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 第43章 历史的暗线(求首订)

第43章 历史的暗线(求首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征虏大将军徐达先发现宝鼎,随后就很轻松的攻克元大都。
    要说两者没有关系,谁信?
    宝鼎肯定不简单。
    至于这鼎的身份……有没有一种可能,是禹王鼎。
    然后……
    很多人都发出了疑问。
    什么是禹王鼎?
    于是一场小型的历史科普,在各处展开。
    内容就是大禹如何铸九鼎镇天下,九鼎又是如何在夏商周三代流转。
    包括问鼎中原等故事,也一并被普及。
    总之一句话,禹王九鼎是天命象征。
    在科普的同时,另一个概念也不知不觉的被传达了出去。
    大明先得宝鼎,然后顺利攻破元大都。
    只有一种可能,这就是禹王鼎。
    宝鼎就是禹王鼎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应天。
    并随着明军攻克元大都的捷报一起,传向天下四方。
    宋濂和李善长听到这个传闻皆恍然大悟。
    总算是明白了皇帝的真实目的。
    商王祭天的鼎影响力有限,但禹王鼎就不一样了。
    这东西利用好了,效果和传国玉玺是一样的。
    但两人脸上却没有一点喜色,反而充满了忧虑。
    事情到这一步,要如何收场啊。
    一个不好,朱元璋真的就会沦为笑柄,甚至会被后人嗤笑。
    只不过宋濂是单纯的担心,而李善长在担心之余还多了几分幸灾乐祸。
    这种昏招都能想得出来,这大明没了我果然不行。
    朱元璋,我就说了你会后悔的。
    我等着你来求我。
    ——
    争议自然是难免的,禹王鼎那都是多少年前的传说了。
    是真是假还不知道呢。
    更何况,就算禹王九鼎真的存在,又如何证明大明获得的宝鼎是禹王鼎?
    要知道,秦灭周之后可是将鼎运送到了咸阳,然后才失踪了的。
    虽然途中有一尊鼎意外落入河水失踪。
    可怎么着都不可能出现在彰德府安阳县。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支持宝鼎就是禹王鼎的人,自然也会找出各种理由反驳对方。
    什么有可能周王室预感到被灭,将鼎藏了一两个,秦朝运走的不一定是真鼎。
    也有可能是别的人偷偷运走。
    亦或是秦朝灭亡后有人得到了,运到彰德府呢。
    而且历史上黄河长期从彰德府经过,说不定当年掉入水里的那个宝鼎,被黄河水冲回故土了呢。
    总之就是一句话,九鼎遗失发生在一千多年前,谁也不知道真相到底如何。
    大家可以随便脑补。
    更何况这一千多年,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
    但此事真正关键的,不在于双方谁的证据更充分,而是天下人愿意相信哪个。
    元末动乱数十年,百业凋敝、民不聊生。
    天下人早已厌倦了混乱,迫切希望重归一统。
    大明已经表现出了一统天下的势头,天下人都将期望寄托在了它身上。
    大家自然愿意相信宝鼎就是禹王鼎。
    消失千多年的禹王鼎重新问世,代表着天命已经来到了大明头上。
    天下就要在大明手上重归一统了。
    大明来了,和平就有了,好日子就要来了。
    对未来的期望,让无数百姓做出了选择,然后他们开始四处传播这个消息。
    这个时候,部分儒生再次加入了战场,甚至不乏大儒。
    他们并不是作为反对者入场的,而是支持宝鼎就是禹王鼎。
    很多人都不理解,这种事情你们也信?
    他们自然是不信的,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为了学说。
    天命是儒家限制君主最重要的手段。
    他们希望强化大明身上的天命符号,以此来限制朱元璋。
    但也不能因此就认为他们是小人,想要夺权之类的。
    很多人仅仅是希望以此来限制君权,不让君主胡作非为。
    不管怎么说,儒生的入场彻底奠定了主基调。
    宝鼎就是禹王鼎。
    这一下达官显贵们终于坐不住了,不会真是禹王鼎吧?
