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140章 大明第一抽象孙元化

第140章 大明第一抽象孙元化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孙元化,字初阳,号火东,南直隶苏州府嘉定县江东人。
    十九岁从徐光启为师,学习西方数学和火炮知识,万历四十年中举,之后再无存进。
    不同于那些大才子,他们是不屑于考进士,而孙元化,是真没那个本事考进士。
    没办法,科举路断,他只能回家另谋出路,干起了翻译西洋书籍的工作,也算是发挥专业特长了。
    在老师徐光启的影响下,孙元化对天主教产生了极大的认同感。
    他坚信这天主教能“补益王化,左右儒术,就正佛法”。
    于是在天启元年,孙元化在北京正式受洗入教,成为了一名天主教徒。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孙元化顶多也就是个热衷西学、科举失意的地方举人罢了。
    可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总有些看似不起眼的人物,能在关键时刻,被推上一个他根本无法胜任的位置,然后搞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来。
    天启二年,广宁失陷,辽东战局急转直下,整个京师都感受到了来自关外的巨大压力。
    值此危难之际,孙元化觉得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来了。
    他立刻向朝廷条呈《备京》、《边防》二策,大谈特谈如何利用西法火器守卫京师、巩固边防。
    尤其是在奏疏中,他极力鼓吹自己潜心研究的“铳台之法”,并且放出豪言,号称:
    “置铳于层台之上,可杀敌于十里之外”
    十里是什么概念呢?
    换算过来就是五千米,而当时威力最大的红夷大炮,有效射程也不过两千多米。
    反正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炮,能杀敌于十里之外。
    或许是被唬住了,又或许是念在孙元化一片拳拳报国之心,朝廷最终还是将他调往了辽东,准备让他一展所长。
    然而,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知道。
    当时的蓟辽经略是帝师孙承宗,这位可是真正知兵的大家。
    孙承宗看了孙元化的奏疏,立马就看穿了这小子眼高手低、只会打嘴炮的本质。
    孙承宗自然不可能把军国大事交到这种人手里。
    但毕竟是朝廷派来的人,他也不好直接将其斥退,便授予孙元化一个经略衙门赞画军需的职位。
    这个职位,说白了就是个幕僚性质的闲差。
    孙承宗让他跟着军队到处看看,了解了解辽东前线的实际情况,写一份关于辽东火器装备和使用的考察报告。
    这本来是个再简单不过的任务。
    辽东前线的各种火器都摆在那里,找几个老兵问问,再翻翻相关的兵书,仔细研究一下,总能写出点东西来。
    但孙元化偏不,他就是要在同僚面前露个大脸。
    他在奏疏中如此写道:
    “.虎蹲炮稍大矣,而长不称之,故亦远不能到,且铳管外宽内窄,则弹出无力。”
    “验其弹,则大小不齐。大弹之轻,尚减铳径二分有余,况小者乎?”
    这话总结起来,就是批评虎蹲炮设计不合理。
    炮管短、射不远,而且炮弹和炮管之间的缝隙太大,导致气密性极差,发射无力。
    孙元化这番“高论”,还经常被某些洋奴们拿出来当证据,用来论证明朝的火炮技术落后。
    然而,但凡是稍微了解一些明代火器知识,或者亲自用过虎蹲炮的人都知道,孙元化这段话,简直是错得离谱。
    虎蹲炮为什么炮弹和炮管间隙大?
    因为它打的是子母弹,也就是一颗大的主炮弹,配合着散子。
    那留下的二分间隙,正好是用来填充这些散子的。
    至于气密性,则是通过垫在后面的木马子和沙土提供的。
    (木马子是药膛内部,用木头制成的挡片,能够在药膛装填火药完毕之后将其筑实,具有紧塞与闭气的作用,以此增加火药爆炸时的威力。)
    这些内容,都是戚继光白纸黑字,写在《纪效新书·习法篇》里的。
    而孙元化为什么会这么写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个人,压根就没去实地考察过。
    他既没看过士卒们实际操作虎蹲炮,也没读过戚继光的兵书。
    他所有的火炮知识,都来自于他翻译的那些西洋书籍和他自己的想象。
    孙元化就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嘴炮党。
    也不知道孙承宗看到这份“考察报告”时,脸上的表情到底该有多么精彩。
    总之,从那以后,孙承宗就基本没再用过孙元化这个人,只是给了他一个兵部司务的闲职。
    职责是“相度北山南海,设奇兵于高深之间”。
    意思就是:
    你小子别掺和具体事务了,就在旁边好好看、好好学,啥时候真弄明白了,再出来说话。
    而负责修缮城防、布置火器的工作,孙承宗都交给了经验丰富的总兵李秉诚。
    并且孙承宗还不放心,又特意调来了工部职方司主事沈棨和顺天府通判杜应芳。
    让他们带着孙元化,一起负责火器的战备工作,意图让他能在实践中学习。
    按理说,这两位都是能人,孙元化总该能学到点真本事了吧?
