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 第106章 税

第106章 税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自从生产力那节课上完,朱元璋就在全盘的思考各种制度问题。
    后续的讲课,也确实让他们获得了许多灵感。
    之前构思的种种制度,几乎都被他自己推翻了。
    当时他以为,自己肯定能弄出一套比前人更加完美的制度。
    然而事实却告诉他,想多了。
    也正是因此,他更清晰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所以才会迫切的希望听到马钰的具体建议。
    不论最后是否采用他的建议,至少能为自己提供一个参考。
    马皇后和朱标也差不多是同样的心历路程。
    而且他们也想看看,马钰是如何将新思想和制度联系起来的。
    马钰略微思索片刻,就开口说道:
    “赋税的发展史,总体来说是一个由简变繁,然后再简化的过程。”
    朱标疑惑的道:“赋税的种类不是一直在增加吗?”
    从最初的井田制,为国家付出劳动。
    到后来私有制兴起,变成了徭役和赋税。
    然后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就都冒出来了。
    马钰解释道:“由简变繁,是因为随着生产力发展,财富的获取方式变多。”
    “相应的征收赋税地方也在变多。”
    “这是现实影响法制的结果。”
    “由繁变简,则是人为选择的结果。”
    “国家削减管理成本,一直在合并同类型的税种,以简化征收赋税的流程。”
    “简单点说,税种越多越复杂,征收的难度就越大。”
    “甚至出现了,征税付出的成本,超过赋税额本身。”
    “之前我们说过,只有军事等少数不可或缺的点,朝廷会不计成本的投入资源。”
    “其它大部分地方,都会考虑成本问题。”
    “赋税方面也不例外。”
    “朝廷会有选择的,将征收难度大税额少的税种,进行合并或者取消。”
    “以降低成本,提高收税效率。”
    “其中最成功的简化,就是两税制。”
    朱标恍然大悟:“农耕族群百业齐发展,那么百业都是可以收税的点。”
    “可是有些行业规模小,征收赋税很麻烦。”
    “所以就与其它行业合并征收,或者干脆不征收。”
    马钰颔首道:“正是如此,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朝廷逐渐失去对地方的掌控。”
    “朝廷无法掌握地方情况,导致财税系统一团乱麻。”
    “赋税怎么征,征多少,完全由地方官吏说了算。”
    “他们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但这些钱都落入了官吏的口袋,国库空空如也。”
    “两税法就是将各种名目的赋税,通通合并成人头税和田税。”
    “只要朝廷掌握大致的人口和土地数量,就可以有效的将税征收上来。”
    “而且还简化了征税的流程,减少了贪官污吏上下其手的空间。”
    “唐朝朝廷财政问题因此而解决。”
    “说两税法为唐朝续命百年毫不为过。”
    “但两税法能成功,远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说是两税,其实叫三税法才更准确。”
    朱元璋意外的道:“哦,第三种税是什么?”
    马钰回道:“杂税。”
    朱元璋眉头皱起:“杂税?”
    马钰解释道:“两税是正税,全额上缴国库。”
    “可是地方衙门运转也是需要钱的,这个钱从哪来?”
