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213章 中原大乱 朝堂大乱

第213章 中原大乱 朝堂大乱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就在江瀚窝在龙安府,安安静静地种田、练兵、搞基建的时候,外面的世界,早就乱成了一锅粥。
    自从王自用、高迎祥等三十六营首领,在黄河边上诈降,并成功突破了明军的黄河防线进入河南之后,可谓是“龙归沧海,虎入深山”。
    起义军首先在豫西的渑池县马蹄窝一带,设下埋伏,将追击而来的防河守军袁大权部,打了个全军覆没。
    随后一溜烟地冲出了河南巡抚玄默设下的包围圈,进入了河南地界。
    此时的河南,可谓是一片人间炼狱。
    根据记载,崇祯三、四、五、六年,连年大旱,“秋既无收,麦又难种。野无青草,十室九空。”
    本该是产粮大省的中原腹地,一斗米的价格,竟然暴涨到了五钱银子。
    百姓们辛苦劳作数日,到头来,竟然连一升米也买不起。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挖草根、剥树皮充饥。
    数十万百姓跟蝗虫一样,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草根树皮吃完了,就只能吃观音土饱腹。
    一时间,放眼望去,中原大地之上,随处可见面黄肌瘦、肚子鼓胀的百姓。
    他们蜷缩在路边,发出阵阵哀嚎,腹胀而死。
    到了最后,就连观音土都没得吃,于是饥民们只能上吊,或是填沟自尽。
    可就在这种情况下,河南各地的官府不但不思赈济,反而加大了搜刮的力度。
    各地官府以“剿贼”为名,大肆摊派,责令百姓上缴兵粮、器械、布帛等,用以筹军。
    由于明廷那奇葩的“寅吃卯粮”税制,上一年的摊派还没能缴清,下一年的新饷,便又接踵而来。
    时人记载:
    “日额未完,新饷已催;新征甫毕,旧逋又下.”
    “村无吠犬,尚敲催呼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朴之血。”
    在这片绝望的土地上,从山西渡河而来的起义军,变成了河南饥民百姓眼中,唯一的救星。
    起义军一进入河南,便同当地的贫苦农民联合了起来,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造反洪流。
    先前在山西,因洪承畴重兵围剿而损失惨重的各路起义军,在河南获得了海量的兵源补充,日渐壮大。
    短短数月,起义军裹挟的民众,竟然有数十万之多!
    而得到了兵源补充后,横行狼、一斗谷、扫地王、满天星等八营部众,凑足了十余万人马,当即挥师西入武关,直奔关中一带而去。
    山阳、镇安、商南三地,同时陷落,起义军随后北上,兵锋直指西安府。
    可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洪承畴此时,正在关中剿匪呢。
    自从江瀚带着部队从汉中进入了蜀地之后,洪承畴无奈只能放弃追剿。
    四川毕竟不是他的辖区,他也不好越庖代俎,入川剿匪。
    于是,他只能将满腔的怒火,都发泄在了关中、汉中一带的刁民身上。
    得知河南来的起义军,竟然敢踏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要攻打府城西安,洪承畴大为光火。
    他妈的,现在是什么阿猫阿狗,都敢来捋他的虎须了?
    洪承畴本就因为爱将曹文诏被擒杀,憋了一肚子气,正无处发泄。
    就在这个当口,扫地王、满天星等人就撞了上来,其结果可想而知。
    他们可算遭了大罪,在洪承畴的铁血镇压下,不到半个月,便被杀了个丢盔弃甲,血流成河。
    当初入陕时他们带了浩浩荡荡十万之众,最后仅仅只有不到三万人,侥幸从洪承畴手上逃出生天。
    而由王自用、高迎祥、张献忠等人领导的另一路起义军,就要聪明多了。
    他们仗着自己马匹多、机动快,专挑明军防守的薄弱地点下手。
    负责在嵩县一带镇守的左良玉,根本来不及组织有效的拦截和救援,起义军便一头扎进了地势复杂的卢氏山区。
    卢氏山区之内,常年盘踞着一批“矿盗”。
    他们仗着山高路远,路途艰险,一直在山区里和官府打着游击。
    王自用等人率兵抵达后,这些“矿盗”便积极响应,充当向导,带着起义军,从山间小道,成功绕到了内乡,随后直奔湖广的郧阳、襄阳地区而去。
    崇祯五年的下半年,就在江瀚还在汉中四川一带钻林子的时候,这路起义军就接连攻破了品西、上津、保康诸县,转而盯上了郧阳府。
    郧阳府,位于陕、豫、川、湖、广五省交界之处,是典型的“五不管”地带。
    其辖区内崇山峻岭,民生凋敝,长久以来,都是盗贼丛生之地。
    如今,数十万流寇即将杀入郧阳,可整个郧阳府,却只有区区五百标兵。
    郧阳巡抚蒋允仪,面对着来势汹汹的贼兵,根本无力抵抗。
    眼见周围州县一个个被攻破,蒋允仪甚至写下了绝笔书,命人呈交到了京师。
    其中写道:
    “……臣束手无策,惟上书请死而已。”
    而英明神武的崇祯皇帝,在收到这封绝笔书后,第一时间竟然不是同情和惋惜,反倒是愤怒无比。
    什么叫束手无策?
