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我我?
第31章 我……我?
12月5日,哥伦布告诉伊莎贝拉,剧本可以买了。
12月10日,版权交易正式达成。
一份合同之所以会签上五天,那不是细则条款有问题,双方在扯皮。
主价码都敲定了,就25万,奋进想拉扯那也没有空间。
而是买方,也就是伊莎贝拉的老妈薇薇安,不想直接买。
薇薇安以伊莎贝拉的名义注册了一家私人有限公司,也就是Limited Company。
然后以它的名义,和奋进进行了交易。
这么做后,《阳光小美女》的原始版权依旧属于伊莎贝拉,但,甭管这个项目未来如何开发,是卖剧本还是自己做,在法律上都属于投资收益。
而英国法律里,未成年人的投资收入,那是不用纳入信托账户滴。
说再通俗点,那就是绕个圈子,避开监管。
由于这么做后,伊莎贝拉在用钱时能够收获宽松,因此她便欣然接受了,然后,她在感谢老妈考虑周到的同时还给公司起了个响亮的名字——
海狸鼠。
Coypu。
经典来之不易,伊莎贝拉可不会主动切割啊。
笑~
随着剧本的获得,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那便是署名。
好莱坞里的剧本署名是分的非常细的,例如‘Novel by’指的就是‘小说作者’,当这个标注出现后,那便意味着你看到的电影是从小说改编来的。
除此之外,剧本署名还有‘Story by’‘Screenplay by’‘Written by’这三种。
‘Story by’指的是提出核心故事的人。
就是写出故事大纲的人。
‘Screenplay by’指的是写剧本的人。
就是把三千字大纲变成一百页剧本的人,放在小说里就是写正文。
可如果写大纲的人和写正文的人是同一个人,那么‘Written by’就登场了。
它在好莱坞里特指‘创意’‘写作’二合一。
按照《世界好声音》目前的分工看,伊莎贝拉是‘Story by’,凯瑟琳是‘Screenplay by’,而教导写作的哥伦布……虽然他一字没写,但把控了全程,所以算‘Written by’。
可哥伦布不想挂名。
主动放弃了‘Written by’的署名。
因为他和《阳光小美女》的原作者有矛盾嘛。
这事大家都知道,所以能理解,也不强求。但,在此同时,原作者,也就是《阳光小美女》的编剧迈克尔·阿恩特,他也要求伊莎贝拉把自己的名字从‘Written by’上去掉。
“What?”
“Why?”
这个需求听得伊莎贝拉一脸懵逼。
她不理解迈克尔·阿恩特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在我们正式达成交易前,他便已经得知,买本子的人其实是克里斯。”
亲自跑到伦敦来签合同的帕特里克看了眼哥伦布,小声道:“他接受不了这个交易,觉得自己会遭遇侮辱,因为你们把故事从美国改到了英国……”
哥伦布笑了。
伊莎贝拉则是摇了摇头。
她也听明白了其中道道。
迈克尔·阿恩特和克里斯·哥伦布的确没有正面冲突过,但,就像伊莎贝拉前些天主动的表明立场一样,当你的入圈领路人有着自己的阵营时,除非你们之间出现了巨大的矛盾,老死不相往来的那种,不然你身上的阵营烙印是很难更换的。
所以,当迈克尔·阿恩特得知,自己的项目可能会变成仇家的作品,并且,仇家还把自己的故事改的面目全非后……文人不说都有傲骨吧,反正他们是有傲气的。
你都把我的故事拆了!
就留了个核儿!
那这样我还挂什么名啊?
我挂你M呢!
M-Fxxk!
So……
“那现在是什么情况?”
伊莎贝拉能够理解迈克尔·阿恩特的想法,但同时她也有些迷茫——
“这个本子上就挂我姐和我的名?”
伊莎贝拉觉得这种安排有些不妥。
虽然大伙都觉得她很聪明,赫敏·格兰杰也是聪慧人设,但十一岁的年纪写剧本?
这个是不是有些过于扯淡啊?
