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打通铁路,狂飙突进,切断敦刻尔克!
“你小子真是太神奇了!居然就用这样一招,在一个下午加一整夜的时间里,打崩了凯默尔山背坡的敌军重炮群!
居然还逼得黑格乱中出错、脑子发昏对我们发起反冲锋!简直是找死!原本还以为,就算重创了敌人的炮兵,也得再花上两三天攻下155高地,结果现在就攻下了!”
几个小时后,当鲁普雷希特公爵亲自站上155高地,看着插在主峰上那面巨大的旗帜,心中一股豪迈感也油然顿生。
他情不自禁就发出了连番的感慨,也愈发坚信身边这位少校实在是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战神。
鲁路修少校,简直就像是奉神谕而降世,总是能洞若观火地提出一个个神妙的点子,一个个完美的创意,解决一场场艰难的战役。
鲁路修倒是没有居功,他还恬淡谦退地提醒:“殿下,我们还是别在峰顶待太久比较好,毕竟这里还没有完全脱离敌人的炮火覆盖距离。
我军只是拿下了155高地这个主峰,整个山脊沿线,还有很多阵地,至少需要一天的时间彻底肃清。
而且,此战更应该感谢一线奋死搏杀的将士们,尤其是伦德施泰特少校那个营。
他们不但一开始时渗透夺取了最初的几条坑道、取得了相对靠近敌军炮兵阵地的前沿观测点。
后来还精准试用了炮兵测声器,实践了我这套新战术,取得了惊人的成果。
最后他们还顶住了敌人的反扑,攻上了主峰,把旗帜插到了这里。”
鲁普雷希特公爵也听得连连点头。
凭良心说,伦德施泰特少校的第2突击营,因为关系后台不如冯.博克少校的第1突击营那么硬,之前战役中的立功表现,始终是不如第1营的。
毕竟冯博克的舅舅是总参谋长,最容易立功的作战任务都让给他优先执行。还有鲁路修这个当时的副营长,跟冯博克在一起,他那个营就更容易出彩了。
从一开始进攻巴约勒的时候,伦德施泰特的营就被优先分在了铁路北侧、靠近高地、更容易被敌军炮兵压制的方向上。
而博克的营当时在铁路南侧,地势更平缓,远离敌人炮兵,仅有的泥泞问题在冬季封冻后也解决了,当时博克的突破战果可比伦德施泰特远得多了。
没想到战役开始了快一个月,苦熬了那么久的伦德施泰特,也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
防区靠北的他,当然会成为凯默尔山的主攻突击营。他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就凭他最后攻上主峰把旗帜插进了黑格的军部,再加上之前的苦劳,也该晋升了。
至于跟他并列的博克少校,人家之前功劳就已经不少,历战累积下来,差不多也都配升中校。
鲁普雷希特公爵在权衡之后,便下达了两道命令:
首先,从后方紧急调来两个工兵团,给他们最多48个小时,要他们尽量不眠不休昼夜赶工,把被布军轰烂了好几公里的铁路重新修好。
三天之内务必要重新通车、让大军可以把积压在后方的军备物资全部运到前线。
然后,公爵又火线签署了两项晋升令,并且上报总参备案,要将冯.博克少校和伦德施泰特少校都晋升为中校。
书面备案要花上好几天,不过可以先电话通知、最后再补纸面归档文件。
