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武者》 第一章 红砂手 “红砂手,又名红砂掌、朱砂掌,是武林中的一门绝技。历来只凭师传口授,精于此技者甚鲜。我的老师夏老先生,熟谙此术。为了不使这一绝技失传,征得夏老师同意,介绍于下,以飨读者。” “红砂手功法能使双手力大无穷,有强筋健骨、流畅气血、提高内脏功能、却病延年的功效。相传红砂手武术家运内气贯于手掌后,击掌时会放出强大气流,使对方造成内伤。刚打上时,对方没有什么感觉,但几天后,伤处就会出现朱红色的手掌印,故有此名。” 林旭趴在床头,看着手中书上的这段话,意动非常。 学武,是每一名少年都有的梦想。作为一名现年十四岁的少年,上了初中后很是啃了不少本在同学间流传的武侠小说后,他对于练武的梦想,更是殷切。 常常幻想着自己就是武侠小说中的主角,手持三尺青锋,行侠仗义、铲奸除恶、扶危济困。但也只能止于幻想,他还是知道这是不现实的。以他这从小就体弱多病的瘦小身板,不被人欺负就已算是不错,更何谈助弱除强了。 但对于练武的这个念头,他内心深处还是从不放弃。只是可惜他这里既不挨着嵩山少林寺,也不邻着湖北武当山,方圆百里都没什么武馆拳师,让他欲拜无门。 好在今日总算让他寻得门路,有了个学习之处。也让他内心中练武的这个念头,一发而不可收拾。 “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烀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帖倒酉(即贴春联);三十夜,守一宿。” 这是北方过年的年俗,今日正是农历腊月二十五,扫尘土的日子。他将家里面墙壁上贴着的几张挂历画摘下来,送往作为杂物间的东房时,在东房的一个纸箱子里发现了一些书。而在这堆书里,他找到了几本关于武术的书。 他拿着这些书问父亲时,父亲说是他年轻时也迷过一阵儿练武,所以买了这么些个书照着练练。只是也没有练出什么成就,年纪大了也就放下了。这些书平常不看,也跟一些旧书一块儿收了起来。 关于这一点,林旭以前也曾听父亲提过,只是没听他提这些书。家里还有把未开锋的剑,也是父亲年轻时喜欢武术买的。并不是现在老头儿、老太太耍的那种软软的铁片儿似的剑,而是全钢打造的,有硬度、有韧性,只是没开锋。相对于现在的林旭来说,还挺重,单手拿起来很费劲,以他现在的身高也根本耍不开。 父亲对于他要练武并没什么意见,只是说他有兴趣就照着练练。也并没什么坏事,练不成多运动运动也能锻炼锻炼身体。倒是妹妹林彤很好奇地从他手中抢过书翻看,但显然兴趣不大,翻了一会儿又把书还给了他。 他也没急着去看,先把书放到了一边,等到将家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将家具搬回摆好。又和父亲、妹妹帮住在一个院里的爷爷、奶奶扫了家,最后没什么事时才拿了书趴在自己床上仔细翻看。 林彤对此很高兴,因为没人跟她争电视了。 林旭找到的书共有七本,两本《气功》杂志,分别是1983年的第一期与第二期;一本《乙组剑术图解》,一本《乙组刀术图解》,都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还有一本《太极拳常识》和一本《三路华拳》,也都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最后则是一本《拳经》,是津市古籍书店出版的。 而最特别的也是这本《拳经》,不但翻书的顺序是古书的那种从左往右翻,连里面的书写顺序也是竖排的由左到右。就连字体也全部是繁体字,而且像是毛笔所写,前面的序为行书,目录与正文为楷书。好多字他都不认识,尤其是前面用行书所写的序,只能认得最后的落款是民国七年九月,是一个姓陆的人写的,至于陆什么,此人写的潦草,他却是认不得。而第一页的“重印序”里面也说了此书为民国七年上海大声书局出版,最后一页也写明了是津市古籍书店影印。 