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院士知道我
徐铭结合自身情况考量,最终还是将毕业论文选题确定在数论上面。
而筛法则在数论中,占据着核心与基石般的地位。
甚至其意义和价值远超解决个别猜想,是探索素数分布不可或缺的强大工具。
本质是在于从整数集合中,筛除那些具有某些不良素因子的数,从而保留或估计目标集合的大小及存在性。
属于研究素数分布最直接自然的方法。
从埃拉托色尼到陈景潤院士,筛法是初等的,他则想尝试融合解析数论中的工具。
对筛法优化扩展威力,使之能够处理更精细的问题。
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数学学科经验值,也会随着筛法升级而增长。
张鲁平不喜欢干涉学生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徐铭这种思维明确数学天才。
如果强行为其圈定选题,反而会扼杀天赋。
只有如当初刘新杰感到迷茫的学生,他才会适当给出选题建议。
指导他们完成毕业论文。
尽管清楚徐铭接下来要面临不小挑战,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支持。
“既然你已经有了方向,那就放手去做吧。”
张鲁平放下手中纸张沉声发话,看向徐铭的眼神中满是鼓励和期待。
下秒。
他未做停顿,紧接着又继续往下说。
“关于数论筛法,院里面郑以中教授研究最深,且和陈景潤院士有过深入交流探讨。”
“你可以多去向他请教。”
“能够对你的毕业论文起到很大帮助。”
虽然先前郑以中对徐铭很满意,为能收作学生,连好珍藏的茶叶都给拿了出来。
眼下让徐铭去请教,怎么看都有种送上门的感觉。
但他不得不承认,在数论筛法领域,确实没人能比得上郑以中。
反正眼下徐铭已经选定导师,自然不能随意更换。
其将来数学水平成就越高,他这个研究生导师也会更加有面子。
自不会介意自个学生被别的教授指导。
徐铭将这句话听进耳中,脸上顿时浮现出欣喜,没想到郑教授最擅长的竟是筛法。
且还和陈景潤院士交流探讨过。
如果提到筛法,那么对于数学人来说,首先想什么无疑是陈景潤。
其研究的加权大筛法,可是成功将哥德巴赫猜想给推进到了‘1+2’。
这是数论领域的里程碑。
他对郑教授的了解,除给本科生上专业课外,便是去年期中考试的时候给他出屠神题,若不是今天导师提及还真的不知道这些情况。
于是未作迟疑,当即点头沉声表示。
“我会去拜访郑教授的。”
“嗯。”
张鲁平闻言堆出满意笑容,随即话锋一转又询问起另外的事情。
“对了。”
“过两天是不是,奥运场馆技术竞标就要开始答辩?”
“许教授已经通知过了,让我负责主讲。”徐铭如实回答这个问题。
“这是好事。”
“你能在编程算法领域有所成就,将来更有利于你的发展成长。”
“同时也能辅助解决数学问题。”张鲁平对徐铭的话给出较高的评价。
话音才刚落下,没有任何停顿又接过话茬讲。
“毕业论文不用太着急,你相比别人有足够的时间去慢慢完成。”
“我知道了导师。”徐铭深以为意道。
接下来的时间,张鲁平也不再耽搁徐铭,习惯性嘱咐两句便让徐铭去忙自己事。
旁边刘新杰自从听到徐铭的毕业论文选题,表情到动作便都是僵硬的。
万万没想到有人会主动,给毕业论文上难度。
心里面有很多话想说。
直到徐铭的身影彻底从视野内消失,他这才回过神看向导师开口询问。
“导师。”
“你怎么不劝劝徐师弟?”