    开始有人上疏,请求皇帝尽快确定宝鼎身份。
    有人带头,上疏的人就越来越多。
    其实之前就有人上疏,希望派人去检查鼎的情况,尽快确定身份平息谣言。
    都被朱元璋以各种理由拒绝了。
    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心虚的表现,因而笃定鼎是假的。
    这次大家本以为他还会拒绝,已经做好了继续战斗的准备。
    哪知,奏疏刚递上去,朱元璋就直接批复了。
    同意。
    并且还主动提议,群臣自己寻找懂古物的人来检查。
    群臣很是惊诧,皇帝咋这么爽快就同意了?
    莫非是发生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了?
    不过这些都无所谓,宝鼎就在那,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
    不论皇帝有什么打算,我们只要抓住宝鼎不放就可以了。
    于是群臣纷纷发动自己的能力,寻找懂行的人,去鉴定这尊宝鼎。
    最后竟然来了数十名专家。
    这么多人不可能全部进去,要不然皇宫成啥了。
    朱元璋也给出回复,只允许九个人去鉴定。
    至于这九个人都是谁,你们自行决定。
    群臣倒也没觉得朱元璋的规定有问题,反而开明的有点反常。
    这些专家先在内部进行了一番比试,最终确定了九个名额。
    择了黄道吉日,群臣和九名鉴宝专家一起进入皇宫,在华盖殿见到了传说中的宝鼎。
    要知道,华盖殿可是朱元璋登基的地方。
    将宝鼎放在这里,足见他的重视。
    此时,华盖殿被禁卫里三层外三层,围的严严实实。
    大殿内部布置的也庄严肃穆。
    四个黄铜香炉,正冒出袅袅青烟,将檀香之气送入大家的鼻孔。
    不论大家内心是怎么想的,进入华盖殿之后,被这里的氛围影响,内心都变得极为慎重。
    对那尊大鼎也凭空生出了几分敬畏之心。
    此时再去看,原本古朴的大鼎,竟多了几分不凡。
    文武百官这么多人,自然不能全部都进大殿。
    最后由李善长和宋濂打头,带着十几名高官进殿内做见证。
    看着这尊大鼎,宋濂心情极为复杂。
    他没有想到,事情竟然会闹到今天这一步。
    在他看来这纯粹是歪门邪道。
    大明大势已成,一统天下在即,完全没必要拿一尊大鼎做文章。
    但他也知道,自己绝不能揭穿此事。
    不但不能揭穿,还要帮着打掩护。
    否则事情一旦败露,后面的反噬会让大明付出惨重的代价。
    而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李善长反而开始疑神疑鬼起来,皇帝这么大张旗鼓,莫非这鼎真的有说法不成?
    否则的话,怎么敢让人来检查?
    现在他内心也非常复杂,既想鼎是假的,这样就能看朱元璋的笑话。
    又希望是真的,大明一统能更加顺利些。
    不知不觉,他内心也开始拧巴起来。
    九名鉴宝专家在内侍引导的引导下,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来到大鼎旁边。
    就这么围着大鼎转了几圈,理所应当的没有任何收获。
    造假这玩意儿自古有之,光靠眼睛看是分辨不出任何东西的。
    但也没人敢轻易开口要求触摸宝鼎。
    就在众人感到无奈的时候,引路的内侍却说道:
    “陛下有旨,允许你们触摸宝鼎,诸位先生可要小心了,不要损坏宝鼎。”
    非但允许他们触摸,甚至还准备了一些刀具,可以从鼎身刮下一些粉尘泥垢研究。
    鉴宝专家们纷纷赞赞美陛下英明。
    于是一群人开始围着大鼎仔细研究,最终得出结论。
    这鼎确实是古鼎,在地下埋藏了至少有千年以上。
    根据鼎的规格以及外表的蟠龙纹、饕餮纹,可以确定这就是王鼎。
    至于是哪朝的王鼎,就无法分辨了。
    毕竟没有铭文,光靠外形很难分辨出它的真实来历。
    对于这个结果,李善长和宋濂都松了口气,没被揭穿就好。
    同时他们也明白了,为何皇帝敢让人来查看。
    那肯定是笃定大家查不出什么东西来。
    无法证实,也就意味着无法证伪。
    恐怕今天过后,就算他们两个站出来说这鼎是假的,都没人会相信。
    群臣听到这个鉴定结果,自然是一片失望之声。
    满怀期望的过来,没想到还是没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结果。
    消息很快就传出宫外,翘首以盼的天下人也都失望不已。
    随即就爆发了更激烈的争论。
    以前支持宝鼎派的人,内心其实是很忐忑的。
    万一最后鉴定不是的呢?
