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424章 钢铁与冶金的新战略

第424章 钢铁与冶金的新战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李思华向陈子华提醒:“如果迎来一个超高油价的时代,那么对于国内的很多产业,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中央应该提前研究,届时需要出台一些产业政策,来很好地应对新形势。”

    陈子华同意,他说道:“估计影响最大的,就是那些高能耗的传统行业了,例如钢铁和电解铝等冶金行业,因为能源成本占比比较大。正常来说,油价上涨煤价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加上电价的上涨的话,会有点吃力。”

    李思华笑了:“你说的,是钢铁不涨价的情况下,硬生生地吃下能源成本,能不吃力吗?”

    陈子华有点迟疑:“可是钢铁是工业的粮食,如果钢铁提价,工业品大都需要涨价,我们自己也将迎来一定的通货膨胀。”

    李思华意味深长地说道:“一次性通膨有时候可能也是必要的,关键是利弊的权衡。尤其是钢铁,我是有些想法的。”

    陈子华赶忙说道:“愿闻其详。”

    李思华说道:“从我们自己产业的角度,我们既然已经是世界最强,又不依靠出口市场,那么追求最低成本可能反而是有害的,这会过于压低钢铁或者其它传统大宗原材料产业的利润,削弱他们用来改善和发展更新科技的资本。所以,合适的价格才是最好的,而不是最低的价格。这个问题上,由于使用原材料的行业,本能地会出于本位主义的利益,反对原材料提价,所以作为领导人,很容易会陷入一旦提价,就使得其它产业竞争力下降的错觉之中。”

    陈子华醒悟过来,恐怕自己不自觉地确实有这样的倾向。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种种方法,削弱能源涨价对其它行业的影响,但千万不要想着完全帮助产业克服。适应高成本,本身是倒逼产业的科技和管理进步的重要基础。”

    陈子华听懂了李思华的意思,他心想要找计委对这个问题仔细研究,或许确实有原材料借势涨价一波的必要。

    李思华继续说道:“除了考虑自身的因素,还要考虑对全球的影响。用钢铁来做例子,我们现在的钢铁产量,大约是15亿吨,美国只有1亿吨,而这种情况,还是我们近年来大力地将粗钢产能,部分地转移到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缘故,否则我们的产能,恐怕已经突破20亿吨。”

    “按照目前的计划,我们还要继续转移一些钢铁粗钢产能,未来国内的产能,大致会长期维持在10亿吨左右。实际上就是除了必要的粗钢产能,我们自身的钢铁业主要保留中端和高端产能。”

    “但是整个社会主义的钢铁产能是一体化的,由于我们具有控制力,转移出去并没有削弱我们对钢铁业的整体掌控力。目前这个覆盖高中低端一切钢铁产品的体系,总的钢铁产量,大约已经超过了24亿吨,是全球产能的80%还多。这是巨大的优势,完全可以是针对美国超高油价战略的一个逆袭武器。”

    李思华的讲法引起了陈子华与赵云腾的高度兴趣,他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李思华的讲述,心想领袖大概是心里又有了什么可行的战略。

    李思华笑了笑,继续说道:“我们要注意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在当下,仅有中国,具备大幅扩充钢铁产能与向全球大量供货的能力,离了中国,全世界就玩不转。为什么呢?”

    “因为钢铁业决非国内某些人所认为的低端制造,即使貌似技术含量不高的普通钢铁产品,也并不是类似劳动密集消费品那样的低端制造,起码是中端制造;技术含量最高的特殊钢,应属高端制造;而重型冶金装备,则属顶级制造。尤其是最后一项,重型冶金设备,除了中国,德国算是有一半的能力,美国反而没有。”

    “现代生产需要的规模和效率,使得钢铁业已经消灭了小型生产的可能性,都是大型工厂。这样的工厂,就是一个小社会,对于人才和管理的要求极高,可不仅仅是高炉和钢材流水线,还包括码头船队,铁路站和机车、变电站和发电厂,焦化厂和制氧厂、污水处理厂等等,每个钢铁厂,厂内至少拥有上百座车间和厂房,厂区里各种庞大重型冶金设备和坚固钢筋混凝设施纵横交错,这样的体系,即使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将之视为落后的产业,完全是错误的。”

    “钢铁业是典型的连续生产的流程工业,需要把各种重型设备,与诸多配套设备,按流程进行复杂与高难度的土建安装,最终建成一个钢铁之城,才能投产,中国那么大,现在也只有两家集团具备相应能力。反过来看西方,现在就算德国,能够生产其中的一些顶级设备,但要他们完全建设一个千万吨级别的钢铁城,已经没有这样的能力。”

    “为什么呢?因为过去的几十年,西方的钢铁业一直在我们的逼迫之下,是不断萎缩的,五十年代之后,西方就再没有建设大型钢厂的实践,所以现在他们也根本没有相关的人才,无论是科技人才还是钢厂建设的管理人才。”

