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248章 开科取士

第248章 开科取士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江瀚很清楚,想要对付这群盘根错节的乡绅,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
    这样才能根本上,彻底瓦解旧乡绅对知识和权力的垄断。
    长远来看,江瀚需要开办属于自己的书院,培养忠于自己的下一代。
    可现在他没那个条件,也等不及。
    从短期来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拉一派,打一派。
    保宁府一共两州八县之地,空出来的职缺可不少。
    江瀚要用官位,来分化这群看似铁板一块的读书人。
    念及于此,他立刻下令,把先前在广元县,第一个向自己投诚的县令曾瑞,火速调了过来。
    (曾瑞在224章出现过)
    江瀚大手一挥,直接给他头上安了一顶“保宁府知府”的帽子。
    从知县到知府,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的含金量却是天壤之别!
    知县是正七品。
    而知府是正四品!
    在正常的大明官僚体系内,从一个知县晋升到知府,哪怕是一帆风顺,也至少需要十到二十年的宦海沉浮。
    如果朝中无人撑腰,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无法跨过这道天堑。
    曾瑞以一个举人出身的知县,在短短数月之内摇身一变,就成了执掌川北核心州府的大员。
    当他接到任命时,心里可谓是五味杂陈。
    一方面,他对自己的三级跳式晋升,确实是欣喜若狂;
    但另一方面,他又感慨这个知府,不是大明朝廷任命的知府。
    但曾瑞心里拎得很清楚,以自己一个寻常举人的身份,想要坐到知府这个位置上,那是一辈子都不可能的事。
    只能说这帮反贼,有好处他是真给啊。
    曾瑞在一番天人交战后,最终还是想通了。
    反正已经降了贼,人生苦短,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安下心来好生做事。
    说白了,曾瑞也是看在江瀚带兵颇有章法,而且从不滥杀无辜的份上,这才归了心。
    要是换做其他只知道杀人劫掠的贼寇来,他恐怕也不会真心做事。
    曾瑞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花了几天苦思冥想,亲自替江瀚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封《招贤令》。
    “来人!”
    他将墨迹未干的告示,交给下属,吩咐道,
    “给我以最快的速度,贴出去!”
    “沿途各县,各乡,务必全给我通知到!”
    “我要让保宁府的所有士子,都看到这封招贤令!”
    “今我主江瀚克复川北,求贤若渴。”
    “为解民于倒悬,特开‘恩科’,不拘一格以揽天下英才!”
    “凡应试者,不问出身,不问贫富,自认有才之士皆可报名。”
    “应试内容不考经义,不考八股。”
    “只考三策:一问‘农桑水利’,二问‘钱粮经理’,三问‘刑名法度’,皆是治国理政的实学。”
    “中选者不论文武,不分先后,择优录取。”
    “保宁府两州八县之地,虚席以待,最优者可为一县主官!”
    这篇告示,如同一块巨石,在保宁府的各个州县激起了滔天巨浪。
    那些传承数百年的士绅大族,对此自然是嗤之以鼻。
    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那帮反贼附庸风雅的拙劣表演罢了。
    一个泥腿子出身的武夫,也配谈“开设恩科”?
    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招贤令?
    只要他们这些大族不动,最多也就只能招来一群童生、秀才。
    想靠他们治理地方?省省吧。
    然而,这群世家大族却忽略了,在保宁府各个乡镇的角落里,还有不少才华横溢,却因为家中贫苦,郁郁不得志的学子。
    对于这群人而言,这封招贤令不啻于黑暗中的一道曙光,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招贤令很快便传到了剑州梁家所在的梁家村。
    梁家村,因为有大理寺丞梁之栋的存在,所以村子还算富裕。
    村中甚至还开办了族学,供养着族中数十位士子。
    书房内,梁庭寺一改当初老态龙钟的模样,看着手里的招贤令放声大笑。
    “狗屁不通!”
    “那曾瑞不过一介举人,全靠着委身从贼,才混了个知府。”
    “如今还想撺掇我等心怀朝廷的士人从贼,简直恬不知耻!”
    “来人,通知族学里的士子,最近这段时间,任何人不得私自出村!”
    “吃了我梁家的,千万别想着再去贼人那里分一杯羹!”
