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27章 心有宝树,初入丹道
    姜义在林子里绕了一圈,这才慢悠悠折回前院。
    脚尖方踏上院门石阶,前头就有一道少年声气扑面而来,穿风带响,热热闹闹地直往耳朵里钻。
    只见姜锋正大马金刀地盘着腿坐着。
    一手比划着昨夜风光,一手还拈着块凉果,咔哧咔哧嚼得正响,嘴皮子压根没停过。
    口中说的,自然是那位“神仙中人”。
    如何身姿飘逸,衣袂如风,脚下踩的不是地砖,是云彩,连转身都带三分仙气。
    再顺势将那小白姑娘的来头也捡了出来。
    前言后语缝缝补补,七分添油加醋,三分捕风捉影,偏说得头头是道,煞有介事。
    说到得意处,自是不忘拍着胸口来一句:
    “若不是我照料周到,哪有这桩福缘落到咱家头上?”
    院子一头,姜锐还站在药田边上,小小一只,气息还嫩得很,却听得两眼发亮,嘴巴微张。
    像是连呼吸都忘了,只差没仰头把那崇拜写到天上去。
    姜义摇了摇头,嘴角噙着笑,目光往李文雅身上轻轻一扫。
    只见她气息周流,进退有度,呼吸间自成一环,透出一股子从容稳妥的劲儿。
    心头略一打算,这儿媳妇进村六七年,根骨本就扎得牢。
    如今又经灵雨润泽,气脉一通,气足圆满,也算水到渠成,没出意料。
    他又抬眼扫了眼柳秀莲和两个孙儿。
    只见一个个神采奕奕,气色红润,连眼底的光都比往常亮了三分,显然也都捞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才笑着迈前一步,抬手在姜锋脑袋上不轻不重地揉了一把。
    “嗯,不错,能干。”
    话里三分是夸,七分是逗。
    姜锋被揉得头发乱翘,却咧嘴一笑,咬着手里的果子,“咔哧”一声脆响,嚼得颇有风味,显然余韵未了。
    姜义收了笑,转头看向柳秀莲,语气也随之缓了几分:
    “昨夜观想,可有些动静?”
    柳秀莲略一凝神,眉心微蹙,像是那景象还没在心底站稳脚跟。
    “像是……有个影儿,在那虚空里头打转儿。”
    她轻声道:“可不真,也不稳,捉不住。”
    姜义听罢,只点了点头,神情不动,眼底却添了几分暗色的赞许。
    虽未成象,能得其影,已是踏进门槛的人了。
    这一步,最难。
    正说着,大儿与小闺女也一前一后出了屋。
    他照旧问了问。
    大儿子答得老实,与柳秀莲大同小异,皆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倒是姜曦这丫头歪着脑袋,咬着手指头想了半晌,才慢吞吞地道:
    “我好像……瞧见了一棵树,枝丫特别多。”
    “树上还结了果子,有红的、绿的……还有亮晶晶的,像是在冒光。”
    她说得认真极了,像是在小心翼翼拼凑一副快要从梦里滑走的画。
    姜义一听,眼底光色微动,原本松散的神情也不觉敛了几分。
    脚下略一挪步,便往前凑了些,又不动声色地细细追问。
    这回问得明白了、
    虽与他自家那团阴阳双华全不一个路数,可枝节分明、形意具足,不似幻象,也不似胡思乱造。
    那便是魂象无疑了。
    且是观想而来,未借一物,纯凭心念触门。
    这一步,说轻也轻,说难也是真难。
    姜家又出了这么一个后辈,他心头自是欢喜,只觉气都跟着顺了几分。
    更妙的是,这魂象偏偏还是株枝繁叶茂、果实垂垂的灵树。
    一身清润之意,正合草木之性。
    若是引去那座雾气氤氲的树屋中修行,水木相生,魂象契地,便是天缘地契也不为过。
    这等福地,怕是打着灯笼也寻不出第二处来。
    这一番念头才刚转完,姜曦那边话也说得差不多了。
    嘴角还挂着点得意的弧度,心里琢磨着该回头宽慰宽慰那还没见着魂象的大哥几句,顺带显摆一二。
    哪知余光一扫,却见自家大哥不知什么时候摸了个果篮子。
    正猫着腰、提着脚,一步三回头地往屋后林子里溜。
    这姿势,活像贼头贼脑地要干票大的。
    她眼珠子一转,当即反应过来。
    连句客套都顾不得说完,抬手拎了裙摆,脚下便一溜烟追了上去。
    人还没窜进林子,声音倒先飞了出去。
    清脆脆一嗓子,直扎在林梢上头打了个回响:
    “哥!不许吃独食!”