而且这本《拳经》也是这八本书里面包装最精美的,封面有覆膜,用红色线条描画着一个高大精壮露着半个膀子的大和尚摆着一个威猛的造型,抬头四十五度角仰望着左上角所绘的一轮红日。书价也是七本书中最贵的,一块八毛钱。 这书价放到现在来看,当然是便宜的很。但在当时那个年代来说却并不便宜,其它七本书的书价就全都没上一块钱。两本《气功》杂志的定价都是一毛五分钱;《乙组剑术图解》与《三路华拳》的定价都是一毛八分钱,而《乙组刀术图解》的定价则是二毛二分钱,之所以刀术比剑术贵则是因为刀术比剑术的页数多;《太极拳常识》是三毛九分钱,是除《拳经》外最贵的,但与《拳经》的定价相比仍是差了很多。 看了这几本书的书价,林旭很感叹现在物价的飞涨。这几本书全都是七、八十年代的书,看起来都比较旧,但保存的还十分完好,保存的最好的则是包装精美有覆膜的《拳经》。能保存的这么好,他知道全都是父亲的功劳。父亲喜欢书也爱书,所有的书都保存的很好。即便没用的书也舍不得卖废品,书架装不下,都会另装箱子保存下来。他敢保证他家里的藏书,在整个村子里都是最多的。即便连他现在所上的乡里的中学学校阅览室里的书,也没有他自己家里的书多。 而他也很好地继承了他父亲的这个优点,用过的课本都是保存的十分完好,从没撕页、损页,也从不在书上乱涂乱画,甚至都很少有折皱、卷角。从上小学到现在的书,他都保存着,可以完完整整的拿出一个全套。若不是小他两岁的妹妹上小学时,小学课本内容已作了改变,他妹妹完全可以省下课本钱来。 只是很可惜的是,几个月前,母亲在他不在家时把他小学里保存下来的课本全当废品卖了。尽管他知道后曾抱怨了一通,但很显然,他没有父亲所享有的权益。 七本书全部翻看完毕后,他决定先练两套武功,都是两本《气功》杂志里的。一套是第一期里的《红砂手》,一套是第二期里的《旋转乾坤掌》。 他手头并没什么器械,家里虽有把剑却根本使不动。所以那两本《乙组剑术图解》和《乙组刀术图解》,目前都练不了。七本书里主要有三套图文并茂的拳法,一套是《三路华拳》,一套是《拳经》里的“三十二式太祖长拳”,还有一套是《太极拳常识》里所附的一套“太极拳选练”。 这三套拳法中“三路华拳”动作较多、难度较大,他认为自己目前还练不了。“三十二式太祖长拳”相对来说虽然动作少也简单点,但他却还有点看不大懂,所以目前也不打算练。《太极拳常识》这本书主要是介绍一些太极拳的知识和锻炼时的要领,最后所附的那篇“太极拳选练”,却只是简简单单的几套动作。他觉着没什么攻击性,所以对此也兴趣不大。 而且他记得在一本武侠小说里看过武功以内功为基础,练功也要先从内功练起,打好基础,由内而外。而这气功,他认为就是武侠小说里面所说的内功了,所以便打算也从这内功练起。 最主要是他看介绍觉着红砂手很厉害、威力大,而且名字也起的帅。而旋转乾坤掌则纯是冲着名字去的,还有另一点就是这套功法动作够简单,只有四招:攀峰、探海、排云、摘星。 第二章 抱朴子三气说 吃过午饭后不久,林旭便兴冲冲地拿着两本《气功》杂志,上了自家平房的房顶,打算在上面练功。 这也是他在武侠小说里面看来的,练功要找一个安静没人打扰的地方。而他家院里,父母、妹妹还有爷爷奶奶经常进进出出,却是并不算安静没人打扰。院子又不大,在哪儿都能让人瞅见。 他想了想,自家院里也就平房顶上还算安静。这平房顶上,主要是夏秋两季收割了麦子、玉米等农作物后用来摊开晾晒的,平日基本没什么用。现在这大冬天的,又是将近年关,家里人也不会谁没事上这房顶上来。 除了安静外,这房顶上也够宽敞,而且又修得平整,一色的水泥抹平,却是正适合他折腾。 前几天下过了一场大雪,地面许多背阴处还有着不少白皑皑的积雪未化。但这平房顶上没有什么遮挡物,太阳一出,积雪却是早已化水流得干净了。而雪水混着浮尘流净,却像是专门洒扫了一遍似的,这时也显得很干净。 那篇红砂手的练法上,在结尾处还写了注意事项,说是练功的时候,最好安排在早晨,于林间等空气新鲜处练习。练时要面向东方,吐出浊气,吸入生气。 但林旭却是有些迫不及待,等不及明天早上了。而且那注意上只说最好是早上,却也没说别的时间不行。至于林间,他家只有院子西北角处有一棵柿子树,独木难成林,可算不上。这时节叶子又早已落得干净,只剩光秃秃的树干。