    所以和反对派争论的时候,始终束手束脚。
    现在这个担忧没有了。
    九名专家都说这鼎有至少一千年历史,而且是王鼎。
    那它是禹王鼎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啊。
    关键是,无法证伪,那还不是我们想说什么就是什么。
    不服?你来咬我啊。
    反对派是真的不服气,但也没有任何办法。
    他们也想找当时在场的官吏,让他们出来作证,宝鼎不一定就是禹王鼎。
    然而这种话没有一个人敢说。
    别说公开这么说,就算私下大家也是三缄其口。
    被问急了,也只敢说一句:不能否定就是禹王鼎。
    这话听起来不像是质疑,反倒更像是承认宝鼎就是禹王鼎。
    而且鉴宝的事情传着传着,就变了样。
    正常版的是这样:
    群臣挑选了天下最厉害的鉴宝高手,入宫鉴定宝鼎来历。
    最后一致认同,这宝鼎就是禹王鼎。
    还有传奇版的:
    其中一人坚决不承认这是禹王鼎,随后不久全家就遭了天谴。
    说的有鼻子有眼,连几口人都叫什么名字都说出来了,由不得人不信。
    总之,经过这一次鉴宝行动。
    虽然官方层面上,依然不确定宝鼎身份。
    但民间已经给出结论,宝鼎就是禹王鼎。
    作为总操盘手,朱元璋露出得意的笑容。
    如果没有十足把握,他怎么敢让群臣去检查宝鼎。
    虽然最初马钰说,没有十年八年别人是看不出真假的。
    可朱元璋又怎么会轻易相信他的话。
    私下里找了不少人来检查,甚至还找了好几个摸金校尉。
    这些人经过全方位检查,都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结果。
    如此,朱元璋终于放下心来,才有了这次的公开检查。
    事情后面的发展,也完全在他的计划之中。
    可以说,到这一步宝鼎计划已经成功了。
    不过事情并未真的完结,接下来数年时间,他都要派人小心看护宝鼎,不能让任何人靠近。
    等到将宝鼎融掉重铸,才能算真正完结。
    到那时,就算马钰、宋濂和李善长,这三个知情人一起站出来说宝鼎是假的,天下人也不会相信的。
    真相并不一定就是真相,只有大家都接受的才是真正的真相。
    这个道理,朱元璋很早以前就懂了。
    宝鼎计划告一段落,朱元璋也放松下来,终于决定启程去一趟元大都。
    ——
    目睹了宝鼎计划的全过程,马钰心中也非常嘚瑟。
    啧,将天下人都给耍了,我这个穿越者干的还不赖吗。
    上辈子之所以没能做出什么成绩,不是我无能,纯属社会有问题没给我机会啊。
    而也就在这个时候,马皇后派内侍召他入宫。
    虽然没说原因,但马钰还是立即换了身衣服,跟随内侍去了坤宁宫。
    除了马皇后,不出意料的,朱标也在。
    见礼的时候他发现,马皇后身边除了常妃之外,还多了一个小女孩。
    就在他疑惑的时候,马皇后主动做了介绍。
    “这是天德家的大丫头,我带在身边调教几年。”
    徐达家的大闺女,那不就是朱棣的徐皇后吗?
