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139章 铸炮和办学

第139章 铸炮和办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邵勇和洪明等人负责操练新兵,训练场上每天都是一片喧嚣。
    而作为主帅的江瀚,也没闲着。
    除了处理日常军务外,他大多时间都在研究如何铸炮。
    炮营只有四门重炮,还是数量太少,江瀚这段时间都在拉着工匠,看看能否复刻这几门红夷炮。
    但进展很慢,研究了大半个月都没能铸成。
    不得不说,在这个阶段,山西的各路义军还算团结,王嘉胤也很有盟主的风范。
    他听说江瀚想要铸炮,大手一挥,派人给江瀚送来了三个经验丰富的炮匠。
    这三个炮匠来头可不小,早年间曾在西安府三原县,跟着王徵一起造过炮。
    王徵这个名字,江瀚可太熟悉了。
    那可是与徐光启并称为“南徐北王”的存在。
    是真正精通西学、并且致力于将西方技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干家。
    比起孙元化那种半吊子、只会纸上谈兵的所谓“专家”,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能得到王徵亲手调教出来的炮匠,江瀚简直是喜出望外。
    他手下的工匠营,虽然能打造一些鸟铳、三眼铳之类的火器,但要说造炮,那还真是两眼一抹黑。
    自从进入山西地界,江瀚就一直惦记着铸炮的事情。
    陕西那边,地瘠民贫,而且还贫铁,根本没有铸炮的条件。
    但山西则完全不同,这里煤炭资源极其丰富,铁矿储量也相当可观。
    虽然几个最大的官营冶铁中心,如阳城、泽州等地,目前还不在他的控制范围之内。
    但他现在驻扎的孝义县附近,紧邻孝河,水运便利,自古以来就有不少民营的冶铁作坊和铁里。
    本地的田土虽然肥沃,但大多都在郡王、各路官绅手下。
    这里的普通百姓,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只能以煽炉、挖矿、贩铁、卖炭为生。
    江瀚仅仅付出了些许粮食和几两银子,就轻而易举地将附近几个冶铁所的炉工、矿工、翻砂工等召集了起来。
    足有数百人之多。
    场地、人手、煤炭、铁矿石都有了,最关键的技术人才也已到位。
    总领铸炮的,三个炮匠中年纪最大的老匠人,叫做庄启荣。
    据说此人深得王徵真传,掌握着铸造西式火炮最核心的秘密,也就是火炮的“模数”。
    (模数是指火炮各部位尺寸与火炮内径之比,包括壁厚与内径之比和身管长度与内径之比)
    他们曾在三原县,带领当地百姓扒佛像,铸造了三门一千五百斤的红夷大炮。
    这可是被誉为“十七世纪全世界最好的火炮之一”的红夷大炮。
    当然了,一千五百斤的红夷大炮,江瀚现在是想都不敢想。
    那种级别的重炮,只适合用来守城或者决战。
    根本不适合他现在这种,需要快速机动作战的部队。
    他想要的,就是延安府城墙上的缩小版的红夷大炮。
    要求不高,四百斤,置于炮车上,三匹马能拉动就行。
    得知江瀚的具体需求后,庄启荣立刻来了精神。
    对于他们这些铸惯了千斤重炮的匠人来说,四百斤级别的火炮,简直是小菜一碟。
    他当即就拉着另外两个炮匠,开始根据要求,仔细计算、调整各项参数。
    技术方面有专业人士负责,江瀚便开始思考具体的铸造方法。
    眼下正值盛夏,天气炎热。
    传统的失蜡法肯定不行,高温下蜡模容易变形。
    常用的泥范铸炮法,虽然成熟,但生产周期太长,成品率也不高,等炮铸出来,起码得好几个月。
    而如果使用铁模铸炮,则是质量堪忧,特别容易炸膛。
    思来想去,江瀚最终决定,用砂型铸炮法。
    砂型铸炮法,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对模具材料要求不高,生产周期也能大幅缩短,成品率更是高出不少。
    但受限于材料和成本,火炮的材质也只能选择铁芯铜壳。
    纯铜炮虽然铸造起来更方便,炮身的延展性也更好,但铜料的价格实在太贵了。
    造个一两门或许可以,但造多了,谁也顶不住。
