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殷华移民潮与新局
西元2000年10月,南美洲,秘鲁联邦。
菲利普用口音仍然有点古怪的汉语,手按在秘鲁联邦的宪法上,诵读完了宣誓忠诚的誓言。
一名女性移民官,递给他新做好的他的身份证“费历普”,这就是他的中文名字了,她微笑着对他说道:“费先生,恭喜你,现在你已经成为秘鲁联邦国民的一分子了,享有国民的一切正常待遇。”
菲利普谢谢了她。收拾好证件和文件,他走出了移民署,内心既有激动也有感伤,现在自己就是这个被称为“小中华”又被称为“殷华”的秘鲁联邦的国民了,在意大利的一切,都是人生已经消逝的过去了。
意大利的机械工程专业教育,是西方非常有名气的,而菲利普更是毕业于博洛尼亚大学,这是意大利最好的大学,号称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所谓的“世界大学之母”,曾经与牛津大学(英)、巴黎大学(法)、萨拉曼卡大学(西),并称为欧洲四大名校。
所以欧洲的经济虽然困难,但毕业前菲利普对自己还是很有信心的,他相信意大利强大的机械产业,肯定能为自己提供良好的职业,不说前途似锦,至少衣食不愁。
但毕业前后的遭遇,完全是给了他一闷棍。欧洲的经济形势太糟了,意大利的情况,比起最强的法国和德国来,更糟一些。那些他投档的大企业,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使得他不得不把就业的目标转向中小企业,但也没有什么机会,只能是断断续续地打零工,关键是这样的日子似乎没有个头,如果这样下去两三年,恐怕他所学的专业都荒废了,这让他非常恐慌。
在新时空,如同整个欧洲一样,意大利的情况,比起原时空要差得多,原时空到2000年的时候,意大利的GDP已经有1.44万亿美元,而在新时空,现在仅有7000亿美元左右,缩减了一半不止。人口5000多万,人均GDP勉强超过了1.3万美元/人,不过人均GDP能够突破1万美元,还算是高收入的发达国家。
意大利的机械、航空、汽车这三大工业,以及农业和皮革,仍然是欧洲顶级的。但问题是,在新时空意大利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一样,遭遇了同样的问题,即市场空间太小。它所谓的强势产业,没有一样能强势得比中国更强的,根本卖不到社会主义国家体系。而它特色的所谓皮革制品、奢侈品等“品牌产品”,也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气相不合”,难以进入“大市场”。
所以意大利的产品,也就只能在西方市场这个占全球比例日益缩小的小圈子里销售,能过做到现在的程度,已经算不错了。
但随着美国发动海湾战争和金融收割欧洲的战争,意大利就倒了血霉了。它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几乎所有的能源和大宗物资,都仰赖进口。风暴一来,意大利的货币里拉,首先跌成了狗,接下来不但是石油和天然气暴涨,其它的原材料几乎都暴涨,这样上下挤压,意大利的经济危机,立即爆发。
菲利普毕业的时候,正是意大利中小企业大量破产,而大型企业开始往美国迁移的时候,他要能找到好工作才是见鬼了呢,有几个意大利企业在这个时候,还愿意招聘新人的?多少资深有能力的骨干工程师都失业了,何况他这个还需要实践锻炼的新人呢。
在国内找不到出路,菲利普被逼无奈,就想到了移民。最早的移民目标,自然是美国,但菲利普仔细研究之后,认为移民美国,对他来说也很艰难。
原因并不复杂——美国的实体经济,同样很糟糕。美国人收割欧洲,并没有能带来实体经济的好转。油价涨得那么高,大宗物资那么贵,成本就非常高,与中国体系的工业品根本没得比。中国体系通过社会主义体制的内部调控,能够控制成本,但在资本主义世界,则是根本不可能的,西方制度下,原材料跌的时候就会跌过分,涨的时候也会涨过分。