    一个孝康皇后,一个仁孝皇后。
    啧,没想到这俩人竟然还有过这样一段共同经历。
    互相见过礼,马皇后就让众人全部退下,正堂内就只剩下朱标、马钰他们三个。
    马钰顿时就知道,大概率和国事有关。
    果不其然,等众人都离开后,马皇后直入主题道:
    “元大都被顺利攻克,大明一统天下在即。”
    “可是要如何治理天下,陛下与我皆没有头绪。”
    “今日找你过来,就是想问问你有没有什么建议。”
    马钰也没想到,她一上来就是这么大的课题,苦笑道:
    “您也太看得起我了。”
    “虽然我确实跟随长辈学过一些治国之道,但也只是泛泛了解。”
    “到现在能记住的也就是个大概,再具体就真的无能为力了。”
    马皇后眼睛一亮,我们最缺的就是‘大概’来指引方向。
    你要是什么都懂我还不一定敢用呢。
    面上却不动声色的道:“无妨,懂多少就说多少,就算用不到也可以给我们一个参考。”
    马钰依然很为难:“这……治国之道千头万绪,我实在不知道从哪说起。”
    “不如这样,您有什么想了解的可以问我,我看看能不能回答。”
    马皇后显然早有准备,闻言就取出七八份奏疏道:
    “之前陛下下旨,命群臣就治国之事畅所欲言。”
    “这是群臣所上奏疏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份,你可以先看看。”
    马钰接过,展开仔细阅。
    第一份,建议效仿两宋旧制,商税、土地制度如旧。
    两宋皆不限制土地兼并,商税扑买(包税)也是那时候搞出来的。
    这奏疏打的算盘珠子都蹦到脸上来了。
    用脚趾头想都知道是什么人上的。
    不过这次他们竟然没有吆喝着用元朝制度,而是打着两宋的幌子。
    长进了不少嘛。
    马钰撇撇嘴,直接将其丢在一旁。
    第二份,恢复周礼施行井田制?
    哪来那么多的神人?确定不是来搞笑的吗?
    应该让这个人和方孝孺坐一桌吃饭。
    再让朱老四给他们安排个十族套餐。
    第三份,施行秦汉名田制和授田制。
    名田制,就是以军功爵为基础,对土地进行分配。
    授田制针对的是百姓,国家将土地分配给百姓耕种,到年龄就收回分配给下一个人。
    第四份,隋唐均田制……
    看到这里,马钰也察觉到了端倪。
    这几份奏疏内容虽然各不相同,但主题都是围绕土地制度来谈的。
    想想也对,古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
    国家因此兴盛,也因此崩溃。
    国朝第一大事,肯定是建立土地制度。
    马皇后将这里作为起手点,是很正常的事情。
    知道了她真正想要问的问题,剩下的就简单了。
    马钰一边翻看那几份奏疏,脑海里一边思索要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他并没有直接说成熟的制度和方案。
    所有的制度和方案,都只是人类对社会进行研究,摸索出来的经验总结罢了。
    很多制度其实都是妥协的产物,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况且,他知道的那些制度,说出来能不能被他们所接受,又能不能推行的下去,还不好说呢。
    所以,与其说这些不如直接告诉她,这些制度和方案背后的规律。
    想到这里,马钰心中已经有了大致的方案。
    不过他并没有着急开口,而是继续沉思,在脑海里将自己的方案进行完善。
    马皇后也看出他在思考,心中充满了期待。
    别看现在朝堂一片平静,其实底下暗流涌动。
    随着大明攻陷元大都,一统天下在即,暗流更加激烈。
    每一个派系,都在为自己的群体谋求利益。
    围绕土地制度的斗争最为激烈。
    问题是,帝后也同样在迷茫,不知道该采用什么样的制度。
    所以只能看着群臣折腾,没办法终结这个问题。
    看着沉思中的马钰,马皇后想道:希望他能给出一些不一样的建议吧。
    朱标也是同样的想法,只是他和自己的母亲一样。
    比起最终答案,他其实更想听马钰对事情的分析。
    准确说,是马钰家族长辈对此事的梳理,那才是认识问题本质的途径,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过了许久,马钰终于抬起头,说道:
    “姑姑,我给你说一个,被埋藏在历史下的暗线吧。”
    www.4e54.icu。m.4e54.icu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