    就这点铜料,还是江瀚前段时间带人“化缘”得来的。
    他带人扒了好几座古庙,把里面的佛像都给拆下来熔了。
    其间,有几个庙里的方丈还想不开,带着十几个僧兵,想要“降妖伏魔”。
    结果被江瀚亲卫队一轮排铳放倒在地,诸位高僧当场就“立地成佛”了。
    江瀚无奈,也只能勉为其难,将庙里剩下的财产和粮食,一并笑纳了。
    既然有庄启荣这样的专业炮匠在,江瀚自然不会越俎代庖,瞎指挥。
    他将具体的铸造工作,完全交给了庄启荣团队负责。
    只是在铸造方法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将砂型铸炮法的原理和关键步骤,向这些炮匠们进了讲。
    砂型铸造法的原理并不复杂。
    明代已经有了类似的技术,只是都用来铸造铜钱了,并没有应用于火炮铸造。
    方法也很简单,江瀚稍微提了两嘴,这些老工匠们一点就透。
    砂型铸炮,主要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法,一体成型,先铸出实心的炮管,然后再钻膛。
    第二种方法,先制作一个砂模,固定好之后在浇铸成型,冷却至铁芯暗红,便可以将炮膛内的砂模敲碎,得到炮管。
    江瀚思来想去,最终还是选择了第一种方法:
    先用铸造出实心炮管,然后再钻膛。
    虽然这种方法多了一道工序,但优点也显而易见。
    先铸实心,可以更好地保证炮身金属组织的致密和均匀;
    而后期的钻膛,则可以使得炮膛内壁更加平整光滑,降低炸膛几率。
    为了节省人力、提高效率,江瀚还提出了利用水力的建议。
    先利用水轮带动钻具,进行粗略的钻孔,将炮膛的大致形状打出来;
    然后再由工匠,手动镗磨和精修。
    反正这冶铁所就紧挨着孝河,不缺的水力资源。
    敲定了铸炮的技术路线和工艺方法,剩下的具体操作,就专业炮匠来主持了。
    相信过不了两个月,自己就能得到一批质量上乘的重炮。
    安排好铸炮这件大事,江瀚便又马不停蹄地赶回了大营。
    趁着这段难得的休整时间,他还在军中推行着办学扫盲,教士卒们认字的工作。
    江瀚得回去亲自监督这帮人,免得赵胜压不住他们。
    他采用的模式很简单,就是老带新,滚雪球。
    先挑三十个脑子灵光的,认识字的,由江瀚或者赵胜亲自教导。
    等这第一批人学会了,考核合格后,再让他们变成老师,每人负责教导十个新兵。
    如此往复,循序渐进。
    而江瀚和赵胜,则负责抽查各级的学习进度和教学效果,奖优罚劣。
    一时间,整个孝河大营里,除了新兵们的操练声,又多了一片叫苦连天的读书声。
    对于这些粗犷的军汉们来说,学认字比上阵杀敌还难受。
    但在大帅的强制命令和同伴的带动下,倒也逐渐形成了一股学习的风气。
    当然了,开讲第一课,必须是水浒。
    这也是江瀚目前在军中办学的首要目的,他要归正思想,杜绝麾下士兵产生投降的念头。
    之前邓阳送来一份朝廷邸报,是专门讲陕西起义军的局势的。
    江瀚也正好把神一魁和其他义军的遭遇,拿出来当成了反面教材,好好的给这帮军汉们上了一课。
    目的就是要让他们明白:
    朝廷和官老爷们,根本就没把他们这些“反贼”当人看。
    所谓的招抚,只不过是骗你放下武器的伎俩。
    一旦投降,就等于把自己的脖子洗干净了送到人家的刀口下,任人宰割。
    只有跟着大帅,才有活路,才有饱饭吃,才有饷银!
    这种结合实例的“政治课”,效果远比单纯的识字教育要好得多。
    至少,大部分士兵都听明白了,也记住了:
    降官必死!
    这天,江瀚照例在营中,巡视各队的识字学习情况。
    突然,从不远处匆匆跑来了个汉子,苦着脸哭诉道:
    “大帅,我能不能不认字儿啊?”
    “认几个字儿,比我晚上守夜都困,我实在是认不下来”
    这番话引得周围一阵哄笑。
    还没等江瀚回话,不远处就传来驳斥声:
    “陈老三!你这狗日的简直不识好歹!”
    江瀚循声望去,说话的正是之前在翻天峁一战中,用连珠炮轰飞曹文诏、立下大功的曹二。
    曹二此刻虽然伤势未愈,左手依旧裹着厚厚的绷带,但精神头却很足。
    “大帅亲自想办法,费心费力教咱们识字、明理,这是多大的恩典?”