    朱标脱口而出道:“杂税。”
    这一点并不复杂,稍稍研究过古代财政和税制都能知道。
    古代的税大致分为正税和杂税两种。
    正税上缴国库,杂税归属地方衙门。
    马钰说道:“是的,第三种税就是杂税。”
    “唐朝两税法改革之后,实际上的税制是两税法+杂税。”
    “两税法将正税合并成两项,又限定了杂税的大致名目。”
    “既保障了朝廷的利益,也让地方衙门有利可图。”
    “而且明确了要缴纳的税种,减少了官吏巧立名目的空间,百姓也获得了好处。”
    “可以说,各方的利益都照顾到了,这才是两税法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说的好听,杂税不过是给了官吏盘剥百姓的借口。”
    “如此纵容,必将导致吏治腐败,最终受害的还是百姓。”
    马钰没有与他争辩,而是说道:
    “陛下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再来看几个反面的例子。”
    “自两税法推行一直到元朝,期间很多人都对税制进行过改革,但大部分都失败了。”
    “咱们就拿王安石变法为例,他关于税制的变革主要是方田均税法。”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将各种税合并成两税统一征收。”
    “然而和唐朝那次变革不同的是,王安石把杂税也合并到正税里去了。”
    “这个法子确实在短期内,为宋朝国库聚敛了大量财富,缓解了财政压力。”
    “然而,他把杂税弄走就是断了地方衙门的生计。”
    “从这一点上来说,他得罪了整个官僚群体。”
    “断了生计的地方衙门,肯定不会坐等着挨饿。”
    “为了捞钱,他们会再次巧立名目,将杂税重新征一遍。”
    “百姓就相当于是缴纳了两遍杂税,负担加重,自然也会反对变法。”
    “方田均税法的本质就是,两税法+杂税+杂税。”
    “肥了国库,得罪了官吏,坑害了百姓。”
    “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事实上,明朝张居正变法,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
    一条鞭法,将所有税都合并一起,折合成银两统一上缴国库。
    地方衙门马上就巧立名目,把损失的钱十倍百倍的从百姓那里搜刮回来。
    一条鞭法的本质,同样是两税法+杂税+杂税。
    最终坑害的还是百姓。
    当然了,张居正那会儿明朝已经是积重难返。
    他毕竟只是一个臣子,不是真正的皇帝。
    也就是修修补补,改变不了大局。
    所以倒也不能全怪他。
    但王安石那会儿,北宋的问题远没有那么严重。
    他变法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只能说是能力问题。
    朱元璋讽刺道:“王安石实乃民之贼也。”
    “但最可恶的还是那些地方官吏,巧立名目盘剥百姓,实在该杀。”
    马钰摇摇头,说道:“可衙门运转确实需要钱,总不能让官吏自己出钱给朝廷办事吧?”
    朱元璋顿时不说话了。
    虽然恨不得让官吏当牛做马还不要一文钱,可他也知道这是不现实的。
    将原本默认留给地方衙门的杂税抽走,就是在逼迫他们盘剥百姓。
    这是现实,无法改变。
    回顾自己之前制定的税法,也同样没有考虑到地方衙门的现实需求。
    若真是施行下去,恐怕要不了多久,基层就全乱套了。
    不对……咱的税法还没颁布呢,基层税制就已经一团乱麻了。
    必须得杀上一批贪官污吏,将他们杀的胆寒,肃清元朝留下的歪风邪气。
    不过地方衙门的实际需求也得考虑到。
    到时候再仔细思量,哪些税可以留给他们,又该如何监管这笔钱的去向。
    但一切的基础,还是得培养足够多的计官。
    看来国子监的算学班还得扩招。
    朱标也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这一点也是他之前没有考虑到的。
    听了马钰的分析才知道,原来这其中还隐藏着这么多的秘密。
    马钰停了一会儿,等他们两个在无异议,才接着说道:
    “刚才说的,是赋税的大致发展情况,现在说说赋税本身。”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朝廷应该问谁收税。”
    朱标说道:“问万民收税,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马钰摇摇头,说道:“自古以来就是对的吗?”
    “更何况时移势易,古代的良法,到了现在就未必适用了。”
    这时朱元璋心中一动,说道:“问有钱人征税,可对?”
    马钰赞道:“陛下英明,就是问有钱人征税。”
    见马皇后、朱标都是一脸疑惑,他解释道:
    “赋税的本质是什么?财富二次分配。”
    “新思想里也说了,赋税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掌握财富的人就是‘有余’,穷人就是‘不足’。”
    “朝廷若想长治久安,就得想办法问富人收税,然后去救济穷人。”
    “然而历朝历代都反过来了。”
    “他们和富人一起压榨百姓,结果百姓活不下去造反。”
    “国家别说救济百姓了,就连维持军队的钱都拿不出来,最终在百姓起义中灭亡。”
    马皇后和朱标恍然大悟,原来用新思想指导制度建设,是这么一回事儿。
    他们可谓是茅塞顿开,犹如打开了新世界大门。
    之前读史书的时候,积累的种种问题,也都找到了答案。
    朱元璋微微颔首,但接着却反驳道:“家家都有难念的经。”
    “你之前也说过,秦汉隋唐是世家政治时代,朝廷也只能和他们合作,才能维护国家稳定。”
    “否则那些世家联合起来,恐怕国家就要灭亡了。”
    “宋朝为了解决唐末五代十国军人乱政的问题,选择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因此他们也不得不赋予士大夫种种特权。”
    “至于元朝不提也罢。”
    “由此可见,他们也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是情况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对此马钰倒也没有反对:“陛下所言甚是,每个时代都有他们所面临的困难。”
    “我们不能以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古人的所作所为。”
    “但汉唐和宋朝面临的问题,在大明都不存在了。”
    “有了施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条件。”
    朱元璋颔首道:“确实如此,但具体要如何做呢?”