    这分明是你们这帮官员在推卸责任,想要弃城而逃!
    于是,朱由检当即下令,命锦衣卫出动,远赴勋阳,要把蒋允仪革职拿问,下狱戍边。
    可事实上,蒋允仪并非庸碌之辈。
    他在郧阳任上,颇有政绩,又是兴修水利,又是积攒米粮,赈济百姓,深得民心。
    而且,蒋允仪在写下绝笔书后,也并没有摆烂等死。
    他反而积极守备,大肆征集民兵,修补城池,打制军械,誓要与郧阳府共存亡。
    因此,当锦衣卫千里迢迢跑来抓捕他时,当地百姓可谓是痛哭流涕,就差没写万言书了,
    只能说蒋允仪命不好,兢兢业业操劳大半生,最后却碰到了朱由检这尊大神。
    但朱由检却没心思去管蒋允仪的冤屈,他此时正在崇政殿召开朝会,讨论时局呢。
    朝堂之上的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
    崇祯一脸阴沉,将手中的奏报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废物!一群废物!”
    “都看看!你们都给朕好好看看!”
    他的声音,因愤怒而微微颤抖,
    “剿匪剿了这么久,如今却中原糜烂,流寇四起!”
    “贼人竟然已经进入了湖广!”
    “湖广可是我大明粮仓,要是连湖广都被流寇占了,你们告诉我,这天下,还怎么撑下去?!”
    “辽东的失地,该怎么收回?!”
    殿下的文武百官,一个个噤若寒蝉,无人搭话。
    可朱由检的咆哮还在继续:
    “更糟心的是那个姓江的小贼,这厮不仅攻破银川,屠了庆王一系,如今反倒从容不迫的窜入了四川,占据了龙安府!”
    “招兵买马,分发田地,俨然就是一副坐寇的模样!”
    “他就差没开府建制,称王称帝了!”
    皇帝的咆哮声响彻整个崇政殿,震得文武百官心头发慌,但谁也拿不出具体办法。
    他们心里很清楚,如今大明的军队,就是一盘散沙。
    洪承畴在镇压关中、汉中的农民起义;河南巡抚玄默,在镇压豫西一带的贼兵;
    昌平副总兵左良玉,在河南被流寇主力牵着鼻子,疲于奔命;
    四川副总兵邓玘则是在汉中府一带停滞不前,出工不出力。
    面对进入四川的叛军,云贵川三省总督朱燮元、四川总兵侯良柱等人,却又被云南作乱的土司给死死拖在了边陲之地
    眼下,大明的几路官军都在各自为战,根本无法形成合力。
    面对这种情况,内阁的几位大臣,又再次提出了老生常谈的问题,统一事权。
    以首辅周延儒为首的官员们认为,贼寇之所以能流突无定,四处逃窜,就是因为各省各镇,抚事权不一,互相观望,推诿塞责。
    所以,眼下必须简拔一位重臣,开督设府,统摄各路兵马,专事讨贼。
    朱由检思来想去,也同意了这个意见。
    他之所以一直没开这个口子,主要还是担心麾下臣子权力过大,容易生出事端。
    可如今贼势越来越大,四川、湖广两个产粮重地都收到了威胁,朱由检也顾不上什么权力制衡了,只能先把贼寇镇压下去再说。
    可是,朝堂诸公对于督臣的人选,却有着不同的意见。
    这场关于督臣人选的争论,很快便演变成了内阁首辅周延儒与次辅温体仁之间的党派倾轧。
    崇祯五年,周延儒和温体仁之间的矛盾已经彻底激化。
    周延儒借着崇祯四年的科举舞弊案,大肆攻讦温体仁一党。
    其中,温体仁的同乡姻亲闵洪学被拉下马,被迫辞官回乡。
    而温体仁自然也不甘示弱,他表面不动声色,转而借武举一事暗中发挥,影射周延儒参与舞弊。
    说起武举,这还是崇祯皇帝亲自牵头,采取的重大改革。
    朱由检看见日益猖獗的贼寇,感念麾下的武将不堪一用,决定培养属于一批真正听命于自己的武将。
    此前,朱由检命人整顿京营失败了,改革触动了在京的利益集团,导致众多勋贵集体上书,纷纷抵制改革,怨谤纷然。