可哥伦布觉得没啥问题。
“伊莎,在好莱坞里,买剧本消署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哥伦布道:“只要大家签的是买断协议,那原始作者的名字就是可以被剔除的。”
“尤其是当原始作者主动要求除名时,只要我们合同上写明了,那未来,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是有理的一方,且舆论是一定会站在我们这边的。”
哥伦布知道伊莎贝拉在担心什么。
于是,在讲述行业现象的同时,他还坦诚道:“伊莎,现在这个故事是我看着你写的,所以你就不用胡思乱想了,圈子里是不会有疑惑的。”
“并且,说句不好听的,伊莎,当你已经把原有剧本改的只剩下公路片的内核时,就算我们不买版权,这个本子发出去了别人也不会说我们是抄袭的。”
“而我之所以会让你在不涉及抄袭的情况下去买版权,那是因为我想避免不必要的外界争论,因为我们的确看过了迈克尔·阿恩特的剧本,这个是事实。”
没错——
如果从鉴定抄袭的法律角度看问题,当下,就算伊莎贝拉不买《阳光》的版权,她也能做《好声音》,因为在创作时,伊莎贝拉借鉴的只有《阳光》的骨架。
又或者说是公路片的类型骨架。
这种东西是不受版权保护的。
但,法律是道德的最低底线。
你的行为不违法不代表你的行为就道德。
当《好声音》的确是对着《阳光》改出来的后,买个版权便能避免外界的所有闲话,就比如说,如果电影做成了,迈克尔·阿恩特跳出来说——“啊!你们是抄袭!因为你们看过我的本子!”那这不就是无事惹得一身骚吗?
哥伦布已经在圈子里混了几十年了,乱七八糟的事儿见得不要太多,当他能够诚恳的表示,赫敏·格兰杰不能参加选美比赛后,他的屁股其实已经歪到伊莎贝拉这边来了。
在当剧本的每日变化乃是他亲眼所见时……
原作者想去署名就去署名呗。
如果外界有疑惑,那就让他们去和华纳、斯皮尔伯格说去吧!
哥伦布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伊莎贝拉也就放心了。
当然……
“Okay,导演,如果出事了你要负全责哦~”
事还没开始干呢,伊莎贝拉便开始分锅了。
她把又黑又重的大锅扣到了哥伦布的身上,同时还拍了两下,‘邦邦邦’的声音十分悦耳,嗯,全是责任啊!同时还瞅了两眼哥伦布,不动如山的架势真的是个背锅的好材料啊!
由于哥伦布知道伊莎贝拉平日里喜欢说笑,所以分锅这事在他的眼里没啥大不了的,不仅如此,他还拉下了脸,配合的生起了气,让其快滚。
痛快的应了一声,接着伊莎贝拉便啪叽啪叽的溜溜球了。
充满活力的身影瞧得哥伦布眉眼带笑,也让奋进的合伙人帕特里克有些感慨。
“这真是个可爱的女孩。”
“嗯,是挺可爱的。”哥伦布点头赞同。
但下一秒,他又斜了帕特里克一眼,“可再可爱,你们也签不下。”
“……”
帕特里克面庞一僵。
有些无奈。
哥伦布说的是实话。
HP最少会拍七部,这种项目的女一不需要经纪公司帮找项目的。
又或者说,当这种超人气IP的主演能自己写本子时……
只要伊莎贝拉能成功一次,经纪公司想签她就得给她交钱了。
是的,好莱坞的经纪约有两种。
一种,是大众合约,圈内从业人员和经纪公司签约,经纪公司帮其找项目然后拿分成。
另一种,则是CAA每年给斯皮尔伯格公司分红。
嗯,斯皮尔伯格早期的经纪约在CAA,现在没签了,然后,CAA得给他钱。
至于理由?
‘我往那一坐,就是圈子里的最大资源。’
‘你们见不到的人我能见,你们谈不了的项目我能谈,所以,你们凭什么抽我的成?’