而且那里还挨着牛圈,空气可实在算不上新鲜,还不如房顶上通透,空气流通性好。 上了房顶,林旭将书翻到红砂手的那篇上,又仔仔细细研读了一遍,觉着全部理解后,便将书放到一旁。然后面向东方而站,从第一式开始练起。 这红砂手只有很简单的六式,如果不算预备式的话,那就只有五式,而且五式的动作也都非常简单,并没有太过复杂的招式动作。他想这应该只是练法,并不是用来对敌打斗的招式。 其实两本《气功》杂志上,也都很少有用来对敌打斗的招式,有相应配套动作的,也都是很简单,并不复杂,都是用肢体动作来配合体内行气导引的。他想,这应该都是属于内功的范畴。唯有他选的另一套打算学习的《旋转乾坤掌》,稍有些对敌之效。这旋转乾坤掌只有四式,更加简单,不过他看了介绍,其动作要领很像是太极。如果用的好的话,应该能有些借力打力的作用。 不过红砂手没有配套的对敌招手,让林旭很有些可惜,这可是他打算主练并且期望值很大的一套武功。好在他还有《三路华拳》与《三十二式太祖长拳》这两门外功招式可练,倒也能稍作弥补。 当下不作多想,以红砂手的预备式站好。这预备式很简单,首先面向东方,直立,两脚分开同肩宽,然后含胸收腹,全身放松,舌抵上腭,思想集中,以鼻呼吸。 凝神默立片刻,集中思想,调匀呼吸后,他开始了第一式的练习。 第一式也很简单,首先两臂下垂,抬起手掌,掌心向下,手指朝向前方。然后吸气,吸时要缓慢,意想进入腹下气海丹田,这就是所谓的气沉丹田。吸气的同时,两臂上收,提起手掌。然后是呼气,呼气的时候,要脚趾抓地,提肛收腹,意想气从丹田升起贯彻双手掌。最后,两手掌慢慢下按,回复到之前的位置。 做为一名武侠小说爱好者,林旭当然知道丹田在哪儿,何况《气功》杂志中也有专门的介绍,就是在脐下三寸处。 这一式的动作是很简单的,就是把手掌提起后再落下。需要注意的是意和气,意即是自己的意念。气在体内怎么运行,就是需要用自己的意念来引导,所谓以意引气。而这里的气,暂时还不是内力和真气,就是自己的呼吸之气。 换个说法的话,可以称之为粗气。这也是是林旭从《气功》杂志中看来的,是在第一期后面一篇的“《抱朴子·别旨》浅释”中找到的一个说法。他之前已把这两本《气功》杂志都大略通看了一遍,感兴趣的地方则细看了看。 《抱朴子·别旨》中把人身之气分为三种,乃众气、粗气、元气。众气乃众物之气,来自于日常饮食摄取所得。粗气即呼吸之气。元气则是人身的先天精华所化,也可称为先天之气。 “夫人用力者,皆用众气也,众气只能举重致远运体而已……用气之术即粗气也,可以移山岳,决河海,制虎豹,缚贼盗……夫保气者,元气也,非众粗二气。若服元气满藏,则粗气自除,即自以粗气运动,不必须众气也……” 这篇文章中摘引了《抱朴子·别旨》的一段原文,然后是对这段原文的一些解释、看法、观点与议论。不过这也只是写这篇文章之人对原文的解释与看法,林旭看后,却对其所持的一些观点不大认同。 按他自己的理解来看,人用力皆用众气,就是说人的力量是来自于日常饮食所摄取的众物之气,也即是单纯**的力量。只能够做到些举重物、掷远,运转身体做出各种动作之事。 而用气之术,就不是单纯的**的力量,还有气的力量。这气也不是单纯的呼吸之气,而是以特殊的呼吸方法再结合肉身之力也即是众气,所锻炼出来的内气,或称之为内力。这就像那首现在正流行的《中国功夫》里的歌词所唱的,内练一口气。众气是外练筋骨皮,粗气是内练一口气。同时这内练,是结合了众气所练成。众气是日常饮食的五谷、菜蔬、肉类等精华所化,所以这内气的形成,也可以称之为是炼精化气。 这气练成,逐渐壮大后,就可以做到单凭肉身力量所做不到的种种神奇至不可思议之事。如移山岳、决河海、制虎豹、缚贼盗等。不过林旭觉着这里的描述似乎是有些夸张,制虎豹、缚贼盗也就罢了,这就是武侠小说中内功的能力,可移山岳、决河海就太夸大了,这要能做到,简直就可称为神仙了。 而后面对于元气的描述,也是令林旭觉着有些夸大,难以置信。这元气在文章作者后面的释义中,也称为原气或真气。这个真气,又跟小说里面对上了。武侠小说中,对修炼内功所产生的气,有的是称内力、内气,有的则是称真气,看来指同一种东西不同称呼罢了。 但按这《抱朴子》所说来看,这内力与真气却是不同的。