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大明王朝1627 > 第42章 风物长宜放眼量

第42章 风物长宜放眼量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
    朱由检缓缓地,将视线从那个暖包上移开,重新投向了伏在地上的张惟贤。
    “国公是说,朕不该调遣王府旧部戍卫内宫,是吗?”
    他的声音很平静,平静得听不出一丝波澜,仿佛只是在请教一个再寻常不过的问题。
    张惟贤依旧跪着,身形不动如山,声音却清晰地传来。
    “不,陛下。”
    “您初登大宝,宫中鱼龙混杂,魏逆党羽遍布,正该用自己信得过的人稳定禁中,此乃理所当然。”
    朱由检的眉毛微微一挑,身体微微前倾。
    “那么,是朕不该重理亲军名册,不该迁内侍家眷于皇庄?”
    他的声音里,已经有一些微微的不耐烦。
    “亦不是。”张惟贤摇了摇头。
    “大汉将军之中,冒额顶替者不知凡几,宿卫松弛,奸邪混迹其中,早已不是一日两日。”
    “天下安危系于陛下一身,岂能不防微杜渐?陛下整顿亲军,清理内侍,同样是理所当然。”
    “好一个理所当然!”
    朱由检的声音陡然拔高,那股怒气终究是压抑不住!
    “勇士、四卫两营,人马散乱,老翁劣童竟居其半!”
    “有能者沉于下僚,无能者高坐案上!”
    “朕亲临校场,选拔精锐,重立新营,难道也不应该吗?!”
    然而,面对天子之怒,张惟贤的回答依旧沉稳如初。
    “陛下,两营乃京中精锐,是为亲军中的亲军,天下人都看着。”
    “亲军战力衰朽,便是国势衰朽。陛下雷霆手段,清理积弊,选拔英才,更是理所当然!”
    “那你到底想说什么?!”
    朱由检终于按捺不住,猛地从软榻上站起,勃然变色!
    他居高临下地看着伏在地上的老人,胸膛剧烈地起伏着。
    连续三个“理所当然”,非但没有让他息怒,反而像是火上浇油,让他心中的那股邪火越烧越旺!
    你既然觉得朕做的都对,都理所当然,那你又为何要说朕在恐惧?
    为何要说君臣相疑?
    为何要在此地,摆出这副犯颜死谏的架势?!
    难道你堂堂英国公,大明最顶级的勋贵,也要学春秋说客搞这套语不惊人死不休吗?
    大殿内,只剩下皇帝粗重的喘息声和殿外哗哗的雨声。
    良久,张惟贤才缓缓地,再一次抬起了头。
    他的脸上没有丝毫惧色,只有一种深深的、化不开的疲惫与悲哀。
    “陛下……臣前面已经说过了。”
    “整顿内廷也好,清理亲军也罢,皆是应有之义。”
    “勋贵们一时喧哗,百官们一时非议,这所谓的君臣相疑,在陛下的雷霆手段面前,也都是弹指可定。”
    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那双浑浊的老眼,仿佛穿透了眼前的御座,望向了遥远的过去。
    “臣只是……臣只是害怕陛下,会走上神宗皇帝的老路啊。”
    朱由检挑挑眉,心中怒火稍息。
    他这才注意到张惟贤已经是第二次提起万历了。
    张惟贤的声音变得幽幽的,仿佛陷入了一场悠长的回忆。
    “臣出生于嘉靖四十五年,当时年少懵懂,尚不知国事艰难。”
    “待到臣稍长几岁,已是隆庆末年。”
    “神宗皇帝以张江陵相公为首辅,推行新政,整顿吏治,清丈田亩,一条鞭法天下传唱。”
    “那时候的大明,真是气象万千,国库充盈,四海升平。”
    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神往。
    “后来,神宗皇帝亲政,虽说尽废新政,却也称得上一位圣明天子。”
    “他勤于政事,广开言路,甚至因为京畿大旱,徒步数里前去祈雨,天下臣民,无不感念君恩。”
    “然而……然而自万历十四年,国本之争起,一切,就都慢慢变了。”
    张惟贤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难以言喻的苦涩。
    “神宗皇帝为了立储之事,与群臣反复拉锯,国事日渐搁置,奏本留中不发,朝臣缺员也不补。”
    “到最后,他就像是跟整个天下置气一般,将自己关在那座宫城里,再也不愿出来。”
    “一位曾经的圣明之君,稍遇挫折,最后竟成了……成了……”
    他说到这里,嘴唇翕动了几下,终究还是没有勇气说出那个词。
    他剧烈地喘息了几下,仿佛这段回忆耗尽了他全身的力气。
    “陛下,臣自袭爵以来,三十余年,名为国公,实则不过是祭祀、持节的摆设。”
    “臣既非张江陵那样的治世能臣,亦非戚少保那样的无双猛将。”
    “臣何德何能,敢做陛下的腰胆?”
