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女频小说 > 杨絮飘飘 > 24.社火长歌

24.社火长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24.社火长歌
    在黄土高原深处那个小村庄里,每年正月十五的社火,是少年狗娃最鲜亮的童年记忆。岁月流转,那些喧闹的锣鼓声、绚丽的秧歌服和满村飘散的年节气息,始终烙印在他的脑海深处,成为他思乡时最温暖的慰藉。
    腊月刚过,村里就渐渐弥漫起一种不同寻常的气氛。大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孩子们也嗅到了年节特有的欢快气息。狗娃总是第一个察觉到这种变化——村口杨树下开始有人搬运木料和彩布,大队部的院子里夜间也亮起了长明灯。他知道,一年一度的社火筹备开始了。
    狗娃的姐姐是村里秧歌队的骨干。每年一进正月,她就格外忙碌。每天傍晚,她都要去大队部排练,狗娃就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后面。大队部里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十几个姑娘媳妇在村里一位漂亮姐姐的指导下,认真地练习着每一个舞步。她们的秧歌服鲜艳夺目,红绸腰带随着动作飘舞,宛如一只只振翅的蝴蝶。
    狗娃总是蹲在墙角的长条凳上,目不转睛地看着姐姐跳舞。姐姐今年十五岁,身段苗条,舞姿格外优美。她时而轻盈地旋转,时而俏皮地扭动腰肢,脸上的笑容比平日里更加灿烂。狗娃看得入迷,心里暗暗发誓:等再长大些,自己也要参加社火表演,要么去打锣鼓,要么去舞龙队,总之要成为这热闹场面中的一员。
    正月里的日子过得特别快,转眼就到了元宵节。这天清晨,狗娃还在睡梦中就被村里的鞭炮声惊醒。他一骨碌爬起床,看见姐姐已经对镜梳妆。母亲特意给姐姐梳了个精致的发髻,插上红色的头花,还在她眉心点了一颗朱砂痣。
    “狗娃,快来帮姐姐拿手绢。”姐姐招呼道。狗娃忙不迭地跑过去,小心翼翼地捧着姐姐的表演道具。那是一方绣着牡丹花的红绸手绢,边缘缀着一圈小铃铛,抖动时会发出清脆的声响。
    全村人都早早起床了。家家户户门前都挂起了红灯笼,孩子们穿着新衣在街上追逐嬉戏。狗娃跟着姐姐来到村中心的村委会时,那里已经人声鼎沸。整个村子的人都聚集在这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社火表演的队伍在打村委会的院子里集结。最前面是一辆装饰得五彩缤纷的手扶拖拉机,车头上扎着大红花,车厢四周插着各色旌旗。几个精壮汉子站在车上,两人抬着一面大鼓,其余人手持铜锣、铙钹等乐器。他们是社火队的开路先锋,负责用激昂的锣鼓声点燃全场气氛。
    姐姐所在的秧歌队紧随其后。二十个姑娘媳妇排成两列,一律红衣绿裤,腰系彩带,手持绸伞或花扇。她们说说笑笑,互相整理着装容,时不时练习几个动作,引来围观群众的阵阵喝彩。
    秧歌队后面是更加庞大的表演队伍:舞龙队的小伙子们举着一条金光闪闪的长龙;舞狮队的队员们套着毛茸茸的狮子装,不时做出挠痒、打滚的可爱动作;高跷队的高手们踩着两米多高的木跷,居高临下地向人们挥手致意;还有扮演各种神话人物的队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西游记》师徒四人……
    上午九时整,社火总指挥李大爷一声令下,锣鼓齐鸣,声震云霄。社火队伍开始沿着村中主干道巡游表演。打头的拖拉机缓缓开动,锣鼓手们卖力地敲打着,节奏明快有力。围观的人群爆发出欢呼声,孩子们兴奋地跟着队伍奔跑。
    狗娃紧紧跟在姐姐的秧歌队后面,眼睛忙不迭地欣赏着各路表演。秧歌队员们迈着整齐的步伐,随着锣鼓的节奏扭动腰肢,手中的绸伞和花扇上下翻飞,形成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姐姐的位置比较靠前,她的动作格外优美,不时向路边的乡亲们挥手致意,引来阵阵掌声。
    舞龙队的表演尤为精彩。十个小伙子默契配合,手中的长龙时而腾空跃起,时而俯身下探,龙身起伏摆动,栩栩如生。舞狮队的表演则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两只“狮子”时而嬉戏打闹,时而向观众作揖拜年,甚至还调皮地“偷吃”路边摊贩的糖果。
