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173平调财务科实职副科长新的挑战
第174章 173.平调财务科.实职副科长.新的挑战
七月的魔都,热浪一如既往地汹涌,整座城市仿佛被罩在一个巨大的蒸笼里。
阳光明坐在厂长办公室外间的秘书位上,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
他的办公桌上,各类文件堆叠如山。
左侧是待呈递的请示报告,右侧是刚送来的生产报表,中间摊开的是今天需要整理的会议纪要。
所有文件都被分门别类地摆放整齐,却依然显得庞杂繁复。
自从成为厂长赵国栋的专职秘书,并晋升为厂务办副主任后,阳光明的工作量肉眼可见地增加了。
不再仅仅是处理厂长的日程和文件,一些厂务办的协调工作、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衔接,也落到了他的肩上。
每天早晨八点,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先为厂长整理好当天的文件和报纸,然后开始处理各项事务。
一本厚厚的牛皮纸封面笔记本摊开在桌面上,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项工作的要点和进度。阳光明的字迹工整清晰,条理分明。
电话铃声响起,他拿起听筒,语气平稳地回答:“喂,厂办。好的,技术科关于新落纱装置调试进度的报告是吗?下午上班前送过来可以。“
刚放下电话,又拿起一份文件浏览片刻,对前来送文件的年轻办事员说道:
“采购科的会议纪要,我已经看过了,有几个数据需要再核实一下,对,就是原料库存那部分。“
他指着文件上的某一处,语气温和但坚定。
他的声音不高,却自带一股让人信服的沉稳。偶尔需要进入里间向赵国栋汇报或请示,他总是提前梳理好要点,言简意赅,从不浪费领导的时间。
进出厂长办公室时,他总会轻轻带上门,既不会发出太大的声响,也不会关得太紧。
赵国栋对他越发倚重,许多事情只需交代个大概方向,阳光明总能处理得妥帖周到。
有时厂长外出开会,厂里的一些日常事务他也能妥善处理,事后详细地向厂长汇报每个细节。
忙碌间,日子像上了发条,飞快地旋转。
不知不觉,日历翻到了九月份。
阳光明桌台上的台历已经撕到了九月三日,星期四那一页。
天气依旧炎热,但早晚已能感受到一丝微弱的凉意。
这天上午,厂部大楼的气氛似乎比平时更凝重一些。
厂委会刚刚结束,阳光明注意到各位厂领导离开会议室时,脸色各异。
田书记走在最前面,脸上带着惯常的严肃表情,手里拿着一个黑色的笔记本。分管生产的副厂长跟在他身后,眉头微锁,似乎在思考什么。其他几位委员也都神情严肃,没有人交谈,只是默默地走下楼梯。
阳光明站在秘书室的门口,礼貌地为领导们让路。
他注意到财务科科长刘金生在经过时,似乎有意无意地看了他一眼,那眼神有些复杂,带着几分探究的意味。
赵国栋是最后几个出来的。
他脸色平静,看不出喜怒,但阳光明跟了他这么久,还是能从那微抿的嘴角和比平时略显沉滞的步伐中,察觉到一丝不寻常。
赵国栋径直走回办公室,深灰色的中山装后背被汗水洇湿了一小片。
他没有立刻坐下,而是站在窗前,望着楼下厂房连绵的屋顶,点了支大前门香烟,默默抽着。烟雾缭绕,将他棱角分明的侧脸笼罩得有些模糊。
阳光明没有过去打扰,只是拿起热水瓶,为厂长的茶杯续上热水。
他注意到厂长的茶杯里,茶叶已经泡得很淡,便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小纸包,里面是厂长最爱喝的龙井茶,轻轻撒了一些进去。
然后他将泡好的新茶,轻轻放在厂长的办公桌上,悄无声息地退了出来,继续处理手头的工作。他知道,这个时候,厂长需要一点独处的时间。
大约过了十几分钟,里间的门被推开。赵国栋站在门口,对阳光明招了招手:“光明,你来一下。“
他的声音听起来和平时一样沉稳,但阳光明还是听出了一点不同。那是一种下定了某种决心后的果决,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坚定。
“好的,厂长。“阳光明放下笔,起身跟着赵国栋走进里间办公室,并顺手带上了门。
他注意到厂长已经重新整理过衣着,中山装的领口扣得一丝不苟,头发也用手梳理过,恢复了往常的整齐。
赵国栋坐回他那张宽大的藤椅,藤椅发出熟悉的呻吟声。他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坐。“
