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一幅画,两幅图
李子轩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
“我不信,我不信一个成名几十年的老鉴定师,能把一件高仿赝品,看成是神品!”
“这其中,一定有我不知道的猫腻!”
“秦先生!”
他猛地看向我,眼中燃烧着最后的希望。
“我找您来,不求别的!”
“我只想知道一个真相!”
“我这八千万,到底是打了水漂,还是另有玄机?”
大厅里,空气仿佛凝固了。
我能感觉到,李月萍的目光,也落在了我的身上。
那目光里,带着审视。
我点了点头,没有再多说一个字。
我迈开步子,缓缓走到那张紫檀木长案前。
整个人的气场,在这一刻,彻底变了。
刚才那个因为女朋友家世而感到自卑和不安的秦飞,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胸有成竹,眼含精光的鉴定宗师。
我没有急着去触碰画作。
我只是俯下身,双眼像鹰隼一样,一寸一寸地,扫过画面的每一个细节。
山石的皴法,树木的枝干,人物的线条,甚至是角落里那方小小的印章。
我的动作很慢很稳。
李子轩和那个管家,都屏住了呼吸,连眼睛都不敢眨一下。
只有李月萍端着茶杯,嘴角那抹玩味的笑意,更浓了。
在目光巡视完整幅画卷之后,我伸出了我的右手。
我的食指,轻轻地,落在了画卷的纸张上。
指尖传来的,是一种古老而温润的触感。
是宣纸特有的质感。
就在我的指尖,与画纸接触的那一瞬间。
一股微弱到几乎不可察觉的凉意,从我左手无名指的财戒上悄然涌出。
来了!
我心中一动,表面上却不动声色。
我装作在感受纸张的年份和质地,手指顺着画卷的边缘,缓缓婆娑。
而我的全部心神,都沉浸在了脑海之中。
一行行细密的,只有我能看见的绿色小字,如同瀑布般,在我的意识里刷新。
【物品:明·唐寅《独钓图》真迹(上层)】
【年代:明朝弘治年间】
【材质:明代玉版宣】
【状态:保存完好,曾被人以“揭画”之法,从原画上分离】
【备注:此画乃真迹无疑。古时有高手,可将一张厚纸,从中一分为二,称之为“揭画”。此画与香江佳士得拍卖行所拍出的《独钓图》,本为一体。因明代玉版宣纸质厚重坚韧,被高手施以巧计,一分为二,化为两幅画。此幅为原画之上层,故墨色饱满,笔触清晰,神韵十足。拍卖行所拍之画,为原画之下层,墨迹渗透略浅,神韵稍逊。两画合一,方为完整真迹。】
当最后一行字,在我脑海中定格时。
我的心脏,狂跳起来。
揭画!
竟然是揭画!
这种鬼斧神工的手段,我只在刘老的藏书里,看到过寥寥数语的记载。
据说早已失传。
没想到,今天竟然让我亲眼见到了实物!
一画两开真假难辨。
这简直是天衣无缝的局!
难怪那些鉴定师会打眼。
在已经有了一幅公认的真迹之后,谁会想到,这世界上还存在着第二幅真迹?
而且,还是从同一张画上分离出来的!
我缓缓抬起头。
胸中一股豪气,油然而生。
真相已经在我手中,在是时候揭开谜底了。
我的目光,扫过李子轩紧张的脸,扫过李月萍那双带着探寻的凤眼。
“李子轩。”
我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大厅。
“你这八千万,花得不冤。”
轰!
李子轩的身体,猛地一震。
他那双眼睛,瞬间瞪得像铜铃。
“秦先生,您的意思是……”
他的声音,都在发抖。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
而是转头看向李月萍,冲她眨了眨眼。
“想看戏?”
“今天,就让你看个够。”
李月萍微微一愣,随即,她放下了茶杯,坐直了身体。
她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真正感兴趣的表情。
我收回目光,重新落在那幅画上。
我伸出手指,点了点画卷。
“这幅画,是真的。”
“什么?”
李子轩失声惊呼。
旁边的管家,也是一脸的不敢置信。
“可……可是拍卖行那幅……”
李子轩急切地追问。
我微微一笑,抛出了一个更重磅的炸弹。
“拍卖行那幅,也是真的。”
整个大厅,死一样的寂静。
李子轩彻底懵了。
他看着我,那眼神,像是在看一个疯子。
“秦先生,您不是在开玩笑吧?”
“这天底下,怎么可能有两幅一模一样的真迹?”
我摇了摇头,解释道:“正常情况下,当然不可能。”
“但如果这两幅画,本来就是一幅画呢?”
我的话,像一道惊雷,劈在了李子轩的脑门上。
他呆住了。
“一幅画?”
“没错。”我的手指,轻轻拂过那细腻的玉版宣纸。
“你们只看到了画,却忽略了这承载画作的本身。”
“这张纸,是明代顶级的玉版宣,纸质厚实,绵密而坚韧。”
“这就给了某些人,施展巧计的机会。”
我抬起眼,看着已经完全被我吸引住的李子轩和李月萍。
“古时候,有一种出神入化的装裱手艺,叫揭画。”
“高手匠人,能用特殊的手法,将一张原本很厚的画纸,从中间,像片烤鸭一样,完美地一分为二。”
“一张画,就变成了两张画。”
“而且,两张画上,都有原作的笔墨痕迹。”
“只不过……”
我故意停顿了一下,吊足了他们的胃口。
“只不过什么?”李子轩急不可耐地问道。
我的手指,点在了画中渔翁的蓑衣上。
“只不过,你这幅,是原画的面子,也就是上层。”
“所以,你看这墨色,饱满、浓郁,入木三分,画的神韵,几乎是十成十地保留了下来。”
“这也是为什么那位张老先生,第一眼看到它,会激动地断定为神品真迹的原因。”
“因为从面子上看,它就是真迹!”
接着,我的手指,凌空指向了香江的方向。
“而拍卖行那幅,就是里子,是下层。”
“墨迹是从上层渗透下去的。”
“虽然也保留了原作的笔法和构图,但你如果仔细对比就会发现,那幅画的墨色,一定会比你这幅,显得更浅,更淡。”
“那股神韵,也会稍逊一筹。”
(/bi/284332/36671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