    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当然是《西游记》方队。扮演孙悟空的青年身手矫健,不时舞动金箍棒,做出抓耳挠腮的猴相;猪八戒挺着大肚子,扛着九齿钉耙,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沙和尚忠厚老实,挑着行李紧跟在后;而唐僧则身披袈裟,手持禅杖,一脸慈悲相。狗娃和小伙伴们看得如痴如醉,一路追着他们跑了半个村子。
    社火队伍绕村一周后,回到村委会的院子里进行集中表演。各支队伍轮番上阵,拿出看家本领。高跷队表演了“叠罗汉”,舞龙队展示了“盘龙柱”,秧歌队变换出各种队形,赢得满堂彩。表演持续到中午时分,在村民们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圆满结束。
    然而对狗娃来说,这天的热闹还没有结束。按照往年的惯例,村里的社火队下午还要去镇上参加汇演。狗娃和小伙伴们早就商量好了,要偷偷跟着去镇上见识更大的场面。
    午饭过后,社火队开始收拾道具,准备出发。狗娃和两个要好的小伙伴铁蛋和二毛悄悄溜到车队附近,趁大人们不注意,钻进了拉道具的卡车篷布底下。车厢里堆满了锣鼓、高跷和演出服装,三个孩子挤在一个角落里,既紧张又兴奋。
    “听说镇上的社火可热闹了,还有卖糖人和棉花糖的。”铁蛋小声说。
    “我要去看舞狮队,去年他们表演了爬高杆!”二毛接话道。
    狗娃心里惦记的是姐姐的秧歌表演:“我姐说镇上有个大舞台,比咱村的村委会院子气派多了。”
    手扶车缓缓启动,三个孩子相视而笑,以为计划得逞。然而车辆刚出村口,就突然停了下来。篷布被猛地掀开,司机张大叔板着脸站在车下:“就知道你们这几个小兔崽子要捣乱!赶紧给我下来!”
    原来细心的张大叔早就发现车厢重量不对,一出村就检查了篷布下的情况。三个孩子垂头丧气地爬下车,挨了一顿训斥。
    “你们知道这有多危险吗?车厢里这么多东西,车子颠一下就能把你们碰伤!”张大叔严厉地说,“再说手扶车不准载人,这是规定!”
    狗娃壮着胆子求情:“张叔,我们就想去镇上看看,保证乖乖的,不惹事。”
    “不行就是不行!”张叔态度坚决,“都给我回家去,再捣乱就告诉你们爹娘!”
    三个孩子眼睁睁看着车队远去,失望之情溢于言表。铁蛋气得踢路边的石子,二毛眼圈都红了。狗娃虽然也难过,但还是安慰伙伴们:“没关系,听说过几天县里还有更大的社火汇演,咱们让爹娘带我们去。”
    果然,没过几天村里就传来消息:正月二十县里要举办全县社火大赛,各乡各镇的优秀社火队都会参加。狗娃兴奋极了,整天缠着父母要去县里看热闹。起初父母嫌路远人多不愿意,但经不住狗娃软磨硬泡,终于答应了。
    正月二十那天,天还没亮狗娃就起床了。母亲特意给他换上新做的棉袄,父亲则准备了干粮和水。一家三口步行到村口,搭上了去县城的早班车。
    车上已经坐了不少同村的乡亲,大家都是去看社火比赛的。车厢里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大人们讨论着哪个村的社火最精彩,孩子们则兴奋地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狗娃挨着车窗坐下,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窗外,生怕错过任何风景。
    县城比狗娃想象的要远得多。汽车在黄土路上颠簸了半个多小时,才看到县城的轮廓。越接近县城,路上的行人和车辆就越多。等汽车终于驶进县城时,狗娃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街道上人山人海,彩旗招展,锣鼓声此起彼伏,比村里过年还要热闹十倍。
    社火大赛在主街道举行。狗娃一家下车后,随着人流往比赛场地走去。街道两旁已经挤得水泄不通,临街的窗户和屋顶上都站满了人。维持秩序的公安人员大声吆喝着,试图控制混乱的场面,但收效甚微。
    狗娃父亲紧紧拉着他的手,生怕被人群挤散。母亲则在一旁不停地提醒:“狗娃,跟紧了,千万别松手!”
