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朝中风云
就在江瀚大军高高兴兴地在陕州城过正旦佳节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大明京师,紫禁城内,崇祯也正兴高采烈的过着今年的正旦。
比起江瀚这草台班子的简陋热闹,皇城里的新年,可就庄重肃穆、礼仪繁复了许多。
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开始,宫中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张罗着过年的各项事宜。
祭灶、扫年、张挂年画、悬挂各式精美宫灯……林林总总,处处透着皇家气派,热闹非凡。
而一向以节俭示人的崇祯皇帝,今年也龙颜大悦,破例大方了一回。
他亲自下旨,赏赐了后宫的后妃、皇子公主,以及朝中的文武大臣、宫中的太监宫女等人,不少金银锞子、绫罗绸缎作为岁赐。
接到赏赐,诸位大臣受宠若惊,贺表如同雪花一般,飞进了皇宫。
除夕的年夜饭,崇祯更是在太和殿大摆筵席,各类山珍海味,水陆奇珍,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席间歌舞升平,戏曲不绝,君臣同乐,其乐融融,总算是过了个像模像样的好年,一扫往日倾颓。
无他,只因为崇祯四年,可谓是朱由检自登基以来,过得最为顺心如意的一年。
辽东方面,一度糜烂的大凌河之战已经告一段落,后金鞑子久攻不下,终于撤兵,祖大寿也成功脱困,逃了回来,总算是守住了关宁锦防线。
此外,在山东糜烂一时的孔有德、李九成之乱,也被镇压了下去。
山西、河南方面,督师洪承畴更是露布报捷,称官军于怀庆府一带大破流贼,斩首数万,巨寇王嘉胤已然授首。
看着这一封又一封的捷报,崇祯大喜过望,胸中豪情万丈:
我大明天下无敌啊!
激动之下,他立刻带着太子朱慈烺,亲自前往太庙,将最近收到的各路捷报,一一焚烧,告慰列祖列宗,希望他们泉下有知,继续保佑大明江山,国祚绵长。
只不过,高兴之余,崇祯也从一摞奏折中,发现了几封不那么“和谐”的战报和相互攻讦的弹劾奏疏。
第一封是曹文诏的,他在奏疏中写道:
“此次围剿反贼上山虎一战,神木参将艾万年贪功冒进,不听节制,致使麾下兵马陷入重围,损兵折将,伤亡惨重。”
“游击将军左光先畏贼如虎,避战不前,坐视友军败亡。”
“昌平副总兵左良玉治军不严,纵兵劫掠地方,贻误战机,以致贼兵得以轻易渡河”
而左良玉的奏疏,则针锋相对:
“臣弹劾延绥东路副总兵曹文诏,刚愎自用,轻信贼寇奸细谗言,不辨真伪,致使大军失利。”
“更有秦将左光先、艾万年等人,支援不力,行动迟缓,坐视我部陷入险境,是失利的重要原因”
至于左光先和艾万年两位,则是统一战线,奏疏内容几乎如出一辙:
“臣等弹劾延绥东路副总兵曹文诏,轻信谗言,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继而惨遭贼兵埋伏.”
“臣等弹劾昌平副总兵左良玉,作战不力,以致贼兵在黄河沿岸来去自如”
崇祯将这几本互相甩锅的奏疏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次,只觉得一阵头疼。
这四个败军之将,不好好反思己过,怎么反倒互相掐起来了?
崇祯本想将几人全部革职查办,押回京师问罪。
但洪承畴的奏报中,却又极力保举了曹文诏、左光先和艾万年三人,言称这三位都是久经战阵的悍将,一时失利,希望能令其戴罪立功。
朱由检现在对洪承畴可是信任无比,既然洪督师都开口求情了,他自然也不会驳了洪承畴的面子。
于是朱由检强压下心中的不快,不再追究这三人的过错,只是分别下旨申斥了一番,令众人戴罪立功,以观后效。
崇祯就是这样一个人,当他用得着臣子的时候,就会给予百分百的信任和倚重,甚至可以容忍一些“出格”行为。
就连袁崇焕当初先斩后奏,矫召宰了毛文龙,他也能捏着鼻子忍下来。
而左良玉这边,则是有朝中重臣,户部尚书侯恂为其作保,朱由检权衡之后,也就再给了左良玉一个机会。
不得不说,崇祯此刻的心情,确实是极好。
要是放在前几个月,但凡他看见了这几封奏报,估计曹文诏几人有一个算一个,都得进诏狱里去好好“反省反省”。
武将之间互相甩锅的问题算是暂时解决了,可负责统筹地方军务的文官们,却又掐了起来。
山西巡抚宋统殷,联合山西总兵王国梁、河南巡抚玄默,三人联名上书,措辞激烈地弹劾总督洪承畴。
他们指责洪承畴在剿匪过程中,纵容麾下将领贺人龙等人纵兵劫掠,残害百姓。
当初,洪承畴带着数万大军,一路从陕西杀入山西,再转战到河南境内。
他采取的策略,是一边剿匪,一边就粮于敌。
当然了,这个“敌”,有时候也包括了地方上的百姓。
洪督师始终认为,这帮刁民天生反骨。
身为大明子民,面对这些破坏江山社稷的流寇反贼,不仅不思奋起反抗,保家卫国;
反而因为一点蝇头小利,便竞相从贼,为虎作伥。
在洪督师看来,忠诚不绝对,那就是绝对不忠诚!