真气比粗气所炼的内力又高一层境界,这是元气所炼,是先天之气。那到这一步,就可以对应小说里的先天境界了。 《抱朴子》中所说的炼气理论,元气并不是最开始就能接触与炼到的。而是需要按照众气、粗气、元气一步步来,先把众气结合粗气练成内气,然后等内气修炼积蓄到一定程度,才能以内气导引调出人身体里面先天而生所带来的先天之气,也即元气。 林旭觉着,把这元气炼化后,那内力就可以发生质变地进阶称之为真气。接着再通过不断地修炼,将内力尽数转化为真气。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元气满藏,则粗气自除”。 接下来“即自以粗气运动,不必须众气也”,也就是说人到了这一步,只需要呼吸就可以维持生命运动,而不需要进食吃东西了。这就是传说中的“辟谷”,也是神仙中人的手段了。 不过想想《抱朴子》的作者,林旭倒也能够理解。这《抱朴子》乃是东晋的葛洪所著,此人的道号就是抱朴子,其著作是以他的道号来命名的。葛洪据传最后就是成仙了,而在道教的神话传说中,葛洪也是位列仙班之辈,而且身份不低,还是天庭的四大天师之一。 “《抱朴子·别旨》浅释”这篇文章中倒是并没有提及葛洪的事迹,关于葛洪的事迹,林旭是从他父亲书架上的另一本藏书中看来的。那本书是专门介绍古代的一些奇人异士的,葛洪的事迹便收录其中。 林旭看书很杂,涉猎广泛。除了喜爱武侠小说外,其他一些书他也很爱看。他父亲书架上的藏书,他基本都翻过,除了那些思想理论类以及一些专业性的书籍之外,他大部分也都看过。不过论喜欢的,还是小说故事类,其次是带有故事性、趣味性的,还有他感兴趣的一些方面。无书可读时,平日那些不喜欢的也能看看打发时间。 他不光喜欢看书,记忆力也很好。凡是曾仔细读过的,虽称不上过目不忘,但也能记得个大概。若多读几遍,基本就能记下来。 就像这篇红砂手的功夫,他连续仔细研读过几遍,此时已能记住全部内容,从头到尾背下来都没问题。 葛洪既然是传说中成仙的人物,他的著作对于修道成仙之类有些记述,自也是情理之中。不过以林旭眼下的理解和见识来看,却对此还是很抱有怀疑,不大相信。炼气之术能够练成远超常人的武功也就罢了,还真能成仙做神,白日飞升不成? 不过,不管能不能,现在想这些都太远了。他未必能练到葛洪所说的元气那一步,他现在所求的,只是想能成功练出些内气来。粗气太高深的都不敢想,什么移山岳、决河海、制虎豹就算了,能够练到拥有缚贼盗的能力,他就觉着已是烧高香了。 第三章 简单却难练 (感谢书友“成道成仙成武”的打赏,没想到开书第一天就有人捧场,非常感谢。新书发布,求收藏求推荐求会员点击!) 提起手掌,吸气,气沉丹田;按下手掌,呼气,气贯双掌。 红砂手第一式的动作确实简单,就是这两个步骤。但却不是做一遍就算完,而是要连续做七七四十九次。同时,双掌并不是简单的提起落下,要配合呼吸之气与意念。而且,四十九次中都不可出错,有哪一次忘了,或是没配合好呼吸,那这第一式就不算完成,要从头开始再来过,重新做四十九次。 林旭第一次练,手生没经验,中途就不小心出错了两次。当终于把这第一式完成,他已忍不住微微气喘,头上出了层细汗。 他不但身材瘦小,而且从小体弱多病。还是近年大了一些,才不怎么经常得病了。但体质还是不怎么好,比寻常同龄人差了一些。上中学后,中学学校组织学生每日早起晨跑,标准的操场四百米跑道,每天早上跑四圈。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但他今年已是初二,进了中学两年了,这晨跑还是经常难以坚持下来,跑完十分勉强,还经常掉队。有的时候不想跑,也经常借故躲掉。或是中途装作上厕所,等剩最后一圈了,才出来混着跑完。 所以,这红砂手功法动作虽然简单,但于他来说,运动量还是挺大。也难怪篇尾的注意事项里说,本功法运动量较大,要求练习者体质较好,没有疾病。 “这运动量看来确实挺大,每一式都是连练做四十九次,五式下来,五乘四十九……唔,那就是二百四十五次,再加上不小心出错重练的话,差不多要上了三百次。” 林旭心中暗道地叹了口气,对这个运动量本能地有点儿心畏。