    他抬起头,认真而诚恳地看着朱由检。
    “陛下登基数日来的种种举措,桩桩件件,皆是史书中所载的英主所为。”
    “行事之果决,手段之老辣,拿捏人心之精准,又全然是枭雄的心性。”
    “老臣在想,这样一位天授之君,他胸中的志向,该有多么宏大?”
    “而这样宏大的志向,在如今这个积弊丛生的大明,又会遭遇到何等激烈的抗争与反弹?”
    他喘了口气,语气中充满萧瑟。
    “陛下您看,世宗皇帝沉迷修仙,二十年不上朝,可群臣依旧恭顺,国朝依旧运转。”
    “神宗皇帝怠政三十年,天下官员缺了近半,可群臣依旧束手,天下依旧苟安。”
    “我大明如今的朝堂,就是这么一个怪样子。”
    “要做成一件事情,难如登天;可要是不做事,混日子,却又轻轻松松。”
    他说到此处,言语之间已然略带哽咽。
    “陛下您如今年纪尚轻,却有如此天赋,如此心性。”
    “可若是将来,您推行新政,遇到重重阻碍,天下汹汹,群臣非议。”
    “您……您又会不会心灰意冷,将这一腔雄心壮志,尽数化作对天下人的失望与怨怼呢?”
    “臣之恐惧,尽在于此啊!”
    话音落下,张惟贤再次拜伏于地,已是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
    朱由检心中那口一直提着的气,在这一刻,突然就泄了。
    他看着伏在地上,肩膀微微耸动的老人,心中百感交集。
    他想过无数种可能,想过张惟贤是代表勋贵集团来试探,是来讨价还价,甚至是来威胁。
    但他唯独没有想到,等来的,是这样一番剖心沥胆的肺腑之言。
    大明所谓风骨,他在前几日朝会的文臣身上没看到几分。
    却没想到,今天,在一个被他认为是混吃等死的老勋贵身上,看到了。
    只是……
    就算退一万步讲,你今日所言,全然发自真心。
    那你又凭什么觉得,我会因为一点挫折,就变成万历那个样子呢?
    你们,看不见未来。
    而我,恰恰就是从那个最未来之中回来的啊!
    朱由检的脑海中,又一次闪过了刘太妃那双温和的眼睛。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一个是万历朝时的老太妃,一个是三朝元老,顾命之臣。
    这两个历经三朝风雨的老人,竟然都在担心着同样的事情。
    他们,究竟在万历朝的时候,看到了何等令人绝望的景象,才会在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恐惧?
    雨声,似乎更大了,敲打着琉璃瓦,汇成一片巨大的喧嚣。
    朱由检没有再去尝试搀扶张惟贤,干脆就那么在张惟贤的对面,盘膝坐了下来。
    他先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随即又摇头失笑。
    “英国公啊英国公,你这么看朕,可真是……把朕看轻了。”
    他的声音不高,却像是有着某种奇特的穿透力,清晰地传进了张惟贤的耳朵里。
    “国公是怕朕,对这天下失望,是吗?”
    “越是想做事,遇到的反弹就越大,最终落得个孤家寡人的下场。”
    “只能学我那位神宗爷爷,往紫禁城里一躲,关起门来自娱自乐,再也不谈什么中兴之主,再也不做什么圣君之梦。”
    张惟贤缓缓抬起头,看着近在咫尺的年轻帝王。
    “陛下……老臣今年,已经六十有二了。”
    “老臣这辈子,等不到第三位圣君降世了……”
    “老臣等不到了,我大明,恐怕……也等不到了啊!”
    朱由检心中有千言万语,却在这一刻,突然不知从何说起。
    他想告诉他,他曾经亲眼见过那个未来。
    那不仅仅是亡国,更是亡天下,是华夏数百年沉沦的开端。
    他想告诉他,他不是什么史书上所谓的,天授圣君,他只是一个在新时代红旗下长大的赤子。
    他本身就对斗争的残酷性有着充分认知,也从未对这明末的文臣班底抱有过高希望。
    可这些话,他一句都说不了。
    朱由检突然笑了。
    “国公能与朕说这番掏心窝子的话,可见国公爱朕。”
    他又摇了摇头。
    “这国事繁杂,盘根错节,朕年少德薄,国公担心朕会因为遇到挫折而心灰意冷,倒也人之常情。”
    “只是,国公懂朕之大志,却又不懂朕之意气。”
    “朕想做的事情,朕心中的天下,与国公想的,终究是不一样的。朕一时之间,也不知该从何解释。”
    说罢,他干脆站起身来,掸了掸衣袍上并不存在的灰尘,重新走到御案之后坐下。
    他恢复了那个高高在上的大明天子应有的威仪与疏离。
    “风物长宜放眼量,还请国公,慢慢往后看吧。”
    他对着殿外的高时明示意了一下。
    “高伴伴,英国公年事已高,今日又如此激动,恐伤身体。你亲自送国公回府休息吧。”
    张惟贤还有些迷茫,他感觉自己好像听懂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听懂。
    皇帝最后那几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但他知道,今日的君臣奏对,已经结束了。
    他只好强撑着酸麻的双腿,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大礼。
    “老臣……遵旨。谢陛下天恩。”
    说罢,在高时明的搀扶下,缓缓退出了大殿。
    ……
    殿内,只剩下朱由检一人。
    他缓缓走到殿门口,看着殿外淅淅沥沥的雨幕,伸出手,接住几滴冰冷的雨水。
    高处不胜寒。
    他忽然有些理解,为什么历史上的那些皇帝,越到后期,越是孤僻,越是多疑。
    因为他们的意志,终究要通过无数的人去执行。
    而人心,是最靠不住的东西。
    张惟贤大概率是忠臣,否则这等演技也太好了,这等投机行径也太拼了。
    英国公往上还能得到什么?封王吗?他大可不必如此。
    可即便是这样的忠臣,他所能想象的极限,也不过是匡扶社稷,重振朝纲,做一代中兴之主。
    就仅仅只是这样,他们都担心自己受了挫折,学万历一般往深宫一钻,从此摆烂。
    倘若他们真正知道自己的志向,又还能有多少人站在自己这边呢?