所以,在剿匪过程中,洪督师果断采取了三光政策,大军所到之处,可谓是寸草不生。
再加上几万大军人吃马嚼,每日消耗惊人,几个月下来,差点把山西、河南一带的州县都给吃光了。
眼见自己的辖区被洪承畴糟蹋得民生凋敝,怨声载道,宋统殷和玄默这两位地方巡抚,自然不干了。
他们甚至一度放着境内的残寇不剿,反而专心致志地发动御史言官,四处搜集洪承畴及其麾下骄兵悍将的罪证。
一群人隔三差五就往京城递折子,请求皇帝御断,严惩洪承畴等人。
但此刻正值用人之际,崇祯又刚刚收到了洪承畴的捷报,当然不会因为这点“小事”,就去治洪承畴的罪。
在他看来,剿灭贼寇乃是头等大事。
在此过程中,地方上有些损失,百姓们受点委屈,那都是为了大明江山稳固,所付出的“必要牺牲”罢了。
为了大明国祚千秋万代,没办法,只能先苦一苦百姓了,想必他们泉下有知,也能理解朝廷的苦衷。
既然王嘉胤已然授首,那么朝廷的下一个目标,自然就落在了盘踞陕州的巨寇,上山虎身上了。
由于前线的文官武将正在掐架,崇祯便大手一挥,准备另外派出大将,围剿上山虎。
经过一番精挑细选,崇祯最终选中了屡立战功的四川副总兵邓玘,命其亲率四千川兵,火速开赴河南府一带。
目的只有一个:务必堵住巨寇上山虎,防止其继续向南逃窜。
此外,崇祯又将左良玉调往玄默帐下听用,并且命副将汤九州,选三千昌平兵,补充左良玉损失。
万事俱备,只等来年开春,天气转暖后,再组织一次大规模围剿,务必将上山虎所部,剿灭在陕州城附近。
可皇帝一张嘴,下面具体执行的将领,可就惨了。
四川副总兵邓玘接到皇命后,一脸愁容。
邓玘,乃是天启元年从军的老将,曾在镇压贵州水西土司安邦彦时立下大功,由此晋升为都司佥书。
而后累功晋升为四川副总兵,并且跟随四川总兵杜文焕平定了奢安之乱。
崇祯二年,后金入关,邓玘亲率六千川中子弟兵,千里迢迢,驰援京师。
在收复遵永的四城之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如此忠心耿耿而且能征善战的将领,自然是入了崇祯的眼,于是便将其擢升为总兵官,镇守遵化。
崇祯四年,孔有德、李九成等人在吴桥兵变,攻占了登州城。
本着好用就往死里用的原则,崇祯一纸调令,又将邓玘派往山东,镇压登莱之乱。
就在不久前,邓玘才刚刚收复了登州、莱州两座城池,将叛军赶去了辽东。
如今,屁股还没坐热,他又接到皇帝的命令,要他立刻率部前往河南剿匪。
邓玘接到命令,根本不知道如何跟麾下的将士们开口。
自己当初就是入京勤王而已,怎么现在变成了救火队长?哪里有难,就往哪里搬。
自从他率兵出川作战,已经整整两年没有回过家了。
眼下又正值新春佳节,麾下的川兵们个个都思乡心切,归心似箭。
现在倒好,班师回程的旨意没等到,却又要被派往河南围剿流寇。
再加上现在天寒地冻,大家都在猫冬取暖,自己却要苦哈哈地带兵剿匪,简直是岂有此理!
但是,皇命大于天,邓玘可不敢抗旨不遵。
他只能憋着一肚子火,领着麾下的四千川兵,风风火火的赶往河南。
在寒冬腊月行军了几天后,麾下的兵将们个个怨声载道,士气低落。
邓玘是经历过崇祯二年的,他当然清楚,当初边军勤王哗变一事。
他唯恐兵变,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再约束部队,任由部将王允成等人在行军途中,一路烧杀抢掠,借以泄愤。
沿途百姓苦不堪言,州县主官纷纷上书告状,工科给事中范淑泰弹劾邓玘纵兵虐民,但崇祯皇帝急于用人,根本不予理会,只是象征性的将内监赵进忠派去了邓玘军中,令其监军。
一开始,赵进忠还以为自己是捞到了一个美差,想着这一路上,肯定有不少油水可捞。
可经过多方打听之后,他才知道,邓玘此去河南,要去围剿巨寇上山虎江瀚。
赵进忠吓得腿都软了,差点没瘫倒在地。
当初在石楼县时,他配合着江瀚演了一出李代桃僵的大戏,如愿以偿的从都知监升到司礼监。
可如今,转了一大圈下来,怎么皇爷又把他给调回去了?
那个可怖的贼首的身影,又一次浮现在赵进忠的脑海里。
完了!全完了!
赵进忠只觉得脊背发凉,冷汗瞬间浸透了衣衫。
那上山虎狡猾多端,行事凶狠,要是被他知道自己在邓玘军中,说不定就会拿着石楼县旧事,来要挟他出卖朝廷大军。
于是乎,赵进忠打定主意,低调行事,尽量不在军中抛头露面,更不能让贼首知道,自己在军中。
家人们端午安康!
坏了发重了,完了完了,咋办啊
(本章完)
(/bi/285610/172374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