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熙被迫开始了她进入实验室以来最忙的一段日子。
光电实验室那边, 目前正在做的项目是关于激光干涉仪的。
目前科学界使用的依然是单频激光干涉仪,这是一种直流测量系统,抗干扰能力弱, 环境适应力差, 精度也不够。
井熙就提出是不是可以把原来获取的光强变化信号改为光频变化信号, 这样, 即使光强衰减90%,依然可以得到合适的电信号, 从而可以极大的提高测量精度,扩大激光干涉仪的应用范围。①
然后,她就放手让项目组的两人开始实验了。
王师兄一如既往的可靠,那个大三生也同样进步飞快, 两人已经测试了多种采集信号的方法,同时在井熙的引导下,也开始寻找更稳定的双频激光输出设计方案。
光电实验室那边进展一切顺利, 井熙这边对氮化镓的研究, 却遇到了一系列困难。
氮化镓是一种高熔点化合物,不溶于水, 酸和碱, 只在HCL或H2气下,在高温下呈现不稳定特性,因此,氮化镓人工晶体更适合通过气相沉积法制备。②
比起常见的熔体法和溶液法, 气相法的难度更高,更重要的是,对设备的要求也高得多。
虽然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和经济准备,但是白花花的银子流出去, 井熙还是忍不住肉疼。
氮化镓晶体的制备,首先需要一块蓝宝石底衬放入反应室,然后利用热气流将稼和氮原子沉积在衬底上,而且必须保证每一个单晶层中的元素量都必须精确控制,从而形成一个特定的晶体结构。③
这一步已经足够难了,更可怕的是,氮和镓这两种物质反应时间长,速度慢,更重要的是,反应产生的副产物,特别多!
又一块蓝宝石衬底报废,再加上稼本身也是一种昂贵的稀有元素,单次实验的成本,高得让井熙的心又颤了颤。
她烦躁的叹了一口气,说要出去透透气,就把下一次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交给三个助手,自己先出去了。
“你说主任究竟是想做什么?这一次次的,经费流水一样花出去,看得人心惊胆战的。”安和是另一个助理,他原来是电气化研究所的研究员,对目前的实验了解最少。
“应该是想做氮化镓晶体,”另一个女助理员马晓丽原来就是做半导体材料的,所以还稍微能看懂一点,“但是晶体结构要求纯净,这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的副产物太多了,不好做。”
安和有些不安:“那要是做不出来,咱们这个实验室是不是就要黄了?我之前看了经费表,这种实验一次就要花几千上万呢,这都失败多少次了,外企就能让她这么用钱?”
马晓丽抿了抿唇,也说不出什么来。
只有李文远,只一心闷头做事,一声不吭。
安和喊了他一声,说是想听听老大哥的意见。
李文远停顿了一下:“我不懂这些,主任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就是。”
反正想得再多也没什么用。
安和啧了一声,也不再说话,开始再一次的紧张准备。
实验室外,现在还是一片空地,远处是几间小平房,看上去很不起眼。
井熙的眼睛看着远方,脑子里却依然想着实验设计。
温度和压强的调节,怎么在蓝宝石衬底上生长出恰当的缓冲层,以及完美的单晶。
“温度还要再调低一点,”井熙想,“蓝宝石的导热性较差,容易造成热应力失配。”
事实上,井熙知道还有其他几种衬底可供选择,比如氮化镓晶体衬底,还有碳化硅和硅衬底,但是这些的制作工艺太麻烦,尤其是氮化镓晶体衬底,至少也要等她完成第一次制备,才有资格考虑这种材料。
更重要的是缓冲层。
井熙遥望着远处,天与地的交界处,是一线不大起眼的矮树丛,灰绿的颜色带着一种蓬勃的生机,更重要的是,恰到好处的柔化了天空与大地之间的边际感。
对了,铟!井熙脑子里忽然灵光一闪。
这同样是一种稀有金属元素,原子序数49,银白色,质软,和镓同属Ⅲ-A族元素。
它的延展性极强,性软,可塑形强,而铟镓氮层比起氮化镓层来说,稳定性更强。
“试试吧。”井熙抹了一把脸,重新回到实验室,决定重新调整实验计划。
第一次,失败。
井熙把反应室的温度下调到560℃。
第二次,铟,稼和氮原子一一沉积在衬底上,就像是一个精美的积木模型,在缓缓搭建中,一起看起来很顺利。
只可惜,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图像,依然还是失败。
井熙再一次把温度又往下降低了10℃。
第三次实验开始。
三种原子逐渐沉积在衬底上,形成了一层缓冲层,然后温度继续升高,因为氮化镓晶体层需要的是更高的反应温度。
这一步依然很不好做,氮化镓层的生长温度高,可是高温导致的原子分离却容易形成不均匀的铟合金,从而导致无法产生激光所需的单色相干光,因此这一步需要特别小心,然而,随着铟浓度的升高,这种晶体生长过程只会越来越困难。③
第三次实验,依然失败。
科学研究就像是在漫长的黑暗中匍匐乱走,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然后一点点的,接近那个正确的答案。
晶体的生长缓慢而坚定,人类则像魔法师一样,在看不见的原子层面,努力寻找某个世界的开关。
开关关闭的时候,一切晦暗,而当经过无数努力,终于触碰到关键一刻的时候,刹那间,满室生辉。
第二十七次实验完成,井熙在实验记录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氮化镓晶体,终于做出来了。
她深深的松了一口气,精疲力竭的坐在椅子上,忍不住笑起来。
安和半懂不懂的站在边上,低声问另一个助理:“这是终于成功了?”