    好不容易挤到一个相对开阔的地方,社火表演已经开始了。首先入场的是城关镇的舞龙队,他们的龙身特别长,需要二十多个精壮汉子才能舞动。巨龙在阳光下金光闪闪,时而腾空跃起,时而盘旋低回,引来观众阵阵喝彩。
    接下来是各乡各镇的社火队轮流上场表演:高跷队表演了惊险的“空中换位”;舞狮队展示了精彩的“双狮戏球”;旱船队演绎着有趣的民间故事;还有背阁、抬阁等传统社火形式,让狗娃大开眼界。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锣鼓队的表演。几十个锣鼓手排列成方阵,演奏着激昂的乐曲。鼓声震天动地,锣钹铿锵有力,节奏时而急促如暴雨,时而舒缓如流水。演奏者们全神贯注,汗流浃背,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与美感。狗娃被这磅礴的气势深深震撼,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跺脚拍手。
    然而现场的人实在太多了。随着表演的进行,人群越来越拥挤。狗娃感到呼吸困难,几乎要被挤得双脚离地。父亲见状,赶紧把他举到肩膀上。从这个高度望去,狗娃看到了更加壮观的景象:整条街道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彩旗招展,人头攒动,各色表演令人目不暇接。
    但同时,拥挤也带来了危险。人群中不时传来小孩的哭喊声,有人被挤得摔倒,幸好被周围人及时扶起。公安人员声嘶力竭地维持秩序,但他们的声音很快被喧闹的人声淹没。
    中午时分,表演暂告一段落。狗娃一家挤出人群,个个满头大汗,精疲力尽。母亲心疼地给狗娃擦汗,父亲则去买来几个烧饼充饥。坐在路边的石阶上,狗娃一边啃烧饼,一边回味着刚才的精彩表演。
    “爹,那个舞龙的真厉害!那么长的龙,他们怎么舞得那么整齐?”
    “那是要下苦功夫练的。”父亲笑着说,“听说他们练了整整一个冬天呢。”
    休息片刻后,一家人决定再去看看其他表演。下午的节目更加丰富多彩,除了传统社火,还有现代歌舞表演。但人实在太多,他们只能远远地观望。
    傍晚时分,社火比赛落下帷幕。狗娃一家随着人流往车站走,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惫而满足的笑容。回村的车上,大人们讨论着今天的见闻,孩子们则东倒西歪地睡着了。狗娃靠在父亲怀里,迷迷糊糊中仿佛还能听到震天的锣鼓声,看到飞舞的巨龙和姐姐优美的舞姿。
    这次县城之行虽然劳累,却在狗娃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他更加渴望能够亲自参与社火表演,成为那热闹场面中的一分子。
    机会终于来了。第二年正月,村里社火队筹备时,村委会决定组织一支少年锣鼓队。狗娃第一个报名参加,铁蛋和二毛也紧随其后。
    教授锣鼓的是村里年过七旬的王老爷子。他年轻时是这一带最有名的锣鼓手,如今年纪大了,打不动锣鼓了,但很乐意把技艺传给孩子们。
    每天放学后,狗娃和小伙伴们就聚集在村委会大院里练习。王老爷子耐心地讲解锣鼓的基本节奏和技巧:“锣鼓要打得有精气神,但不能乱打一气。什么时候该急,什么时候该缓,什么时候该重,什么时候该轻,这里面都有讲究。”
    起初,孩子们打得杂乱无章,锣是锣,鼓是鼓,完全合不上拍。王老爷子不厌其烦地示范、纠正,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把握节奏。狗娃学得格外认真,回家后还经常用筷子练习节奏。
    经过一个多月的练习,少年锣鼓队终于能够打出几段像样的曲牌了。王老爷子满意地捋着胡子说:“孺子可教也!明年正月,你们就能正式参加社火表演了。”
    狗娃兴奋得几个晚上没睡好觉,天天盼着正月社火的到来。他想象着自己穿着崭新的表演服,神气地打着锣鼓,全村人都为他喝彩的场景。姐姐也鼓励他:“好好练,到时候咱们姐弟俩一起上社火!”