既然美国和欧洲的实体经济都是一团糟,美国人的工业品卖给谁呢?包括欧洲工业转移,其实还是内卷争夺西方有限的市场。但西方也不可能全方位地完全对其它国家市场禁入啊,所以中国工业产品还是不断地渗入,只不过不是中国直接出口,表面上都是爪哇民国、菲律宾等地出口西方的,实际上谁都知道,那就是中国产品,就连美国也难以完全禁止,从中国进口是大生意,背后的利益集团很强的。
菲利普很讨厌美国,因为他认为美国人把西方的工业都摧毁了。他是名牌大学生,不是那些媒体一忽悠就轻信的傻子。美国人这几年干的事情,他以为自己还是能认知清楚的,这些王八蛋,不就是想用欧洲的血肉,去填补美国的漏洞吗?可是美国这么干,可以说不但毁了欧洲的工业,同样也毁了美国的工业,因为整个西方的工业,现在比起中国更加落后了,就连那些传统的工业,西方相对中国成本的差距,也更大了。
美国现在比欧洲强的,就是高油价撑起来的石油和石化产业,以及那些纯剥削的金融吸血鬼。菲利普判断移民美国后自己的就业,一点都不乐观。如果他是学石油或者石化的,也许还能指望一下,可是他是学机械工程的,这种情况下跑到美国去,相比呆在欧洲又能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大概就是在欧洲,他还饿不死,因为还有家人支持,到了美国,恐怕他才要饿死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菲利普不得不考虑起此前从未考虑过的移民中国的可能性。他能有这样的思想,得益于这些年移民中国在西方,已经不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事实上,西方移民的数量也超过了45万人,数量并不少。
但是他打听下来,来中国也不是敞开大门的,每年有一定的限额,因为随着西方经济危机,移民中国变得很热门,所有要“排队”,他的条件虽然符合,但这样排队,恐怕两三年,也未必能得到批准。
移民中国很热门,在菲利普看来是很自然的,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富强的国家,人均GDP也是全球第一(原来欧洲那几个高收入小国,在八十年代后都不行了),收入最高,而且社会主义性质,导致工作又稳定可靠,当然人们都愿意去。
但是菲利普没办法等两三年啊,这么久,他可没法熬下去,最终他的注意力转向了中国体系的“南美社会主义联盟”(简称南社),这个由秘鲁联邦、巴拉圭和厄瓜多尔组成的三国联盟,现在是全球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国家,尤其是秘鲁联邦,其人均收入已经接近美国,比意大利的人均还高。
移民南美对菲利普来说,语言上是有优势的,除了主要使用的中文,那里很多人用拉丁语或其变种西班牙语,这些他都会,他觉得当年这些地方都是西班牙殖民地,恐怕在生活上也易于接受,应该与意大利有相似之处——不过这一点,在他抵达南美后,就发现是扯淡,哪里还有什么西班牙的影子?都是中国的影子才对,这就是一个小中国,文化已经彻底被中国人改造了。
让他意外的是秘鲁联邦的发达程度。如果不是为了移民自己做的研究,他真的一点都不知道,秘鲁联邦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读书的时候他没有关心过,而且意大利媒体也很少报道,报道也不过是抹黑罢了,对于这里蓬勃的经济发展,是一点都没有提及的,此前他根本不知道,这里已经是一个远超意大利的经济强国了。
幸好意大利有了互联网,而且他懂得中文,可以直接阅读中国的网络信息。西方媒体不报道,但中国的媒体上对“南社”的经济和发展情况,可是有着大量的报道和分析的。