马晓丽用力点头,非常高兴的说:“嗯,成功了。”
“这个东西……很了不起?”他问。
老实说,安和现在在实验室里呆得有点焦虑。
他本身擅长的领域是机械和电气化,对于半导体这一块了解得不多,更何况还是更高精尖的纳米级半导体新材料了。
他都想不通,自己当初是为什么会被招进来的。
马晓丽不知道安和心里的纠结,现在只有纯粹的高兴:“非常厉害,我虽然没怎么追踪过这一块的论文,但是也知道这种氮化镓晶体制备是如今的研究热点。”
“但是国外的实验室肯定已经做出来了吧?”安和问。
如今的国人还存着天然的不自信,尤其在自然科学领域,总觉得什么都是国外更厉害。
马晓丽本身的水平也有限,闻言迟疑的摇摇头:“我也不清楚,但是国内,咱们肯定是头一个!”
“那也很不错了!”安和一方面依然觉得心虚,一方面又终于不用再担心实验室解散自己失业的事情,心情很复杂的点头。
转脸,他又请马晓丽帮他做了一个参考书单,决心好好恶补一下这一块的知识。
李文远不好意思的也要了一份。
就算水平有限,他们也必须拿出两百分的力气,努力追赶。
谁都不愿意做那个被抛在后面的。
今天因为实验顺利,他难得按时下班,一回到家,就看见儿子女儿开心的笑脸。
李文远的儿子和他很像,老实乖巧,女儿则有点像他妻子,带着几分泼辣劲。
这时候小姑娘正眉飞色舞说起班上的事情。
“王文娟她们家刚搬了新家,说是两室一厅的大房子,在班上到处炫耀,请了一圈人就是没叫我,有什么大不了的,到时候我们搬新家,我也绝对不会请她来。”
她如今念初二,正是懵懵懂懂又有些尴尬的年纪,王文娟以前是她最好的朋友,后来两个小姑娘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闹翻了,从此以后,就跟两只斗鸡似的,什么都要争一争。
李文远的妻子还生怕事情闹不大一样,在旁边用力给女儿加油鼓劲,只把李文远逗得苦笑:“你们以前不是好朋友嘛,朋友间闹点小矛盾说开了就好,没必要斤斤计较。”
“明明是她斤斤计较,”小姑娘一哼,觉得她爸说话可真够没意思的,“再说了,是她先笑话我家还住在筒子楼里的,有什么了不起的,到时候咱们搬去更大的家,羡慕不死她。”
“就是,”李文远的妻子也用力点头,“羡慕不死她!”
李文远还能说什么呢,也只能无奈的微笑了。
吃饭的时候,李文远的妻子又问起丈夫在实验室究竟做什么。
李文远摇摇头:“这个签过保密协议的,不能随便往外说。”
“保密协议!”小姑娘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听起来可真神气!爸,你是不是在保密单位上班?”
李文远笑:“不是,就是一个外企的实验室。”
她女儿兴趣不减:“那里头外国人多不多?我听说他们的头发颜色可多了,还能变来变去的,是不是真的?”
