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文明本质与户均千平的狂想
李思华与赵云腾闲谈的时候,总书记袁浩云来访,他是来看望李思华的。随着年事渐高,李思华已经很少公开露面了,出席中央的相关会议也越来越少。
寒暄过后,赵云腾起身想要回避,袁浩云笑着让他坐下:“我只是来看望领袖,没有什么特别的事,赵副主席不用回避。”
赵云腾提起了此前与李思华关于澳日核爆事件的讨论。袁浩云深有感触,他说道:“美国统治集团真是狠毒,这样的决策。如果放在我国,政治局很难通得过,这违背我国的文明传统。在西方这居然就变成了一件正常的事情,西方舆论是被控制的,固然是为美国辩论,据我了解西方的知识分子,发声的大多数也是含糊的,他们内心就是觉得这是正常的。”
“所以啊领袖以前就深刻地指出,西方的民主和自由,都是对他们自己人的,澳日人在他们的眼中心中,显然根本不算是人。”
李思华笑笑,说道:“最近有一些新的思考,说给你们听听。”
“美国这十几年,有一句话在他们的上层很流行,叫做民主是帝国的开道之旗。这句话其实说明了西方奴隶主集团的战略,帝国才是真正的主体和本质,而民主是其武器和伪装的教义。”
“民主这个词,在西方的定义是前置的,例如他们说如果没有选票制度,那政府就没有合法性,至于这个政府以后胡作非为那都是合法的,谁让你们选择了他们呢?至于像我们这样的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他们的说法中,政府连合法性都没有。”
“这在我们看来,当然是完全的胡扯。不要说我们现代的社会主义思想,就算在古代的中土文明,也是讲究后置实现的,前置的口号,只是一种对实现后置目标的概括,并没有什么神圣可言。如果民主不能带来普遍富裕和进步,那民主就是扯淡,我们从不神圣化,进步和进化才是后置实现的衡量标准。”
“西方就是有意将前置的口号教义化和神圣化,投票代表一切嘛。对我们来说,投票算什么玩意?我们的民主是实现最终全民进步和进化这个根本目标的手段,是手段而不是目标,所以必须是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实践人民当家作主嘛,不合理的地方就必须改进,党和政府作为人民的代表,是对全民进步和国家进化负起无限责任的。”
“所以西方那种选票制决定一切,本质上与他们说的民主自由恰恰相反,因为有了投票就有了无限背书,这是实质上的威权和专制——选出了垃圾政权你也得认嘛,我是选举产生的我怕谁?反正无论做什么还是不做什么,都已经是合法的,一上台就已经万事大吉了,那还努力那么多干嘛?做得越多,反对党抓到的小辫子就越多。”
“选票神圣化更是可笑。选举就是一场营销,选举不是设定国策,而是如何充分地攻击对手,让人们充分感觉到对手比自己更差。赢得选举的人,通常不过是善于骂人,善于攻击对手,善于表演,粉丝量更大。至于能不能治国,谁关心?”
“所以我们观察最近几十年的西方政坛,可以看到多数的西方政府,在选票上台后的表现,是庸碌而摆烂的,这是他们越来越落后于我国的根本原因之一。”
“西方的这一套,说白了就是“上帝附体”的宗教化,先把民主神话,再把选票制神话,这不就是一套落后愚昧的宗教教义吗?你要是稍有异议,那就是亵渎上帝,是异端,是罪孽。至于这一套能不能治理好国家,能不能推动社会、民族和国家的进步,那根本不在考虑之内。”
“以英美为主的这一套民主自由,本质上是反社会化的,它们会有促使社会解体,退回原始社会的倾向。英美之所以极力推崇民主自由,就是心里明白它们既然自己有这类天性和倾向,反而故意利用这种天性和倾向,去实现其基本的对外战略——制造其他国家内在的矛盾和解体。”
“但是,这种非社会化功能,并非只是会作用于其他国家,也会在各种条件下,反作用于其自身,反噬自己,甚至最终作用于其国家社会内部的能量会更大。”
“英国衰落后,日不落帝国不断向彻底解体发展,所谓的英联邦再有几十年,恐怕将荡然无存;欧洲一千多年也无法统一,留下了一堆小国;美国如果衰落而内卷,最终也必然分崩离析。没有全过程只有最初的民主口号嘛,那一旦内部矛盾上升,不崩待何?”
“如果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理念和基因,就是非社会化和内在解体趋势的文明,怎么可能成为长期延续的先进人类社会文明?”