    可孙元化“不负众望”,又在同僚面前露了个大脸。
    天启三年,孙元化亲自负责督造的一批火炮终于完成,准备交付军队使用。
    按照惯例,需要进行试射验收。
    结果,在众目睽睽之下,连续试放了三门,就当场炸了三门。
    巨大的爆炸声和飞溅的铁片,差点伤及围观的官员。
    搞得大家都不知道,孙元化究竟造的是火炮还是炮仗。
    光天化日之下,孙元化给全体同僚们拉了泡大的,自然是没脸在辽东再待下去了。
    于是,他只能向孙承宗请辞。
    孙承宗得知此事,还特意安慰孙元化:
    “君非冒者,但大器晚成耳。”
    然而,这段极不光彩的经历,在后来孙元化的个人传记《孙中丞》中,却被其后人巧妙地“修饰”了一番,变成了:
    “天启三年阁部(孙承宗)受命专征,布置宁远,公谋议浸与不合,复求去。”
    好一个颠倒黑白,硬生生把自己的责任,说成了与孙承宗“理念不合”,而后主动辞职。
    这种说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扯淡。
    你一个小小的兵部司务,哪来的资格跟蓟辽经略的帝师“理念不合”?
    你配吗?
    本以为孙元化的仕途,到此就该彻底画上句号了。
    回家老老实实的翻译西洋书去,别再出来祸害国家,也算是功德一件了。
    但命运似乎总是充满了荒诞和讽刺。
    它又给了孙元化一次重返舞台的机会,然后.让他拉了一泡更大的。
    为了改良火器,朝廷决定雇佣葡萄牙人
    于是,精通西学、还会几句夷语的孙元化,又被想了起来。
    就这样,孙元化被重新召回了兵部。
    并且在天启四年,摇身一变,当上了兵部职方清吏司的主事。
    从一个赋闲在家的举人,一跃成为了掌管全国兵马钱粮、地图关隘的正六品兵部要员!
    宁远之战后,袁崇焕声名鹊起,孙承宗赋闲在家。
    孙元化不知用了什么法子,又腆着脸凑到了袁崇焕身边,再次回到了宁远。
    这一次,他终于如愿以偿,负责主持他心心念念的“铳台”和“火铳”的建造工作了!
    这个“铳台”,自然就是孙元化从西洋书本上看来,并且向朝廷大力鼓吹的西式棱堡炮台。
    可问题是,孙元化所谓的“学贯中西”,充其量也就是个二把刀的翻译。
    他懂个屁的棱堡设计和火炮制造。
    结果就是,他督造的所谓“西洋火铳”,一门造价竟然要千百金。
    (此器用一以当千,其费亦一以当十.每一门尚费千百金)
    而他督造的西洋炮台,更是连火力死角都修出来了。
    后金兵攻过来的时候,发现城墙上有火力死角,结果直接就开始凿墙破城。
    最后是通判金启倧释放万人敌,才止住了后金的攻势。
    (城上铳炮迭发.然止小炮也,不能远及故门角两台之间,贼遂凿城。)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朝军事技术专家”、“西法火炮权威”孙元化的前半生。
    然而,他前半生的“拉胯”,和他后半生的“丰功伟绩”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孙元化的后半生,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搞出了登州(吴桥)兵变。
    不仅葬送了一支精锐火炮部队,而且还把红夷大炮的铸造技术和熟练工匠,都送给了后金。
    崇祯四年七月,大凌河之战爆发,祖大寿被后金重重围困。
    此时的孙元化,已经升任了登莱巡抚。
    他手握重兵,负责从海上调兵,支援大凌河。
    结果等到大凌河之战都打完了,城内弹尽粮绝,祖大寿无奈降清。
    孙元化派出去的支援部队还没上岸,还在海里漂着呢。
    其中的事情比较复杂,总之就是孙元化一意孤行,裁撤了东江镇。
    他接收了大量辽人,结果却不信任这些辽将,只重用自己带来的亲信。
    于是,辽兵与山东兵之间矛盾重重、互相倾轧,内讧不断,最后引发了吴桥兵变。
    登州兵变的导火索,看起来似乎是因为孔友德的手下偷了一只鸡。
    但这背后真正的原因,却完完全全是孙元化自己搞出来的。
    当时,那些被他接收过来的辽兵军纪极差,在登莱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尤其喜欢抢夺民女,劫掠民财。
    山东地方官员多次上书弹劾告状,可孙元化却对这些辽兵,一味地包庇纵容。
    这就导致了本地百姓对辽兵恨之入骨,见到他们就关门闭户,罢市不售,生怕惹祸上身。
    而孔友德的士兵因为买不到吃的,只能去偷王象春家的鸡,结果被抓了个现行。
    苦主找上门来,孔友德只能按照军法,将这个偷鸡的士兵穿箭游营。
    结果,这帮本就桀骜不驯的辽兵,非但没有警醒,反而心生怨念。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李九成。
    这家伙也是辽将出身,负责替孙元化采买战马。
    孙元化大概是真的“信任”他,把大笔的买马银交到他手上,居然连个监军、管账的人都不派!