他赫然才发现,原来秘鲁联邦,已经是全球GDP排名第三的大国,总量超过了德国和英法。在中国年复一年的疯狂投资之下,这里的GDP年成长率,从来就没有低于20%,几乎是三四年就翻一番。大量的中国双重国籍人员移民南美,带来了各种企业投资和经济发展,也撑起了南社的各种产业。
现在整个南社的人口,大约是2.9亿人,其中中国双重国籍,超过了2亿人。三国经济一体化之下,755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得到了整体性配套的开发,完全是仿照中国本土的样式,据说中国每年对南社的投资,都超过1万亿人民币。这当然是全球其它国家都不能想象的庞大投资,南社的经济因此就像吹气球一样的迅速膨胀——而且不是那种低质量的生长,是绝对高质量的,这个气球可不像美欧那样的脆弱。
中国不但是帮助南社建设庞大的基础设施,而且帮助构建了完善的大工业体系,整个完善和先进的程度,完全比肩中国本土,这也是南社又被叫做“殷华”的缘故,并不仅仅因为中国移民占了人口的多数,而且是因为其一切的建设水准,都是按照中国本土而来的,所以那就是另一个小中华了。
当然,也有印第安人的影响因素,“殷”与“印”在中文里是同音嘛,中国本来就有殷商帝国失败的时候,其中的部分商人东渡美洲的传说。虽然这个传说多半不可靠,但印第安人,是远古时代亚洲大陆与美洲大陆之间还有大陆桥的时候,从亚洲北部移民美洲的可能性,则是相对比较靠谱的猜想。
南社三国,都号称印第安人的家园,欢迎整个美洲的印第安人移民,只要他们到了南社三国,就可以获得国籍,成为公民,所以整个南美的印第安人,越来越多地都跑到南社三国来了,尤其是近年来这里的经济水准,远远超越了其它的南美国家之后,大部分的南美印第安人都跑到了这里,甚至还有从中美洲跑过来的。
所以在“华”字前面,加了个“殷”,也算是一种政治正确的叫法。菲利普现在来到南社后,发现这里的人,现在都喜欢称呼自己是“殷华人”,而不是秘鲁人、玻利维亚人、巴拉圭人、厄瓜多尔人,整个南社三国的中国化,正在迅速地完全改变了这里过去的国家和文化性质。
菲利普甚至觉得,就像当年的“美利坚合众国”一样,恐怕南美三国,早晚变成一个“殷华联邦”。在他看来,这倒有趣,北美和南美,由此可能各有一个大国,美国去掉遥远的阿拉斯加的话,面积也只不过比殷华略大,美国是大约800万平方公里的本土(阿拉斯加有152万平方公里),殷华三国则是755万平方公里;美国现在是2.8亿人,殷华是2.9亿人。两边从面积到人口,其实规模都差不多。
当时菲利普通过阅读中文讯息,发现移民南社国家要更容易,原因很简单,所谓的殷华三国,正在高速发展,现在可以说是全球唯一的高速发展地域,包括中国本土以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都比不上。经济高速发展,对劳动力和科技人员的需求量就大,对于移民政策,也就相对宽松。
搞清楚以上的情况后,菲利普试探地向秘鲁联邦驻意大利使馆,递交了移民申请,结果一次性就通过了。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虽然与西方政治上不对盘,但意大利这些国家,还是与南社三国建交了,毕竟有经济利益,而且还有中国的政治压力。
几个月折腾下来,菲利普终于完成了他的移民手续,成为了秘鲁联邦的一员。按照移民官的介绍,他这样来自欧洲的青年移民,其实在南社三国已经不是个案,都差不过要接近10万人了。显然,有不少西方的青年,像他一样注意到了这里的机会。
菲利普曾经自嘲地想过,现在的西方青年,还有多少人相信什么“民主和自由”呢?相对中国的社会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失败得一塌糊涂。曾经苏联崩溃的时候,很多人也曾欢呼过“民主的胜利”,结果没有几年,就证明是一场幻梦,西方的情况更糟了,而抛弃了社会主义的东欧和欧俄,除了欧俄现在由于油气高价出口缓了口气以外,东欧那里更是一塌糊涂,欧盟自己都要活不下去了,谁还管东欧国家呀?据说那里的青年,跑到亚俄的都有几百万人了。