阳光明依言坐下,腰背自然挺直,目光平静地看向赵国栋,等待指示。他注意到厂长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份文件,是刚才厂委会的会议纪要草案,上面有几处用红笔做了标记。
赵国栋没有立刻说话,只是拿起茶杯,吹了吹浮沫,呷了一口茶。似乎在斟酌如何开口。
办公室里短暂的沉默下来。
“刚才的厂委会,讨论了下一季度的生产计划和资金分配。”
赵国栋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像是平常聊天,“有些议题,最终的结果,并不是很理想。“
他放下茶杯,手指无意识地在光洁的桌面上敲了敲。
“田书记有他的考虑,厂里的情况复杂,方方面面都要平衡。”
他像是在解释,又像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我和田书记是战友,私下里关系没得说,工作上,大方向上也是一致的。”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有些深邃,望向窗外连绵的厂房。
“我们都是为这个厂子好,希望它能够发展得更好。这个初衷是一致的。”
“但是,工作当中,具体到某些事情,难免还是会有一些分歧和矛盾。这很正常。”他的语气很平和,像是在陈诉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阳光明安静地听着,没有插话。他明白,赵国栋厂长此刻需要的不是一个发表意见的下属,而是一个可靠的倾听者。
“我从来没想过要去争什么权,夺什么利。”
赵国栋的语气很坦诚,他向前倾了倾身子,双手交叉放在桌面上,“田书记管人事,管思想,这是核心,我尊重他的职权。
对于人事部门和党委各科室,不管是大事小情,我从来都不插手。
我只想一件事,就是把生产搞好,把厂子的效益提上去。”
他的眼神锐利起来,像是鹰隼盯住了目标。“这个厂子有六千多职工,都要靠厂子吃饭。生产搞不好,什么都是空谈。“
他的手指在桌上加重了力道,“要想搞好生产,有两个部门,必须牢牢抓在手里。一个是技术科,一个是财务科。“
“技术科这边,从我转业过来,就一直和他们打交道。”
赵国栋的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张总工是个老实人,只知道埋头搞技术。这一年多,设备改造,技术革新,都是他们在一线干。现在不敢说铁板一块,但基本上,我能掌控得住。”
他的眼神又变得锐利起来,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着。
“但是财务科……”
赵国栋摇了摇头,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财务科科长刘金生,在这个位置上坐了超过十年了,是个老油条。能力嘛,是有的,厂里这么一大摊账目,没出过大纰漏。”
“但是他的工作态度,我不满意。”赵国栋的语气里带上一丝冷硬,“太求稳了,稳得有点过头。凡事能拖就拖,能推就推,不想得罪人,更不想冒一点风险。”
“现在是什么时候?国家要求抓格命促生产,我们厂有条件,也有能力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多做一些事情,也能把一些事情做得更好。”
赵国栋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几分激动,“可一到财务这里,需要资金支持,需要灵活变通的时候,他就给你搬出条条框框,要么就是研究研究,商量商量。”
赵国栋的脸上露出一丝恼意,他拿起茶杯又放下,发出轻微的碰撞声。
“上次我说要大改两台细纱机,口号喊了三个月,财务科还在那里'研究'。车间里那两台老机器,每天都要出点毛病,影响产量不说,还存在安全隐患。“
“没有财务上的有力配合,很多想法,根本就推行不下去,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这样下去不行。”他的语气很重,每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
他的目光重新聚焦在阳光明脸上,变得异常坚定。
“我考虑了很久,财务科这一块,必须得抓起来。刘金生那个人,太油滑,根基也深,想让他彻底转变,难。“
“财务科还有个副科长,殷永良。”
赵国栋沉吟了一下,声音压低了些,“这个人,风评不是很好,听说有点贪小便宜,手脚可能不太干净。虽然没证据,但这种人,我不敢用,也不能用。”