    自己眼下要做的,或许是给这艘即将倾覆的破船修修补补.
    但往后要做的,终究是要将它彻底砸烂,用它的龙骨和船帆,去造一艘能够驶向新大陆的、全新的巨舰!
    这其中的艰难险阻,这其中所需要的牺牲,又岂是他们能够想象的?
    “风物长宜放眼量……”
    朱由检喃喃自语,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微笑。
    朕眼中的世间风物,或许并非你们所能想象啊。
    他转身走回御案,铺开一张雪白的宣纸,提起朱笔,蘸满了殷红的墨。
    笔锋落下,力透纸背。
    ……
    张惟贤一路跟着高时明,默默地走在紫禁城空旷的宫道上。
    雨水已经小了些,但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在青石板上溅起一朵朵细碎的水花,汇成溪流,流向远方。
    两人一路无话。
    快到东华门时,一名小太监突然打着伞,从后面匆匆赶了上来。
    “国公爷,请留步!”
    小太监跑到跟前,恭敬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用油纸包得严严实实的卷轴。
    “陛下刚刚写了两句诗,命奴婢送来给国公爷。”
    张惟贤此刻还有些恍惚,脑海里依旧回荡着皇帝最后那句“风物长宜放眼量”,和那句“朕心中的天下,与国公想的,终究是不一样的”。
    到底……是哪里不一样?
    他下意识地接过卷轴,以为是补全了这首诗,干脆也懒得去看。
    随手揣进袖中,便钻进了早已等候在宫门外的肩舆。
    肩舆摇摇晃晃地启动,在雨中缓缓前行。
    不知过了多久,外面传来了此起彼伏的喧闹声。
    “哎!当家,快把水倒进缸里,赶紧再多接一点,这雨眼见着就快停了!”
    “知道了知道了!你个老婆子,喊什么喊!”
    “快些啊,这掉的哪里是雨,分明全是银子!”
    张惟贤被这充满生气的声音唤得回过神来。
    ——这雨要是停了,明天的朝会应该正常进行吧?
    到时候,陛下他又会作什么惊人之语呢?
    他从袖中掏出那个卷轴,漫不经心地打开。
    只看了一眼,他的呼吸便猛地一滞!
    那宣纸之上,没有抬头,没有落款,只有两行用朱砂写就的大字!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张惟贤的生年不可考,我是根据诸多线索推断他此时应该在60左右。
    这些线索包括他父亲张元德生年,张惟贤本人袭爵时间,过世时间等,误差应该不会太大。
    时间既然差不多,那我干脆设定他是大明1566时出生,这样他的一生就横跨了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六朝。
    ——
    明代北京城的饮水很糟糕,打出来大部分是苦水井,甜水井只有少数,都要花钱去买。当时城内挑水卖的多数是山西人:“京師擔水人皆系山西客戶,雖詩禮之家,擔水人皆得窺其室”——《舊京遺事》
    ——
    有趣的是,清朝入关后,满、汉、蒙二十四旗也驻扎在城内,而他们的随营伙夫多是山东人(可能因为山东最先被拿下?)。
    所以自此山东山西两伙人为了甜水互相争抢,最后还是山东帮赢了。
    从此京城水源被垄断,他们就能坐地升价了:“高抬水价,不过井户各分地段,借口天旱以虐人耳,岂真旱魃之虐哉!”——《申报》
    ——
    最后,张惟贤的出生时间我设定为嘉靖四十五年,正是陈宝国老师主演的《大明1566》的最后一年。
    我稍后会把张惟贤这一生的时间线整理一下,放到作品相关里,内容精简一下,带大家感受这位花甲老人的一生。
    看看在他的视角里,整个国家是怎么走向衰亡的。
    
    
    (本章完)
    (/bi/285462/17237597.)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