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修真小说 > 剑出人间 > 第73章 73:再送机缘,众老反对

第73章 73:再送机缘,众老反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陈寿年沐浴更衣,收拾形容,然后前往位于祖地中心地带的议事大厅。
    本家嫡系各房各有发展,但在形式名分上是统一的,全部归于宗族之下。
    故设有族长、族老等职位;又成立了宗亲堂、杂务堂、执法堂等堂口。每逢有公事,有大事,众人便集中在一起进行讨论商议,并做出决策。
    作为第六房家主,陈寿年自是族老之一。
    族长则是大房家主陈寿齐。
    他们这一代,属于“寿”字辈;下一代,则为“和”字辈;再下一代,是“学”字辈……
    排资论辈,颇有讲究,都是宗族规矩。
    议事厅占地不小,青砖红瓦,相隔不远的山坡上,正是宗族核心所在:
    陈氏大宗祠!
    两株千年老槐树分列左右,枝叶繁盛,如同两柄巨伞撑开,把宗祠护持得十分周全。
    树上枝丫间红的黄的,悬挂着道道宝牒愿书,代表着祖宗福荫,显得十分庄严肃穆。
    陈寿年走过来,远远对着宗祠方向恭敬做礼,这才迈步进入大厅。
    一会之后,以族长陈寿齐为首的族老们全部到齐,纷纷落座,开始议事。
    此番陈寿年代表宗族下乡走访、调查,回来之后,等于述职。
    他早打好腹稿,声若洪钟:
    “相距三年,下面旁支别脉的情况愈发不堪,他们莫说出人头地,便是温饱都难以维持……”
    众老听着,神态平静。
    皆因这些事情早有预料,情理之中。
    从祖地迁徙出去的旁系家庭,基本都属于破落户了。他们在州城待不下去,唯有退而求次,搬到府城,而或县城,甚至乡野去。
    这一出去,再想回来,几无可能。
    皆因环境变了,人也就变了,缺乏外部资源的支持,个人为了生存奔波忙碌,苦苦煎熬,就很难再做成事业。
    好比跌入一口深井里,即使想爬上来,可手脚处处掣肘,越是挣扎,反而越往下掉,直至跌至井底,再无法翻身。
    命运所然,早已注定。
    而对于这些同姓族人,本家嫡系也不会有太多的同情悲悯,尤其是出了五服之外的,最多就是遇见时,道一声“五百年前是一家”罢了。
    同姓同宗的人那么多,哪能兼顾得过来?
    陈寿年说完,沉声道:“我还是建议宗亲堂能拔出一笔专项银子,用来救援那些穷困潦倒的家庭。”
    坐在右侧的第四房房主陈寿全开口问:“老六,你可统计过了,类似的门户有多少?”
    陈寿年回答:“整个州郡管辖之下,约莫过万家。”
    听到这个数字,陈寿全摇摇头:“如此庞大的数字,就算每家每年发一两银子,都非常惊人。”
    另一侧的第二房家主陈寿治补充道:“每户每年一两银子,对于他们有什么意义?杯水车薪而已,根本改变不了什么。而且你要明白,这笔钱一旦发了,往后每年都得给,否则的话,反而会让他们心生怨恨,说宗族吝啬。”
    第三房家主陈寿斌好整以暇地喝了口茶:“此口子万不可开,俗话说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可不要帮扶不成,反而将整个宗族都拖落下水。历史可鉴,即使是王朝皇室,都有落魄的不肖子孙,哪能救助得过来?人,唯有自救。”
    对于大家的反对,陈寿年早有预料,叹口气:“那可否对于上了花名册的子弟给予更多的扶持?按照这般势头,能上此册的人数越来越少,他们年少聪颖,本该有更好的前途,却因为家境问题耽误了进修,导致岁月蹉跎,泯然众人。”
    陈寿斌道:“还是那句,人,唯有自救。花名册的设置,本身就是一种考核,相当合理完善。通不过的人,被挡在门外,那也是他们自己的原因,怨不得人。”
    坐在上首的族长陈寿齐开口了:“老六,下面的情况大家皆有了解,早已尾大不掉,绝非现在的宗族所能圆满解决得了的。有仁义之心是好事,但不能意气用事。接下来,你还有什么事要说的?”
    陈寿年目光一闪,站起身子:“这趟走访,到了茂县,我发现一棵不错的苗子,他名叫‘陈晋’……”
    当即把关于陈晋的家境,考秀才的历程,以及被赵县令针对的事原原本本道出。
    听完,老族长陈寿齐撸了撸胡须:“那赵县令就是被称为赵家一虎二狼中的赵五郎吧。”
    “不错,正是此子。其为人狠决,虎视狼顾,野心勃勃。新官上任,便拿了当地富商王家开刀,把一众地方乡绅土豪治理得服服帖帖,不敢有二话。”
    “嗯,你替陈晋撑腰做得不错,免得被姓赵的看轻了,以为咱们陈氏软弱可欺。所以,那个陈晋已经来州城赴考了?”
    陈寿年回答:“正是,刚到不久,已经在贡院办好了报考事宜等,我安排他在旧衣巷住下了。”
    陈寿齐笑道:“你自家的地方,如何招待,属于私事,无需跟我们说。”
    陈寿年踏前一步:“我是觉得陈晋有天资,可堪培养,故而想让他进入藏书楼,翻阅经史子集,典籍笔记等,以备考乡试。”
    听到这话,满堂哗然。
    陈寿斌嚷道:“老六,你疯了吗?让一介外人进入藏书楼,这有违族规,断不可为。”
    陈寿全附和道:“三哥说得对,千百年来,藏书楼向来不对外开放,最多只外借一两卷手抄本。那也得具备资格才行,这个陈晋,远远不够。”
    陈寿治哂笑道:“我知道这个陈晋,十六岁考的秀才,曾被誉为‘神童’,也曾登记上花名册,但后来屡考不中,年过三十,依然是个老童生,故而被除名了。这样的人,这般年纪了,和‘苗子’搭不上关系了吧,何来天资之有?”
    陈寿斌语带讥笑:“其实吧,十六岁的秀才,也就是在乡野之地能被称为出色,所谓‘神童’,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相比之下,学杰十二岁的秀才,那才是真正的神童。”
    他说的陈学杰乃是族长陈寿齐的嫡孙,当代陈氏最为杰出的青年俊秀。
    十二岁录取秀才,二十岁高中举人,而且是第一名解元,风头一时无两。
    到了明年开春,便会入京赴考会试。
    说起来,陈氏六房的中生代青黄不接,只考到两名三甲同进士出身,比起其他名门,逊色不少。
    新生代更是一蟹不如一蟹,举人总共才考到三个,前景堪忧。
    在这般情况下,陈学杰称得上一枝独秀,肩负宗族的希望和重任。
    众皆反对,但陈寿年并不退缩,大声说道:“我以族老之名举荐陈晋,要给他举办一次祭祖仪式,以求祖荫护持。”
    闻言,满堂皆寂,众人震惊地看过来,宛若看着一个傻子。
    (本章完)
    (/bi/285532/17237566.)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