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212章 训练民兵

第212章 训练民兵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听了这话,赵胜有些惊讶:
    “大帅,这余承业和李定国两人,如今不过才十二三岁的年纪,让他们带兵,这.合适吗?”
    他有些不解:
    “军中骁将那么多,您怎么会突然想起他俩了?”
    但江瀚却没正面回答他,他总不能说自己能未卜先知,知道李定国将来必定会是一员大将吧。
    他只是摆了摆手:
    “无妨,你只管去传令就是,我自有安排。”
    赵胜见状,立刻收起了所有的疑虑,干脆地点了点头。
    他很清楚,在江瀚麾下做事,什么事可以提意见,什么事必须无条件执行。
    兵权和人事,这两件事,他从来不随意掺和。
    一来,他知道自己带兵打仗的能力不行,远不如邵勇、李老歪那些悍将;
    二来,这也是江瀚作为主帅的核心权力所在,作为下属,他绝不能越界。
    做人啊,位置一定要摆正。
    不多时,余承业和李定国便被带到了府衙大堂。
    两人看上去都有些激动和兴奋,显然是已经从赵胜那里,提前得到了点小道消息。
    行过礼后,两个少年人站得笔直,满脸期待地望着高坐上首的江瀚。
    江瀚也不跟他们废话,直截了当地开口道:
    “今天叫你们来,不为别的。”
    “我打算,让你们带兵……”
    他话还没说完,两个小子已经惊喜地叫出声来:
    “真的?!”
    两人的欢喜之色溢于言表,他俩之前在辅兵营里,已经干了将近一年多了。
    每天的工作,不是搬运粮草,就是整理军械,有时候还要负责打扫战场。
    虽然日子过得苦点累点,但在此期间,他们也跟在那帮边军老卒的身后,学到了不少战阵技巧。
    后来,他俩又被调到江瀚帐下听用,耳濡目染,更是学到了不少排兵布阵、安营扎寨的本事。
    自觉小有所成,两人参军入伍的想法,就越来越重。
    哪个好男儿,不想提三尺剑,立不世功?
    带兵打仗,纵横沙场,可比在辅兵营里威风多了。
    如今听到江瀚亲口说,要让他们带兵,两人心里自然是喜不自胜。
    他俩本以为,大帅是看他们学有所成,准备把他们编入战兵营,当个队官之类的角色,带着麾下冲锋陷阵。
    可江瀚接下来的话,却如同一盆凉水,泼到了他俩头上。
    “别高兴得太早了。”
    “我打算让你们去带民兵。”
    “民兵?”
    余承业和李定国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一丝难以置信。
    而反观江涵,则是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
    “当然是民兵,你们俩想什么呢?”
    “就你们现在这小身板,也想进战兵营?”
    “还带兵?你们能带得动谁?谁又会服你们的管教?”
    江瀚考虑的很清楚,这两人现在最多也就是个半大的少年。
    而自己麾下的那帮边军,个个都是身高六、七尺的西北大汉。
    再加上自己从不吝惜粮草,一天三顿地投喂,这群汉子,个个都养得是身强体壮,人高马大。
    余承业和李定国这两人还没成年,他俩就算再能长,也比不过那帮西北边军。
    而论起战阵技艺和身体素质,他俩更是差了那些老兵们一大截。
    强行把他们安插进战兵营,不仅不能服众,反而是在害他们。
    倒不如让他们自己带民兵,从零开始。
    在训练民兵的同时,这两人也能跟着一起成长。
    拔苗助长不是好事,慢慢培养就是了,他相信要不了多久,这两块璞玉,就能被打磨成器。
    江瀚没有理会两人脸上的惊讶,转而仔细解释起了自己的安排:
    “训练民兵,旨在低成本地扩充武装力量,形成梯队防御体系。”
    “以龙安府四个县为例,每县招募五百到八百名青壮组成民兵,如此一来,全府便可以快速组建起一支三千人左右的守备队伍。”
    “这些人,或许野战不行,但守城、巡逻、维持地方治安,应该是能帮上大忙的。”
    江瀚说着,转而又考校起下面的两人:
    “你们知道,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吗?”
    余承业和李定国对视一眼,开始抓耳挠腮地仔细思考起来。
    还是李定国反应更快:
    “我知道了!大帅!”
