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大秦攻略 > 第121章 八千卷书

第121章 八千卷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登泰山之后的半月内,秦军拆了一座又一座的神祠,即便是成百上千人的齐鲁学子请求丞相,之后……请求无果,那些话语就开始带着威胁与怒骂。
    李斯依旧不为所动,这可能是他与始皇帝早就想做的事情。
    譬如,让齐地的耕种劳作以秦法为主,严谨的秦法会教导人们如何耕种,而不是让神祠所谓的话语人来主持耕种,或者还有各个方面的生活作息方式。
    法家是冷酷的,这是扶苏从李斯身上学到的另外一个的道理。
    当泰山再一次飘下了秋雨,有年迈的齐鲁老人来保护他们的神祠,但秦军无情地推开了他们,将这些人推倒在泥地中,其中包括缉拿,驱赶,与追打。
    扶苏知道,在书同文,车同轨的一统理想下,那些陈旧的利益团体就是要除去的。
    扶苏拿起一卷书有关齐地神祠的书,将其丢入火中,任由它焚烧着。
    这本是历史上就发生的事,为了大一统,秦要重塑这个天下,也是一统礼教。
    始皇帝与李斯从未忘记过他们的理想,这就像是破除旧禁锢,是一个极其沉重的过程。
    而一统天下的始皇帝,选择了一种冷酷且高效的方式,直接拆了他们的神祠,烧了他们的神祠。
    当封禅结束之后的始皇帝要离开泰山,齐地各处的名仕皆悲痛之极,因公子扶苏又带了八千卷书,这八千卷书与先前所借的书一起被拉走了。
    如果公子扶苏再多留几天,恐怕整个齐地的书都要被搜刮干净了。
    那个叫李由的秦军将领,不愧是丞相的儿子,此人对齐鲁博士们根本不留余地,能找到能带走的书,都被李由收缴了。
    齐地的博士们对李由记恨,有人曾说始皇帝收天下之兵,恐怕公子扶苏要收天下之书。
    今天,车队缓缓前行,扶苏坐在父皇的车驾中,与父皇共同处理着国事,看着一卷卷的文书。
    扶苏知道,始皇帝的理想是正确且美好的,正是因为太美好了。
    可是如今的人们,又有几人明白始皇帝的理想。
    扶苏的目光看向正在批复文书的父皇,那张脸古井无波,眼神如炬。
    始皇帝也肯定也想到了齐地会作何反应,甚至想到了会无人理解。
    可即便如此,始皇帝还是要这么做。
    一统南方,实行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这些事,可能始皇帝觉得,这些事他不做,就不会有人做了。
    与当初西巡时一样,现在是在东巡的路上,始皇帝也不会停下工作。
    等眼前的文书都处置完,扶苏才出了车驾,站在车辕上。
    车队距离泰山越来越远了,一眼望去在驰道的两侧跪伏着一个个的乡民,他们的眼神与面容中都是对始皇帝的敬畏,可畏,或者是畏惧。
    扶苏回到了自己的车驾上,廷尉冯劫留在了齐地,他需要继续处置薛郡以及齐鲁的各种旧事。
    儿子又睡醒了,扶苏将他抱起来,这孩子一睁眼就开始傻笑。
    看得王棠儿也跟着笑了。
    扶苏道:“今天帮父皇处置文书,又看到了有关禁私学的文书。”
    “禁私学不好吗?”
    听到妻子的话语,扶苏道:“禁私学当然是好的,不过我希望它可以更好一些。”
    王棠儿疑惑道:“还能如何好?”