这就是新的大时代,一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衰落而变成“边陲”的时代,所以菲利普这样的青年,只能是投奔“主流社会”和“主要市场”,根本不会去考虑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信仰问题。
由于是中国模式社会主义体制,所以菲利普可以得到国家介绍工作的福利,他对于秘鲁联邦又不熟悉,当然利用了这个福利,否则靠他自己,要一下子找到良好的工作,心里根本没底,而且他自己的积蓄都要垫底了,急需薪资收入,来缓一口气。
国家所属的一个劳动服务公司,给他介绍了在秘鲁联邦东部一个城市的大型食品机械厂,他在那里可以逐步成为机械工程师,发挥他的专业特长,这让他很喜欢。这个厂不断研发生产各种小型工厂和家庭使用的电子化“时尚”机器,他觉得特别适合自己。
他目标的工作城市,名为包州市,原来的西班牙语名叫“包雷斯”,现在这里的地名都已经中国化了。这是一个中国规范的“标准市”,目前的人口有200多万,属于发展得不错的城市。
菲利普是在利马入境的,那里离开包州市是很远的,不过为了了解秘鲁联邦的面貌,他没有选择坐飞机去,而是坐火车,这样他可以欣赏一路的风景。
他买了车票才知道,原来从利马到包州,居然已经有了高铁,新时空意大利还根本没有这玩意呢,他感觉非常新鲜,上车后发现,这是400KM/小时时速的最快高铁,以前他只在媒体上读到过,现在终于亲身体验了一把。单单从这个,他也知道,这里的基础设施,恐怕不是意大利或者欧洲能比的了。
利马的繁华,还有点以前西班牙风格的影子,他忙着办手续,也没有能太多地参观那座城市——说实话,他也没钱参观了。坐上了高铁,他的心才完全平静了下来,可以观察这个他的新国家了。
高铁一路上经过了好几个城市,他也只能从火车上走马观花地看到这几个城市的轮廓,总体是看不清楚的,不过他辨认出了著名的中国城市特色——强制性的大比例绿植化,每个城市的城区,都分得很开,中间是大片的绿植。他知道中国与美国的对立,恐怕在南美这里更为激烈,这样的军事化准备,恐怕是执行得非常坚决的。
移民前他最担心的问题,其实就是这种政治对峙下的安全问题。在西方媒体上,他经常读到“南社独裁国家”,与被美国支持的其它南美国家之间的冲突报道,基本上都是突出这些中国系国家的“强横霸道”,据说他们经常袭杀与他们敌对国家的情报人员、财阀老板,甚至是被他们认为是“造谣抹黑”的媒体金主和记者。有一次秘鲁联邦的法院,对一些巴西的老板和媒体人员,缺席审判死刑,然后追杀的报道,在整个欧洲都是很轰动的。
菲利普是通过研究网上中国方面的信息后,放下心来的。他的认知很朴素——南社三国肯定占了上风嘛,要不然他们的经济能发展得这么快?而且很明显的是,那些与美国亲善的南美国家,其国力现在远远落后于南社三国,国力不行,拿什么与人家拼呢?肯定吃亏嘛。至于美国人,中国人恐怕盯着他们呢,他们还不是只敢偷偷摸摸?
时代已经不一样了,虽然作为白人有点酸楚,但菲利普还是认为,个人必须适应时代,政治的东西离开他太远,西方的衰落也与他无关,活好自己,才是他个人的目标。
包州城到了,菲利普乘上了大巴,要靠这种交通工具,搭载他到工厂报道,他想着报到后要预支半个月的薪水,好安顿下来。上车后,他才发现原来这辆大巴,也是他以前在媒体上读到过介绍的纯电大巴,非常安静和清洁,而且现在欧洲还完全没有。
他不由得失笑了一声,这里已经走进了“未来”,而欧洲已经完全落后了,他对自己的选择安下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