    “这帮人,可以采用‘战时给粮、闲时务农’的模式,这样一来,便可以尽可能减少养兵费用。”
    “这一点,倒是和明初时候的卫所制度有些相似。”
    江瀚满意地点点头,又看向余承业,想听听他的见解。
    余承业思索片刻后,接着补充道:
    “这这帮人,还可以当做咱们的后备兵员。”
    “咱们现在没办法再从边镇招募老兵了,所以这帮人就可以先当做预备役来培养。”
    “等他们渐渐熟悉弓马之后,就可以从中选优,编入战兵队伍。”
    江瀚听罢,满意地点了点头:
    “不错。”
    “你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农户,训练成合格的民兵。”
    “我要求不高,至少要让他们守得住纪律,听得懂命令,分得清令旗。”
    “我估计,十一月底,就能把田分完;到时候,你们就可以去挑选你们手下的兵将了。”
    “你们各自带三百民兵吧,暂时担任哨长一职,直接划归我麾下,听我号令。”
    “明年的春耕,大概是在二月底,这期间,你们有三个月的时间来训练。”
    “回去好好想想,该怎么把这支队伍带出来。”
    “到时候,我会亲自去检阅你们练出来的民兵。”
    “要是不行,你俩就继续回辅兵营呆着吧。”
    说罢,江瀚便摆了摆手,将目瞪口呆的余承业和李定国,给撵了出去。
    ……
    走出帅府的大门,余承业一张脸,都快垮到了地上。
    “坏了,定国,咱俩这次,怕是又要回辅兵营呆几年了。”
    李定国倒算镇定:
    “慌什么,承业哥,咱俩还有好几个月的时间。”
    “事在人为!”
    “你不是一直都想带兵吗?现在机会来了,怎么能不把握住?”
    余承业叹了口气:
    “可我想带的是战兵啊!”
    “这些百姓农户组成的民兵,能顶什么用?”
    “连队列都站不稳,只怕是一遇到官军就望风而逃了。”
    但李定国还是很乐观,眼中闪烁着光芒:
    “我倒觉得,这恰恰是个机会。”
    “大帅说的很有道理,咱俩现在,确实还没那个能力去带战兵。”
    “与其去带那帮老兵,咱们倒不如从头开始,练一支完全听命的部队出来。”
    余承业听罢,白了他一眼:
    “你说的倒是轻巧!”
    “咱俩现在,就是个光杆司令,手底下一个能用的老兵都没有,拿啥练兵?”
    李定国神秘兮兮地对他招了招手,示意他附耳过来:
    “承业哥你听我说,反正现在没有战事,咱们可以去战兵营‘借’点兵出来。”
    “不多,只借三五个就好。”
    “实在不行,咱们就花银子,凑一凑,请几个老兵,过来帮咱们训练!”
    说干就干。
    两人将身上所有的零碎,全都掏了出来,拢共凑齐了十八两银子,作为他们的“启动资金”。
    眼下离分田,还有一个月的时间。
    他俩也急不得,只能先做些准备工作。
    月末的时候,余承业带着李定国,跑到了驻扎在城外的战兵营,找到了相熟的千总曹二,并说明了来意。
    “什么?借兵?!”
    曹二听了余承业的话,猛地从地上窜了起来,一脸震惊地看着这两个小子。
    余承业连忙解释:
    “对!不白借!我俩有银子!”
    “就借三个人,一个月给他们开二两银子!”
    曹二的脸瞬间黑了下来,严肃无比:
    “你小子想得美!”
    “我告诉你,这些兵都是大帅的,没有大帅的命令,我一个人都不会往外借!”
    “你俩可别来害我了,要借兵可以,拿着大帅的手令来。”
    “其他免谈!”
    余承业见状,只得软磨硬泡起来:
    “曹二哥,你就帮帮忙吧!”
    “这是大帅给我和定国的考验,也是我俩第一次练兵,要是做不好估计又得回辅兵营里了。”
    “我又不干别的,主要是想请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兵,来帮着训练训练。”
    可就算他好话说尽,曹二的头,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
    “不行!”
    “你就是说破了大天也不行!”
    他斩钉截铁地说道:
    “我告诉你,这个头我是绝对不可能开的!”
    “我今天要是私底下把兵借给你了,那我和朝廷那帮以权谋私的官将们,有什么区别?”