“这就是西方民主和自由的本质矛盾。将民主完全前置化,就是一种本质上反民主、阻碍民主的行为。将自由绝对化,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如果只要自由就是结果,只要自由就不再需要其他,那就会极大限制对自由的利用。自由就很难再有真正积极的社会化意义和价值。绝对化的、前置的民主,就是一种专制。因为你投票完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你可以上大街去反对,但有意义吗?”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西方的当下趋势,就是越是毫无意义的,不能给社会增加利益性的自由,越是被当成纯正的、更高政治正确的自由。甚至越是反社会利益性的自由,越是体现出纯正的前置上帝附体的自由,越是政治正确。当年民主自由选出了希特勒,未来也会如此。”
袁浩云和赵云腾都怔住了,领袖的思想仍然极其犀利。
三人讨论了一阵后,李思华想起一件事情,她对袁浩云说道:“我最近有一个想法,或许有点疯狂,但提供给中央作为未来发展的参考。”
袁浩云的神色严肃起来,但知道领袖这类“狂想”,可是创造了不少的奇迹,很多至今在国民经济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你们应该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国大规模的传统基建时代,大约到2000年左右就结束了。”
“包括高铁在内的铁路,已经完成115万公里,还有35万公里,十几年肯定能完成;公路已经完成1080万公里,还有370万公里,十几年也差不多了。水电水利,或许会延长个101年左右的时间。推而广之,在多数的传统基建领域,都可以明显体会到这种大趋势,即大规模建设的时代,已经进入尾声,大约再有二十多年,多半会结束这个时代。”
“这并不是件坏事,共和国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让我们有了国际一流,不,是全球最先进最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了各个产业领域的大发展。”
“但大家都知道,我们经济发展,一向靠的是两条腿走路,一条是产业,一条是基建。未来难道只剩下一条腿吗?”
“当然,基建并不会完全结束,新基建会替代一部分,例如交通上的管道轨道系统,通讯上的移动通讯系统会一代代的迭代等。而向海外社会主义国家,转移基建产业能力,也能提供一部分的支持。但无可置疑的是,基建的总规模,尤其是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会不断缩小,这使得未来经济增长的力度和速度,会相应下降。”
“显然,高明的策略,不应该是放弃大基建,而是创造新的有经济效益又有规模的新基建。这就是我这个疯狂想法的来源。”
“我的设想是,在传统大基建时代结束的同时,开启一个“户均1000平米全民科技别墅化”建设的新时代。”听到1000平米这个数字,袁浩云和赵云腾都是目瞪口呆,难怪领袖说这是一个“疯狂”的设想!
“这个设想,是与网络社会、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远程办公、胶囊快速自动交通等未来科技的发展分不开的。”
“首先我们看一下土地资源,人口出生率已经在下降,但我们还是宽裕点来算,未来算24亿人好了,按4口人一户,那就是6亿户。户均1000平米,如果是3层楼的别墅,占地大约算370400平米建筑率,例如1层380平米,2层380平米,3层240平米,这都没算地下室。占地1000平米去掉建筑的380平米,还有620平米,是绿植、道路和辅助设施占地。6亿户占地就是6000亿平方米,折合60万平方公里,显然,我们国家是可以提供足够的建设用地的。”
“每户一套别墅,重要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高级的居住条件。这套房就是一个未来产品和科技的载体,能够承载无数未来科技产品的存在和消费。”
“例如每户可能要配套35个机器人,配套2个胶囊交通自动车,配套一个综合运动室、一个游泳池、一个娱乐室等等,甚至可以设置环屋跑道,足够一家人折腾的。1000平米加上地下室可能达到1300平米以上的空间,几乎可以容纳一切的家庭智能化配置,这显然是现在100平米空间的组屋所不能比的,100平米能摆多少东西?说白了,这就是一个将原来的单位面积放大10倍的新组屋计划。只有这样的新空间,才能让未来发明创造的几乎大多数智能设备,能够完全地应用并被家庭和个人市场消费。”
“所以这个新组屋计划,并不是完全的基建,而是基建+产业的复合体,在发展新组屋的同时,配套家庭生活的各种产业,也会蓬勃发展,例如机器人,至少可以多上几倍的市场吧?造游泳池的,肯定是以前上千倍的市场,而体育和娱乐产品,就更不用说了。”
“这里提到的胶囊车,是出行用的,每部胶囊车,可以载两三人,胶囊车自动驾驶,到了交通站点后,被自动编组,组成胶囊列车,统一输送到目的地或者中转地后,再重新解散或者编组,最后的一公里由单独的胶囊车自动完成。未来发展到高级阶段,可以每个人一部胶囊车成为标配,包括小孩子。”
“对于这个设想,最根本的问题,仍然是人民是否负担的起的问题。但我仔细地思考以后,觉得是有可能的。”
“我找人了解过,由于建筑科技和建材产业的发展,如果是国家组织,用微利保本的方式,按照目前的价格再考虑通膨率,20年后的价格仍然可以将建筑成本,压缩到1000元/平米出头,加上其它一些配套设备,总的建筑成本,可以控制到2000元/平米以下,这样一套房的总建筑成本,大约是200万左右。这种低成本,本来就是我们社会主义的优势嘛。”
“主要的花费,大概还是智能系统,未来可能的成本,大约与现在的一台中级车相似,例如3个机器人和2台胶囊车,就需要130万元左右,如果是5个机器人加2台胶囊车,大约要200万左右,所以其它杂七杂八地加起来,一个完整配套的家庭,恐怕需要500万左右,加上房子,那就是700万元,宽松点算800万元好呢。”
“4口之家双职工,如果是10年收入作为一个比较适合的数字,那么每年两口子需要收入80万元,家庭收入中位数与人均GDP有统计上的可比性,80万元的家庭收入,那么人均GDP也要达到80万元,这是一个人均收入相当于人均GDP25%的水平。”
“我们1985年的人均GDP,大约是1.7万元,离开上述的目标相差是不到50倍。从时间线来算,20年之内,仍然是传统大基建的时代。假设我们从2010年左右开启,用5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这个新组屋计划,那么中位时间即前20年加上后50年的一半25年,总共45年左右。45年我们的人均GDP能不能翻近50倍?”