    不用梁庭寺特意交代,族学里的馆师们早就开始嚷嚷了起来。
    馆师们自发地号召起族中士子,要求他们“明辨是非,坚守大节”,绝不能被贼人蛊惑。
    这群士子,大多都受过梁家的接济,自然是个个言辞凿凿,态度坚决。
    并对那贼寇的恩科,表现出了极大的鄙夷。
    他们有族老的接济,自然是衣食无忧,但在一河之隔的团石村,情况就有了些许变化。
    一个名叫吴熙的年轻秀才,在看到这份告示时,双眼直冒光。
    吴熙是天启七年的生员,家中贫寒,老母常年卧病在床。
    在他之下,还有三个嗷嗷待哺的弟弟妹妹,全家的重担都压在他一个人的肩上。
    吴熙自幼聪慧,饱读诗书,本是村里最有希望中举的人才。
    可就在他准备参加乡试那年,家里却突遭变故。
    他的父亲吴明达,在一次意外中失足摔落山崖,当场丢了性命。
    父亲的意外离世,让本就贫困的家庭,彻底失去了经济来源。
    吴熙只能含泪放弃了乡试,回到家中,一边务农一边守丧,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如今他年满二十五,却依旧是孤身一人。
    本来吴熙身为秀才,应该是村里的香饽饽才对。
    可附近的十里八乡的媒婆,听说他家的状况后,个个都避之不及。
    当吴熙在村口看到那份招贤令时,那颗早已被磨平了棱角的心,剧烈地跳动了起来。
    “保宁府两州八县之地,虚席以待,最优者可为一县主官!”
    他扛着锄头,飞也似的跑回家里,将此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病榻上的老母。
    可他老母亲听完,脸上却充满了担忧:
    “儿啊,那.那毕竟是一群反贼,不是咱们大明朝的正途。”
    “你要是去了,万一万一将来朝廷派兵打回来了,可是要杀头的!”
    “为娘这把年纪倒是不怕死,可你们几个”
    但今时不同往日,吴熙十分坚决:
    “娘!”
    “咱们家,现在连下锅的米都快没了,宏宇他们几个饿得面黄肌瘦,只能啃野草树根充饥。”
    “如今,机会就摆在眼前,儿子自恃才思敏捷,无论如何都想去试一试!”
    “要是成了,咱们全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要是败了.”
    他惨笑一声,
    “最多也就是碗大个疤,大不了下辈子重头再来!”
    见儿子如此坚决,病榻上的老母也只能含泪点了点头。
    自从丈夫意外坠亡,她就一病不起。
    自家儿子的才学,她一清二楚。
    不到及冠就考上了秀才,就连隔壁的梁家村,也没几个能与之媲美的。
    要不是家里拖累了吴熙,说不定他早就考中进士,入朝为官了。
    得到了母亲的首肯,吴熙把家里大部分的干粮都留了下来,交给年幼的弟弟宏宇。
    吴熙摸了摸弟弟的脑袋:
    “好生照顾娘亲,大哥去去就回!”
    “到时候考中恩科,骑着高头大马接你们去城里!”
    就这样,他带了两张硬邦邦的粗粮饼子,背上破旧不堪的书箱,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保宁府的赶考之路。
    吴熙心里盘算着,两张饼子省点吃,掰成小块,每天就着河水吃一点,应该能勉强支撑他赶到保宁府。
    然而,当他饥肠辘辘赶到剑州城时,刚进城没几步,周围几个穿着皂服的吏员就盯上了他。
    吴熙心中一惊,下意识地捂紧了怀里的饼子。
    “唉,前头那个背书箱的,给我站住。”
    一个吏员快步跟上,扯着嗓门朝他嚷嚷道。
    吴熙听了,心里更是惊慌。
    他还以为遇到了城里的苛索无度的小吏,想要抢他的盘缠。
    吴熙二话不说,撒开腿就往一旁的小巷里钻,想要甩掉小吏。
    那吏员见状,连忙追了上去。
    两人在巷子里你追我赶,跑了大半天,吴熙最终还是被那吏员给堵在了巷子里。
    本就饿得不行的吴熙眼冒金星,扶着墙大口大口喘着粗气:
    “你你是干什么的?”
    “我是奉命前往保宁府赶考的士子,你你竟敢当街拦我去路?”
    “我告诉你,我身上可就只有一个破书箱,想要好处,还请另寻高门!”
    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对面的吏员听完却摆了摆手;
    “这位相公莫怕。”
    “我等是新上任的曾知府派来的,专程在城门等候,你们这些想要去保宁府赶考的士子。”
    吴熙听罢,一脸疑惑:
    “等我们干什么?”
    那小吏不慌不忙地解释道:
    “曾知府有交代,说是路途遥远,怕各位赶考的士子盘缠不足,路上再出现点什么意外。”
    “所以他特意在各个州县,设立了几个转运点。”
    “等你们这些士子人齐了,再由官府统一安排马车,把各位安全地送到保宁府去。”
    原来,自从招贤令发出后不久,曾瑞就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此次前来应试的,很可能都是些家境贫寒的学子。
    这些学子不一定有能力,独自一人赶到百里之外的保宁府应试。
    所以曾瑞特意请示了江瀚,调动军中马匹,在各个州县的设立了专门的转运点,负责统一运送这帮贫困士子。
    就这样,吴熙这个连饭快吃不饱的穷秀才,第一次坐上了四平八稳的马车。
    他怀着一颗忐忑而又激动的心,奔赴百里之外的保宁府,准备参加这场足以改变一生命运的“恩科”。
    (本章完)
    (/bi/285610/17237391.)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