他因为从小身体不好,所以对于运动量较大的体育项目以及一些剧烈性运动,都本能地有点儿心畏不喜欢。 之前选中红砂手时,他也有注意到除了预备式外,剩下的五式每式都要重复做四十九次。但因为每式的动作都比较简单,他却是觉着连续做四十九次也不算什么。 但当这第一式好不容易完成后,他却才发现这并不简单,自己之前有点儿太过想当然了。因为这每式四十九次的练习,并不是单纯的肢体动作,还有呼吸与意念的配合。尤其这个意念,也是挺有点儿消耗精力的。 意念属于精神的力量,也即是脑力。他也不知道这三者间能不能划等号,但不管怎么说,意念是从大脑发出的,既然如此,便是属于脑力。他记得以前曾在不知道哪一份报纸上看过一篇报导,说是脑力劳动同样会消耗人的体能,而且有的时候甚至会比体力劳动消耗的还要大。而气功中以意引气的这个意,应该也并不是简单的脑力运动。 所以,这红砂手的练法,并不是单纯的消耗体力,还同样消耗脑力。两者相加起来,对于现在的林旭来说,运动量确实算是挺大。 “算了,不换了,还是接着练吧!学武吗,哪能不吃点儿苦?为了练成武功,我一定要努力坚持。可惜,这不是武侠小说里,我也不是主角,没有什么千年人参、灵芝、何首乌、天山雪莲之类的给我增加功力!” 林旭斟酌片刻,这回没有知难而退,选择了继续练下去,并且不换别的,主练还是这个红砂手。他虽然不太喜欢吃苦,但为人却是很有耐性与韧性。只要是下定决心的事,通常都能够坚持下去,哪怕是咬着牙死拼硬挺,反正骨子里是有股不服输的性子。而且少年人,总是不失锐性,敢于奋力拼搏的。 接下来,第二式。红砂手的第二式也仍是很简单,两臂朝前平行举起伸直,与肩平齐,手掌仍是竖起,为往前伸缩推掌姿式。呼吸要求与第一式相同,吸气时,两臂收缩,气沉丹田;呼气时,气贯双掌,向前推出。同时还要如前一般脚趾抓地,提肛收腹。然后,照此做四十九次。 第三式,是两臂朝天上举,呈双掌托天式。这回是往上伸缩推掌姿式,呼吸要求同上,也仍是做足四十九次。 第四式,两臂向左右平行伸出,呈一字型,仍是手掌竖起,然后同时做向左右两边伸缩推掌姿式,呼吸要求也是同前三式一样。 第五式稍微复杂些,不再是伸缩推掌了,而是两手自身体两侧划圆弧上举,掌心向上,于头顶上伸直两手交叉至指尖相触,然后,再放下手臂复回原位。呼吸要求也仍是如前,两手上举时吸气,气沉丹田。两手相交触碰后呼气,气贯双掌,复回原位。也同前一样,要同时脚趾抓地,提肛收腹。同样,重复做四十九次。 这就是红砂手的五个基本练习动作,每个动作都要求重复做四十九次。有了第一式的经验,林旭剩下来的四式都十分注意,二、三、四式中途都并没出错,一遍过。只有最后一式稍微复杂些,中途错了一次,重做了一回。每一式练完,他也都稍微休息片刻。尽管如此,当这五式最后全部做完,他也觉累的不行,气喘吁吁,双手也如灌了铅一般,只觉十分沉重。 本来他还要打算练旋转乾坤掌的,但这红砂手练完太累,而且全部练完已经是太阳落山天黑了。冬季白天短,天黑的快。再加上之前练最后一式快练完时妹妹已在下面大声叫了他吃晚饭,所以他便暂且作罢,决定留到明天再练旋转乾坤掌。 当下收好了书,顺着台阶下了平房,回屋洗手吃饭。 晚饭的时候,父亲林朗问了他一下午练得怎么样,林旭只答了句还行应付了过去。 他从小性格就很内向,不太爱说话,即便跟家人之间交流也很少。尤其现在进入了青春期,也叫做青春叛逆期,更是不大爱怎么跟父母多说什么了。有时候父母说的多了,还会忍不住出言顶撞。不过他这还算好的了,表现的不是特别叛逆,同学中经常跟父母大闹发脾气的有的是,有的还有过离家出走的“壮举”。 男孩子的青春期,尤其表现得叛逆飞扬。至于女孩子吗,他没跟同班的女生多交流过,却是不太了解。就是男生这边,他也不是跟人交流得来,而是听同一寝室中,晚上入睡前听别人瞎聊说的,他自己是不会主动发问的。 林旭天生内向的性格,也只是表现得在家里更沉默寡言,不爱怎么跟父母多说话了而已。 第四章 好妹妹 (感谢书友“爱看书的猫”打赏,新书极需支持,求收藏求推荐求会员点击!) 可能是下午练功消耗大,林旭晚饭的时候饭量大增,比平常多吃了一个半馒头,倒是让父母瞧得颇为欣喜。 他这个年纪,本来正是青春发育期,身体快速增长的时候。