    姜义站在原地,望着那一前一后钻进林中的一双儿女,唇角不觉泛起一丝笑意,倒也没拦。
    只是随口扬声吩咐一句:“小心些,莫把那只生一茬的金贵果子给糟践了。”
    今日家人皆有进益,自是个好日子。
    天时地利人和,总得热热闹闹庆上一场才算周全。
    姜义也不假他人之手,亲自下厨。
    顶上那群飞得比鸟还欢的灵鸡,被他随手一抄,便拎下一只膘肥体壮的。
    又从柜底翻出几味素日里都舍不得动的老药,洗了,泡了,扎扎实实地炖了一大锅。
    再从屋后林子里挑了些熟得刚好、色泽鲜润的灵果,青红错落,香气缭绕。
    一锅汤、一桌菜,搭着这满院灵气,一家子吃得唇齿生津、满头冒汗。
    可饭毕人散,热闹一歇,院里却慢慢静了。
    姜锋像一下被抽了芯儿似的,清晨那股显摆兴头没了,只剩个空落落的架子。
    这三月来每日奔波养成的劲儿,一时歇下,反倒有些不知怎么喘气了。
    他一个人坐在门槛上,手里还捏着块啃了一半的果干,却连嚼都懒得嚼,只瞧着那院子尽头的鸡窝发呆。
    偶尔眼神一动,又望向林子那边,似是想着什么,又像什么都没想。
    姜义将那一幕看在眼里,心里早已有了盘算。
    这大孙近来心气顺了,骨头也硬了几分。
    是时候换个法子,再添点新念想,也好叫他不至于闲下来空对空。
    于是也不多耽搁,抖了抖袖口,独自往刘家踱去。
    这会儿刘子安正赤着膀子在院里练叉,叉头寒光一闪一闪,动作却不急。
    见姜义来了,笑着迎了半步,还顺手把叉往墙上一靠。
    姜义也不绕弯子,寒暄几句,话锋一转便入了正题:
    “下回你那炉丹再开,可肯让姜锋那小子跟着瞧瞧?打个下手也行。”
    刘子安一听,眉梢一挑,爽快笑了声:
    “益气丹这几月耗得紧,正琢磨着再起一炉呢,到时一并叫上就是。”
    话才落,又听姜义提起姜曦观象得形的事,他那笑意就抻得更长了些。
    光阴如水,转眼又是半载。
    姜锋眼见着就要满七岁了。
    有性命双修的底子在身,这孩子无论身量还是心气儿,都比村里同龄的娃儿沉稳上几分。
    这半年里,他在庄子那头跟着摸索丹火,也将炼丹的粗浅手法学了个七七八八。
    头些日子倒是新鲜,每回起炉都两眼放光,连翻药柜都像是在寻宝。
    可刘家毕竟不是丹道世家,传下来的也就几张老方子,来回无非是些益气丹、舒经丸。
    火候讲究不多,手法也不见多少花头。
    练得久了,新鲜味淡了些,姜锋的心思便又飘去了别处。
    如今闲时翻翻医书,皱着眉头琢磨经络穴道。
    兴致上来了,又去板着张脸教弟弟扎桩练拳。
    只是来来去去,总归有些意兴阑珊。
    姜锐倒没那么多弯弯绕绕。
    这小子才四岁半,拳脚桩功倒都学得全了,动作虽还生,架子却也齐整。
    最是欢喜有人陪他练功,打得气喘吁吁,脸蛋红扑扑,嘴上却一个字都不喊累。
    这一日,姜亮照旧回村歇脚。
    饭桌上仍是热汤软饭,一派寻常。
    只是饭后,他却难得摆了摆手,没搭理小儿缠着要练拳的热情,只淡淡吩咐了句:
    “叫你哥陪你打一趟桩。”
    说完,自己兜了个圈,从院里转进了堂屋,寻了老爹和大哥。
    这人一向寡言,语未出口,神情却先沉了三分,唇角抿得紧紧的。
    “衙门里新拨了差。”他说,“恐怕要出门一阵,不能常回。”
    姜义正捏着茶盖拨浮叶,手指一顿,眼风便扫了过来。
    这小子自小沉默,若非心中挂事,断不会主动挑这茬。
    他也收了笑意,将茶盏搁稳,抬眼问道:“何差?可有凶险?”
    姜亮摇了摇头,眉头却没舒开,只压低声音回道:
    “暂时未说明详情,只是……校尉说,是鹤鸣山那边点的名,要我随行。”
    “鹤鸣山”三字一出口,屋里气息便仿佛凝了几分。
    姜义眉头动也不动,只眼角微拢。
    天师道若亲自点将,十有八九不是图姜亮这点微末道行。
    更多的,怕是冲着他那根老棍去的。
    那物寻常模样,灰不溜秋,可真动起手来,专破阴祟邪气。
    平日里用得少,可一旦用得着……怕就不是寻常小事。
    姜义捏起茶盏,盏盖轻扣着浮叶,轻轻一转,才抿了一口。
    热气一缕缕升起,他不急着说话,像是借着这一口茶,把心神烫回正中。
    片刻后,才缓声道:“能推么?”
    姜亮闻言,手指动了动,像是想辩,却终究没开口。
    片刻后才道:“执意要推……也推得掉。”
    声音低了些,话锋却没落实,只在原地晃了一圈,便自个儿绕开了去。
    他目光一斜,不自觉越过屋门,看向院里那一大一小两个身影。
    望了一会儿,才收回目光,眸子里划过一丝不甚明亮的微光,嗓音也压得更低了些:
    “我听说,鹤鸣山那一脉,最擅符箓与丹火,山中那座丹房,千百年来火种未灭,一直有人守着。”
    他顿了顿,似是斟酌,又道:
    “我在山上……也还认得几个旧人。若这一趟走得顺些,或许能托条门路,把锋儿送上去。”
    “做个俗家弟子,学些炼丹的真本事,也好。”
    2f488e101.icu。m.2f488e101.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