    “你狗日的还敢嫌弃上了?!”
    他快步上前,瞪着陈老三,骂骂咧咧道:
    “你知不知道,以前能认字儿、能读书的,那都是些有福气的官老爷!”
    “咱们这些泥腿子,祖祖辈辈有几个识字的?”
    “你小子倒好,身在福中不知福!我看你就是欠揍!”
    一番话说得那个陈老三面红耳赤,低着头不敢再吭声了。
    “好了,慢慢来,不急。”
    “陈老三,你慢慢学就是,又不会罚你月饷,急什么。”
    江瀚拍了拍陈老三的肩膀,勉励了两句,随后让他回去。
    随后他又转向曹二,满意地点了点头:
    “好小子,有觉悟!”
    “手上的伤怎么样了?”
    曹二连忙站直身体,咧嘴一笑,露出憨厚的表情:
    “谢大帅关心!”
    “好多了,就是肉还没长好,不碍事!”
    曹二对江瀚可是感激涕零。
    翻天峁那一炮,虽然让他立了大功,但也差点要了他的命。
    要不是江瀚亲自为他处理伤口,他这条小命,估计早就交代了。
    后来他清醒过来,从同袍口中得知是大帅亲自救了他,感动得稀里哗啦。
    然后拖着病体就跑到中军大帐,冲进去对着江瀚,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倒是把江瀚弄得愣住了。
    江瀚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
    “去吧,好好养病,好好学习,下一个把总就是你了。”
    曹二先前立下了大功,江瀚自然也不会吝啬,准备培养曹二成为下一个带兵的把总。
    只不过在这之前,他需要多学习学习如何带兵。
    曹二先前只是个小兵,没有带兵经验,江瀚也只能让他先当个哨长,熟悉熟悉带兵之道。
    送走了感恩戴德的曹二,江瀚继续在营中巡视。
    办学虽然困难,但也有不少曹二这样的“榜样”在,总算是步入了正轨。
    江瀚相信,假以时日,这支军队的整体素质,定能得到质的提升。
    时间就在这忙碌而充实的训练、铸炮和学习中,悄然流逝。
    酷热的盛夏渐渐过去,天气转凉,时间来到了八月。
    秋高气爽,正是用兵的好时节。
    经过两个多月的休整,江瀚麾下的部队兵强马壮,粮草充足。
    新铸造的第一批十门四百斤级的重炮也已经试射成功,威力喜人。
    而汾州府,也已经没什么油水可捞了。
    是时候,该挪挪地方了,江瀚准备往南面的平阳府走。
    而北面的王嘉胤,在这两个多月里,靠着“盟主”的号召力,不断收拢流散的饥民和溃兵。
    势力如同吹气球般急剧膨胀,麾下号称有六七万人马。
    人马一多,对军械的需求自然也水涨船高。
    尤其是火炮,王嘉胤也急需补充。
    太原府虽然富庶,但周边没什么大型的冶铁治所,不足以满足他的需求。
    于是,王嘉胤准备向东南方向用兵,前往冶铁业发达的泽州、阳城一带。
    就这样,南北两路义军,都做好了再次开拔的准备。
    然而,就在江瀚准备启程的时候,一骑快马送来了两份重量级消息。
    来人是邓阳的亲兵,给江瀚送来了两份朝廷邸报。
    江瀚接过邸报,展开细看,面色瞬间变得无比凝重。
    一、陕西局势糜烂,杨鹤因抚绥无方,已被革职拿问,洪承畴继任三边总督。
    二、辽东军情战报,后金大军围困大凌河,大凌河之战正式开打。
    收到邓阳送来的两份邸报,江瀚只觉心头沉重。
    陕西那边,杨鹤下狱,换上了铁腕的洪剃头。
    可以预见,残酷的镇压即将开始,陕西的义军恐怕要遭重了。
    而辽东的军情则更是凶险。
    此战大明不仅会损兵折将,更可怕的是,登莱地区的红夷大炮和相关技术、工匠,都会落入建奴之手。
    一旦建奴掌握了铸炮、用炮之法,大明的城防优势将荡然无存。
    而这都和一个人脱不了关系。
    那就是号称明朝军事技术专家,西法火炮专家的孙元化。
    (本章完)
    (/bi/285610/17237500.)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