“……”
根据笑容守恒定律,当一部分人能微笑的面对生活时,另一部分,那是肯定会对现有生活不满的,而现在,对生活不爽的人就有华纳兄弟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巴里·梅耶。
缘由也简单,随着01年12月19日的到来,好莱坞今年的最后一部大片也和世人见面了。
而这部电影的名字则叫《指环王》。
《指环王》的成功懂的都懂,无需多言。
并且,在未来,这部作品一直被人们视为华纳产出的经典,中土世界那可是能和魔法纪元、DC宇宙割据中原的存在,但,这只是大众印象。
对于华纳,尤其是当下的华纳来说,《指环王》的成功是它们的耻辱。
因为当年,彼得·杰克逊在筹备《指环王》时,他就找过华纳拉投资,然后被拒了。
若不是华纳旗下,独立运营的子公司新线觉得项目不错,出资投了。
那中土世界最后花落谁家还不一定呢。
并且,当年,正式拒绝彼得·杰克逊的人就是巴里·梅耶。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的剧情一出现,对于巴里·梅耶来说,自己的脸,那真的是被彼得·杰克逊和新线打的啪啪作响。
不过,说句大实话,前者的成功对于巴里·梅耶来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人都会犯错,在一个项目上看走眼了这很正常,但新线的成功落在巴里·梅耶的眼里就是致命的威胁了,因为新线其实不算是华纳的公司,而是特德·特纳的公司。
特德·特纳是美国的电视大亨,TNT、CNN都是他创办的,当他在电视领域里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后,他便不满足单一领域里的成功了,于是,从90年开始,他便想要进军电影业。
当时,他甚至对环球影业的母公司美国音乐和派拉蒙同时开出了报价,提起收购,是这两家不卖,他这才把目光挪到了新线影业的身上,并在93年将其纳入怀中。
如果不是96年,时代华纳和特纳广播电视网突然合并了。
新线也不会成为华纳的子公司。
可就算是这样,华纳也管不到新线,这不仅是因为‘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更是因为时代华纳和特纳广播的合并是以换股的方式进行的,特德·特纳并没有离场。
说简单点,那就是两家公司财报合并了,业务版图变大了,但管公司的人还是那些人。
这种情形在巨头合并中属于常态,两个巨头合并之后立刻换人那是肯定会对现有业务造成影响的,管理层的更迭,权力的交接,肯定是有一个过程的。
然后……
这个过程肯定是不平静的。
在合并时,特德·特纳便希望自己的人能潜移默化的吞掉公司,华纳这边也是一样,不过,老华纳,也就是时代华纳,它内部是分为两派的。
一派是时代集团的人,另一派则是华纳集团的人,前者是专门搞出版的,后者则是原华纳集团里绝对控股股东史蒂夫·罗斯的家族,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掌权。
就……
这个关系挺麻的。
不过这不重要,巨头们的争斗其实也没有高级到哪里去。把自有业务做好,竭尽全力的拉拢集团里的小股东,在下次股东大会时提请换人,便是最常见的操作。
而这个交锋在当下的具体体现便是老华纳罗斯家族推的华纳董事长巴里·梅耶被广播网那边的特德·特纳推的新线董事长罗伯特·谢伊胖揍了。
并且,《指环王》还是特德·特纳今年朝着华纳轰出的第二拳。
至于第一拳是啥?
那是暑假上映的《尖峰时刻2》。
“Okay,我知道。”
“您放心,明年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Yeah~Yeah~Yeah~我知道《指环王》是三部连拍,按照这种势头,明年后年新线的业绩一定会不错,但,Harry Potter有七部!”
“是的,我已经和大卫·海曼聊过了,他是肯定会做七部的!J.K.罗琳也会写七部,并且,后三部一定会在那些孩子们成年之前写完的!”
“是,您说的对,Harry Potter是我们的保底项目,我们不能仅靠它生活,所以《黑客帝国2、3》我们已经在制作了,对,他们是套拍。然后我们还拿到了詹姆斯·卡梅隆的《终结者》的发行权,明年年初詹姆斯就会拍摄《终结者3》。”
“好,我明白,我一定不会让特德·特纳把手伸进华纳!”
随着电话的挂断……
巴里·梅耶也终于松了口气。
一摸脑门,细密的汗珠让他很是无奈。
在普罗大众的眼里,他可能是风光无限的好莱坞玩家,可实际上呢?真正掌控世界巨头的不都是背后的各大股东吗?他们只是站在台前的舵手而已!
至于说什么根据公司法,股东不能直接干预公司的运营?
这么说吧,沃伦·巴菲特通过伯克希尔·哈撒韦持有的可口可乐股票甚至没达到百分之十的标准线,但,全世界,谁不知道可口可乐的管理层全听他的呢?
理论是理论,实际是实际。
能像史蒂夫·乔布斯那样指着股东鼻子破口大骂的家伙全世界都没几个,身为管理层,你不想理会支持者的命令?Ok,人家能把你换掉。
不听?
就滚。
So,失误了就认错咯,被骂一顿总好过被直接解雇吧?