“筛法可难研究。”
“要是最后没有什么成绩,浪费了时间不说,还有可能被打击到丧失自信。”
他和这个师弟虽说才相处半年多,但却基本摸清了徐铭在数学上的性格,绝不会说随便弄出点东西,就当做自己毕业论文参加院里答辩。
但真想要在筛法领域搞出成绩,却是很困难的事情。
而长期付出努力研究,看不到成果回报,势必会影响到自身的状态。
致使对数学的自信受到打击。
所以他才会如此担心,
张鲁平把刘新杰的话悉数听进耳中,自然明白自个学生想表达的意思。
然他却摇摇头,给出不同的观点。
“真正的天才可不会被困难挫折打倒,相反数学研究正是需要勇于尝试,或许就能诞生出一瞬灵感,找到隐藏的重要公式推动进展。”
“就算他感受到阻力,届时也可以更换新的选题。”
“将现在的数论筛法留到研究生或者博士毕业的时候当做研究方向。”
“我明白导师意思了,希望徐师弟早日想开。”刘新杰满脸认真频频点头。
可惜他这幅为师弟深感忧虑的神情,还未在脸庞上维持多长时间,便因导师接下来一句话立刻凝固住。
“还是多操心你自己的论文吧,明天晚上六点之前修改完发我邮箱。”
“研究生毕业前最少再发表两篇SCI论文。”
“知道了导师。”刘新杰欲哭无泪,明白晚上又要开启爆肝模式才行。
并且他隐隐有种感觉,自从徐铭进入燕大后,导师对他的要求明显提高了很多。
……
徐铭从导师办公室出来,本想顺便拐去建模课,找下朱志轩和蒋旭他们。
不过想了想还是没去凑热闹。
下了楼直奔图书馆。
虽说要去找郑以中教授请教,却也不能就这样什么准备都没有便过去,如此非但得不到有用的信息,还会平白耽误两个人的时间。
所以他便计划着,先按照自己思路,尝试用解析数论工具对筛法优化。
并在过程中,记住遇到的问题。
届时全部整理出来,再拿着前去进行请教,最大限度提高效率。
转眼又是三天时间。
伴随数学科学院挑战杯正式开始,蒋旭和朱志轩作为参赛人员被集中安置,进行为期三天的建模编程论文。
临走时徐铭和倪明杰,也不忘给他们加油打气。
而就在挑战杯进行的第二天,徐铭则和郭昊强王雯丽他们坐上商务车。
前往最终竞标答辩地点。
“此次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还是箐华和中科院魔都微系统所,以及海外的东景大学技术团队。”
“魔都微系统所采用UWB超宽带方案,虽然定位精度达到了惊人的一米内,但单设备的成本较为昂贵,奥组委评审会方面应该不会采用。”
“东景大学的光通信和声波辅助,虽然有着抗电磁干扰的优势,却需要安装反射板部署起来复杂,无法满足部署周期小于六个月的要求。”
“倒是箐华团队,听说这段时间对原本的方案进行了深度优化。”
“使得定位精度在钢结构环境中有所提升,或许会成为咱们最大的竞争对手。
车上许崇兴不厌其烦,详细给徐铭介绍着其他参加答辩的项目团队情况。
前脚话音落下,未作停顿便又继续开口补充。
“当然综合性能依旧咱们占优。”
“你不用给自己太大压力,到时正常发挥介绍咱们方案的优势就行。”
徐铭边听许崇兴教授的话,边翻看手中资料。
作为自家举办的奥运会,并提出数字奥运口号,奥组委评审会方面,自然更倾向于国内技术方案,这就使得海外项目团队的威胁不是很大。
“我明白。”
他抬起视线回应一句,整个人成竹在胸。
“咱们的论文已经在无线通信汇刊顶刊上发表,这会成为最强的技术理论支持。”
“同样也是其他项目团队所不具备的。”郭昊强这时接过话茬微笑表示道。
旁边王雯丽附和道:“全靠徐铭学弟的权重矩阵公式和曲率补偿模型才能被顶刊接受。”
坐在最后排的曹恺和魏大强,虽没开口参与到此刻的话题讨论。
却是频频点头深感同意。
大家对于徐铭在此项目上的贡献,心里再清楚不过。
“这次评审组的组长,依旧是张乃同院士,前不久我去参与会议可还提到你了。”
“张院士知道我?”徐铭听到许崇兴突然说的一句话稍微怔了下。
“你可是论文的一作,张院士也看了论文,对你的曲率补偿模型评价很高。”许崇兴脸上挂着喜色同徐铭讲。
周围其他人,则都流露出羡慕神色。
毕竟平时大家接触到的,基本都是教授,只有院士讲课的时候才有机会看见。
更不要说得到院士的高评价。
魏大强激动之下,最先忍耐不住说出声来。
“有张院士的态度在,那咱们肯定稳了,明年奥运核心场馆都会使用燕大方案。”
此话一出顿时让车内氛围欢快轻松不少,对接下来最终答辩愈发期待。
很快当此话题暂时结束后,坐在相邻座位上的林伟终于不再沉默。
他主动开口关心起徐铭数学上事。
“师弟。”
“听新杰说你确定了毕业论文选题,打算研究筛法?”
和上次见面不同,眼下徐铭正式成为他师弟,语气和问问出发点都不一样。
只能说对徐铭更为关心。
(本章完)
(/bi/285558/172375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