    看着曹二一副坚决的模样,余承业和李定国两人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还是太天真了。
    出师不利,两人有些垂头丧气,告罪了一声便准备离开。
    曹二见他们这副样子,也不免有些好笑,终究还是于心不忍,叫住了他们。
    “这样吧,我给你们俩出个主意。”
    “大帅要你们练的只是民兵而已,又不是用来野战的精锐战兵。”
    “你们在军中学了这么久,那点本事,用来教一帮百姓,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他语重心长地说道:
    “这战阵当中,个人的武艺,还在其次。”
    “最重要的,还是纪律!”
    “只要一支队伍,能做到进退如一,令行禁止,就算来的是万人敌,他也抵不过箭矢和铅子齐射。”
    “你们啊,倒不如回去好好想想,该怎么把这帮乌合之众的纪律给练出来。”
    “另外,你们可以先照着兵书,写个练兵的章程出来,我帮你们递上去。”
    “看看大帅能不能开恩,给你们调拨一些人手。”
    两人听完,如梦初醒,对着曹二千恩万谢,回去之后,便立刻拿出兵书,仔细研究去了。
    ……
    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余承业和李定国,终于等来了点选兵员的时候。
    校场之上,平武县周边几个村子里,凡是分到了田的人家,都按规定,派出了家中的青壮过来,黑压压地站了一大片。
    两人对照着从《纪效新书》上学来的方法,开始一丝不苟地,挑选自己麾下的兵卒。
    本来,按照兵书上所说,选兵有“四要”、“四不要”。
    像什么城市游滑之人不要、在官府里当过差的不要、四十岁以上的不要、皮肤白净的不要;
    还有什么胆怯者易逃,胆大者易莽撞乱阵等等
    但说白了,这些东西也并非绝对的定式。
    比如说,首先优选乡野老实人,要求黑大粗壮,能耐辛苦,手面皮肉坚实,有土作之色,此为第一。
    但总结下来,其实就是一个核心,老实听话,服从管教。
    像什么力大、丰伟、伶俐,武艺之类的,都只是锦上添花。
    就如同曹二所说的一样,战场之上,最重要的,永远是纪律。
    只有一支进退有据的队伍,才能算得上一支真正的部队。
    但很显然,此刻的余承业和李定国,对于这个道理,只是一知半解而已。
    他们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严格按照兵书上的规矩,精挑细选。
    对此,在不远处悄悄观察地江瀚,看得是直叹气,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看来这两人还是没懂自己的意思。
    当然了,他也不好苛责什么,毕竟这是余承业和李定国第一次带兵。
    严格按照教条来选,起码也不会错到哪儿去。
    经过几天的精挑细选后,余承业和李定国终于选好了麾下的三百民兵,并准备对他们,展开为期三个月的严格训练。
    而江瀚也从战兵营里,抽调了四十名老兵,帮着他俩训练。
    余承业和李定国欣喜若狂。
    他俩觉得有了这些老兵带队,把这帮新兵练出来,基本就是手拿把掐的事儿了。
    但两人很快就会意识到,想要把这群刚刚放下锄头的农夫,练成一支合格的民兵,远比他们预计的更困难。
    他俩给这群新兵定下的章程是白天训练队列、器械;
    晚上,则集中起来,读书认字,辨识令旗。
    为了方便训练,他俩还在几个村子附近,特意开辟了一处训练场出来。
    目的就是想让这帮百姓,能够心无旁骛地好好训练。
    然而,训练刚开始了没几天,余承业和李定国,就发现了不对劲。
    这帮新兵在训练时,个个都心不在焉,无精打采。
    老兵们喊出的口令,他们常常要反应半天。
    但到了解散的时候,这帮新兵就跟兔子似的,跑得比谁都快,眨眼就没了人影。
    到了晚上,好不容易把他们召集起来,准备教习认字时,更是个个哈欠连天,眼皮打架,根本学不进去。
    眼见训练没有成效,余承业和李定国俩人急了。
    他俩更是加长了训练时间,并让这帮新兵们回去自己加练,开出了一剂猛药。
    可即便这样,还是收效甚微。
    无奈之下,两人决定寻找江瀚求助,可等来的却是闭门羹。
    江瀚提供了除帮助以外的一切支持,只是让他们俩自己想办法解决,毫不留情。
    回去后,李定国思来想去,他觉得是自己做事太过死板,每天只知道埋头苦练,根本没有在意麾下新兵们的具体情况。
    于是他找来余承业,两人合计之后,决定对这帮新兵来个“家访”。
    说是家访,但其实就是暗地里跟踪。
    这天,两人悄悄地跟在几个民兵身后,跟着他们一路急匆匆地跑回家,想看看这帮人到底在搞什么鬼。
    结果他俩却发现,这群人跑回去后,根本没像他们要求的一样,加练白天的队列和刺杀动作。
    反倒是一头扎进了自家刚刚分到的田地里,一门心思地开始捯饬起田地来。
    经过几天的仔细观察,两人终于明白了其中关节所在。
    原来,虽然现在是冬季农闲时期,但对于这帮农民们来说,要干的活儿可一点也不少!