赵国栋的眼神里带着明显的厌恶。
阳光明的心跳微微加快了少许,他似乎预感到了赵国栋接下来要说什么。
“思来想去。”赵国栋的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直视着阳光明,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光明,我觉得你是最合适的人选。”
“你现在是副科级,平调过去,可以直接担任财务科副科长。”赵国栋的语气很平静,像是在说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我知道你没学过财务,专业上是短板。短期内,我对你没那么高的要求。不需要你马上就去管账、做报表。”赵国栋摆了摆手,似乎要打消他可能的顾虑。
“我只需要你过去,起到一个'监督'和'钉子'的作用。把那里的真实情况,尤其是资金流向、审批程序、还有刘金生和殷永良他们的实际工作状态,摸清楚,及时反馈给我。”
他对阳光明的能力充满信心,语气变得温和了一些:“你的脑子活,学习能力强,我看得出来。你可以一边工作,一边抓紧时间学习财会专业知识。
我相信,有我的支持,加上你自己的努力,快则三年,慢则五年,你完全有能力取代刘金生,真正把财务科抓起来,成为我能完全信任的臂膀。”
他说得很坦诚,也很直接,把自己的规划和期待和盘托出。阳光明注意到赵国栋的眼神中带着期望,还有一种难得的信任。
“当然,这只是我的想法。”赵国栋语气缓和下来,身体向后靠去,藤椅又发出轻微的呻吟声,“财务工作枯燥,专业性强,和你现在做的秘书工作完全不同。要不要过去,你自己要想清楚。我尊重你的个人意愿。”
办公室里再次安静下来。
阳光明垂着眼睑,看着桌面上的木纹,快速消化着赵国栋这番话里的巨大信息量。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轻轻敲击着,这是他在思考时的习惯动作。
调离厂办,离开秘书这个核心却又敏感的位置。去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从头学起,挑战是巨大的。
财务科水深,刘金生经营多年,殷永良也不是省油的灯。自己一个外来户,空降过去,势必会引来警惕和排斥。
而且,专业壁垒确实存在。他连最基本的会计科目都还不熟悉,更别说复杂的财务报表和资金调度了。
但这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实职副科长!
虽然是平调,但财务科是实权部门,副科长的分量远比厂务办副主任要实在得多。
更重要的是,这是赵国栋的信任和重托。
掌控财务科,是赵国栋实施其管理理念和生产计划的关键一步。自己能成为这关键一步的执行者,意义非凡。
他本身也从未将秘书工作视为终点,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到业务部门去,独当一面。
只是没想到这个机会来得这么快,这么突然,而且是直指财务这样的核心部门。
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
阳光明想起自己刚进厂时的情景。那时他还是个普通的办事员,每天做着最基础的文书工作。是赵国栋发现他的潜力,一步步培养他,给他机会。现在,又是一个新的机会摆在面前。
几乎没有太多犹豫,阳光明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地看向赵国栋。
“厂长,我想好了。我愿意去财务科。“
他的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咬得很清晰。他注意到赵国栋听到这句话时,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的神色。
“秘书工作虽然能学到很多东西,但我更希望能到一个具体的业务部门去锻炼自己,为厂里做更多实实在在的工作。”他坦诚自己的想法,语气很真诚。
“财务科的工作确实有挑战,专业上我也不懂,需要从头学起。短期内,可能很难在关键事情上帮到您,甚至可能会给您添麻烦。”他的语气很实在,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过分谦虚。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稳有力:“但是,请您放心,最基本的监督职责,我一定能做好!