当天公爵就给参谋部打了电话,
经办军官听说、要晋升的人里有总参谋长的亲外甥后,办事效率极高,当天就敲定了。
但晋升之后,两人的职务暂时不变,还是突击营营长。
……
公爵安排工兵团修铁路、并且给夺下155高地有功的一批军官们晋升授勋的同时。
凯默尔山上的阵地争夺战,也还在激烈地持续着。
凯默尔山沿着伊普尔高地南侧边缘、呈东西走向绵延,整条山脊也绵延了近20公里。
当天上午夺取的只是主峰阵地,得手之后,军队朝着东西两个方向撕开更大的缺口、肃清残敌,至少还要打上一两天。
不过这些都已经是“垃圾时间”,主峰被夺后,敌人的炮兵战力就被彻底压制住了,再也威胁不到下面的铁路。
等大雪停下后,视野重新变得开阔,就轮到德军重炮居高临下直瞄压制布军炮兵。
此后的18~20日几天,德军果然按计划,一边夺取了凯默尔山剩余险要,一边日夜赶工修复了铁路。
大雪在19日这天就彻底停了。
20日午后,第一列满载着弹药和军粮、纱布药品等物的补给列车,终于从阿尔芒蒂耶尔站出发,经过3个小时的行驶,顺利将补给送到了靠近敦刻尔克前线的巴里亚第2师、第3师阵地上。
铁路才刚修复,加上还有积雪,火车只敢开略低于30公里的时速了,但这都不重要了。
满满十几节车皮、上千吨的物资运到军前,当天就让前线德军回了一大口血。
原本西边的法军还试图反攻切断德军这根深入的铁钳,在德军机枪子弹和大炮炮弹变得充足后,法军的反攻尝试也全都成了笑话。
无数的重机枪持续猛烈开火,子弹就像不要钱一样。105和150口径的炮群,也开始肆无忌惮地泼洒弹雨,把反扑的法军一群群炸翻在冲锋途中。
这种时候,对法军而言最明智的选择,当然是立刻转攻为守,别再做无谓地牺牲。
但可惜,受制于这个时代法军落后的通讯条件、呆板的指挥体系,
前线部队蒙受伤亡损失、发现事不可为后。要想层层上达,最终被高层将帅确认并改变决策,至少还要花上两三天的时间。
战时各种消息满天飞,那些不把士兵当人看的高高在上将军们,哪里能第一时间判断前线传回的“不是我军不奋力,而是敌军变强了”消息到底是不是真的?万一是士兵们想要怯战偷懒呢?
不死伤个万儿八千人,这种消息就注定是确认不了的。也没人能担得起“明明还能进攻却下令停止进攻”的贻误战机之责。
最终,西线战场从卡塞勒到阿尔内克、沃尔穆一线,法军的攻势直到1月23日才彻底停止,白白又折损了上万人。
而德军在这一带的前线部队,也就是巴里亚第1军下属的第2师、第3师,在察觉到法军的强弩之末状态后,也果断向后方求援增兵,
希望集团军司令鲁普雷希特公爵能批准进一步加强“西钳”的兵力,向着海岸线穿凿!
公爵也果断远程批准了这一前线将领的自行判断,把后方能抽调的预备队都抽调了过去,补防巴里亚第2、3师转入进攻后空出来的防区。
而巴里亚第2、3师也立刻抓住时机,绕过敦刻尔克城,沿着敦刻尔克更西边的方向穿插、最终在1月26日进攻到了敦刻尔克城西约20公里、北海海边的小镇格拉沃利纳。
如此一来,虽然还没攻下敦刻尔克这样的坚城重港,但至少已经在敦刻尔克更西边的滨海小镇扎下了一个立足点!
彻底切断了从伊普尔到敦刻尔克的整个大包围圈里的布军、加军、澳新军团和阿三殖民军,从陆路撤回法兰克后方的可能性!