但他也不知怎么回事,却是好像比同龄人发育晚一些,到现在饭量也增长的并不大,个头跟小学毕业时候比,也没长多少,仍是属于全班乃至全校中矮个儿的那一群。小学时候就是一直矮个儿站头排,到了中学还是,家里人都一直为此替他明里暗里地有些担忧。 现在见到他忽然饭量大增,父母自然是瞧着很高兴的。觉着饭量增了,就是要长个儿的时候了。对于他忽然要练武,林母本来还有些担忧,怕他自己一个人瞎练,不小心把身体练坏了,现在瞧到他练了一下午却是饭量大增,倒是对此放心了些。 吃完晚饭后,林旭没有像往常一样跟家里人一起看电视,而是回了自己的那间小卧室,躺到床上休息,同时心里总结思索着下午的那一趟初次练习。 妹妹林彤又对此很高兴,因为林旭又不跟她争电视了。至于林朗夫妇,多数都是随着他们两个,他们喜欢看什么就看什么,所以电视节目的选择控制权,通常是在兄妹俩手中争来争去。 “哥哥,看在你今天一天都不跟我争电视的份儿上,我今晚把床让给你睡,我睡沙发!”看着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林彤很高兴大方地冲着小卧室里的林旭喊道。 “哦!”林旭应了一声,没多说什么。他本来就是沉默寡言不爱说话的性子,平常在外人前也很少多说个“谢”字,自己家里人之间更觉着说“谢谢”显得矫情了。非止他,平常家里人之间也不会说这样互相感谢的话。也不光他们家,他们村子包括附近村也都这样。家人间互像说谢谢,他觉着是只有电视里才会那么演。 林旭家是个典型的农村四合院,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房舍。北房是主房,是爷爷奶奶住的,也是最早盖的老房子。东房是用来存放一些东西的杂物间,西房有两间,分处两角。西南角紧挨着林旭一家四口所住的南房的,是他们家的厨房。不过一般是春夏秋三季使用,冬天家里烧了取暖的铁炉子后,一般都是在家里做饭。反正作为取暖的炉子常燃,自然不会白白浪费火力。西北角那个是养牛的牛圈,盖的比较大,后半部分养牛,前半部分则用来存放一些犁、耙等农具。 林旭一家四口所住的这排南房并不大,只有五十平米左右。中间是客厅,两边是两个卧室。东边是林朗夫妇的卧室,稍大一些;西边则是林旭的卧室,比他父母的卧室小些,只有十平米不到,同时还兼着林朗的书房。而妹妹林彤则没有单独的卧室。 这间房子是林朗夫妇结婚时盖的,当时只是设定的两口子的居所。到有了林旭兄妹两个,一家四口当时也都是挤在一张大床上睡。到兄妹两人稍大的时候,一张床装不下了才做的调整。林朗请人将本是隔作两间的隔断打掉,改成一厅两卧的三间格局。 他夫妻两个占了一间,林旭兄妹两个占了一间。当时两人年纪也还小,所以兄妹两个都是在一张床上睡的。但现在兄妹两个年纪大了,身体也开始发育了,男女有别,虽是兄妹再在一起睡也是不合适了。况且,他两个身体长大,一张加宽的单人床睡下也开始挤了。 从林旭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兄妹两人就开始分开睡了。但这时候家中却再没有多余的卧室提供给林彤,所以林彤就很委屈的从此开始了流浪的住宿。有时候到爷爷、奶奶家住;有时候到姥爷、姥姥家住;有时候跟父母一起挤大床;有时候则是将客厅里那张展开来能当床用的两用沙发放倒在客厅里睡。临近年关,她不愿再去流浪,这几日便都是在家里睡的。 林彤确实很委屈,因为林旭这做哥哥的一点也不让她,凭什么就得她去流浪?他这做哥哥的为什么就不能大方一点,把自己的卧室让出来给她这妹妹住,他自己去爷爷或姥爷家流浪寄宿。 因为这一点,林彤经常跟林旭打口头官司争吵。但无论她说什么,林旭就是不愿出去住,就是林朗夫妇加起来再怎么说也没办法。他这人在有些事情上很固执、不听劝,只要是他认定的,别人再怎么说都不管用。 他不习惯到别人家去住,既便那是他亲爷爷、亲姥爷家,他也一样觉着不习惯。最主要一点是无论爷爷家还是姥爷家,都是睡的大通坑,所有人都一张坑上睡。对于已一个人住惯的他,这一点让他更加不习惯。而对于现在思想已然很独立的他,他也不喜欢跟人同睡一张床、坑的感觉。 