这个年代即便是京城里,大街上也很少能见到外国人。
李文远却摇头:“实验的负责人是咱们国家的人,而且还是个年纪不大的女生,现在还在清北读书呢。”
“这么厉害的!”李文远的女儿睁大了眼睛。
“可不是,所以你也要好好读书,以后说不定也能这么厉害呢。”他鼓励道。
小姑娘特别用力的点头。
————
井熙花了两天时间,终于把第一阶段的论文写完了。
高质量氮化镓晶体的制作完成,是她攀登科研桂冠的第一步,目前看起来,这一步走得还算顺利。
而这一篇重量级的论文,也将是确认她第一发现者身份的重要证明——可以青史留名那种。
但是与此同时,这篇论文一旦发出去,她和其他大型实验室之间的进度差距又将被重新抹平,而且,对方有更多的研究员,更先进的设备,当然,还有更多的经费。
但是井熙会对此感到害怕吗?
当然不可能。
关于氮化镓晶体制备的论文,井熙也一度犹豫要投到哪个期刊。
之前已经刊登过她文章的半导体类顶级期刊EI当然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井熙犹豫了片刻,还是选择了Science。
大概在这两个科研领域的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是任何一个科研从业者的执念了。
井熙这篇论文并不长,一共只有三页,主要是对氮化镓晶体制备技术的阐述,数据和图表也同样都非常精简。
Science的编辑收到这篇来自遥远东方论文的时候,却下意识的一愣。
氮化镓是如今非常热门的前沿材料之一,也是挑战蓝色发光二极管这个世界级难题最有希望的材料。
红色、绿色发光二极管已经发明出来快三十年了,但想要把发光二极管用于照明,还需要蓝色发光二极管,只有凑足红绿蓝三原色,人类才能通过二极管获得稳定的白色光源。④
一旦解决了蓝色发光二极管的问题,“人类历史上第四代照明”最大的技术障碍就将被扫除,LED灯这种全新的照明方式,也将点亮白炽灯之后的时代。④
审核这样的论文,编辑的神情都不由自主更加慎重起来。
这是一篇看起来规范而精确的论文,言简意赅没有一句啰嗦,但是充足的数据和图片支撑,让它看起来似乎完美无缺。
编辑忍不住摇头:“难道这个世纪大难题,真被一个东方人给解决了?”
他努力约束住自己奔腾的思绪,把这篇论文先是交给大编辑过目,大编辑也点了头,才寄给了三位专业审核者。
Science的专业审核者都是业内绝对的大牛,他相信,这些人很快就能给他答案了。
阿道夫.霍姆是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的博士生,平时除了实验室的工作,就是帮助导师处理各种工作上的信件。
今天一大早,他又看见了一篇Science寄过来的稿件。
即便是导师这样获得过不少荣耀的研究者,依然以成为Science的审稿者为荣,向来也很谨慎的对待这份工作,不过,作为导师的学生,阿道夫.霍姆依然是这些论文的第一轮审核者,有时候导师甚至还会要他写心得报告。
敢往Science投的论文水平可不会低,哪怕只是简单的心得报告,也很不容易。
阿道夫.霍姆深吸一口气,拿出了这篇论文,可是看到氮化镓晶体制备这个标题的时候,他还是忍不住倒抽了一口凉气,然后飞快的往导师的办公室跑去。
安东.哈姆斯沃思是一个大胡子男人,外表粗犷强壮,很难叫人相信他其实在精细半导体领域做出了非凡的成就。
看到自己的学生屁股着火一样冲过来,安东.哈姆斯沃思皱了一下眉头:“冷静点我的孩子,发生什么了?”
可是当看到这篇论文的时候,他身上的镇定也全没了,挥舞着手里短短的论文,就开始赶着实验室里的科研狗,要他们尽快复现这次实验。
这篇论文足够短,也足够简单,完全足够让任何一个优秀的实验室在几天之内就得出结论。
三天以后,大胡子神情严肃的看着STM图像,他底下的研究者大气都不敢吭。
“很显然,这个竞争对手已经完成了我们都没能完成的工作,”他摸着胡子抱怨道,转而又吆喝起来,“不过不用担心,实验室所有年轻人都给我马上动起来!我要你们尽快消化完这个实验,然后一口气攻破蓝色发光二极管这个大难题,我相信,我们必将获得最终的胜利!”
类似的话,在不少知名的半导体实验室都响了起来。
谁不想解决这个世纪难题,成为新一代照明的开创者?