仅仅三天时间内就完成攻防转换、并且再寻找薄弱点往前反攻推进20公里再夺一个小镇。这样的进攻速度,放在1915年已经算是非常迅猛了。
法军和布军没能反应过来,也不能怪他们,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战争指挥节奏。
说句良心话,“西钳”最后插到敦刻尔克更西边、一直插到大海,这一系列操作,鲁路修也没机会介入——因为他当时还在操心伊普尔高地这边的战事,实在分身乏术。
从凯默尔山到伊普尔的战局,跟西边“西钳”防守反击打到滨海小镇格拉沃利纳,这两部操作是由两支部队同时并行的。
鲁路修留在“西钳”的那个突击营,倒是在剩余的军官带领下,参加了战斗,也立了一些功,包括隆美尔这个副营长也火急赶回了前线指挥。
但鲁路修本人实在是来不及赶过去,两边都需要他。(后文附截止到1915年1月26日的最新战场形势图,更新双方控制区范围)
……
且不论西线的最新进展,且把视线拉回伊普尔高地的正面战场。
1月20日,德军彻底夺取了凯默尔山沿线的整条山脊后,次日便把德军自己的重炮团,从山脚下拉了上来,部署到山脊南侧的反斜面上,开始构筑前进重炮阵地。
这整个过程也非常艰辛,当时大雪虽然停了,但地上的积雪仍然没化。
在厚厚的积雪上,要把10吨重的150毫米加农炮拉上山坡,还没有正常点的道路,实在是非常困难。
这个时代,德奥等国也缺乏牵引卡车,因为它们都是贫油国。历史上1915年在东线时,在巴尔干的喀尔巴阡山区,奥利奥军有过“一千名士兵拉拽一门重炮上山”的夸张记录。
今时今日,在凯默尔山,地势虽然没有东线南侧山区那么夸张,但毕竟地上还有雪。
最终德军花了整整350名士兵协力硬拉,才把K16型150毫米加农炮拉到山顶。这种情形,放在后世根本想象都想象不出来。
拽炮上山就花了一两天,构筑炮兵阵地又花了一天。
重炮团的新阵地,比之战前往北推进了整整9公里,加上部署点位的海拔高度也变高了100多米,炮兵观察哨的视野也更加清晰开阔了。
1月23号,德军的150毫米加农炮,终于从凯默尔山顶,轰炸到了伊普尔城的东郊,并且封锁了斯滕福德与伊普尔之间的铁路小镇波珀灵厄——
虽然布军早就没有铁路可用了,在当初斯滕福德被攻下时,布军的铁路就只剩最后那一小截断头路了。
德军重炮轰击的这些位置,距离都已经超过15公里了。但德军炮兵阵地的海拔,比伊普尔城还高出好几十米,落差也能稍稍提升实际最大射程。
当德军的第一批150炮弹落在伊普尔城东郊时,布军上上下下终于彻底慌了。
……
1月23日夜,伊普尔城内的布国远征军司令部,整晚都灯火未熄。
只不过,平时这里用的都是电灯,现在却临时换成了煤气灯。
因为通往伊普尔城的输电线缆,都被德军的150重炮炮击轰烂了,沿途至少几十根输电杆被炸倒,修都修不过来。
伊普尔全城都陷入了大停电,连总司令约翰.弗伦奇元帅,都只能用带瓦斯罐的便携式煤气灯照明。
所有人脸色铁青,一些问题已经不容回避了。
“大家觉得,帝国还要死守伊普尔高地么?是否应该考虑往北逐步收缩、撤退,最后撤往敦刻尔克?”
总司令弗伦奇元帅知道有些话必须他先开口,否则下面的人是不敢提的。
离开伊普尔,基本上就相当于全军撤退了。帝国的这次远征,将以耻辱的全面失败告终。
所有人里,最“坚贞不屈”,也最急于找回场子和面子的道格拉斯.黑格中将率先表示反对:
“我们不过是丢掉了凯默尔山,也丢掉了南侧制高点沿线山脊。可突出部内部还有那么多城镇在我们手上,难道就要立刻放弃、不再争取了么?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撤退——帝国从开战之初,就把军队派到了这里,在伊普尔周边经营了整整四个月,后方的船队一直在运送军需物资到敦刻尔克港、再铁路转运拉到这里。
如今伊普尔周边各个城镇的仓库里,至少还存了150万发各种炮弹!军粮够20万大军吃上两年的!还有那么多子弹、燃油、被服、帐篷、轮胎、烟草咖啡……所有补给物资库存加起来,至少是百万吨级规模的。
如果我们快速撤退,是把这些物资都烧了炸了,还是怎么处理?难道不应该节节抵抗,尽量把弹药打到敌人的头上么?
哪怕从现在开始,敞开了炮击,24小时别持续炮击别在乎炮管是否打废,发现不了目标也炮击!要是我军拿出这种气势,死撑到封冻季结束、天气转暖环境变泥泞,也是完全做得到的!”
黑格中将的这番话,最终还是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实在是布国之前太笃定,为了死守这个突出部,在这里囤了太多东西。
这也不怪他们,因为原本历史上他们能守住这里四年,岿然不动。要是没有那么多物资,如何能守得这么坚决?