而在看完了华纳未来两年的计划表后,巴里·梅耶的眉头又紧锁了起来。
虽然他刚刚向支持自己的罗斯家族表示,未来的华纳有着非常多的优秀电影,但甭管是《黑客帝国》还是《终结者》,明年都上映不了。
唯一能期待的,只有《哈利·波特与密室》。
按照《魔法石》的当下走势看,《密室》的票房肯定是能让人安心滴。
但……
《密室》能怼掉的,就只有明年的《指环王2》啊!
然后其他的呢?
不管了吗?
要知道,明年,新线那边还有《王牌大贱谍》的续集啊!
唉——
别的影业公司只要一致对外就行了,但华纳不一样,他们还得打自己人。
就离谱!
心烦意乱的挠了挠头,抄起座机听筒,呼了个公司短号。
半个小时后,华纳兄弟影业生产部门的高管只要在公司的,那都来了他的专属会议室。
简单询问,一脸苦相。
因为他们明年就没啥好电影。
“所以明年我们不会只有HP吧?”
巴里·梅耶用力的敲了敲桌。
“呃……Boss……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好像是这样的。”
大家都是罗斯家族的人,所以说起话来也就不藏着掖着了。
这个承认让巴里·梅耶很是头疼。
而就在他攥着拳头想要骂人时,会议桌的末尾,一个三十多岁快四十岁的小年轻忽然举起了手,“Boss,如果真想冲票房的话我们或许可以开个加急项目。”
“嗯?”
巴里·梅耶抬起了头。
那熟悉又陌生的面孔让他眯起了眼,想了一下,道:“内…森?你手上是有项目吗?”
“没有。”
那个小伙子的确叫内森。
但他摇起了头。
“……”
这一情形让巴里·梅耶有些无语,在这一刻,他是真的很想把手里的文件夹砸过去的。
没有项目你开什么口啊!
神经病吧你?
但就在他准备让对方滚出去时,内森又说道:“不过,英国那边可能有一个项目。”
“?”
“那个项目应该就在HP的剧组里,最近,奋进公司的人在频繁的和伊莎贝拉接触……”
内森知道Boss的脾气,所以在汇报时可不敢大喘气,三言两语便把事情说完了。
在等巴里·梅耶得知,奋进那个小逼崽子竟然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偷自己的人后,他是真的想把眼前这群人吊起来骂的——铁三角成名后的红利华纳自己都没吃到呢!然后奋进就想来偷家?M-Fxxk!这么大的事情你们怎么能不告诉我啊!
不过,当内森表示,还没等他们把事情上报呢,克里斯·哥伦布便已经干掉了奋进后,巴里·梅耶的情绪便又缓和了下来,家没被偷就好啊!
而奋进被哥伦布干掉了?
就这还想挑战六大?
真是废物!
“所以,你的意思是,奋进手里有一个本子,主角可以是十几岁的小女孩,在看了项目后伊莎贝拉和克里斯都很喜欢,于是他们便把项目拿下来了?”
“是的,听说已经在改剧本了,好像是在做定制化的修改。”
“噢,我明白了,那这个项目我们可以投。”
巴里·梅耶挥了挥手,示意下属前去对接,尽快把项目敲定。
最好《密室》结束了就立马拍摄。
没错!
好莱坞项目的设立就是可以这么的粗暴!
虽然华纳没有看到本子,虽然Young Adult类的电影不好制作,回报率也不稳定,但当主演乃是赫敏·格兰杰,看中项目的人甚至都有好莱坞里第二会拍Young Adult电影的哥伦布后,这个项目放在哪家公司都不需要审核啊!
在巴里·梅耶眼里,这甚至都是稳赚不赔的,超过《王牌大贱谍3》简直不要太简单!
当然了,如果真赔了,巴里·梅耶也无所谓。
因为现在,他身后的股东是要求他抗住特德·特纳的进攻,不要让对方把权力的大手伸进华纳的领域,那当我拉出赫敏·格兰杰和克里斯·哥伦布后,这场战役要是输了,那就真的是命中注定了,就算罗斯家族不高兴那也没办法。
我努力了啊!
我是拿顶配阵容冲的票房啊!
所以电影赔了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啊?你总不能说我也输了对吧?