他喜欢这样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房间,一张属于自己的床,喜欢一个人睡、一个人想、一个人做梦。这让他感觉自己拥有了一个小小的天地,虽然这间房还兼着父亲的书房,并不完全属于他私有,但也让他很满意了。 对于妹妹的抗议,他所能做出的最大让步就是:妹妹在家里住的时候,他可以把床让给妹妹,自己去客厅睡沙发。这几日晚上他就是在客厅里睡沙发的,把床让给了妹妹。 林彤今天晚上把床和卧室让了回来,林旭心里倒也是很感激的,不过口上却不会多说什么。随口答应了一声后,他又把思绪沉浸回来想自己的事情。 老实说,今天下午的初次练习,他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特别的气感。无论是吸气时的气沉丹田,还是呼气时的气贯双掌。甚至于,他都还没怎么把准丹田的位置,感觉到丹田的存在。 不过只是初练,他觉着这种情况也是应当,没可能一次就成功的。他从小体弱多病,体质并不算好,所以自然而然地就觉着自己练武的资质应该也并不算好。因此他在练之前也算是早有心理准备,做好了长期奋战的打算。 “我从来没练过,丹田里本来就没有气。练得时候意念运气,恐怕也就是单纯凭想,根本没有那股气的。况且我连丹田都没感觉到,又哪来气沉丹田,再又从丹田气贯双掌?如果我能感觉到丹田,并且丹田里已有了气,不知练起来进步会不会更快些?” 想到此处,林旭决定再找一门不需要动功的静练功夫,这样晚上纯粹打坐练气,白天练红砂手和旋转乾坤掌,如此两不耽误,齐头并进,应该能进步更快些。 第五章 自创内功 (求收藏求推荐求会员点击!) 想罢,林旭打开床头的台灯,然后把两本《气功》杂志拿出来,再从头到尾仔细翻看。 这两本《气功》杂志都不厚,也就四、五十页左右。而且都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前部分是谈一些气功对身体的好处与对病痛的治疗,而且多是些人现身说法,谈读了以前几期《气功》杂志上的内容,经过针对性练习治好了自己的关节炎、颈椎病、神经衰弱等类疾病。 这部分内容对林旭来说,基本没用,因为其中并未涉及到什么具体练法。有几篇虽也提到了些功法与练习要点,但那些功法却都是以前几期的内容。他手头只有这两本,再无其它期的,也只能对之空叹可惜。所以这些都没用,他此刻便直接跳过这部分。 中部分则是登载有具体功法与练法的,对林旭来说,只有中篇才可谓是精华。但每期登载的也不多,每本只有两、三篇。 后部分则是刊登的一些气功修炼的理论知识,包括一些人的练习经验,还有对一些气功术语的解释,以及摘选的一些古代气功书籍的内容,谈一些看法、见解、注释及作者的论述、观点之类,就像那篇“《抱朴子·别旨》浅释”。这部分内容,对林旭来说,还是有不少作用的,可以引为借鉴,或触类旁通。就像《抱朴子·别旨》中的那段内容,他就觉得很有用,对于葛洪所提的三气说也很认同。 只是可惜,那篇文章只节选了其中一段,而且大部分还都是理论叙述,并没有具体的修炼方法。 这回林旭跑过两本书的前部分,从中部分开始又重新仔细阅读了一遍。读完之后,他有些失望地发现,自己并没能找到一篇合适的打坐练气的静练功夫。 两本杂志中部分的具体功法合起来共有六篇,为《红砂手》、《旋转乾坤掌》、《马步推掌功》、《八大金刚气功》与《少林行气十三势》,还有一篇则是很偏僻冷门的《印度瑜珈术》,也不知怎么会登载上来。对这个瑜珈术,林旭是完全没有半点儿兴趣,只瞧了名字后,大略瞅了几眼就直接翻过不看。 除了这个瑜珈术不算,剩下的五篇功法却是都需要相配合的肢体动作来练习的。可以说,都是动功。而且就连瑜珈术,也是需要动作配合的,并且动作还很难,所要求的姿势都非常别扭。 中篇没有,他也就只能在剩下的后篇那些修行理论中来找了。只是这些理论中,有的人谈及到自己的修炼经验时,虽也有介绍到一些功法与练法,但却都没有完整成套的。甚至有些人谈到的内容、见解与观点,还有些相互矛盾之处,这就让林旭看得有点儿头疼了。以他目前来说基本还属于是门外汉的初学者水平而言,实在不知该采信哪个,也不知究竟哪些是对,哪些是错。 “这可就难办了?” 林旭忍不住皱起眉头地挠了挠头。想了好一会儿后,他终于想到个办法,决定不管对的错的,只选对自己有用的,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修炼法门。而中心理论思想,就用他已很认同的《抱朴子·别旨》中的三气说。 不得不说,这个决定很大胆。这虽然算不上是完全从头自创,但也是属于不走寻常路,别辟蹊径了。 能做出这个决定,一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没有人对他从小进行教导,所以他也没有那种从小培养潜移默化下所形成的固有规条与成见,没有那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二则是他性子里天生也就有种跳脱,不爱受束缚、守规矩;三则是少年人的那种锐气,敢想敢做,敢闯敢拼,觉着没有什么是好怕的。 做出这个大胆的决定后,林旭心中也忍不住有些兴奋,觉着自己这算是自创武功了。当下翻身而起,从自己书包里找了本还未用过的新笔记本,与一根圆珠笔,又下床到床头前的书架上,把汉语大词典抽了出来。 然后又翻身爬回床上,把两本《气功》杂志后面部分的内容又重新仔细研读。同时一边读,一边开始在笔记本上记笔记,遇到不认得的字、不懂的词,就查大词典。 他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之下,已是两耳不闻身外事。外面客厅里的电视声,父母、妹妹间的交谈声,都已是听不见,只是一心一意专心地研读那些气功理论,并认真地做着笔记。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匆匆而过,当他终于停笔时,忽然发现外面很安静。转头瞧去,但见外面客厅里的灯已熄灭,另一边的父母卧室里也是一片黑暗,且不闻说话声。转回头来往床头柜上的闹钟瞧去,但见已是过了午夜十二点了。不由很惊讶,没想到已过去这么长时间了,在他感觉上,却觉着没这么长,最多也就一两个小时而已。 可从他吃过晚饭后的六点多,约摸七点左右,到现在的十二点多,至少也是五个小时了。其实中间十点多父母、妹妹打算要睡觉时,母亲曾进来打算叫他也早点儿睡,可看见他在床头认真低头写着什么,以为他是在写寒假作业,便也没打扰。反正还是寒假的假期,不用上学,顶多明天让他多睡会儿也就是了。 “可真快啊,还没觉着呢,就十二点多了!” 林旭心里感叹了句,连忙下床穿鞋。刚才认真看书记笔记时不觉着,这时停下来便觉很是尿急,却是憋了不少时间了。 当下趿了拖鞋,出了客厅,打开门对着门口台阶下不远处的一只泔水桶撒尿。 他们家所住的地方在一条小胡同的最深处,大门外还有一片不小的空地,因此茅房却是没有盖在院子里占地方,而是盖在了院外面的那片空地的一角。天太晚又太冷,他不愿再出大门去,便在这泔水桶中就地解决了。其实这也算是一家人晚上默认的马桶,除了解大手不太方便不会在这儿解决外,晚上关了院门后,小便基本都是在此。 当然,家里也有便盆,不过却是脱了衣服睡觉后解决时所用,一般没脱衣服睡觉的话,都是在这只泔水桶中。林旭这时还没脱衣服,再加上也不想明早起来倒便盆,便受冷一趟出来了。 一边尿着,他一边仰头望着天上的星空。今晚的夜色很好,月亮很亮,星星也很多,很是漂亮。不过天气太冷,又已太晚,他却也没心思欣赏,尿完打了个哆嗦,便提上裤子返回去了。 把客厅门闩好,返回自己的小卧室,他将已记了不少的笔记本与两本《气功》杂志收好,把词典也重新放回书架,然后拿起闹钟定了明天早上七点叫醒,便上床脱了衣服睡觉。 这闹钟放假期间他平常都是关掉闹钟功能的,不过明天早起后他还打算接着练红砂手,却是又重新打开定好时间。 至于自创的打坐静练功夫,他记了几个小时笔记,却是也大致整理出了脉络,剩下的明天接着完善,估计明天晚上就可以开练了。 脱了衣服钻进被窝,关掉床头的台灯,林旭一边想着明天的修炼计划,打了个哈欠后,便很快进入了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