而花了四个月才运进来那么多东西,想要在几天内重新拉走,运力是绝对不够的。
150万发炮弹、好几亿发子弹、加上等比例配套的军需!如果这些东西完全损失了,对于布国的整体国力,将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打击。
这里所有人的仕途都会彻底终结。
弗伦奇元帅闻言,静静扫视了一圈左右,发现黑格等人眼神中还闪烁着希望上进的光芒。
是啊,那些相对年轻的中将、少将,反而比他这个元帅更期待上进。
元帅撤退了,无非退休,也没人会清算他,大家都会留个体面。
可下面的人呢?他们原本这辈子都未必有机会晋升到元帅,大战给了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他们不希望失去。
“可是,敌军的包围圈正在越来越收拢。我们就算想且战且退,也不能不提防因为某些突发情况,导致战局急速恶化……”弗伦奇元帅最后抛出了自己的担心。
如果能够确保不被完全包围,且战且走也不是不能接受。
而面对元帅的这一担心,大家也多是一筹莫展,沉默了许久也没人拿出解决方案。
最终,也不知过了多久,远征军参谋长阿奇博尔德中将终于打破了沉默,用斟酌的语气建议道:
“总司令阁下,我认为目前的形势确实比较危急,但还远没有到会被敌人全面包围的程度。
我们不知道敌军的‘西钳’进展到哪里了,但敦刻尔克港坚固无比,有大量要塞炮台和重兵把守,还可以随时得到海路援兵,敌人肯定是攻不下那里的!
再退一万步,哪怕敦刻尔克有失,我们还有德潘讷和尼奥波特,这些滨海小镇虽然没有敦刻尔克那样的深水良港,但停泊一下浅水船舶还是可以的。
帝国的皇家海军天下无敌,有他们作为后盾,哪怕我们的陆上退路出现一些小意外,海上退路也能绝对确保畅通!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多坚持一段时间,等待转机!
相比之下现在最重要的,是请大臣阁下向首相陈情,争取更好的海陆配合,让海军派出更多近海炮击舰队支援我们,万一出现变故,就第一时间派出大量运输船,帮助陆军转移。”
阿奇博尔德参谋长的这番话,最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原本颓废的弗伦奇元帅,也终于再次振作起信心。
如今还是1915年初,不存在空袭。拥有绝对制海权的一方,就是能做到确保沿海退路万无一失。
既然如此,怎么能轻言放弃呢?
现在该做的,只是陆军不再往可能的包围圈里投入更多人。而海军却应该加大增援力度,竭尽所能配合陆军。
“你说得很对,我这就联络伦敦。”弗伦奇元帅最终下定决心。
因为全城都停电了,原本需要市电电源的大功率远程电台都发报不了。司令部只好弄了一堆原本给小功率电台用的铅酸电池组,临时串并联改造,让电压电流能够适配大功率电台。
然后弗伦奇就向后方说明了情况,也表达了坚守的决心,只是要求海军必须增援。
他的需求先经过了陆军大臣基钦纳伯爵,又转达到了首相里,最后转到海军大臣沃顿。
沃顿非常重视,当天就召开了海军会议,做出了三项部署:
首先把海峡舰队的主力都调来,让那些前无畏舰随时准备支援敦刻尔克至尼奥波特沿海。对于逼近到沿海的敌国陆军,进行远程压制炮击!
只要敌人敢接近到海岸线15公里以内的地方,就用战列舰主炮级别的巨炮狠狠地轰!
其次,把皇家海军拥有的全部浅水重炮舰,统统直接开去敦刻尔克港,以便第一时间支援战场。
最后,让贝蒂的高速战巡舰队,在整个比利金至北法沿海海域保持最高警戒级的巡逻,决不能再出现上次接应比利金陆军时那样的乱子、让敌人的高速战舰摸过来偷袭登陆场!
沃顿大臣还担心这次的事情重大,光靠戴维贝蒂的战巡舰队兵力还不够。便让大舰队总司令杰里科上将,把相当一部分高速主力战列舰,也都尽量调过来。
一时之间,敦刻尔克至多佛之间的北海洋面,以及布吉利海峡两侧,到处都是万吨巨舰的身影。
有了这个后盾,布国陆海军大臣一致认为,帝国就算打不赢敌人,但至少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
PS:已经一万字了,第三更的五千字还没写完,大约要下午3点左右才有了,再多不敢保证。
(本章完)
(/bi/285580/172375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