正当巴里·梅耶觉得,HP真的是自己的命中福星,自己这辈子做的最成功的投资就是买下HP后,在场的家伙们却全都面面相觑了起来。
如此反应让巴里·梅耶有些疑惑,询问之后——
他整个人顿时就斯巴达了。
“你们说什么东西?”
“伊莎贝拉的片酬到现在都没有付的??”
“《密室》不是已经开机一个月了吗???”
“呃,对,《密室》的确已经开机一个月了,但我们和伊莎贝拉签的是动态合同。”
下面的人回答道:“去年,我们和伊莎贝拉签合同时约定了,如果《魔法石》上映首月票房能超五亿,那她在《密室》里的片酬就能达到120万英镑。”
“这个条款没有问题,但有漏洞,因为上映首月的时间很模糊……”
好莱坞里的‘上映首月’其实是有两种算法的:
第一种算法是从电影正式公映那天开始算,不管在哪个国家公映,反正以最先公映的那个国家的首日为第一天,往后数27天,也就是四周,算首月。
这个其实是大众最熟知的算法。
但,业内其实是有第二种算法的,那是根据各地上映时间的不同,分别计算。
打个比方,HP在北美的上映时间是11月16日,往后数27天就是北美的首月票房。
然后,HP在日本的上映时间是12月1日,往后数27天就是日本的首月票房。
在等所有地区的首月都过掉后,简单相加,HP的首月成绩也就出现了。
诶~~~
看到这儿,很多人应该就能看出猫腻了。
若是按照第一种算法算,HP上映首月那是累死都达不到5亿美金的!
因为当下这个年代里,没有一家好莱坞公司能把电影做到全球一百多个地区同时上映!
事实也是如此——
若按第一种算法,《魔法石》上映首月,北美地区报收2.5亿美元,英伦三岛报收6800万英镑,也就是9714万美元,这两地是吃满28天的,共收3.47亿。
然后,接下来,比利时、荷兰、德国等地,那是晚了一周上映的。
这些地方只有头三周的票房能算进首月,总数堪堪7000万。
再往后,好莱坞的海外大型票仓,像日本、法国,那都是12月初才上映的。
到目前为止都没放到两周呢。
能被算进首月的数字就更少了。
接着,全球还有五十多个国家没有上映呢。
华纳得到2002年才会放片。
那些数据都不会算进首月。
若以11月16日为起算点,《魔法石》首月也就4.5亿票房。
而这五千万的差距落在伊莎贝拉的合同里,那差不多占了40%的涨幅了。
只有按照第二种方式算,伊莎贝拉才能拿满120万英镑!
没错,华纳从一开始就想教育伊莎贝拉——‘上班最大的意义,不是那点工资,而是工作能让你有规律的生活,有见人的机会,有稳定的社交圈子。’
这也是好莱坞巨头不想给付高片酬时的一种‘惯用’坑法。
咳咳咳——
有一说一,如果新线的《指环王》失败了,那华纳坑起伊莎贝拉来真的是一点心理压力都没有,可当新线的《指环王》爆了且还有其他项目后,他们就不能这么干了对吧?
你没法一边指着人家给你挣钱一边不给人家片酬的。
然后,问题就出现了——
当华纳使用第一种算法时,他们是没法给伊莎贝拉打满片酬的,想也不行,因为合同上解释不清啊。谁能解释伊莎贝拉为啥能在《哲学石》全球票房4.5亿的情况下拿120万英镑?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我当初想坑你,现在不坑了。
当然了,华纳也可以装傻充愣的以第二种方式打钱,但问题是,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都上映一月,那时间都要跑到猴年马月去了。
华纳总不能等《密室》杀青了再给伊莎贝拉打片酬吧?
全世界都没有这么做的。
如果他们真这么做了,那和明摆的告诉伊莎贝拉我们一开始就想坑你又有什么区别啊?
So……
一根筋变成两头堵了!
“谁能告诉我,你们为什么要和伊莎贝拉签这种合同啊???”
巴里·梅耶快疯了。
如果伊莎贝拉是一个人,那华纳完全不用在乎她的感受。
因为她在圈子里没势力。
什么?有人说她是被J.K.罗琳带入行的?
可J.K.罗琳自己在好莱坞那都是外乡人啊!
我们就告诉你我们之前想整你你能把我怎么样呢?
可现在……
人家的新项目明显绑上了哥伦布。
就算六大都不喜欢拥有梦工厂的斯皮尔伯格,但也没有哪个人会脑残的得罪他啊!