    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在社火筹备进入最后阶段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打乱了所有计划。连续几天的大雪封住了出村的道路,原定的社火表演不得不取消。
    狗娃失望极了。他一个人跑到大队部,看着那些已经准备好的锣鼓道具,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王老爷子拍拍他的肩膀安慰道:“娃啊,别难过。今年不行还有明年,社火年年都有。重要的是你们学会了这门手艺,这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啊。”
    话虽如此,但对狗娃来说,错过这次机会格外可惜。因为第二年,姐姐要到外地上学不能再参加村里的秧歌队了。而狗娃自己,也因为学业加重,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无忧无虑地参与社火活动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狗娃已经长大成人,离开家乡到城里工作生活。村里的社火依然年年举办,但规模已不如从前。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很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困境。只有一些老人还在坚守着这份传统,努力维系着社火的传承。
    每年正月,狗娃都会尽量抽空回老家看社火。虽然表演不如记忆中那么精彩热闹,但那份浓厚的年味和乡情却从未改变。他常常带着自己的孩子去看社火,给他们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看,那个打锣鼓的老爷爷,爹小时候就是他教的锣鼓……”
    后来,村里决定恢复社火盛况,专门成立了社火保护协会。狗娃利用假期回村帮忙筹备。更让他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积极参与社火活动。他的侄子小军甚至组建了一支青年舞龙队,为传统社火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的社火格外热闹。狗娃特意提前请假回村,全程参与了筹备工作。他惊讶地发现,村里不仅恢复了传统社火项目,还创新了许多新节目。更令人惊喜的是,村委会专门组织了一场“老少同台”的锣鼓表演,由王老爷子和狗娃等当年的少年锣鼓队员共同演出。
    正月十五那天,村子里再次迎来了盛大的社火表演。狗娃穿着崭新的表演服,手持鼓槌,站在锣鼓队的最前面。虽然已经多年没有练习,但当熟悉的节奏响起时,肌肉记忆自然而然地被唤醒。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干净利落,每一个鼓点都准确有力。
    王老爷子坐在一旁,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当年的少年如今已入中年,但他们对社火的热爱丝毫未减。这场特别的锣鼓表演赢得了满堂彩,不少老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表演结束后,狗娃陪着王老爷子在村里散步。社火的热闹渐渐散去,但喜庆的氛围依然弥漫在空气中。王老爷子感慨地说:“社火这东西,不只是热闹,更是咱们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只要社火还在,年味就在,乡情就在。”
    狗娃深深点头。他明白,社火不仅仅是一种民间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一种精神寄托。它承载着人们对丰收的庆祝、对幸福的向往、对传统的尊重、对家乡的热爱。
    夜幕降临,家家户户挂起的红灯笼照亮了整个村庄。狗娃站在村口的高大的杨树下,望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耳边仿佛又响起了童年的锣鼓声,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姐姐优美的舞姿。
    那些与社火相伴的岁月,已经成为他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无论走多远,无论过多久,社火里的年味,永远是他心中最温暖的乡愁。
    (/bi/284916/36610908.)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