不说滚滚而来的名气,就是肉眼可见的巨大利益,也同样催动着这些庞大的试验机器开足马力,加速工作起来。
所有人都争先恐后想要摘到这颗明珠,但是目前看起来,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东方人暂时拔得了头筹。
“jingxi?”有好事者特意去查了这个人之前的论文,发现这个jingxi不但论文篇幅少,而且研究课题还特别零散,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灵气十足,但是不那么专一的研究者。
“大约只是运气好吧。”不少人如是想。
好运气的井熙这时候正在写另一篇论文。
论文内容是关于双频激光干涉仪的。
她觉得自己运气确实不错,氮化镓那边刚有了成果,这边双频激光干涉仪的好几个技术难题也有如神助一般,被迅速解决了。
她之前的判断果然没错,王师兄在工业设计上,实在是很有几把刷子的。
这篇论文她当然不会随随便便就发出去,井熙做的第一件事,依然是找律所申请专利。
如今的成果虽然还没有到批量生产的程度,双频激光干涉仪的市场跟LED比起来也差得远,但是这种已经近乎于成熟的工业仪器,大概还是能很愉快的收割一波其他实验室的经费。
对于在光电实验室这边资金已经用得捉襟见肘的井熙,这绝对是一笔不小的助益。
而且,她还做了一件有点恶趣味的事情:她把这篇论文,寄给了Nature。
Nature是嘤国期刊,历史悠久,对科学发现的重要性和系统性要求都很高,Science则是米国期刊,更看重创新和新颖性,但是无论哪一篇期刊,都不会拒绝一种热门新材料的全新制备方法,当然,也同样不会拒绝一种能将激光测量精度精确到纳米级别,能够广泛引用于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全新仪器的相关论文。
事实上,第一个受到惊吓的,还是和井熙合作的那家律所。
即便是做为专利界最会打官司的大律师,布莱斯先生也没有遇见过这种人,不但成果出得飞快,更重要的是,她的每一项专利,似乎都非常能赚钱。
这可不是几个小打小闹的实用外观专利或者是小创新,以布莱斯先生的判断,这些专利单拿出任何一项,都足够不少实验室吃几十年的了。
而这一切,据说都出自一位大学毕业证书都还没有拿到的年轻女士。
“也许东方就是一个喜欢出天才的土地吧。”他也只能这么感慨。
那篇氮化镓的论文,井熙是绝对的第一作者和完全的专利所有人,但是双频激光干涉仪的研究中,王聪和方凯楠的贡献都不低,井熙向来不会苛待自己人,因此把二作直接分了出去,双频激光干涉仪的专利分红也比照之前那种新材料的惯例,学校和DAWN各拿45%,井熙个人5%,王聪拿到3%,张凯南2%。
叫井熙按到安慰的是,这两个人之前的话并不是空话,虽然他们都对许诺的超过十万美金的大数字十分激动,但是更让他们高兴的,还是追加的经费。
这就是公立实验室的好处了,背靠着泱泱大国,只要能出成果,就根本不用担心经费问题。
这种时候,只需要愉快的享受实验过程就好了。
听说井熙把论文寄到了Nature,钱教授呆愣半晌,带着一种早料到今日的淡定,以及虽然料到但是也没想到这么快的慌张,深吸了好几口气,结果开口的第一句话,却是跟井熙预定一台双频激光干涉仪。
作为光电实验室的大老板,刚简单浏览一遍论文,他就敏锐意识到这种新的激光干涉仪性能上突破性的提升,原本单频激光干涉仪的种种限制似乎都迎刃而解,更重要的是,测量精度数量级的提升,对不少精度要求极高的研究领域,都有极大的助益。
事实上,就连大胡子安东.哈姆斯沃思自己也没想到,他竟然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再一次看到那个东方人的新论文。
这一回,是Nature寄过来的审稿函,论文的内容是关于双频激光干涉仪——一种全新的激光干涉仪。
天才般的构想,绝妙的解决方案——这是安东.哈姆斯沃思对这篇论文的反馈意见。
唯一让他有点想不通的是,这篇论文的作者名字和之前那篇关于氮化镓结晶的论文作者名字相同,但是通讯单位却又不一样。
前者来自于他还算熟悉的华国清北大学光电实验室,后者则出自一个之前从来没有发表过论文的新实验室。
“莫非华国同名同姓的人很多?”这是他的第一反应。
毕竟,两个同名同姓的人同时做出了非凡的成就,总比同一个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两项非凡成就,要稍微容易理解一点。
他的实验室里正好也有一个来自清北的留学生,自告奋勇答应帮导师向国内打听情况。
两天后,他带来一个非同寻常的消息:“两个jingxi,就是同一个人。”
安东.哈姆斯沃思沉默片刻,然后非常沉痛的对实验室里的人说:“我们大概,遇到了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年轻人,我现在需要你们二十四小时都泡在实验室!这样说不定才能稍微跟那个天才拉开一些距离。”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大胡子私下里对自己的学生说,“这个天才不是那么专一,这或许是我们赶超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