“我们把45年分成两段,前面的21年假设7年翻一番,后面的24年假设8年翻一番,2的六次方,是64倍,这还超越了需要的50倍。”
“所以人民有没有消费力的核心问题,是我们能够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以及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使得人民群众一直能够有比较均等的收入。”
“哪怕7年或者8年翻一番做不到,如果我们能做到10年翻一番,那么60年的时间,也应该可以做到。推迟了15年而已,整个计划可以调整为65年完成。”
“这个设想当然说的,都是实质性的GDP增长,可不能把通膨塞进来,通膨的增长,又不是真正的增长,否则价格就要重新设定了。”
“如果我们可以实现这个设想,那么不管50年还是65年,加上前面传统基建的20年,总共70到85年中国经济的基建这条腿,就稳定了,而且可以带动先进产业的大发展,为其提供最充裕的大消费市场。”
袁浩云和赵云腾听得心潮澎湃、非常激动,这真是“站在时代的顶峰俯瞰未来”!真的是“李思华风格”,想别人所不能想,关键还能做别人所不能做!
袁浩云当即表示,他回去后就在计委和几个国策研究中心,立即建立专题的研究小组,对李思华的设想,进行全面的论证和科技调研。他预感到,这个空前的计划,加上农业工业化和城市交通管廊化等,可能就是奠定“高级社会主义阶段”的根基了。
赵云腾感叹说:“如果实现了这个,资本主义肯定要不战自溃了吧?他们的社会,怎么可能实现如此庞大的计划?他们那里的1000平米科技别墅,不得是8000万元?有多少人能够跟得上这样的时代消费?”
袁浩云也是这样想的,这甚至算是一个长远的社会主义竞争战略。
李思华笑眯眯地说道:“可别以为资本主义会主动认输,他们的韧性也很强的,会想出其它的办法来应对。要打垮资本主义,还是要靠坚决的斗争,和平竞争是不行的。”
李思华又提醒:“这样的计划,不能耽误大航天这方面的发展,我们已经重新追上了美国和苏联的航天能力,要继续推动,把他们远远甩掉。人民生活水平越提高,消耗的单位物质资源就越多,单靠地球的资源,最终肯定是不够的,只有向宇宙中获取。GC主义的前提,当然是无限物质资源。GC主义者的未来,是无限的星辰大海。这句话可不是说着玩的,而是我们必然追求的目标。”
袁浩云点头同意,他非常清楚大航天的战略意义,现在中国每年提供0.2%的GDP投入航天事业,资本投入已经远超美苏,甩掉他们并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李思华又提醒说:“如果按照这个设想去发展,必然有一个配套的城市改造计划,其规模也是极为庞大的。大量的旧建筑可能不再需要存在,但不能浪费,发展物质回收和重新利用的科技,也要重点发展。”
“一些新科技,需要提前考虑,预先发展。例如刚有苗头的石墨烯,我听说未来如果建材如果使用这种材料,千年不腐不朽。再如,单户上千平米,意味着对能源的需求扩大和智能管理,这几乎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办公楼了。如果是传统家庭自己管理的方式,根本不可能实现对上千平米住宅的良好管理。”
袁浩云想着,这是应有之意。如果实施这个伟大的设想,中国全社会都要因此而变,恐怕绝大多数的产业,都会涉及,这本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基建计划,而是对整体社会的重塑,对中国人生活方式的重塑,用“再造新中国”来形容也不为过,这显然可能是一个贯穿整个21世纪的伟大过程,可能是推动中国在21世纪基建和产业逐步升级的主要抓手。
领袖很喜欢说自己的一些设想、策略和理论,是疯狂的“狂想”,实际上多数时候,恐怕只是她比一般人看得更远而已。
一些改变未来世界的趋势,在不经意间萌芽和生长。仅仅是思想的产生,也足以推动一些事物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