    陈子华和赵云腾脑子里似乎明白明了一些什么。

    “说白了,钢铁这种行业,需要数十年技术与人才不断档,技术经验不断积累,才能确保技术保持在世界一流水平。幸运的是,我们做到了;而不幸的是,西方这几十年,已经丢光了,甚至高校冶金专业招生规模,也急剧萎缩,他们现在还缺乏相应的人才。”

    “西方现有的钢铁产能,是在旧钢厂的基础上,不断修修补补而运行的,只有维修经验,而没有建设经验。所以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一旦需要扩产,恐怕十年时间都搞不定。”

    “按照我的观察,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美国钢铁业技术与人才断档现象就日趋严重,有经验的工程师与技术工人,大都退休或转行,剩下的是以50岁以上高龄技术人才为主,年轻人不愿进入。美国钢铁业严重缺乏工程师与熟练技术工人,缺乏重型冶金设备的制造能力,更没有类似中国拥有的那样能快速扩充钢铁产能的基建企业,所以美国钢铁业,即使有资金也难以大幅扩充产能。对于这个普通的工业品,如果需求超过了美国现有的产能,他们就只能是需要进口。欧洲的情况大致是类似的,即使是德国。最要命的是过去几十年,欧洲的大钢铁厂几乎都朝向用天然气冶炼钢铁的模式发展,一旦天然气大涨,他们其实是钢铁涨价的盟友。要他们改回煤炭冶金,那又是天文数字的投资了。”

    “顺便说一句,再有个十年时间,美国的电力行业和输电网,很有可能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所以你们有没有发现中国钢铁业一个重要的能力?那就是我们已经有能力,至少在十年左右的时间,能够主导全世界钢铁产业的发展与价格涨跌!既然钢铁是工业的粮食,那么这个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陈子华和赵云腾霍然醒悟,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激动的神色,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可以在战略上做很多的行动!

    李思华没有注意他们的神色变化,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她接着说道:“我们掌控了全球80%以上的产能,欧美的产能在现有基础上无法提高,而欧俄和乌克兰的产能是同样的情况,由于国内的混乱,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不断流失,欧俄与亚俄分裂导致的原材料混乱,他们在好几年内,能够恢复产能就不错了,根本无力扩充产能。”

    “所以未来有能力扩充产能的,其实只有中国系统的社会主义国家体系。我们可以统一行动。”

    “因此完全可以考虑,体系内和体系外的价格双轨制。体系内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国内产业的成本消化,但又不能让他们在廉价钢材上躺平。对于社会主义国家体系对外的钢材出口,协调一致,征收高关税,以此来提价。借口是充分的,我们不是已经提出了减碳吗?为了绿色环保,理由再高大上不过了。”

    “如果原油涨一倍,那么钢材涨两倍,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情况下,欧美国内的钢材企业是怎样的反应呢?必然会跟进涨价,而不是扩产。于是欧美的钢材价格会变得非常高昂,工业的粮食价格暴涨,其各种工业品的竞争力和盈利空间,必然大幅下降。”

    “为什么欧美的钢铁企业不会扩产呢?一方面就是钢材我说的,他们已经缺乏新建大钢厂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要顾虑,一旦他们完成了扩产,结果我们却把钢材的价格,打低到一个让他们巨额亏损的程度,因为我们其实已经掌握了钢铁的定价权。实际上,由于长期的经济危机,欧美对钢材的需求总量,是不断下降的。”

    “实际上,要是欧美对钢铁扩产,那倒是我们欢迎的。因为我们可以在他们已经投资建设后,在关键的时刻,打压钢铁的价格,使其钢材毫无市场竞争力,直接憋死他们的投资。”

    “我们的重点,并不是对欧美高价销售钢材来赚钱,欧美自身可以满足大部分的钢材需求,因为逐渐地去工业化嘛,又不搞基建,当然需求不断减少。但是我们可以做到,让欧美的工业粮食保持高价,于是其工业将进一步萎缩,去工业化加速。其国内金融资本相对于实业资本,进一步占据上风,使得实体经济更加无以为继。其制造业又是高能源成本,又是高原材料成本,如何与社会主义国家竞争呢?”

    陈子华舒了一口气,领袖的这个策略,似乎很有可行性!他说道:

    “领袖,回去后我就组织专家团进行这个策略的研究。”

    李思华点头说道:“嗯,现在还只是我的一个想法。需要慎重的研究,例如钢材究竟提价多少,关税收多少,这些数据都不能光靠感觉,光靠拍脑袋决策,必须是科学化的。”

    陈子华又想起刚才对领袖讲话中没有理解的一句话,问道:

    “领袖你刚才说要让欧美的金融资本相对于实业资本占上风,这对于我们有什么好处?”