    “我将老师的文书都批复了回去,想必老师看过之后一定会有启发,至于有多好……”
    扶苏抱着自己的孩子,低声道:“这孩子以后会知道,那将会是大秦的百年大计。”
    听到公子的话,田安坐在车辕上,赶着马儿笑着不语,百年大计呀,那应该需要三代人才能完成吧。
    始皇帝的东巡并没有因去一趟泰山就原路返回,而是继续东行,一路前往琅琊郡。
    这天,明明还未入冬,依旧是深秋时节,泰山以东的齐郡下起了大雪。
    齐郡有之罘岛与琅琊台闻名中原。
    整个齐郡的范围就像是一艘船的船头,有着要冲出大海的气势,此地毗邻东海,鱼盐丰富。
    徐福这些天一直住在齐郡,今天他收到了一卷书信。
    书信是韩终托一队商旅送来的,信中的内容所言是韩终现在已去了楚地,当初韩终他们就有过约定,如果始皇帝不收韩终为博士,楚地的项氏会收留他们。
    而如今韩终去了楚地,还说他在楚地得到了很好的照拂,只是项氏如今依旧隐匿,不好告知地点,如今的项氏都是当年项燕大将军的后人。
    这卷书信是用楚文字书写的,秦虽要求中原各地书同文,并且施行多年。
    但在偏远的各地,还有很少一部分人,依旧用着当年的各国文字。
    徐福能够通读用楚文字编写的文章,内心里却很不喜韩终的为人。
    项氏是什么人,他徐福不清楚吗?
    当年项燕战死之后,项氏族人逃亡,这些人可都是要反秦的。
    徐福觉得失去了一个朋友,他决定将这卷书信交给公子扶苏。
    他徐福现在也只想探究他自己的学识,不想参与韩终的事,或者其他的反秦势力。
    因自己也是齐鲁博士的一员,所以在以前……他也能听到一些闲言碎语,齐鲁博士并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也各自有各自的立场。
    徐福望着窗外的东海,大雪飘洒而下,顺风入海。
    “先生,始皇帝的车驾到齐郡外了。”
    徐福颔首,他转身看向身后,身后有一排书架,书架上的书籍都是与航海有关的。
    “先生。”又有学童脚步匆匆来报,他行礼道:“先生,齐郡的郡守送来消息,始皇帝驾至琅琊台。”
    琅琊台依海而建,当初越王勾践建设了琅琊台,后来在琅琊台与秦,晋,齐,楚歃血为盟,共同辅佐周王室。
    可惜的是,现在的周王室不在了,始皇帝也完成了封禅。
    又有学童送来消息,禀报道:“公子扶苏请先生,于明日观海。”
    徐福再一次颔首,重新坐了下来,目光看着韩终送来的书信,他实在是想明白,为何韩终会与楚地的项氏有联系,那么现在的齐鲁博士又有多少人与反秦势力有关。
    徐福心中隐约有些后怕,他觉得若自己与韩终走得再更近一些,自己是不是也会成为其中一员。
    当始皇帝抵达琅琊台,一道从泰山发来的文书,送到了李斯手中。
    扶苏正跟着父皇走在登琅琊台的台阶上,顺手接过了丞相递来的文书一边走着,打开看其中内容,这卷文书是廷尉冯劫送来的。
    廷尉在齐地抓了不少博士,其中还有人与反秦势力有联系,其中就有田氏,项氏。
    自封禅之后,淳于越就留在了齐地,说是重病不起。
    始皇帝还未开始焚书,但扶苏觉得现在还不是齐鲁博士团体最糟糕的时候,等李斯的禁私学令下达,大秦对文化一统上的变革才正要开始。
    扶苏看罢,而后面色平静地走向琅琊台。
    其实就算是丞相不这么做,扶苏也会这么做,既然要集权就做到集权的极致,既然要礼教一统,那就连教的权力也收归皇帝所有。
    只有将教书的权力收入集权的条件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做到教书的一统与公平。
    至少,是尽可能吧。
    哪怕要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面对极大的反抗。
    始皇帝与丞相,包括扶苏自以为的方向,三人的想法在细节上有落差,但在总的方向上是相通的。
    不知道为何,扶苏对这些事总有一些执念。
    这种执念让自己觉得,不得不这么做。
    眼前的琅琊台还显得有些破败,以前的齐王将这里修缮过几次。
    整座琅琊台形似宫殿,准确地来说,这里应该就是一处行宫,此地背山面海。