    在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中,改革先锋李邦华被赶下台,黯然离京。
    眼见京营盘根错节,难以改制,于是皇帝只能另起炉灶,设立了武举。
    虽然明代一直有武举,但崇祯这次把武举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仿照科举殿试,直接搞了个武举殿试出来。
    中式者一共有三十二人,其中能抡百斤大刀者,仅有两人。
    这两人就是王来聘和徐彦琦。
    但是,就在武举殿试按部就班举行的时候,出现了重大变故,同样能抡百斤大刀、武艺高超的徐彦琦竟然落选了。
    一时武科举子们愤愤不平,议论纷纷,认为出现了舞弊。
    当时正锐意重武的崇祯帝闻讯大怒,第一次开武举殿试,竟然就出现舞弊,这是专门跟他对着干呢?
    于是崇祯帝将考官、监试御史等一大批官员下狱、撤职,然后又命人主持复试。
    复试后选取百人,依照文榜例,分三甲传胪赐宴。
    最终,王来聘为一甲第一名,也就是武状元。
    朱由检看着武艺过人的王来聘大喜过望,当即给他连升十四级,授副总兵一职。
    文试和武试都相继出现了舞弊,这成为了朝廷之上党争攻伐的最佳利器。
    周延儒和温体仁两派人马在朝堂之上,互相攻讦,骂得是不可开交,完全将军国大事抛在了脑后。
    而如今,到了推举总督人选的关键时刻,这种党争,更是被发挥到了极致。
    周延儒率先站了出来,他推荐的是时任大名兵备道的卢象升。
    他推荐的理由倒是冠冕堂皇,说卢象升文武双全,战功卓著。
    但明眼人都知道,周延儒推荐卢象升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他俩都是同乡,都是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
    而温体仁就含蓄多了,他倒是没有立刻站出来反对。
    反而朝着身后使了个颜色,示意御史史范、高捷等人站出来,替他打头阵。
    温体仁一党甚至都不懂兵事,他们唯一知道的就是,但凡是周延儒推荐的人,他们就必须反对。
    卢象升这个名字,虽然大家都有所耳闻,据说确实有勇有谋,是个人才。
    但也正因为其是个人才,就更不能让他成为周延儒的臂助!
    什么剿匪不剿匪的,和咱们这些京师部堂官员有什么关系?
    为了和卢象升打擂台,温体仁一党推出的人选是,时任山东巡抚的朱大典。
    朱大典是浙江人,作为浙江同乡,朱大典在政治倾向上,天然地与温体仁的“浙党”,更为亲近。
    朝堂之上,再次乱作一团。
    各党派官员,为了各自的利益,吵得是面红耳赤,唾沫横飞。
    龙椅之上的崇祯,看着底下这帮丑态百出的臣子,只觉得一阵心力交瘁。
    他把这些人,全都否了。
    本来,在他心中的最佳人选,是洪承畴。
    可洪承畴,此次在宁夏围剿巨寇江瀚时却损兵折将,纵寇逃脱,这让生性多疑的崇祯,不敢再对其委以重任。
    思来想去,崇祯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另一个名字,陈奇瑜。
    “够了!”
    崇祯猛地一拍龙椅,打断了所有的争吵。
    他站起身,乾纲独断道:
    “朕意已决!”
    “擢延绥巡抚陈奇瑜,为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军务,视贼所向,随方剿抚!”
    就这样,明代中后期,文官系统里名义上最大的官职,五省督师,大明剿匪总司令诞生了。
    (本章完)
    (/bi/285610/17237426.)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