    冬季,也需要对农田进行基础维护。
    由于这些田土都是刚刚才分到手上,这帮农民就需要要抓紧时间,清理上一季收割后残留的稻茬和杂草,以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场所。
    这些地方能保温,螟虫、稻飞虱等虫卵易附着在残茬上,借此度过寒冬。
    有的稻田还需要进行浅耕,疏松表层土壤,再引入冷水冬灌。
    一方面,可以冻死埋在土壤里的害虫幼虫;另一方面,也能使土壤经冬季冻融后更疏松,利于来年插秧。
    还有的土地长期荒废,需要修补田埂,检查是否有坍塌或裂缝,并用新泥夯实,防止来年灌溉时漏水
    正因为心里都惦记着这些活计,这帮民兵们根本没有多少心思,放在训练上。
    甚至,为了能省下点口粮,他们都不舍得吃饱,宁愿饿着肚子,也要把粮食存下来,带回家里给妻儿老小。
    如此一来,自然也就没有足够的体能,去应付高强度的训练了。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余承业和李定国两人恍然大悟。
    本以为练兵只需要狠抓队列,拼命操练;可没想到背后还有这么多弯弯绕。
    他俩一合计,与其强逼着民兵们训练,倒不如先帮着这群人,把农活全解决了。
    只有这样,才能让这群民兵一心一意地投入到训练中来。
    于是,两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暂时放弃练兵。
    转而组织起手下的所有民兵,一起挨家挨户的整理土地,处理农活。
    这个决定,在最初还是遭到了不少老兵的反对。
    在他们看来,只需要用军棍来教育一通,就能让这帮民兵学会专心训练。
    但余承业和李定国却否定了这种观念,棍棒只能暂时解决问题,治标不治本。
    于是,第二天,他俩便各自带队,将麾下的三百民兵,全都带到了田间地头干农活。
    他俩也不再是发号施令的哨长,而是变成了带头干活的工头。
    两人把队伍分成了几个小队,分头行动,有的负责除草,有的负责翻地,有的负责修补田埂
    而调拨来的四十个老兵,也在无奈之下,被拉来当了壮丁。
    数百人拧成一股绳,合力帮忙,其效率远非一家一户单干可比。
    短短十余天时间,几千亩土地,便被他们整理得妥妥贴贴。
    当这帮民兵们,亲眼看到自己的长官,竟然真的卷起裤腿,和他们一起跳进冰冷的泥水里,顶着严寒干着农活时,他们也终于不再抵触了,心中的隔阂彻底烟消云散。
    民兵们看着自家那捯饬得干净利索的土地,再看看余承业和李定国那两张被冻得通红的脸庞时,一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也终于明白了,这两位小将军,是真心在为他们着想。
    虽然不懂得什么叫士为知己者死,但民兵们都暗自下定了决心,绝不辜负两位小将军的一番好意。
    再也不用老兵们拿着军棍去催促和强迫了。
    解决了后顾之忧的民兵们,再回到训练场时,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完全不一样了。
    个个都卯足了劲,毫不含糊。
    民兵们即便是顶着寒风,也一丝不苟的完成着老兵们下达的每个命令。
    队列不再散乱,训练场上喊杀声中气十足,充满了干劲儿。
    就这样,在经历了最初的挫折之后,余承业和李定国的练兵计划,也开始慢慢走上了正轨。
    (本章完)
    (/bi/285610/17237427.)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