    马钰回道:“这就是接下来要讨论的话题了。”
    “明确了问谁收税的问题,接着就要考虑,如何把税收上来。”
    “首先就是,如何简单有效的甄别纳税群体。”
    “刚才我们说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财富的获取方式变多。”
    “赋税的种类也随之增多,且纳税的群体也变得复杂。”
    “为了节约成本,朝廷必须要简化税种和征税的方式。”
    “现在我们要问富人征税,这就意味着,必须采用简单有效的方式,将穷人和富人区别开来。”
    “否则损有余而补不足就是一句空话。”
    朱元璋等人的眉头都皱了起来,这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
    天下有六千多万人,如果一一甄别,能不能实现且不去说。
    就算做到了,成本也将会高出天际,还容易给贪官污吏留下操作的空间。
    朱元璋左思右想都没有更好的法子,索性也不为难自己了,直接问道:
    “你有什么好法子,就拿出来吧。”
    马钰没有在吊人胃口,说道:
    “现在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那么我们就在土地上做文章。”
    “唐朝发明了两税法,将各种正税统一并入两税征收。”
    “那么我们就效仿这个思路,将人头税和徭役,全部折合到田税里面去。”
    “从此有田的人纳税,无田无产的人既不用纳税,也不用服徭役。”
    “至于徭役,朝廷可以用收税的钱,雇佣失地百姓做工。”
    “如此一来,有地的百姓可以安心种地,不用操心服徭役的事情。”
    “失地百姓也能通过做工,获得报酬养活一家老小。”
    “朝廷的工程也不会被耽搁。”
    “此法我称之为,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
    朱元璋、马皇后、朱标、朱樉四人,无不露出震惊的表情。
    这个法子可谓是大胆至极。
    关键确实非常简单,比两税法还要简单。
    因为两税法你还得统计人口总数,才能征人头税。
    可是人口是会变化的,原则上每隔一段时间就得统计一次。
    折腾人不说,还会增加成本,可谓是得不偿失。
    可是土地不一样,那是有数量的。
    说的再直白点,只要不发生大的灾难,土地的数量只会增多不会减少。
    哪怕以后不再丈量田亩数量,只以目前的数量征收赋税,也足够解决财政问题了。
    越想他们就越觉得这简直是天才般的设想。
    马皇后赞道:“钰儿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此法若能施行,必将利国利民。”
    朱标也连连点头表示赞同:“若采用此法,无田的人就不用再缴纳赋税服徭役了。”
    “大大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而且没有了赋税的负担,失地百姓也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外出务工,从事别的行业改变自己的境况。”
    “此法真精妙也。”
    朱元璋也不禁点头,这个法子减少了税种,简化了收税的流程。
    降低了朝廷的管理成本。
    还惠及各方,可谓是尽善尽美。
    马钰果然没有说谎,他脑子里确实拥有整套的治国方案。
    马钰见他们理解了,就接着说道:
    “大明要发展生产力要兴百业,将来工商业必然会蓬勃发展。”
    “商业税也将成为重中之重。”
    “不过我对这一块了解不多,陛下可以找懂行的人,来设计商业税制度。”
    朱元璋颔首道:“此事咱已经安排人做了,等他们拿出了章程再说。”
    马钰点点头,接着说道:“征税还有个问题。”
    “越有钱有权的人,就越是有办法避税。”
    “比如隐瞒自己的真实财富,只缴纳少量的税。”
    “他们最常用也是最恶毒的方法,就是转嫁赋税。”
    “朝廷规定二十税一,他们就将自己的税转嫁到百姓头上。”
    “问百姓十五税一甚至十税一。”
    “所以朝廷必须要想办法,将富人给揪出来,然后问他们征税。”
    朱元璋表情凝重,说道:“你可有什么法子?”
    马钰摇摇头,说道:“没有现成可行之法,不过之前您组建锦衣卫给了我一个灵感。”
    “是不是可以组建一个机构,专门盯着富人收税。”
    “他们的任务就是调查富人的财富,然后按照税法将税追缴上来。”
    朱元璋眼睛一亮,说道:“这个法子有点意思。”
    “回头我仔细想想,看具体怎么去做。”
    然后他又追问道:“还有吗?”
    2f488e101.icu。m.2f488e101.icu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