我会尽快熟悉情况,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争取早日胜任工作,不辜负您的信任和期望。”
赵国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直微蹙的眉头也彻底舒展开来。
他拿起桌上的烟盒,抽出一支大前门点上,深吸了一口,显得轻松了不少。
“好!好啊!”赵国栋忍不住赞了两声,“我就知道我没看错人!有闯劲,有担当!”烟雾随着他的话语轻轻飘散,在阳光下形成淡淡的蓝灰色。
“既然你同意了,那我们就这么定下。不过,调过去也不可能是我一句话的事。”他吐出一口烟圈,语气变得务实起来。
“你先别声张,这段时间,多找些财会方面的专业书籍看看,提前做些知识储备。厂图书馆应该就有,或者去新华书店看看。”他安排着后续步骤,思路很清晰。
“我会在下次党委会上,提议给财务科增加一位副科长。现在提倡干部年轻化,增加个副职,也说得过去。等这个提议通过了,我再把你平调过去,就顺理成章了。”
“我明白,厂长。我会抓紧时间学习的。”阳光明郑重表态。
他已经开始在脑海里规划学习计划,想着该从哪里开始入手。
“嗯,那就这样。去吧,安心工作,等消息。”赵国栋挥了挥手,又补充道,“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可以直接跟我说。“
阳光明站起身,轻轻退出了办公室,小心地带上了门。
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窗外,阳光炙烈,厂区的喧嚣似乎遥远了一些。此时,他仿佛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有力而快速。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激荡,重新拿起钢笔,目光落在待处理的文件上。
但思绪,已经飞向了那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新领域。
财务科在二楼东侧,他偶尔去送文件时,会经过那里,总是听到办公室里算盘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看到工作人员埋头在账本和报表中。
那里将会是他的新战场。
接下来的日子,阳光明在工作之余,开始有意识地寻找财会方面的书籍。
他先去了厂里的图书室,那是在厂部大楼四楼的一个小房间。管理员是个戴老花镜的中年妇女,大家都叫她陈师傅。
“陈师傅,我想找些财会方面的书。”阳光明隔着柜台说道。
陈师傅从老花镜上方打量了他一会儿,慢慢站起身:“财会方面的?都在最里面那个书架。好久没人借了,估计落了不少灰。“
在落满灰尘的书架角落,阳光明找到了几本纸张发黄、散发着霉味的会计基础教材,出版年份都是五六十年代的。
有《工业会计核算》、《国营企业财务管理》,还有一本薄薄的《会计基础知识》。
他仔细拂去书上的灰尘,翻开书页,看到里面还有些前人留下的笔记。
“这些书都有些年头了。”陈师傅走过来,好奇地看着他,“你要学财会?”
“就是想多了解一些,不需要多精通,能明白基础知识就行。”阳光明含糊地答道,没有多说。
他在借书登记本上工整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和借书日期。陈师傅看了看,没再问什么,只是慢吞吞地登记了借书信息。
周末休息时,他又抽空去了趟南京东路的新华书店。
书店里人不少,但书架上的书籍种类相对单调。
在靠近角落的书架上,他找到了新出版的《工业会计基础知识》和《商业会计实务》,薄薄的两册,封面是简单的红色字体配着齿轮麦穗的图案。
他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虽然这个年代的书籍价格有点贵,但这是必要的花销。
每天晚上,回到筒子楼闷热的宿舍,处理完必要的工作笔记后,他就在灯下翻开这些枯燥的教材。
从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开始,一点一点地啃。汗水常常浸湿稿纸,他不得不在手腕下垫一块手帕。
那些陌生的术语和规则,初看是有些枯燥。
但阳光明发现,自己前世作为生活秘书接触过的那些现代财务理念和基础知识,虽然零散,却在此刻形成了某种奇妙的呼应。
这个年代的会计制度相对简单,很多原理是相通的。理解起来,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他甚至翻出一些厂里过去的财务报表副本,对照着书上的理论,尝试着去理解和分析。
有时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会在笔记本上记下来,打算以后找机会请教专业人士。
至于算盘,他确实需要练习。
他找来一个旧的木质算盘,珠子都有些松动了,他的手指生疏地拨动着算珠。
他发现自己的珠心算能力,在这里恰好派上了用场,口诀一致,就是手上的动作慢了一拍,等慢慢熟悉起来,他的算盘应该会打得很好。
对门的周大勇看到他每晚都在练习算盘和看财务书籍,好奇地问:“光明,你这个厂长的大秘书,怎么还要学习打算盘,要求这么高吗?”