    李思华意味深长地笑了起来,她说道:“欧美的资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金融资本,犹太人现在就是在这个方面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所以在美国和整个西方世界呼风唤雨。另一类是实业资本,你看德国的特色最明显,这种国家就高度重视制造业,除了美国,西方现在有些领域,尤其是传统工业领域,仍然可以和我们竞争的,也就是德国了。”

    “金融资本其实寄生在实业之上的杠杆资本,美国英国都是这个方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实业资本赚钱比较难,尤其是我们工业化以后,中低端的实业越来越难赚钱,所以金融资本发展比较快。他们的目标,是用金融资本来控制实业,剥削实业来赚钱嘛。德国是战败国,没有发展金融资本的先天条件,才不得已完全重视实业资本这一端。”

    “我国重视的,主要是实业资本。对于金融资本一直是压制的,并不是压制金融资本的规模,而是压制金融资本的利润率,就是那句话,社会主义的金融必须是为实业服务的,而不是为了赚钱的。”

    “按照资本主义和资本家的本性,只要金融资本的利润率,一直高于实业资本的利润率,那么金融资本的占比就会越来越大,对实业资本的剥削也会越来越厉害,最终其实业资本将完全萎缩。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就如同一个怪物,他不断地吞噬自己的尾巴,最终贪婪到一口把自己吃掉。”

    她问陈子华:“听到这里,懂了没有?回答了你的问题吗?”

    陈子华已经完全听懂了,他说道:“这样的话,最终社会主义国家,就可能完全占据物质生产的能力。在我们这些国家,实业资本的头上,可没有金融资本来剥削和压榨,所以相对于西方的实业资本,竞争力就强。而西方的金融资本,又剥削不到我们,只能是内卷。加大对自身实业资本的剥削。此消彼长,强弱之势,就会越差越大。”

    “我们相信的,GC主义是依靠提高物质生产的能力,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不是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为了赚钱而赚钱。如果社会主义国家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物质生产能力,资本主义国家就会不战自败。他们的钱再多,换不到社会主义国家的物资,又有什么用呢?只能是不断地恶性通膨,因为我们又不要他们的绿纸,唯一值钱的,就只有自然资源了。”

    李思华失笑:“这只是理论上的推演。西方和美国也不会那么傻,他们总会试图保证一定的高端制造能力,即使这种能力在不断地萎缩。他们自己吃自己,也能吃很长的时间嘛。”

    “但无论如何,保持西方金融资本利润率,持续高于实体资本利润率,对最终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非常重要的。我相信金钱的辩论,最终是敌不过物质的辩论的。”

    “钢铁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欧美的金融资本追逐高利润,所以他们连既有的产能,也不愿意投资更新,只能是依靠经营的实业资本,小幅度地自己改进。这相对于社会主义体制,当然是千差万别。其实没有这个策略,只要是自然地发展下去,他们也只能依靠关税保护之类的动作,来保护其落后的产能。否则能怎么办呢?放到国际上,完全没有了竞争力嘛,从科技到效率,都会越来越落后。”

    “陈子华,研究我们针对西方的产业政策,一定要注意这个资本主义的大弊端。金融资本占优,就意味着西方总是倾向于投资短期能够获利的产业,拒绝投资利润率不高、但对国家发展很重要的产业,拒绝投资需要很长的科技发展周期的新产业。而他们的劣势,正是社会主义相对于他们的竞争优势。”

    “例如西方的风投,最看重的是盈利模式。盈利模式当然重要,企业不盈利无法生存嘛。但企业的创新方向可能更重要,我们就可以通过补贴,来促进企业渡过可能漫长的发展期,不止于中途夭折。这个能力很重要。”

    “未来还会出现与钢铁产业一样的契机,就是我刚才说的电力。我们正在追求电力成本的绝对领先,而西方的电力系统,谁都不愿意大投资来更新和发展,其实已经变成了一种地租,那些西方电力企业,根本不是行业和科技的发展者,而是与我们旧时代的地主老财,一样的角色,他们的欲望,全部放在了如何收租上面。”

    “你看,石油是工业的血液,钢铁是工业的粮食,电力是工业的命脉。尤其在未来的全电化时代,货币可能绑定的最重要资源,就是电力。如果我们未来在这几个方面做好了,大约就在经济产业的基础上,具备了对西方绝对的优势,而且是他们的体制,所无法解决和追赶的优势。”

    陈子华点头同意:“所以产业上的功夫,就是两头挤压,一头是电力、钢铁等构成的工业基础;另一头则是高新科技产业。两头向中间挤压,就能让西方的制造业相关产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在同时,影响他们的金融资本,加速其对实业资本的剥削和压榨,那么这种生存空间减少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我们针对西方的产业战略设计,大致就可以总结为“两头挤压,利好金融”这八个字。”

    李思华微笑着同意陈子华的总结。从领袖的住所出来,陈子华感到仍然有点心潮澎湃。领袖虽然已经是90高龄,但思维仍然敏捷深邃,高明精妙的大战略,仍然是一个接一个。自己这些中央领导人,需要学习领袖的这种不懈革命、不懈努力的精神。

    他并不知道,李思华最近已经在感慨,自己已经真的老了,思维已经完全不能与十几年前比了。这就是自然规律。她已经开始在撰写“遗国策”,希望为未来的中国领导人,留下她最后的思考精华,提供他们战略上的最后参考。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