尤其是华纳!
尤其是巴里·梅耶!
因为他背后的罗斯家族上一任族长史蒂夫·罗斯还在世时,那和斯皮尔伯格的关系是超级好的!华纳当年业务不行时史蒂夫·罗斯请斯皮尔伯格来拍戏人家是真来的!
《阴阳魔界》《七宝奇谋》《紫色》,人家是真出力的!
所以,当他们这些人能坐在这儿靠的就是罗斯家族时……
阿西吧!
毁灭吧!
巴里·梅耶的质问让场下陷入了寂静。
没人能回答他的问题。
深吸了两口气……
巴里·梅耶也不为难大家了。
因为他知道,今天的压价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出价。
HP里的主创团队都只签了两部片约,但系列共有七部。
如果第二部单个主演的票房就来到了120万英镑,那第三部得开多少?
按照业内的涨幅规矩,最少也是500万。
第四部呢?
得涨到1000万。
之后的数据圈内没有,但所有人都知道继续涨下去那电影是没法拍的。
因为就算是华纳,也付不起增幅了。
‘诶不对!’
一想到这儿,巴里·梅耶突然就打了个激灵。
去年,他们就已经为了控制系列片酬的涨幅而想办法压HP主演的价了;
今年,他们又要为了应对股东压力而让伊莎贝拉单开一个项目?
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伊莎贝拉的新项目成了,那这个价还压的下吗?
这个价不得飙到天上去吗?
可如果他们不让伊莎贝拉开项目……
股东们要是知道了,那估计能把他骂死。
啊不对——
是肯定能把他骂死。
“M-FxxK!!!这他妈的是谁提出来的主意???”
巴里·梅耶突然发现,自己的左脑和右脑他妈的打起来了!!!
有一说一,在这一刻,不少人都没明白他的意思,所以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但,巴里·梅耶知道,自己只有把锅甩出去,才能从粪坑里逃出来。
于是乎,他脖子一拧,把矛头指向了惹出事的小年轻内森。
“内森!既然你对英国那边的情况非常的熟,那我现在就派你去和克里斯谈新项目!”
“我只有两个要求!”
“第一,拿下克里斯和伊莎贝拉的新项目!伊莎贝拉必须是主演,克里斯最好是导演!整个项目最好就是让克里斯一个人做!Okay?”
“第二,你要在拿下新项目的同时让伊莎贝拉签下HP的后五部合约!其总片酬……控制在3000万美元以内,也就是2000多万英镑!”
“我相信你的能力!等你凯旋后我给你升副总!就这样!散会!”
“???”
骤然而来的任务听呆了内森!
在巴里·梅耶起身鼓励的那一刻,他本能的抬起了右手,食指颤颤巍巍的指向了自己。
“我……我吗?”
“嗯!”
巴里·梅耶认真的点了点头。
内森呼吸一窒,他只感觉——
天!塌!了!
备注:①现实中,《阳光》的编剧迈克尔·阿恩特就被去过名。他是以买断的方式卖剧本的,然后初次制作时,他直接被制片公司给开除了,如果不是制片公司找的新编剧看他写的东西好垃圾,自己辞职不干了,后面找的编剧也都不愿接手,他在《阳光》项目上就是挂不上名的,当然,他不在的话,《阳光》可能也会被做成其他的样子。②文中所写的01年时间点上,华纳内部总共有四个派系,一个是老华纳,也就是时代集团和华纳集团合并前的华纳集团,这股势力是罗斯家族掌控的,罗斯家族在70年代运营着美国最大的殡葬集团。第二个派系就是时代,这个派系在90年的时候其实被罗斯干掉了,但随着罗斯的去世它94年又回来了。第三个派系是特德·特纳。第四个派系是美国在线,当时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合并了嘛。③罗伯特·谢伊是新线的创始人,他能一直留在新线纯靠特德·特纳相信他,和华纳就不是一路的,甚至在华纳正式吸收新线前,新线电影的宣发都不是华纳做的。④史蒂夫·罗斯,把华纳从电影公司变成集团的犹太人,和斯皮尔伯格关系超好,当年《辛德勒的名单》上映前,罗斯去世了,然后斯皮尔伯格甚至说,这部电影是献给已故的史蒂夫·罗斯的。
(本章完)
(/bi/285514/17237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