    李斯道:“这里是最好的观海胜地。”
    嬴政忽然一笑,望着水天一色的大海,大海的海浪不断冲上海岸,笑道:“是个好地方。”
    海风迎面而来,吹得衣袍猎猎作响。
    见父皇与丞相还有一众大臣纷纷走入琅琊台,扶苏还站在琅琊台前的平台上,手里还拿着从齐地送来的文书,廷尉冯劫的文书上不仅仅写着齐地的事。
    还因此有齐地名望较高的族老,为了保护他们的神祠,集结私兵要对抗秦军,死了不少人。
    ……
    田安在琅琊台收拾出了一间宽敞的殿宇,此地应该算是侧殿,只不过门朝南方,不是朝向大海。
    王家婆婆抱着小公子,她劝说道:“夫人呀,门朝着大海不好,风大。”
    王棠儿望着大海,她是这辈子第一次见到大海。
    从泰山到琅琊台奔波多日,当安定下来之后,一家人都睡下了。
    翌日,天还未亮的时候,扶苏就睡醒了。
    田安一早就在劈柴了,他老人家的生活作风一贯地早起。
    海风迎面吹来,扶苏道:“我今天请了徐福一起来观海。”
    田安道:“公子,今天要准备什么吃食。”
    扶苏笑道:“到了海边就吃海鲜。”
    田安笑着点头。
    早晨时分,琅琊台没有什么政事,扶苏早早就与田安来到了海滩边。
    天刚亮的时候,渔民也出海回来了。
    田安看着他们运来的海鲜成色,一边向公子解释道:“这里的渔民天还未亮就要出海,等天亮的时候就能回来,早晨时分就可以将这些海鲜卖出去。”
    逛了一圈海边的诸多摊贩,田安挑选了一些较为鲜活的。
    等回来的时候,扶苏与田安就在殿门口煎着海鲜吃。
    扶苏将虾放入铜锅中先煎着,田安也将蛤蜊洗干净了,还有三条漂亮的偏口鱼。
    琅琊台内,嬴政才睡醒,就见到了殿内的案上放着不少吃食,其中就有煎好的鱼虾,正在冒着热气,还有热油冒出来。
    更有一碗白粥放在案上。
    内侍回道:“天刚亮的时候,公子与田常侍就去准备这些了。”
    看着案上的吃食,嬴政想着一个人也吃不完,便问道:“李斯与王贲呢?”
    “已在殿外等着召见,说是有要事禀报。”
    嬴政自然知道他们要禀报的是何事,那都是有关越地的迁民之策,这件事从来琅琊台前就商议,还有李斯迟迟未敲定的禁学令。
    “让他们两人进来。”
    内侍将两人请入琅琊台内。
    三人一边吃着一边说着现在的政事,得知这些菜肴都是公子扶苏亲自所烹,王贲吃得心安理得。
    李斯自然也是心安理得的,他还是公子的老师。
    用过早食,嬴政又带着李斯与王贲,沿着琅琊台往下走,询问道:“你打算迁多少越民?”
    李斯回道:“三万户。”
    “三万户入琅琊?”
    “是。”
    嬴政忽然停下脚步。
    跟在后方的李斯与王贲也在后方停下脚步。
    “越地如今有多少户?”
    听到始皇帝的问话,李斯道:“三万户。”
    说起越地,嬴政低声道:“朕想起了楚相屈原。”
    当年的越民屈原,成了楚相屈原。
    李斯道:“楚人都快忘了楚王有哪些,不过楚人一直记得楚相屈原。”
    正说着,嬴政站在琅琊台边上的山头,低头看向海滩,就见到了正在海滩边的一家子。
    王贲看到了女儿棠儿抱着孩子,就坐在海滩边,王家婆婆正站在边上。
    公子扶苏与田安,还有一人坐在一艘小船上,就在不远处。
    “船上的另一人是谁?”
    一旁的内侍回道:“公子于昨日派人去请博士徐福,徐福今天午时才来,与公子乘船观海。”
    “李斯。”
    “臣在”
    “扶苏真的从齐地带了很多书吗?”
    想到了李由的所作所为,李斯道:“公子……他的确将薛郡的书都收缴了,说是要了解齐地的人。”
    “扶苏看那些书了吗?”
    “没看,现在就堆放在琅琊台下。”李斯如实回答,只是停顿了片刻,他又道:“齐郡的郡守来问,不知道公子是否要齐郡的书,他可以献给公子扶苏,臣还未与公子提及。”
    言罢,见始皇帝沉默不言,李斯与王贲不知道皇帝是喜是怒,只好躬身站在后方,同样沉默不言。
    2f488e101.icu。m.2f488e101.icu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