    结果李九成拿着这笔巨款,不好好买马,反而却输了个精光。
    银子没了,马也没买到,他哪里还敢去宁远?
    眼看着辽兵因为偷鸡事件人心浮动,李九成干脆心一横,直接绑了孔友德,宣布起兵造反。
    叛军一路在山东境内烧杀抢掠,攻城略地,造成了巨大破坏。
    而孙元化手握重兵,不见慌乱,派出麾下将领,轻易就将叛军击溃。
    李九成假意投降,希望招抚,孙元化同意了。
    他甚至还得意洋洋,提前开起了半场香槟!
    孙元化写信给山东巡抚余大成:
    “抚局已成,我兵不得往东一步,以至坏事。”
    等到李九成率叛军兵临城下,并开始攻城后,孙元化才如梦初醒!
    他再次组织人手反击,靠着城防和火炮优势,轻易打退了叛军。
    叛军故技重施,再次派人前来诈降。
    声泪俱下,赌咒发誓,表示这次绝对是真心归顺。
    孙元化是个不长记性的,他再次相信了叛军。
    于是登州城门大开,允许叛军入城“归顺”。
    结果可想而知。
    叛军入城之后,立刻发难,里应外合。
    于是,登州城这座经营多年的坚固堡垒,顷刻之间,就被叛军攻占。
    城破之时,登州城内还有:
    “旧兵六千人,援兵一千人,马三千匹,饷银十万两,红夷大炮二十余位,西洋炮三百位”!
    这一切,全都原封不动地落入了叛军之手。
    这些叛军后来大部分都投降了后金,这些技术和装备,也就等于直接送给了皇太极。
    进城之后,压抑已久的辽兵开始了疯狂的报复和屠戮,整个登州城陷入了一片火海和血泊之中。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先前被孙元化百般猜忌、排挤的辽将黄龙、沈世魁等人。
    在城破之后,拒不跟从叛军,辗转奋战,后来在与后金的作战中,先后英勇不屈,壮烈殉国!
    而我们的孙大人,在城破之后,试图自杀殉国。
    结果连自杀都失败了,结果被叛军俘虏。
    消息传回京师,朝野哗然。
    所有人都被孙元化的抽象操作给惊呆了。
    任谁也不敢相信,堂堂登莱巡抚,手握重兵坚城,竟然两日之内就被破城俘虏。
    用“蠢猪”来形容孙元化,似乎都有些侮辱猪了。
    后来,叛军大概也觉得留着孙元化没什么用,就把他给放了。
    孙元化被后来被找到,押解回京问罪。
    可即便是到了这个时候,孙元化的儿子还在四处奔走,到处喊冤叫屈。
    在一片喊杀声中,孙元化被押赴刑场处死,结束了他“抽象”的一生。
    纵观孙元化的一生,确有几分学习西学的热情和报国之心,但其眼高手低、志大才疏。
    因为孙元化的一系列令人窒息操作,整个山东被叛军霍霍得不成样子,关键的火炮技术也归了后金。
    无能之人,骤然登于高位,不仅害了自己,还害了百姓,害了朝廷。
    今日8K
    孙元化这人真的太离谱了,和崇祯简直是双向奔赴。
    
    
    (本章完)
    (/bi/285610/17237499.)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