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第144章 土豆红薯
第144章 土豆红薯
地多的人多交,地少的人少交。
对于废除辽饷,崇祯倒是没有多少意见,要是在以前当然不可能。
但如今,崇祯手握上千万两白银,更有山陕两地盐商,就像两张大额银票,随时等着崇祯去取,百姓的这几百万两辽饷,如今多少有些看不上了。
至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从真身为大明皇帝自然资之甚深,当然明白这是一条很好的税制。
只是爷爷万历亲手废除了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这就导致崇祯皇帝即便知道这是一个很好的税制,也不敢轻易启用。
因为这就代表着,崇祯否定了万历。
在封建社会,在以孝治天下的大明,孙子亲手推翻爷爷的决定,多少有些大不孝,容易为天下人所指摘。
然而这一点遭到了王安的嘲笑:“如果大明都完了,还要名声做什么?”
“难道不孝子的名号,会比亡国之君更好听吗?”
崇祯浑身一抖,顿时感觉茅塞顿开。
是啊,如果连国家都灭亡了,还去纠结那可笑的孝道和虚名又有什么意义?
一条鞭法的好处自然不用多说,张居正在位期间才推行了几年,便能每年给朝廷结余白银四百万两。
然而有一点崇祯却并不是太明白,看,向王安问道:“这一条鞭法我知道,那怎么又是摊丁入亩呢?”
王安解释道:“所谓的摊丁入亩,也就是废除丁银,俗称的人头税。”
“将人头税平摊到田亩之中,不再单独额外征收。”
其实说起来就跟辽饷一样,根据大明的人口多少,将原本预计征收的丁银平摊到天下田亩之中,从而在不额外征收丁银的情况下,既能完成原定的税收,又不加重底层百姓的负担。
试想,一个拥有千亩良田的地主,与一个靠给地主种地为生的佃农所交的人头税是一样的,这对于百姓来说何尝不是沉重的负担?
而摊丁入亩之后,原本应该由底层贫农所承担的赋税,就会通过田地平摊给地主。
这些地主都是真正的有钱人,只要朝廷狠下心,不存在收不到银子的情况。
而原本的那些贫农,本来就交不起赋税,甚至有不少被赋税逼的家破人亡,这一下确实多少可以喘口气了。
虽然无法改变明末天灾人祸的大环境,但是至少给了百姓一个希望,不至于让他们立刻就要加入起义军,反抗朝廷,从而给了朝廷缓冲的时间。
崇祯一听王安解释摊丁入亩,立刻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兄长果真神人也,依我看这摊丁入亩竟然不输给张元辅的一条鞭法!”
“嘿嘿……”王安尬笑了两声,有些心虚。
所谓的摊丁入亩,最早是由满清的山东巡抚黄炳提出,并得到了雍正的认可和支持。
是基于“人口滋生而永不加赋”的理念,再加上当时满清得到了土豆和红薯,使得人口发生爆炸性增长。
心虚的王安立刻转移话题道:“不过想要安内,改革赋税减轻百姓负担只是其一,最重要的还是要让百姓吃饱饭。”
“如今大明南涝北旱,天灾频发又值兵祸贼祸,百姓如果吃不饱肚子流离失所,即便大明朝廷免除所有赋税与他们也已经没关系了。”
崇祯闻言点头,就像是被人当头泼了一瓢冷水一样,立刻冷静下来道:“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让百姓吃饱肚子……”
然而这一点却是最难做到,此时的大明北方疆域,即便抛开天灾,只是人祸就已经让百姓连安心种地都做不到了,更遑论吃饱肚子。
想通此中关窍,崇祯急忙一把抓住王安,眼中诚意满满道:“请兄长教我,有何良策可以救国?”
王安皱着眉头,道:“我说小老弟,你不要太荒谬了好吧?”
“咱们只是假设我是皇帝,可没说你是真皇帝呀!这如何救国,是皇帝老儿要操心的,管理用我什么事?”
崇祯顿时面色一僵,大脑飞速运转想要找一个好的借口来搪塞,今天无论如何也要把治国良策从王安的嘴巴里掏出来。
然而还不等崇祯想到办法,可怜的王安辩已经自我cpu了,叹了口气道:“知道你爱国,也罢,就当是跟伱闲聊吧。”
“不知小老弟有没有听说过红薯和土豆?”
随即,王安开始侃侃而谈起来。
后世满清有所谓的康乾盛世这一说法,也成为许多青粉鼓吹建奴的重要根据之一。
但其实认真考教起来,所谓的康乾盛世的唯一体现便是人口爆炸,但当时的百姓所过的到底是畜生般的生活还是有尊严的人,这并没有人关心。
满清之所以能够实现所谓的康乾盛世,其实主要就得益于摊丁入亩以及红薯和土豆的普及,另外就是小冰河时期的结束,使得百姓可以勉强维持温饱,从而实现人口爆炸。
而红薯与土豆的产量,可以达到亩产数千斤,一年两季的情况下甚至可以突破万斤。
比之大明的主要作物水稻和小麦,高出了不知多少,能够养活的人口自然呈几何增加。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红薯早在万历二十六年就已经传入中国,在广东和福建沿海已经有少量种植。
而土豆则要晚几十年,但在崇祯年间也已经出现在了沿海地区。
只是当时的明朝人,只是将土豆当做一种花卉,观赏性植物,并没有人尝试食用。
对于这两样神奇作物,没有得到大明的重视王安也是痛心疾首。
但其实想想也正常,毕竟任何一样新鲜事物都不可能得到快速的推广,从接触到普及总有一个过程。
毕竟农民耕种到收获,短则半年长则一年,如果没有官方背书进行大力推广,没有人会冒险尝试去耕种一种没有见过的作物。
甚至可以说,当时的百姓连土豆跟红薯是否能吃有没有毒都不知道,而且其刚刚传入大名就连知道这两样作物的人都很少,就更不要说大规模的耕种了。
(本章完)
(/bi/284742/172374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