺这些优质资源。对于要跑到资本主义去的各种优质资产,尽量争夺,不能够得到的,能够毁掉的就毁掉。
这个阶段,例如在南美,要利用美国无暇他顾的时刻,大胆地进去,社会主义在苏东失去的力量,要在其它地域弥补,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要从长期来平衡全局。
李思华尤其着重指出,从现在开始,对苏联领导层,不能再以社会主义伙伴和共同信仰者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就是潜在的敌人,我们的表面矛盾虽然不一定会上升,但我们之间的真实矛盾,已经是不可调和,这些人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叛徒,斗争才是主要的,而不是什么尊重彼此的利益和合作。
在李思华一锤定音,确定了对苏联末期的总体原则之后,中国相关的各个部门都开始全速运转起来,各种计划都在制定,并在通过后迅速执行。
例如CFIA的“人才搬家计划”,在中亚和苏东,建立大量的有中国资本投资的研究所,从苏西和东欧吸收科技人才,让他们搬家到新的地方,这些研究所资本丰厚,给得起良好的待遇。而以前那些著名的研究所,由于苏联总体情况的快速恶化,他们是很不满意的。这样的计划,能够得到中亚和苏东干部的支持,他们也需要人才嘛。中国人出钱,对他们也是有利的。特洛尼科夫这样的高层人物,甚至会利用自己的权势,推动这一进程。
“新西伯利亚大区”和中亚的经济计划,也被大幅度扩充,用来从苏西吸收人口。虽然苏联人当然喜欢欧洲,但如果没有工作、吃不上饭,只有到苏东才有良好待遇的时候,那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这几年,利用经济机会,大量吸纳苏联的优秀和年轻劳动力,自然是重要的环节。
中国开始推动这些计划后,实际上隐隐与美国在苏西的挖墙脚动作相呼应,美国干的是“分裂性”的活,中国干的是增强“地域独立性”的活,苏联的形势,不可逆转地继续恶化了下去。实际上,苏联经济上要比原时空好得多,但内部各种势力之间的斗争,则更为激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