阳光明只是笑笑:“晚上闲着也是闲着,多学点东西总没坏处。”
时间在忙碌的学习和工作中悄然流逝。厂部大楼里,一切如常。
但阳光明能感觉到,某种微妙的变化正在酝。
赵国栋似乎比以前更忙,电话会议增多,找个别党委委员谈话的次数也多了起来。有时他会突然问起一些财务科的日常工作情况,阳光明都如实回答,不多加评论。
阳光明一如既往地沉稳低调,高效地处理着秘书工作,仿佛对即将到来的变动一无所知。
但他已经开始留意财务科的人员构成和工作流程,偶尔借送文件的机会,会有意无意地多停留一会儿,观察那里的工作氛围。
他发现财务科确实如厂长所说,忙碌是非常忙碌,但气氛比较沉闷。
科长刘金生总是坐在最里面的独立办公室里,很少出来。副科长殷永良则经常不在座位上,不知道在忙些什么。科里的老会计们各自埋头工作,年轻人则显得有些散漫。
大约半个月后,一份来自厂党委办公室的红头文件,下发到了各相关部门。
文件标题是关于红星国棉厂财务科增设副科长岗位及人事任命的通知。
经过厂党委会讨论研究决定,为加强财务科领导力量,适应新时期生产管理需要,增设副科长岗位一名。
同时,免去阳光明同志厂务办公室副主任职务,调任财务科副科长。
消息传出,自然在厂部大楼里引起了一阵小小的波澜。
厂务办副主任调任财务科副科长,看似平级调动,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不同寻常,毕竟财务科那是实打实的核心部门。
阳光明这么年轻,就去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还是跨专业调动,难免引来各种猜测和议论。
有羡慕的,有惊讶的,也有私下里嘀咕着“朝中有人好做官“的。但想到阳光明近一年来的表现,想到他背后站着的厂长赵国栋,这些议论也大多停留在私下层面。
厂办主任韩鸣谦拍拍阳光明的肩膀:“光明,有前途啊,赵厂长对你是真看重。去了财务科好好干,以你的能力肯定没问题。”
祝福很真挚,但阳光明能看出他眼中的复杂情绪。
阳光明本人,则是在文件正式下达后,才表现出适当的“惊讶“和“郑重“。
他仔细地交接了厂务办的工作,将各类文件整理得井井有条,还特意写了一份详细的工作交接清单。
他把自己积累的工作笔记和心得都留给了接任的同事,只带走了那几本财务书籍和个人物品。
在一个天气晴朗的上午,在人事科科长温永泽的陪同之下,两人并肩向财务科走去。
阳光明知道,从现在开始,一切都将不同。
他不仅要面对陌生的工作领域,还要应对新的复杂的人际关系,更要尽快成长起来,不辜负厂长的期望。
他需要尽快适应财务科这个新环境,在这个充满算盘声和账本油墨味的科室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前方的路注定不会平坦,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新的挑战,已经开始。
(本章完)
(/bi/286396/17237464.)
。